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三版) (電子書)

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三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艾非
图书标签:
  • 自傳
  • 航海
  • 女性
  • 冒險
  • 海洋
  • 勵志
  • 個人成長
  • 文學
  • 電子書
  • 紀實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紐伯瑞文學獎「女力」航海冒險故事
見證少女橫渡汪洋的膽識、機智和成長
經典結合多元議題和跨領域思維
 
  陶雪洛,十三歲,美國上層社會的少女。
  一八三二年,她搭乘父親公司的貨船「海鷹號」,
  自英國返回美國的家鄉,準備與家人團聚。
  但是,「海鷹號」的一船之主──謝克利船長,
  卻是個外表溫文高貴,實則嚴厲殘酷的虐待狂。
  因此,深受其害的水手們暗中醞釀復仇的計畫……
 
  這一場航行,不僅扭轉了她的價值觀,
  也讓她發現人生全新的可能性。
  
本書特色
 
  1.海洋文學女力小說多視角新詮釋
  一九九一年獲得紐伯瑞文學獎的作品重版再現,融入當代新思維,活用文本內容,鼓勵讀者運用在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跨領域的教學,除了海洋教育和性別平等,還可以探究家庭、人權、多元文化、移工等議題,以及引導學生發展國際視野。
 
  2.不容錯過的現代冒險小說代表作
  故事緊湊懸疑,驚悚刺激,是現代冒險小說的代表作之一。作者以細膩筆觸描繪船上艱難困苦的生活。在大海中,船員如何與大自然搏鬥;在髒亂狹隘的生活空間裡,他們彼此又如何互動。
 
得獎紀錄
 
  ★紐伯瑞文學獎銀牌獎
  ★文化部優良讀物推介
  ★「好書大家讀」選書
  ★「性別平等教育優良讀物100」選書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新生閱讀推廣計畫」推薦選書入選
 
熱血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楊世主/「福爾摩莎鯨保育研究小組」負責人
  劉淑雯/美國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
  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媒體評論
 
  聽聽他們怎麼讚美這本書
  故事以回憶錄的方式敘述。一八三二年,陶雪洛正值十三歲;這份自白所描述的內容,就是她當年那場橫跨大西洋的航行。
  旅程初展開時,她還是名正經拘謹的女學生,準備搭船由英國返回美國的家鄉,和彼岸的家人團聚。但是,打從一開始,「海鷹號」的一切就令人覺得不大對勁。原本打算一起登船作伴的幾個家庭並未抵達;令人厭惡的船員還警告她放棄這段航行。
  航行途中,船上的水手謀畫叛變。起初,雪洛站在深具教養的文明人——謝克利船長這邊;過了不久,她卻逐漸了解船長其實是個虐待狂。
  身為船上唯一的女性,雪洛毅然加入船員的行列,成了一名水手。沒想到,雪洛竟然被控告謀殺,並且被判決在航程結束前處以死刑,也就是上吊至死。然而,當「海鷹號」抵達目的地時,她卻成了統帥船員及船隻的一船之長。
  雪洛的家人屬於性格壓抑的清教徒,他們拒絕相信她所說的故事。最後,這個女孩決定重新返回大海。
  陶雪洛的自白,是航海冒險故事裡的璀璨明珠。作者艾非對於故事氣氛的掌握,源於威廉.高汀(William Golding)在一九八○年代所創作的航海歷史小說三部曲。
  在《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一書裡,十九世紀的航海場景鮮明突出,懸疑情節的鋪陳和娛樂效果的烘托相當成功,相信現代的讀者一定不忍釋手。──美國《出版人週刊》
 
  一則吸引讀者、情節懸疑緊張、巧妙鋪敘安排的故事,在汪洋大海上不斷地交戰與搏鬥……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故事。──美國《書單》雜誌
 
  勇敢的雪洛足以成為一名「水手」的能力得來不易,而且隨著她的道德良知與日俱增;她在令人驚訝的逆境和懸疑中倖存下來,這段經歷甚至能和《金銀島》(TreasureIsland)裡吉姆.霍金斯(Jim Hawkins)的冒險航程相媲美。
  本書情節嚴謹,敘述生動,考究仔細:主人公的精神態度在過去看似誇張,但至今仍屹立猶存,讓這個驚心動魄的故事更形深刻。──美國《柯克斯書評》
 
  *適讀年齡:11歲以上
  *無注音
浩瀚征途中的心灵航向:一段关于自由、成长与海洋的非凡旅程 书籍名称: 《风暴之眼:一位探险家的独白》 内容提要: 《风暴之眼:一位探险家的独白》并非仅仅记录了一次次地理上的跨越,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精神疆域拓展的深度剖析。本书的主角,亚历山大·科尔宾,一个在十九世纪末叶崛起的非凡人物,选择了一条与时代主流格格不入的道路——深入地球上最偏远、最少人涉足的角落。他以惊人的毅力和近乎偏执的好奇心,记录了他在南极冰盖下的古老秘密、亚马逊雨林深处失落文明的蛛丝马迹,以及横跨撒哈拉时,与星辰为伴的孤独体验。 本书的叙事风格极为个人化,科尔宾用他粗粝而富有哲理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地理上的险阻,直抵人类存在的本质。这不是一本简单的探险指南,而是一场对“已知”边界的持续挑战,一次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拷问。 --- 第一部分:冰封的誓言与时间的低语 (南极卷) 科尔宾的首次重大探险,聚焦于南极大陆的腹地。在那个时代,南极仍是地理学上最大的谜团,充斥着神话与未知。科尔宾及其团队,在极度严寒和物资匮乏的极限环境下,进行了长达两年多的考察。 冰川下的低语: 科尔宾详尽地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新发明的钻探技术,深入到数公里厚的冰层之下。在那里,他发现了被冰封了数万年的古老微生物群落,这些生命形式的发现,彻底颠覆了当时生物学界对生命适应性的理解。更令人震撼的是,他在一处冰穴中,发现了一组由某种非人类智慧生物刻下的符号。这些符号的复杂性和年代感,让科尔宾陷入了长期的哲学沉思:我们自诩为地球的主宰,但在这片冰封的静默之下,我们是否只是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 生存的哲学: 在南极,语言和文明的束缚被剥离,剩下的只有最纯粹的生存意志。科尔宾坦诚地记录了团队内部的摩擦、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在绝对的孤独中,如何通过相互的信任和对科学真理的共同追求,重建起一个微型的、却异常坚固的社会结构。他认为,真正的勇气不是不害怕,而是在明白一切都可能终结之时,依然选择向前迈出一步。 --- 第二部分:绿色的迷宫与失落的回响 (亚马逊卷) 离开冰封的极点,科尔宾转而投向了地球上生命力最旺盛、也最危险的区域——亚马逊雨林。他的目标是寻找传说中存在于内陆深处的“黄金之城”的线索,但这很快演变成了一场与自然力量的殊死搏斗。 植物的王国与人类的渺小: 科尔宾笔下的亚马逊不是浪漫的异域风光,而是一个充满敌意的、高度组织化的生态系统。他详细记录了当地原住民部落的生存智慧,他们如何与毒虫猛兽共存,如何理解植物药理,以及他们对时间和季节的独特感知方式。他发现,这些部落对环境的尊重和知识的积累,远超当时欧洲科学界所能想象的范畴。 文明的衰亡: 在深入到偏远支流的过程中,科尔宾的团队偶然发现了一处被藤蔓吞噬的石制遗址。遗址的建筑风格与已知的美洲文明截然不同,其精密的几何结构暗示了一个高度发达却神秘消亡的文化。科尔宾通过对遗址残留陶器和壁画的解读,推测这个文明可能不是毁于战争或灾祸,而是“自愿地”选择了回归自然,融入到他们所崇拜的生态循环之中。这让他开始反思,人类文明的进步方向是否真的只有扩张和征服。 --- 第三部分:沙海中的锚点与内心的重塑 (撒哈拉卷) 科尔宾的最后一次主要探险,选择在广阔无垠的撒哈拉沙漠中进行。这次探险的重点不再是寻找物质上的发现,而是对自我精神状态的极端测试。 夜空的几何学: 在没有光污染的沙漠夜晚,科尔宾学会了依靠星辰导航。他花了大量篇幅描绘了夜空的壮丽景象,以及在绝对的寂静中,人类思维如何变得异常清晰。他记录了自己如何利用古老的航海术结合天文学知识,在茫茫沙海中保持正确的方向感。对他来说,沙漠是检验一个人是否真正拥有“内在指南针”的终极考场。 游牧者的智慧: 科尔宾与图阿雷格游牧民族同行了一段时间。他赞叹于他们对水资源的极端节约和对“方向感”这种抽象概念的直觉把握。他发现,游牧者对“家园”的定义是流动的,他们的归属感不在于一块固定的土地,而在于他们所携带的知识和社群的联系。这种对非物质财富的重视,为饱经风霜的科尔宾提供了一种新的生活范式。 --- 结语:回归后的迷失与新的征程 当科尔宾最终回到文明世界时,他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完全融入。他带回的标本、地图和手稿在学术界引起了轰动,但他发现,那些在他眼中触手可及的真理,在城市喧嚣中却变得模糊不清。 《风暴之眼》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坦诚地记录了探险家在发现外部世界的同时,对自身内心世界的重构。科尔宾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他留给读者的是一系列更深刻的问题:我们追求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自由是地域上的无拘无束,还是精神上的彻底独立? 这本书是献给所有不满足于“现状”的人,是对勇气、智慧和对未知世界永恒敬畏之心的赞歌。它邀请读者跟随科尔宾的足迹,不仅去探索地球上尚未被标记的角落,更重要的是,去探索我们自身灵魂深处那片未被丈量的广阔海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非 AVI
 
  本名愛德華.艾文.沃提斯(Edward Irving Wortis),生於一九三七年美國紐約市,從小在紐約市的布魯克林區長大。大學畢業後,繼而就讀威斯康辛大學的麥迪遜校區,主修戲劇及歷史;接著,又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習圖書館學。如今,他為孩子所創作的作品已經超過了八十本。
 
譯者簡介
 
徐思詩
 
  一九七五年生,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5566449
  • EISBN:9786267177389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5.4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以多視角閱讀,成為能自我決策和友善支持的人!
劉淑雯(美國南加州師範學院課程總監)
 
  這不公平,很少見不等於不合常理!
 
  什麼樣的敘事故事會讓女孩感到興趣呢?許多小說、電影和電視節目通常讓女性作為「被提供援助的朋友」,而不是擁有自己故事的英雄;或者,故事中的女性都有其特色,但都是次要人物——對主角及其故事有幫助的角色。
 
  一八三二年,十三歲的美國上層社會少女陶雪洛,搭乘父親公司的貨船「海鷹號」自英國返回美國的家鄉準備與家人團聚。身為女孩的雪洛和骨瘦如柴、臉龐布滿皺紋的黑人老水手老查是海上的特殊人物。在性別權力失衡的環境下,女主人翁藉由完成挑戰的儀式來矯正男性觀看的視角,爾後逐漸發現船上的事實而瓦解原本根深柢固的階級觀念,同時也看見這群外表髒汙的水手們其實有著善良的心地。這一航行,女孩雪洛突破逆境「重生」,不僅扭轉了她的價值觀,也讓她發現自己心理和生理上的可能性,不再將自己侷限於被「父權主義」所界定的女性角色,肯定自我存在的意義及價值,選擇自己的生涯。
 
  二十世紀一些研究指出:「兒童應該能夠識別主角並想效仿主角的行為。」女孩可能想成為一名航海家、太空人或飛行員,然而女性典範和議題缺乏,女孩面臨的往往是一個「女性為少數且男性環繞」的世界。
 
  許多行業或領域楷模常以男性居多或為主導者,女性大多數是隱形和無關緊要的,有關於「STEM」範疇的科學(Science)、科技/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幾乎清一色由男性領導。當我們在中小學進行「科學」的教學設計時,經常列舉、討論富蘭克林和愛迪生等科學家的偉大貢獻,學生在課堂中認識不少科學名人,但是問及所知道的女科學家,可能就沒有多少孩子能說出「瑪莉.居禮」以外的人物。 
 
  女孩確實需要可以相信和效仿的對象。特別是以男性為主的海洋故事,這部海洋成長小說已經從單一文化(男性)為主逐漸走向二元(男性、女性)融合的視角,缺席或是邊緣化的女性藉由大海上的成長歷程,完成了邁向成人的儀式,幫助讀者培養出「他」或「她」們勇於接受人生各種挑戰的態度。
 
  經典新讀,多視角閱讀小說文本與跨領域新思維
 
  這本於一九九一年獲得紐伯瑞文學獎的作品重版再現,著實為一本充滿「議題」的好文本。
 
  本書可以拓展文本內容運用在語文、數學、科學等課程跨領域的教學,除了海洋教育、性別平等教育新思維,還可以探究家庭、人權、多元文化、移工等議題,以及引導學生發展國際視野,進行探討有關「終結貧窮;公平以及高品質的優質教育;實現性別平等,並賦予婦女權力;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讓每個人都有一份好工作;減少國內及國家間的不平等;和平、正義及健全制度,促進和平多元的社會」等聯合國「二○三○永續發展目標」(SDGs)核心目標的連結,推展現代青少年的國際觀。
 
  ◆「語文」領域:
  黑人水手老查被形容為「衣服比先前那位水手還破舊,手臂和腿肚子跟鐵條一樣細,布滿皺紋的臉龐像是一張弄皺的餐巾紙……嘴唇是鬆弛的,牙齒有一半不見了……」精采的文字促使讀者於腦海中浮現角色的想像和思考。
 
  ◆「數學」領域:
  書中幾度談及船上水手們輪班工作的問題,如何運用數學計算水手的值班工作時間?又該如何安排工時合理的輪班制度和緊急任務相關的排班表?
 
  ◆「科學」領域:
  科學的「七個跨科概念」適於討論關於船的一切,包含了「形態」(pattern)、「原因與影響/因果關係」(cause and effect)、「構造與功能」(structure and function)、「尺度」(scale)、「系統與系統模型」(systems and system models)、「能量與物質」(energy and matter)和「穩定與改變」(stability and change)。
 
  「海鷹號是一艘雙桅帆船(主桅後方還有一根雪桅),重量大約七百噸,船尾到船頭有一百零七英尺長,甲板到主桅頂端有一百三十英尺高……」書中尺度的描述對於系統的理解指的是「相對的」尺寸大小;構造與功能在生物學及工程學上是具體而明確的,如:自然界動植物靠著特定構造生存和繁衍後代。
 
  人造工程世界涉及的核心則是為了特定功能或解決問題創建構造,如:船是人類為了在海上移動運輸或捕捉魚獲產生的構造,船上各種物品是為了達到供給動力、掌握方向、吸引魚群、捕撈魚獲、儲存貨物或停泊的安全而創建的構造。
 
  篇章中也可以發現系統與系統模型的討論——當船員們看見波浪間浮著一根樹枝,一隻紅色的鳥棲息在上面。雪洛指著鳥問,他們是不是離陸地不遠了?水手巴羅搖搖頭說,這隻鳥來自加勒比海,一千英里以外的地方;牠是血鳥,被颶風吹來的,暴風雨中最糟糕的一種。而巴羅聽到哈林先生和船長的爭論,他認為船長不想躲開。
 
  《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為讀者提供深入互動的環境,從多重角度的視野解析,小說情節中能看到「尺度」、「構造與功能」、「系統與系統模型」等這些跨科概念出現在文字中。
 
  作為青少女/年閱讀的引導者或教育者,以文學作為教學設計的藍圖,運用故事中的細節描繪圖文中的訊息、識別和發現角色面臨的問題,建立解決問題的方案,跨越學科分界、有意義地結合在一起,開啟小說多視角的閲讀和跨領域學習,將幫助學生了解和習得知識以及實踐的方法。
 
名家賞析
 
海上女兒的真實日記
張子樟(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前所長、文字閱讀推廣人)
 
  作者在動筆之前,可能心中會先有一個故事架構,但實際下筆時,卻常會改變原先所構思的,甚至寫成與當初的架構完全相反的作品,不論是主題、角色或情節安排均是如此。艾菲(Avi)的《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The True Confessions of Charlotte Doyle)便是一個絕佳例子。他開始時,以為會寫出一本以海鷹號為主題的神祕小說,他說:「然而,在創作的過程中,我越來越關心雪洛──她到底是個怎樣的女孩──漸漸的,這本書成了她的故事。神秘小說的氣氛依然,但雪洛卻成了這本書的敘述焦點。」
 
  十三歲的雪洛為上流社會富家女,自認會成為高貴淑女。她在英國女校學業結束後,準備搭乘海鷹號返美。她的隱性階級觀念使她無法容忍海員們粗俗舉動及言語,只能認同衣著潔淨、言語高雅的謝克利船長,這當然是她年幼無知,無法辨認善惡的結果。她無意中聽到船員計畫叛變,急忙轉告船長。這時,船長才露出殘暴的本性,在她面前先開槍殺死獨臂船員卡拉尼,又命令大副哈林鞭打黑人船員老查。雪洛無法容忍,上前搶鞭子,誤傷船長,她一下子成為孤獨者。經過殘酷的爬桅杆考驗,船員接納了她,一起做船上的粗活。在颶風中,船長以老查送給雪洛的刀子殺死大副,誣賴雪洛為凶手,審判有罪,準備執刑。在甲板上追逐時,船長掉落海中身亡,她被推舉為船長。回到家中,清教徒的嚴苛父親憤怒燒了她的海上真實日記,並軟禁她。她偽裝順從,趁家人不備時,深夜重返海鷹號,繼續海上生涯。
 
  故事結束後,作者留下一大片空白讓讀者去填補。一個十三歲女孩就這樣從此浪跡海上嗎?她不再繼續她的學業嗎?船上的船員與她一起共患難過,感情特殊,但這些船員終究會年老離船,到時候她要怎麼辦?她會終生以船為家,不結婚生子嗎?誠如書中老查所言:「水手自安全的港灣出航,他選擇他要的風……可是風卻有自己的意志。」作者有他的特殊敘述法,讀者卻有自己的詮釋方式。
 
  作者以細膩筆觸描繪船上艱難困苦的生活。在大海中,船員如何與大自然搏鬥;在髒亂狹隘的生活空間裡,他們彼此又如何互動。作者同時毫不客氣批評上流社會偽善殘忍的一面,如雪洛的父親說:「地位低的人敢批評地位高的人,正義才真是無法伸張,你抹黑可憐的謝克利船長就是一例。」具有虐待狂的船長死於非命,在航海日誌上卻變成:「……頂著颶風掌舵,不幸卻在最後一刻被捲入海中。哈林先生同樣被賜予這種英雄式的死亡。」難怪雪洛會說:「自此之後,我對於一切逝去英雄的軼事都抱持著懷疑的態度。」
 
  這本書在作者細心安排下,故事緊湊懸疑,驚悚刺激,是現代冒險小說的代表作之一。
 
名家賞析
 
選擇你要的風,讓它脹滿你的風帆
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陶雪洛,一個十三歲美國上層社會少女,外表討人喜歡,擁有聲望良好的雙親。從小到大,她所接受的教養方式、學校教育,甚至因此而衍生的自我期許,都是為了成為一名出色、端莊的淑女。一八三二年,一趟橫跨大西洋的航行,卻摧毀了她深深信仰的「秩序」與「規律」……
 
  雪洛所搭乘的海鷹號,在無際的汪洋上自成小王國。這趟越洋航行剛剛啟程的時候,外表醜陋粗魯的水手、窄小簡陋的艙房,以及隨時隨地會出現的老鼠和蟑螂,在在令雪洛感到畏懼、惱怒與羞辱。她絕望地認為自己是「被放進棺材裡了」。因此,當衣著尊貴潔淨、談吐優雅合宜的謝克利船長出現時,雪洛的眼前彷彿出現一道溫暖明亮的曙光,她立刻依憑船長,重新架構自己原本熟悉的上層社會氛圍。但是,在優雅文明的外表下,謝克利船長其實是個殘忍、血腥的虐待狂,雪洛漸漸發現了這點,「正義」與「榮譽」鞭打、煎熬她的心靈。當她依著自己的良心、直覺行事,卻被指控為殺害海鷹號大副的凶手……
 
  這麼一趟驚險的旅行,並非人人都有機會經歷。但是,請想像一下,如果你是一個十九世紀的少女,禮教與階級將你的世界安排得井然有序,到處都是潔淨與優雅,僕婢謙卑順從地伺候你,開口與下層階級人士談話等於羞辱自己……一切都是這麼理所當然,你的生活形式彷彿是世人追求的完美境地。某天,你突然被遺棄在一個如海鷹號般的蠻荒世界裡──起初,你是這麼認為──你是否能讓勇氣與正義戰勝恐懼,好看清水手骯髒外表下那顆真摯的心,分辨真正的善與惡,並摒棄自己一向深信的錯誤價值觀,甚至做出改變自己命運的重大決定?
 
  作者艾非將故事的時空背景設定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維多利亞時代,那是一個相當注重社會階級和禮教形式的年代。即使雪洛的故鄉──美國──在當時是以其民主精神,成為世界各國弱勢人民的希望之鄉,仍不免喊著反蓄奴口號,卻施行歧視有色人種的體制,一般人民的觀念更是尚未完全扭轉過來──即使今日仍是如此,更遑論同雪洛家人般拘謹、壓抑的清教徒了。此外,作者更將故事的主要場景聚焦於一艘航行大洋的貨船上,也就是海鷹號。艾非筆下的字句,生動地呈現十九世紀的航海氣氛,令讀者恍如嗅到清新的海風氣息、望見鼓脹的白色巨帆、感覺到波濤的搖晃與震動;同時,更引領讀者追隨雪洛的敘述,轉而將自己也囚禁在陰暗、詭異的海鷹號上,深刻體會女主角打破階級及性別刻板印象的掙扎過程,確確實實達到作者書寫這個故事的目的。
 
  乍看之下,《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儼然是一部女性自覺小說。在故事裡,雪洛由一朵柔弱嬌貴的溫室花朵蛻變成一名堅強自主的女性。不過,如果我們暫時擱下閱畢的澎湃熱情,並進一步地冷靜思考與分析,就會發現:艾非對於女性刻板印象的重塑,仍止於表象,並未真正撼動女性議題的核心。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雪洛為了成為水手,必須冒著生命危險爬上桅杆那一幕,那是她取得男性水手認同的開始。但是,男性水手態度之所以轉變,是因為雪洛證明了她的體力和膽識能和男性相抗衡;或者說,對男性水手而言,雪洛讓他們相信她不會是個負擔。從那一刻起,雪洛必須掩藏她的女性特質,以一個趨於中性形象的身分和男水手們共處。對於重塑女性角色而言,雪洛的轉變並未真正彰顯女性主義的本質。
 
  不過,在當時那般封閉的社會氣氛之下,年僅十三歲的雪洛竟然能揚棄深固的階級觀念,秉持正義,認清善惡,甚至違背保守迂腐的父親──代表父權主義,再回到溫暖的家裡之後,毅然離家重返大海,正如海鷹號上的黑人水手老查所說:「水手自安全的港灣出航,他選擇他要的風……可是風卻有自己的意志。」這樣的決定,仍然需要相當大的勇氣,更值得我們為她喝采。
 
  作者艾非的寫作態度相當嚴謹,他認為為青少年讀者寫書,不僅應當講究用字,還應審慎考慮呈現的方式。故事的「長相」可以幫助讀者掌握故事的「說法」,進而了解作者說故事的觀點。在《選擇:一名女水手的自白》裡,艾非的確成功地掌握了這門訣竅。「聆聽、觀察你周遭的世界,試著去了解事情發生的原因,不要滿足於別人給予的答案,不要讓一般人的是非觀念影響你的判斷,替自己找出事情的理由,憑著自己的力量釐清答案,並了解你為何相信。最後,誠實地寫下你的感覺;從你想聆聽的評論中學習。」他的寫作哲學,更呼應了他執筆創作這本書的理由。
 
  本書榮獲一九九一年美國圖書館協會頒發的紐伯瑞文學獎的銀牌獎,相較於已漸開花結果的當代女性主義,更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一本好書,不僅可以引領讀者隨字逐句體會作者的用心與看法,更可以撼動讀者的心靈,啟發閱讀後的思考,建構更深沉、成熟的人生觀。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提的是,这本书的文字风格带有强烈的个人烙印,充满了海水的味道和金属的质感,读起来有一种粗粝的美感。与那些经过高度润饰的文学作品不同,这里呈现的是一种近乎原始的坦诚,偶尔夹杂的俚语和航海术语,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极大地增强了现场感和代入感。作者的自我审视是残酷而彻底的,她毫不留情地剖析了自己的弱点、恐惧以及那些必须做出的艰难取舍。这种不加粉饰的诚实,对于习惯了完美人设的现代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震撼。她笔下的海洋,既是她自由的象征,也是她最严苛的导师,教给她生存的法则和谦卑的意义。通过她的眼睛,我看到了一个女性如何在男性主导的环境中,不仅仅是“生存下来”,而是真正地“活出”了自我。这不仅仅是海员的故事,更是关于如何在任何一个被定义好的框架内,挣脱桎梏、定义自己边界的指南。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尤其是三版的内容,似乎经过了深思熟虑的迭代和打磨,使得整个叙事脉络更加清晰有力。它不像早期的作品那样可能带有初次表达的青涩,反而呈现出一种经过时间沉淀后的浑厚与圆融。作者在回顾那些早年间的决定时,增添了一种超越性的理解,使得那些曾经的困惑和挣扎,现在看来都成为了通往现在的必要阶梯。我特别欣赏她如何平衡了对个人命运的叙述与对更宏大社会议题的隐晦触及。她很少直接发表宏大言论,而是通过自身命运的不可复制性,让读者自行去思考女性在职业选择、个人抱负与社会期待之间的张力。这种“不言而喻”的叙事力量,才是真正高明的文学手法。最终,合上书页时,留下的不是故事结束的空虚感,而是一种被激励去勇敢面对自己生活航道的决心,一种对生活本身充满敬畏的复杂情感。

评分

我原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冒险记录的书籍,但读完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关于内心重构的哲学思考录。作者的每一次远航,似乎都伴随着一次深刻的内在蜕变。她对“家”和“归属感”的探讨尤为触动人心。当一个人长期处于流动的状态,四海为家,那么真正的锚点在哪里?是记忆、是人际关系,还是那份对未知的持续探索的激情本身?书中的几处关于孤独的描摹,达到了近乎冥想的深度。在无垠的水面上,外部的喧嚣被彻底隔绝,留下的只有自己最真实的声音。这种环境迫使她构建起一套不同于陆地社会的价值体系。这种对价值重估的过程,清晰地展示了人类精神韧性的极限和潜力。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作为一本回忆录的范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人类在极端环境中如何重塑自我认知模型的绝佳案例。

评分

翻开这本讲述一位女性水手心路历程的著作,我立刻被那种扑面而来的、未经修饰的真实感所吸引。作者的文字如同海浪拍打礁石,时而温柔轻抚,时而狂暴猛烈,精准地勾勒出在浩瀚海洋上航行的独特体验。这不是一本关于风平浪静的度假指南,而是一部深入骨髓的自我探索史诗。她没有回避那些艰辛、那些不被理解的时刻,那些女性在传统上被认为不适合的领域中挣扎求存的辛酸。从她笔下,我能感受到桅杆摇晃时身体的平衡感,咸湿的空气如何渗透进每一寸皮肤,以及夜晚星空下那种令人敬畏的孤独。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选择”这一主题的深刻剖析。她如何一步步打破外界的期望,坚定地走向那条充满不确定性的海上生涯?这种内在的驱动力,那种对自由的原始渴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仿佛也站在了甲板上,感受着风的力量,理解了那种只有真正离开陆地才能获得的清晰视角。这是一种关于勇气和身份认同的强有力宣言,值得每一个正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的人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完全不像某些传记那样平铺直叙、缺乏张力。作者似乎深谙讲故事的艺术,她巧妙地在回忆那些惊心动魄的航海事件与当下对往事的回溯与反思之间切换,让读者始终保持着高度的参与感。我尤其欣赏她对细节的捕捉能力。比如,她描述船上狭小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权力动态,或者不同港口文化对她这个“异类”的不同反应,这些微小的片段构筑了一个宏大而立体的世界。读到某些涉及技术性操作的部分时,她的描述既专业又充满诗意,让人即便不懂船舶操作也能体会到其中的精妙和危险性。更深层次来看,这本书探讨了性别角色在特定职业环境下的固化与瓦解。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无声地挑战了那些陈旧的观念,展示了在极端环境下,能力和毅力才是衡量一个人的唯一标准。这种叙事的力量,不在于控诉,而在于展示一种无可辩驳的、活生生的存在。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精神上的远航,令人心潮澎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