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屋、貿易與歷史:臺灣與砂勞越人類學研究論文集 (電子書)

傢屋、貿易與歷史:臺灣與砂勞越人類學研究論文集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蔣斌
圖書標籤:
  • 臺灣人類學
  • 砂勞越
  • 傢屋
  • 貿易
  • 歷史
  • 文化人類學
  • 東南亞研究
  • 民族誌
  • 社會科學
  • 電子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傢屋、貿易與歷史》收錄人類學者蔣斌過去十餘年間對臺灣及東南亞的人類學研究。

  臺灣原住民、島嶼東南亞及大洋洲多數族群同屬南島語族(the Austronesian linguistic family),在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研究上,鹹認臺灣為南島語族最古老的分布地之一,甚至可能是原鄉。東南亞是臺灣的近鄰,對多數國人而言卻相對陌生,本書6篇文章析論精闢入裡,隻要翻開閱讀就能進一步瞭解臺灣原住民和他們文化上的親戚:島嶼東南亞。

  「臺灣當代的社會大眾與知識階層,整體來說對於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其實相當陌生,即便是多數媒體琅琅上口的『南嚮政策』或者『臺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的源頭』等等論述,甚囂塵上。但是要說到真正對於東南亞,特別是島嶼東南亞的社會文化,在細節上仍然認識有限。希望這本小書當中的文章,能在這個方麵引起大傢的興趣,進一步花時間瞭解我們臺灣原住民,以及他們在區域上的文化親戚:島嶼東南亞,所擁有的豐富而且多采多姿的文化樣貌。」——作者前言

  「作者採用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的『屋社會』理論,意圖探討颱灣階層化排灣族社會以及島嶼東南亞族群的傢與傢屋、人群和屋社會以及環境的背後深層結構關係,不但延續二戰後中央研究院學者對排灣族研究的基礎,範圍更擴及於印尼砂勞越、加裏曼丹等地區的田野工作,提供華語文地區人類學關於達雅剋(Dayak)族群的Iban、Kayan、Kenyah、Kelabit等社會文化中農業、生計、身分威望等社會實踐之重要民族學讀本,更進一步論述上述田野對象與國傢、與當地華人之間的政治經濟互動模式,從個體、傢庭、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建構東南亞族群互動關係理解,帶領我們一起探索『東南亞』這個看似熟悉卻又陌生的南島世界。」——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王長華

本書特色

  早在啟動新南嚮政策以前,東南亞就是臺灣長久以來的近鄰。

  臺東大學教授蔣斌長年關注臺灣與東南亞地區各民族,本書析論深入,是從文化、貿易、經濟等層麵理解東南亞民族最佳叩門磚。
臺灣與砂勞越跨文化視野下的社會變遷與空間重塑:探討傳統知識、現代性挑戰與族群認同的交織 本書集結瞭多位人類學者的精闢研究,聚焦於臺灣與砂勞越兩個地理上遙遠、文化背景卻存在微妙對話性的場域。不同於單純的個案描述,本書旨在通過跨區域的比較視野,深入剖析傳統社會在麵對全球化、殖民遺產與國傢建構等現代性衝擊時,其內部結構、文化實踐以及個體認同如何經歷深刻的轉化與重塑。全書的論述層次分明,涵蓋瞭從物質文化、儀式實踐到政治經濟結構等多個麵嚮,為讀者提供瞭一套理解當代島嶼與熱帶雨林社會動態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空間的建構與身體的實踐 本部分著重於探討人類學中的核心概念——空間,以及身體如何在社會結構中被編碼和運用。 一、傢園的再定義:從移動到定錨 在臺灣的部落研究中,學者探討瞭原住民族在經歷日治時期集體遷移與戰後國民政府的土地政策後,「傢屋」的意義如何從流動性的獵場與祖靈領域,轉化為國傢法律框架下的固定資產。特別是對於遷徙性較高的族群(如部分高山族群),其傳統的空間觀念與現代地權製度產生瞭劇烈衝突。本書收錄的研究細緻描繪瞭耆老們如何運用口述歷史與儀式活動,試圖在水泥化的現代居所中重新錨定祖靈的在場感,這不僅是建築形式的改變,更是主體性與空間權力的爭奪。 與此相對,砂勞越的研究則聚焦於長屋(Longhouse)文化的韌性與變異。長屋作為一種集體居住的物質體現,象徵著族群的社會組織、財產共有與儀式生活的中心。然而,隨著木材工業的興起、政府推動的定居計劃,以及年輕一代對城市生活的嚮往,長屋的內部階層結構和空間使用邏輯正遭受侵蝕。學者分析瞭在商品化和觀光化的壓力下,長屋的公共空間如何被重新劃分,以及私人領域與集體責任之間的界線如何變得模糊。有論文指齣,某些族群(如伊班族或卡達揚-杜順族)正試圖通過「復興長屋」的運動,將其轉化為一種具有文化資本的符號,以在國傢資本主義體係中爭取利益與認同。 二、身體的勞動與知識的傳遞 本書深入探討瞭勞動過程如何塑造瞭特定群體的身體知識與世界觀。在臺灣,以農業生產為核心的族群(如阿美族或泰雅族),其季節性祭儀與農事週期緊密結閤。研究展示瞭女性在水稻耕作中的關鍵角色,以及這些勞動如何內化為一種非語言的、代代相傳的技術與倫理規範。當傳統農地被轉化為休閒用地或被國傢林業局接管時,這種「身體的知識體係」便麵臨失傳的危險。 在砂勞越的熱帶雨林環境中,採集、狩獵(如傳統的飛鏢術或陷阱設置)和航行技術構成瞭雨林生存的關鍵。本書的分析強調瞭身體如何成為「記憶的載體」,當年輕人離開長屋進入城市工作,他們與熱帶雨林環境之間建立的「感性連結」(sensuous connection)便被削弱。研究呈現瞭儀式中身體的特定姿勢、服飾的穿戴方式,如何構成瞭一套複雜的社會語彙,用以區分內群體與外群體,並在跨代際傳承中展現齣文化上的政治抵抗。 第二部:儀式、規範與現代性的張力 第二部分將目光轉嚮非物質文化層麵,探討儀式如何成為社會規範的展演場域,以及在國傢化與現代性浪潮下,這些傳統實踐所麵臨的調適與挪用。 一、儀式的轉化與政治的潛能 臺灣原住民族的祭儀研究,特別關注瞭「豐年祭」或「射耳祭」在當代社會中的重塑。過去,這些儀式是維繫社會階序、進行資源分配與解決內部衝突的重要機製。然而,當儀式被納入國傢文化觀光政策後,其原有的神聖性與社會功能開始發生異化。學者分析瞭族人如何進行「儀式的在地化與國際化」的雙重策略:一方麵,在族群內部保留其核心的精神意涵;另一方麵,則將其符號化、視覺化,以符閤外部觀眾的期待,從而獲取政府補助或發展文化產業。這種「錶演性」的儀式,揭示瞭族群文化在迎閤現代旅遊經濟時所進行的複雜協商。 砂勞越的宗教與儀式研究則聚焦於基督教化與傳統信仰的持續共存。特別是在一些信奉萬物有靈論(Animism)的族群中,傳統的招魂儀式或與祖靈溝通的媒介(如薩滿或媒介者)如何與現代醫學和西方神學產生張力。本書中一個引人注目的研究案例,探討瞭在麵對土地糾紛或健康危機時,族人如何靈活地「混用」信仰體係——錶麵上接受國傢和教會的規範,私下裡仍依賴傳統的符咒或儀式來尋求庇護與解決之道。這反映瞭一種深層次的「雙重在場」(Double Being),即在現代規範下進行生活,但在精神層麵上仍依附於傳統的宇宙觀。 二、法律、邊界與族群認同的建構 這部分的研究觸及瞭國傢權力如何滲透並重塑族群邊界。在臺灣,重點關注瞭《原住民族基本法》通過後,原住民族自治的實踐及其在法律層麵的睏境。學者分析瞭族群內部對於「何謂原住民」的定義分歧,以及國傢在審核族群認定時,如何無意中強化瞭某些外顯的文化標誌(如語言流利度或特定儀式參與度),從而排擠瞭那些在現代化過程中文化實踐較為淡薄的群體。 砂勞越的研究則以長屋社群與「國傢森林邊界」的衝突為核心。在國傢推動「林業管理」和保護區設立的過程中,許多傳統的「祖地」(Native Customary Land, NCL)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本書探討瞭族群領導人如何將傳統的空間劃分原則(如以河流、樹木為界)轉譯為國傢法律能夠理解的「土地界線」,以進行法律抗爭。這種將口述的、流動的空間知識轉化為書麵、固定的法律文本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場知識權力的較量。研究錶明,族群認同往往在與國傢邊界劃定的拉鋸戰中被強化和再結晶化。 結論:比較人類學視野下的「韌性」與「再造」 綜閤全書的觀點,本書強調,臺灣與砂勞越的社會並非被動地接受現代性的衝擊,而是展現齣高度的「文化韌性」與「實踐的創造力」。從傢屋的物質結構到儀式的政治錶演,從身體的勞動到法律的抗爭,本書提供瞭一係列精細的田野案例,揭示瞭在全球資本、民族國傢與在地傳統相互交織的複雜場域中,人們如何不斷地協商、挪用、抵抗與再造自己的生活世界。這些跨越地理距離的比較研究,共同構築瞭一幅關於後殖民與後社會主義時代,邊緣群體在文化主體性維護上所進行的深刻智力勞動的圖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蔣斌


  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博士,現任國立臺東大學公共與文化事務學係兼任教授。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所長、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閤聘副教授,國立臺東大學南島文化中心主任等。研究領域主要是社會文化人類學,曾進行田野研究的地方包括臺灣屏東、臺東的排灣族與達悟族(雅美族),馬來西亞砂勞越州、寮國、印尼西加裏曼丹省。

圖書目錄

館長序
前言

臺灣排灣族的傢屋與社會構成
從口述到書寫的歷史——臺灣原住民排灣族G村部落誌的撰寫與競爭對話
砂勞越的旱田、澤田與水田——演化階段?技術類型?還是因地製宜?
喧天的鑼與瀋默的鑼——砂勞越峇南河中遊Kenyah族生命儀禮中的銅鑼
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東南亞燕窩的商品價值與社會生產關係
「張」長屋(Rumah Chang):一個砂勞越伊班族的長屋社群、歷史與區域貿易關係初探

參考書目


 

圖書序言

  • ISBN:9789865327897
  • EISBN:9789865328283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22.7MB

圖書試讀

前言

  這本論文集收錄瞭個人過去十多年間對於臺灣原住民排灣族(the Paiwan)以及砂勞越伊班族(the Iban)、加央族(the Kayan)以及肯亞族(the Kenyah)的人類學研究論文。臺灣原住民與島嶼東南亞以及大洋洲的多數族群同屬於南島語族(the Austronesian linguistic family),在語言學與考古學的研究上,學者公認臺灣是南島語族最古老的分布地之一,或者是可能的原鄉(Bellwood 1985, 1995; Blust 1984)。但是在民族誌以及社會文化人類學的領域中,將臺灣原住民的研究放在南島語族的脈絡中進行探討的著作,仍然不多。這裡的論文,是個人的一些初步嘗試。

  以「傢屋、貿易與歷史」作為標題,乃是因為這三個主題,涵蓋瞭收錄的六篇論文的研究主軸。傢屋社會(house society)的理論自從法國結構人類學者C. Lévi-Strauss提齣後,成為島嶼東南亞社會組織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讓人類學者聚焦於傢屋如何「型塑」(constitute)而非隻是「反映」(reflect)親屬關係以及社會關係的現象,並且開啓瞭建築空間人類學的研究領域。臺灣的排灣族,傳統上以石闆構築單一傢庭的傢屋,傢屋實體本身具有持久性,並且被賦予傢名,因此傢屋成為基本社會單位,以及歷史記憶的承載媒介。砂勞越各個主要的達雅剋(Dayak)族群,則以長屋(long house)的聚落建築型態,聞名於世。但是,在平權的伊班族以及階序的肯亞、加央族之間,在長屋的持久性、內部階序分化、以及是否作為歷史記憶的載體方麵,錶現齣不同的型態。此外,由於長屋與聚落的範圍相重疊,因此在砂勞越,長屋成為整個聚落的社群錶徵,這點和排灣族的單獨傢庭傢屋,形成有趣的對比。

  Lévi-Strauss基於傢屋作為一種「物」而具有型塑社會關係的作用,將傢屋社會視為「物崇拜」(fetishism)的原型。而在排灣族與砂勞越各族的民族誌實例中,除瞭傢屋這個實體之外,也可以看齣流通的物(貿易品)以及生產的物(農耕作物),在型塑社會關係上的作用。這一方麵涉及貿易品的傳入、保有以及如何被在地社會吸納的問題。海洋貿易在東南亞地區具有久遠的歷史,並且和在地族群的社會形構,具有密切的關聯。包括對於貿易樞紐的掌控,如何成為社會階序的基礎,以及貿易品如何轉化為儀禮物,繼而鞏固社會的建構兩個麵嚮。另一方麵,對於砂勞越的伊班族而言,稻作農業的型態,除瞭生態適應上因地製宜的特性之外,也具有儀禮的意義,而成為長屋社會建構中重要的部份。

  在本書的各篇文章中,第一篇〈臺灣排灣族的傢屋與社會構成〉一文,綜閤描述瞭臺灣排灣族的傢族結構、傢族繼承、傢屋構造以及社會階序的關係。其中特別和Lévi-Strauss所提齣的「傢屋是父係與母係、血親與姻親、同胞與配偶等矛盾原則的超越、統閤與化解」的論點,進行對話。

  如果說〈臺灣排灣族的傢屋與社會構成〉比較著重在傳統民族誌的保存與呈現,第二篇〈從口述到書寫的歷史:臺灣原住民排灣族G村部落誌的撰寫與競爭對話〉這篇論文,則是探討當代臺灣在原住民各族如火如荼的歷史書寫運動中,在親自參與撰寫地方誌的經驗中,根據觀察所見,鋪陳排灣族以貴族傢係為軸心的歷史記憶,如何在口述歷史被書寫成為文本的過程中,呈現齣不同的版本,凸顯齣以傢名、事蹟、論述脈絡與論述者的差異,所形成彼此間的競閤關係。

  在東南亞人類學與歷史學的研究當中,有一個長久以來的「常規智慧」(conventional wisdom),簡單來說就是區分低地與高地,或者海岸與內陸,或者河流下遊與河流上遊,這兩個地理環境區域。而且這兩個區域,又對應到兩種生計形態,以及兩種政治型態。一般來說,低地/海岸/下遊的人們比較多進行水田稻作,並且比較多屬於王朝的子民;高地/內陸/上遊的人們比較多進行山田燒墾,並且比較多保持部落型態,不固定屬於某一個王朝。但是東南亞的民族誌,往往就是會存在齣人意錶的例外案例。在第三篇〈砂勞越的旱田、澤田與水田:演化階段?技術類型?還是因地製宜?〉文中,我就用砂勞越伊班族以及Kelabit族的稻作農業不同的方式,論證我們不應該將這這三種農業,視為涇渭分明的類型,或者背後對應著不同社會複雜度的三個演化階段。我希望證明:在砂勞越的例子中,這三種方式,彼此間轉換的門檻很低,技術細節的共通性很高,三者往往並行不悖,取捨間主要是因地製宜的考量。同時,不論在伊班族或是Kelabit族的社會中,農業的技術偏好,都有社會聲望的考量因素在內,而非單純的糧食經濟問題。

  接著第四篇〈喧天的鑼與瀋默的鑼:砂勞越峇南河中遊Kenyah族生命儀禮中的銅鑼〉,企圖探討Kenyah族人對於透過跨族群貿易輸入的鑼,如何賦予價值。而透過鑼在生命儀禮中的使用方式,呈現齣價值在於它的兩個物質特性:沁涼與發聲。而這兩個特性,在Kenyah人的生命儀禮以及背後的人生觀及宇宙觀中,各有其重要的位置。同時鑼聲更具有聽覺層次的屏障作用,可以在重要祭儀的場閤,在聽覺上隔離齣需要的神聖空間。

  其次第五篇,〈岩燕之涎與筵宴之鮮:東南亞燕窩的商品價值與社會生產關係〉一文,首先探討在中國消費者心中,燕窩的價值何在,論證中醫文獻如何一步步在自己的知識體係中,為這個外來珍品找到位置,建立其價值。這個案例可以用來和人類學中既有的價值理論(theories of value)對話。因為燕窩價值的產生,錶麵上是來自稀缺性(scarcity)與需求(demand),但是中國消費者對於燕窩價值的認定,其實很重要的是認知到以及想像齣燕窩生產背後的勞動力,因此勞動力的價值理論,在燕窩的例子上呈現齣一個轉摺:就是勞動力本身並不直接產生價值,而是要透過文化體係(在這裡涉及的是中醫藥體係)的認定並賦予意義,勞動力纔得以成為價值的內涵。這篇文章的後半段,則透過砂勞越兩個燕窩產地的比較,一個是多族群開放競爭的場域,另一個是階序化族群中貴族的壟斷,呈現齣不同的生產關係,以及不同的產業前景。

  第六篇〈「張」長屋(Rumah Chang):一個砂勞越伊班族的長屋社群、歷史與區域貿易關係初探〉則是深入探討前一篇中從事燕窩生產的兩個社群中的一個。但是探討的觀點,從燕窩產業本身,轉為這個伊班族長屋社群如何看待燕窩產業,以及如何將自己在這個產銷鍊中原本不利的地位,轉換成優勢,並且將參與在此產業中的商品經濟收益,轉換成為社群的核心象徵―長屋―的美化,從而實現瞭社會的生產與再生產。在當代人類學關注的全球化議題中,往往強調地方社群的「能動性」(agency),認為麵對巨大的全球化勢力的籠罩與碾壓,地方社群其實並不是完全弱勢無力的一群,而是有自己來自傳統文化的能力,或者用來自傳統文化的觀念係統,反抗或者至少過濾、詮釋這個基本上來自市場機製的勢力。

  臺灣當代的社會大眾與知識階層,整體來說對於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其實相當陌生,即便是多數媒體琅琅上口的「南嚮政策」或者「臺灣原住民是南島民族的源頭」等等論述,甚囂塵上。但是要說到真正對於東南亞,特別是島嶼東南亞的社會文化,在細節上仍然認識有限。希望這本小書當中的文章,能在這個方麵引起大傢的興趣,進一步花時間瞭解我們臺灣原住民,以及他們在區域上的文化親戚:島嶼東南亞,所擁有的豐富而且多采多姿的文化樣貌。

用戶評價

评分

我個人的研究興趣傾嚮於物質文化與身份認同的交織,尤其是“傢屋”這一物理空間如何在不同代際間被賦予新的意義。我正在追溯一些舊時建築材料的來源與社會地位的關係。因此,我對論文集中任何涉及物質遺存、空間重構或者傢庭遺産繼承的章節抱有極高的期待。比如,在砂勞越,原住民長屋的集體居住模式與颱灣原住民族的傢族屋捨,它們在麵對現代化的過程中,其“邊界”是如何被重新劃定的?是經濟利益驅動,還是文化復興的象徵?如果論文能細緻描述材料的流動性——例如,傳統木材被水泥取代的過程中,權力關係是如何在父子/母女之間進行重新分配的——那將是非常精彩的社會史切片。我希望閱讀到那種細膩到能聞到木屑和潮濕泥土氣味的文字,而不是乾巴巴的理論推演。

评分

老實說,我最近對區域研究中的“邊緣地帶”概念特彆感興趣,總覺得那些被主流敘事遺漏或簡化的地方,往往隱藏著最生動的社會變遷樣本。因此,當我在書店(或者說電子書架)上看到這個主題時,立刻産生瞭強烈的共鳴。我正在嘗試構建一個關於跨太平洋貿易網絡如何重塑東南亞島嶼社會結構的模型,而這個集子似乎能提供非常關鍵的案例支持,尤其是涉及到“傢屋”這一核心概念,它不僅僅是居住的空間,更是權力、血緣和記憶的載體。我希望能從中找到關於傳統産權結構在麵對新貿易體係衝擊時,具體是如何被協商、適應乃至瓦解的微觀敘事。如果能找到關於特定傢族如何通過婚姻聯盟或商業契約來維持其在社區中的核心地位的實證分析,那對我目前的理論框架將是極大的補充。這種微觀曆史與宏觀結構之間的張力,往往纔是人類學研究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

從目錄結構上看,這本論文集似乎采用瞭非常紮實的比較研究路徑,將遙遠的颱灣與砂勞越並置討論,這種跨尺度的比較本身就極具挑戰性和學術價值。我比較好奇的是,作者們是如何處理兩者之間巨大的地理、語言和殖民曆史差異的?是通過尋找共同的“人類學母題”,比如海洋貿易、土地使用權,還是側重於比較不同文化在麵對相似外部壓力時錶現齣的能動性差異?我希望看到的不僅僅是簡單的並列介紹,而是能有穿透錶象的理論連接。例如,在處理“貿易”這一議題時,究竟是采用瞭文化經濟學的視角,還是更偏嚮於社會網絡分析?如果能有幾篇文章深入探討早期接觸時期,原住民知識體係中關於“價值”和“交換”的本土定義,而不是直接套用西方的經濟學範疇,那這篇文章集的理論深度將得到顯著提升。這種對本土邏輯的尊重,是衡量一篇人類學論文是否成熟的關鍵標準。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倒是挺吸引人的,封麵那種復古的油墨質感,讓人聯想到舊時的航海圖或檔案資料,色調沉穩大氣,很符閤“曆史”與“研究”這兩個關鍵詞給人的預期。我特地找瞭個安靜的下午,泡瞭杯濃茶,打算沉浸其中。拿到手時,雖然是電子版,但那種厚重感還是撲麵而來,仿佛裏麵藏著無數跨越時空的對話。我特彆欣賞這種能將學術性與審美情趣結閤起來的齣版物,畢竟閱讀體驗不僅關乎內容,也關乎拿在手中的觸感和視覺上的享受。雖然我還沒來得及深入閱讀核心章節,但光是從排版和字體選擇上,就能感受到編者在細節上下的功夫,這無疑為接下來的學術探索鋪設瞭一條平坦而愉悅的道路。這種對呈現形式的重視,往往預示著對內容質量同樣嚴謹的態度,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期待,希望它能帶來如同封麵設計般深邃而引人入勝的洞察。

评分

閱讀人類學論文集時,我常常留意作者的田野操作方法論。好的田野工作,其記錄本身就是一種藝術。鑒於這本書涉及復雜的曆史追溯和跨文化比較,我非常關注作者們在處理口述史料和官方檔案時的平衡藝術。例如,他們如何核實那些幾代人前發生的貿易糾紛的真實性?在麵對可能存在的“記憶的政治化”時,作者采取瞭哪些反思性的立場?我傾嚮於那些能坦誠地展示研究者自身在田野中遇到的倫理睏境或解釋障礙的寫作。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巧妙地將長期的參與觀察,與對曆史文獻的批判性解讀相結閤,從而構建起一個既有溫度又不失嚴謹度的論述體係,那這本書無疑就是一次成功的學術實踐。對我而言,這關乎於一個研究成果是否能真正站得住腳,其方法論的透明度和批判性是檢驗一切的基礎。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