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布荒蕪沙漠的阿拉伯,為何被羅馬人稱為「幸福阿拉伯」?
令阿拉伯人難以忘懷的「貝都因」生活,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阿拉伯各民族如何以伊斯蘭的精神,薈萃成今日的半島七國?
臺灣阿拉伯文化研究的先行者、
首位在阿拉伯國家取得阿語博士學位的臺灣學者鄭慧慈教授,
以富有情感的優美筆觸,為您細細敘說阿拉伯半島的磨難與振興
令阿拉伯人難以忘懷的「貝都因」生活,究竟有何特殊之處?
阿拉伯各民族如何以伊斯蘭的精神,薈萃成今日的半島七國?
臺灣阿拉伯文化研究的先行者、
首位在阿拉伯國家取得阿語博士學位的臺灣學者鄭慧慈教授,
以富有情感的優美筆觸,為您細細敘說阿拉伯半島的磨難與振興
諸多古老的歷史國度湮沒在滾滾黃沙下,阿拉伯眾多部落因伊斯蘭信仰而凝聚,又因教義歧異而分裂,但他們仍保有心中永恆的理想——曠野貝都因的豪情。半島部族的自強與崛起,撰寫出專屬於阿拉伯人的詩篇!
★前進荒漠,尋找貝都因——傳統的「阿拉伯人」
傳統貝都因熱情大方的待客之道,讓全世界留下深刻印象:不求回報地款待陌生人(三天!);堅持來者是客,因此即使訪客是仇敵,主人也必須招待對方三天才能復仇;即便主人家境貧困或遇災荒,仍寧願自己挨餓,也不會怠慢客人。擔心人生地不熟被欺負?不要緊,當你喝下主人招待的咖啡,主人就會保護你。
★伊斯蘭——不只是宗教,更是心靈寄託與社會規範
伊斯蘭教打破部落階級,倡導平等觀、揚善禁惡;它重整阿拉伯社會,以縮減貧富差距為目標;它消弭部落鬥爭,闡揚社會公義。伊斯蘭教的興起,使阿拉伯半島成為當時的世界中心,不僅曾凝聚部落林立的阿拉伯人,更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世界帝國。
★與現實的鴻溝,地緣政治的衝突與挑戰
阿拉伯人在血統上分為南、北兩大部族,在伊斯蘭教興起前,雙方為敵對狀態;伊斯蘭教創立後,因繼承者糾紛及教義分裂,導致對立加劇,即使建立統一的帝國,也未能解決爭端,各大家族、部落聯盟成為實質統治者,使當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事務各自獨立。時至今日,阿拉伯半島的分歧仍未能消除。
從伊斯蘭興起前、被詩人傳唱的古文明時期,到伊斯蘭興起、曾一度建立起帝國卻因重心轉移而淪為邊陲的中世紀,以及進入近代被殖民、保護與各區域逐漸崛起的獨立時期。作者以半島的地理環境為經,以時間演進為緯,交織成阿拉伯這部古老且浩瀚的歷史,內容深入淺出,運用大量的阿拉伯原始史料及半島各國歷史學者之作品,充分顯現作者長年在阿拉伯與伊斯蘭文化領域的耕耘。本書對任何對於阿拉伯半島有興趣的讀者而言,都是不容錯過的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