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末代總督日記
以五年紀事悼念香港迴歸25週年
「擔任香港總督是我的公職生涯當中非常重要的一環,甚至可以說是我畢生擔任過最重要的職位。我認為未來幾年香港所發生的一切,對所有人都至關重要。我們必須持續關切香港,為香港發聲,錶明我們認同香港市民為自由民主勇敢奮鬥的價值觀。正如同我們從香港發生的事情所得知的那樣,我們不可認為這些價值觀能繼續存在是理所當然的。香港為自由、個人權利和尊嚴而戰,這也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彭定康
一百多年前,英國以租藉方式從清末中國手中獲得香港大部分的土地(即新界)。到瞭1992年7月,彭定康以末任英國派任總督的身分前往香港履新,準備在1997年將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而非依循過去數十年其他英國處理殖民地的慣例讓其獨立。接下來五年內,彭定康在其港督任內撰寫這些日記,詳細描述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運作方式,以及隨著主權移交臨近之日所發生的各種事件。
這本日記對於與北京當局的談判、強化香港(遲來的)的民主製度,以及彭定康如何尋求適度的自治製度讓香港在1997年後能持續運作,提供瞭前所未有的真知灼見。齣乎意料的是,不隻中國共產黨反對彭定康的政製改革,一些英國商人和政府高官也對彭定康的作為非常不悅。對這些人來說,與北京保持良好的關係似乎比較重要,香港的政治自由和法治反倒是枝微末節。
本書英文版在香港主權移交25週年之際齣版,作者反思過去到現在與北京當局打交道的種種經歷。書末短文〈香港的毀壞〉描述香港自1997年以來的情勢發展,對近年香港所遭受的挫敗做瞭一番權威性的評估。
各界推薦
矢闆明夫︱產經新聞社颱北支局長
汪 浩︱國際政經專傢
李誌德︱資深新聞工作者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吳叡人︱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林昶佐︱立法委員、閃靈主唱
陶 傑︱香港著名作傢、資深媒體人
曹興誠︱著名企業傢、聯華電子創辦人
陳健民︱政治大學社會學係客座教授
張潔平︱飛地書店創辦人
顏擇雅︱齣版人、作傢
羅永生︱文化研究學者
羅冠聰︱前香港立法會議員
(依姓氏筆畫排列)
「彭定康現身說法,以政治圈內人士的身分寫下《香港日記》,內容充斥著每天活像與希臘神話中九頭蛇搏鬥的感受……在2022年閱讀這本日記,有種難以逃避的辛酸:本書捕捉瞭帝國末日的獨特時刻,也顯現一個非凡的社會在短暫的民主自由中茁壯、現在卻已逐漸褪色的景象。」──伊莎貝爾.希爾頓(Isabel Hilton),《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彭定康勛爵在香港大部分的時間都與英國官員和當地權貴周鏇。這些人認為,在香港移交前沒必要嘗試為香港嚮北京當局爭取更多的民主,而在未經中國首肯的情況下單方麵擴大民主政製,就更不必說瞭。本書內容豐富,書中最引人入勝的細節正是與彭定康和北京的緊張關係息息相關。……作者生動的文筆,讓日記中所記載的人、事、物躍然紙上。」──《經濟學人》(Economist)
「彭定康五年的日記,詳述瞭他每天迎戰北京當局的搏鬥……這是一個瞭不起的故事,除瞭漢學傢之外,所有的歷史學傢也必將對彭定康的日記深感興趣。其實這些故事記錄瞭大英帝國的餘暉……有時日記讀起來像小說……彭定康健談、隨性的文風讀來格外輕鬆。」──英商馬世民(Simon Murray),《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因為香港人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這本日記充滿怒氣,也令人著迷,粗魯得毫無保留,但不失當。」──英國媒體人韋安仕(Stephen Vines),《文學評論》(Literary Review)
「彭定康在香港五年動盪不安的總督任期內(1992-1997)所撰寫的日記齣版瞭。本書記錄他與共產黨員、商業大亨、英國內閣中對他抱持懷疑態度的官員,以及中國各地方高官的鬥爭。可以想像的是,他的日記有溫文爾雅,也有充滿冷嘲熱諷的一麵,但讀起來總是字字珠璣……他的計畫包括增加香港有投票資格的人數,並讓地方政府民主化。結果香港的權貴大感震驚,外交官員不寒而慄,而厭惡民主的中共領導人在北京隻進行瞭一輪會談後,便決定排斥並詆毀彭定康總督……然而,彭定康的嘗試勇敢、正直,而他的努力及作為將永載史冊。」──邁剋.謝裏丹(Michael Sheridan),《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本書記載彭定康從1992年4月接受任命開始,到五年多後主權移交所發生的事,內容在過去從未發錶,不但精彩,可讀性也高……在本書的後記中,彭定康對今天的香港也提齣強而有力的看法,是一篇充滿激情的論戰文章,內容道齣北京當局對中英兩國當年對於香港前途的承諾進行顛覆、破壞,而且方式越發野蠻、殘酷。彭定康對習近平鎮壓香港的譴責鏗鏘有力。……25年過去瞭,全球秩序隨著民族主義情緒日益升高,各國將重心轉嚮國內,日記為歷史見證瞭一件事情:儘管彭定康的政改成就有限,但他對今日香港的局麵相較於希思(Edward Heath)、賀維(Geoffrey Howe)和夏舜霆等英國政治人物,提供瞭較為準確且無愧於心的預測。」──馬丁.凱托(Martin Kettle),《衛報》(The Guardian)
「在彭定康的日記裡,我們看到諸多名人造訪彭定康在港督府的起居室:從德蕾莎修女到柴契爾夫人……為瞭避開英國派任總督的傳統羽毛官帽、製服和與治理香港這個大英帝國前哨站所帶來的空洞讚頌,他毫不猶豫進行一係列在社區和人群中漫步、召開答問大會、尋找重新分配財富的方案。對民主派人士的同情,他也毫不掩飾。」──剋裏斯.茂林(Chris Mullin),《旁觀者》(Spectator)
「本書仔細觀察中國如何違背對香港的承諾──先從隱蔽的伎倆開始,循序漸進,最後演變成公然且突如其來的蠻橫地剝奪港人的自由,並追蹤這些所作所為對港人生活的影響……日記涵蓋1992-1997年主權移交期間彭定康擔任港督時所發生的事情,任內雖令人氣餒,但仍頗有收穫……主權移交之前的幾年裡,彭定康是一位和藹可親且懂得自我調侃的夥伴……閲讀他的日記,我們可以看到,英國或任何其他國傢若放棄自由的原則,對中共的要求一再妥協,結果是不會得到任何政治上的收穫,也毫無商業利益可言。他引用英國統治香港最後幾十年間貿易和投資的數據,確實呈現瞭對北京政府的卑躬屈膝與商業上的實質迴報,兩者之間幾乎毫無關聯。」──維剋多.馬利特(Victor Mallet),《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在《香港日記》裡,彭定康詳述他在末任港督任內,為英國統治垂死的歲月注入活力的奮鬥。彭定康堅信,播下民主的種子將使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後更具韌性,而歷史學傢必將持續對此觀點辯論,本書也將成為他們的研究素材。同時值得我們珍惜的是,本書精彩而激烈的結尾文章道齣近年北京對香港的鎮壓,摧毀瞭港人的生活方式。誠如彭定康所言:『香港為自由、個人權利和尊嚴而戰,這也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彼得.李基茨(Peter Ricketts),英格斯堡思想年度選書(Engelsberg Ideas Books of the Year)
「《香港日記》……詳述瞭彭定康為確保香港自由的延續而堅持不懈、但仍以失敗告終的努力……儘管彭定康盡瞭最大的努力,但香港依然成為『煤礦坑裡的金絲雀』,我們也得以看到讓中國共產黨為所欲為的後果。」──高登.科洛維茨(L. Gordon Crovitz),《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今日的香港也不是。從英國末代港督彭定康的日記,能看見英國統治香港最後的時光裡,中國政府、英國政府的如何一步步『促成』一國兩製,以及過去香港人民如何看待與麵對香港的主權轉移。透過閱讀過去,理解香港的現在,也進而思索未來我們應該如何避免重蹈覆轍、重演歷史悲劇。」──林昶佐(立法委員、閃靈主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