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 (電子書)

跟家庭的傷說再見:與生命和解的故事療癒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志建
图书标签:
  • 家庭关系
  • 创伤疗愈
  • 自我成长
  • 心理健康
  • 情绪管理
  • 和解
  • 生命意义
  • 故事疗法
  • 电子书
  • 亲子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不敢說出口的祕密,最需要被聽見。
說出你我的故事,療癒家庭的情緒創傷。
當祕密不再是祕密時,眼淚洗刷去滿布灰塵的心,
我們就自由了。

  別讓家庭創傷「卡」住你!
  開口說自己的故事,讓自己被聆聽、被理解,也被療癒。

  做不到孝順,不是你的錯;
  沒有情分的親子關係,不是你的錯;
  走上離婚之路,不是你的錯;
  爸媽不快樂,不是你的錯;
  為家人犧牲,必須「適可而止」………

  如果你對生命失去熱情,對許多事物都不感到興趣;如果你活著經常感到悲傷、沮喪,甚至憤怒;
  那表示,你的生命「卡」住了,你被卡在過去某一個創傷經驗裡,出不來。
  唯今之計,就是勇敢地從傷痛中,把自己解救出來。
  通過故事的療癒(the healing of storytelling),
  我們說故事,認回每一個傷口、接納那個受傷的自己。
  當我們徹徹底底認回了那個受傷的自己、焦慮的自己、悲傷的自己、憤怒的自己,我們才能為那個自己,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當我們「安放」好這些情緒與創傷時,我們的靈魂,便不再漂泊。於是,我們就可以安穩下來,好好度日了。我們的孩子,也可以解脫「家」鎖,活出他們自己的生命。

  在故事裡,我們原來都一樣。
  在故事裡,讓我們不再感到孤單、寂寞、無人懂。
  在故事裡,讓我們的靈魂相通、生命相互取暖。

  故事,給出強大的生命療癒力量。

各界推薦

  ◎蘇絢慧、黃錦敦、謝文宜、張德芬、張淑媚 感動推薦
《心灵的迷宫与出口:当代心灵疗愈的深度探索》 这是一部关于探索人类内在世界、直面生命困境,并最终走向和解与成长的深度指南。 在现代社会的喧嚣与高压之下,我们每个人都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迷失在自己心灵的迷宫之中。这座迷宫由过去的创伤、未竟的期望、社会角色的重压以及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所构成。本书并非提供快速治愈的万灵药,而是一份邀请函,邀请读者踏上一段审慎、深刻的自我探寻之旅。它致力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我们日常行为和情感反应背后的复杂机制,并提供一套整合了认知行为、叙事疗法、存在主义哲学以及正念实践的综合性工具箱。 第一部分:解构阴影——理解现代心灵的结构与病灶 本部分着眼于当代人普遍面临的心理困境,深入剖析这些困境的起源和表现形式,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对自身“病理”的清晰认知框架。 一、现代性的焦虑与断裂: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关系快速流动的时代,这种“速度”和“浅层连接”如何侵蚀了个体深层的安全感和意义感?我们将探讨“存在性焦虑”——对死亡、自由、孤立和虚无的恐惧——在当代语境下如何转化为持续的压力、拖延症和身份认同危机。这部分会引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前沿研究,分析技术进步对人类心智结构造成的微妙改变。 二、叙事的枷锁:被重塑的过去: 人的生命由故事构成,但这些故事并非总是真实或有益的。本章重点研究“核心信念”的形成过程,特别是那些源自童年经历、文化灌输或重大失败的负面自我叙事。我们将使用“认知重构”的基本原理,但超越简单的积极思考,深入探究如何“重新叙事”——即不否认过去的痛苦,而是赋予其新的意义和位置,使之成为力量的源泉而非束缚的枷锁。我们将分析“受害者叙事”与“赋能叙事”之间的微妙转换。 三、情感的失语症: 现代人常常习惯于压抑或麻木对复杂情感的体验。本章将详细区分情绪(Emotion)、情感(Feeling)和感受(Sensation)之间的层次差异。我们将介绍“情感识别”的练习,教导读者如何“命名”和“容纳”那些令人不适的内在体验,例如羞耻感、嫉妒心和被遗弃感。特别关注那些被社会文化要求“不可示人”的情感,以及它们如何以非建设性的方式显现,如强迫性行为或人际关系中的重复性模式。 第二部分:工具箱的构建——整合性的自我疗愈实践 在理解了问题所在之后,本书转入实践层面,提供一套多维度的、可操作的工具,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介入和改变自己的内在状态。 四、身体即地图:具身认知与情绪释放: 许多心理创伤被“储存在”身体之中,而非仅仅是头脑里。本节介绍“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的原理,强调身体感知与情绪状态的紧密联系。我们将探索温和的身体工作方法,如腹式呼吸的深度应用、渐进式肌肉放松,以及如何通过有意识的姿势和动作来影响神经系统的状态。这不是替代专业治疗,而是增强个体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训练。 五、叙事重塑与意义的重建: 这是对第一部分“叙事枷锁”的深度回应。我们不再仅仅是“分析”故事,而是开始“创作”新的故事。本章引入“存在主义叙事”的视角,探讨在生命终将逝去的前提下,我们如何为自己的此刻行动赋予意义。具体练习包括“未来信件”——写给未来的自己,承诺并规划出理想的行动轨迹;以及“价值澄清矩阵”——识别自己真正看重的核心价值观,并确保日常生活与这些价值观保持一致。 六、人际场域中的疗愈:构建安全的依恋: 许多心理困境都根植于早期的依恋关系。本章侧重于“关系性疗愈”。我们将探讨健康的界限设定(Setting Boundaries)的艺术——既不吞噬他人,也不被他人吞噬。重点讲解如何识别并退出“不健康的关系循环”(如煤气灯效应或过度奉献),并学习如何在亲密关系中进行“有效冲突管理”,将冲突视为增进了解的机会,而非关系的威胁。 七、正念与接受的哲学: 最终的解脱并非来自于“消灭”痛苦,而是来自于“改变对痛苦的态度”。本章深入探讨基于接纳与承诺疗法(ACT)的正念核心原则——“认知解离”(Defusion)。读者将学会将负面想法视为“头脑里经过的云朵”,而非“必须执行的命令”。这是一种培养强大的内在观察者(Witness Self)的训练,从而在面对生活中的不完美和无常时,保持一种清醒的、不被卷入的平静。 第三部分:持续的旅程——将洞察融入生活 最后的篇章将目光从密集的内在工作转向持续的日常实践,强调疗愈是一个动态而非终点式的过程。 八、复原力与韧性(Resilience)的培养: 真正的成长发生在“犯错”之后。本章探讨如何将挫折视为学习的机会,建立“成长型思维模式”。我们将分析那些展现出强大韧性的人们共有的特质——比如,他们如何看待失败、如何寻求帮助、以及如何保持对未来的适度乐观。这部分会提供“复原力日志”的模板,帮助读者系统地记录和分析自己的应对机制。 九、伦理边界与专业支持的智慧: 本书始终强调,自我探索是必要的,但它不能取代专业的心理健康支持。本章清晰地界定了何时需要寻求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或专业教练的帮助。我们将提供如何选择合适治疗师的实用建议,并讨论在治疗关系中应有的伦理期待和自我保护意识。 结语:与生命的复杂性共舞 全书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口吻收尾:生命本质上是复杂的、充满矛盾的,且永远处于变化之中。和解并非意味着痛苦的消失,而是学会与生命的全部维度——光明与阴影、欢笑与泪水——共存,并从中发现深刻而持久的内在自由。这部作品是一面镜子,更是一张通往更深层自我理解的地图,旨在帮助读者在喧嚣中找到自己宁静而坚实的立足点。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志建


  雅號:敘事王子。
  一個任性、認真、浪漫、天真的中年男子。
  一個擅長說故事、聆聽故事的敘事取向治療師及心理教育工作者。
  五十歲以後的他,致力於寫作,故事療癒作家是他的「新身份」。
  敘事治療是他的最愛與專長,有二十餘年的諮商實務經驗,這件事會是他一直做到老、不放棄的事。
  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的人。一生不走主流路線,堅持做自己、走自己的路。
  他也是一個要自由的人,不想被體制綑綁,所以從沒打算在大學任教。
  他喜歡後現代「沒有唯一的真理」、「尊重差異、尊重多元」的理念。創辦「敘事私塾」致力推廣敘事理念、人文教育,並將「自由書寫」結合在敘事裡做「故事療癒」,成效驚人。
  他也是最早將敘事治療大量運用在台灣諮商臨床實務的先行者,已在海內外舉辦敘事專業工作坊超過五百場以上。
  年過半百,他說:「我生命的轉折點到了。」下半場人生,他期許自己好好享受人生、清安度日,歲月靜好,如此足矣。
 
  周志建小檔案:
  ◎ 輔仁大學心理諮商博士
  ◎ 敘事取向專業訓練講師、資深心理師、諮商督導。
  ◎「敘事私塾」帶領人。「自由書寫」推廣人。
  ◎ 曾任大學講師。現任:旭立基金會課程講師、行動心理師。
  ◎ 故事療癒作家。《故事的療癒力量》、《擁抱不完美》、《把自己愛回來》作者
  ◎ 2016.7月止已在臺灣、大陸、馬來西亞等地舉辦超過525場以上敘事專業工作坊。

  作者聯繫方式:
  如有閱讀心得,歡迎來信分享,請來信至:joe.chou@ms60.url.com.tw

图书目录

〈推薦序〉 讓故事,超渡你心靈的幽魂;讓愛,擁抱回完整的自己    蘇絢慧    
〈推薦序〉 唯有走出家庭的陰影,才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張淑媚      
〈推薦序〉 生命透過故事,彼此相認        黃錦敦       
〈自 序〉 真正的慈悲,是悅納自己的陰影     

第一章  擁抱自己,認回每一個部分的自己
不要白白糟蹋你的受苦經驗         
超渡自己,讓自己自由         
與母親和解,其實是與自己和解     
慈悲,是在每個經驗裡學會愛自己     
療癒自己的匱乏,不然誰都無法滿足你     
有一種愛,可以支撐我們走過生命困境     
臣服、接受生命,但不認命     
真正的慈悲     

第二章  擺脫暴力陰影,拯救自己的內在小孩
不要繼續當受害者      
家暴是很痛、很痛的家庭祕密     
請大聲說:是的,我是     
真的可以跟父母實話實說嗎?    
改變語言,就改變關係    
孩子要的,其實只是一聲:對不起     
「放棄」是個好用的人生智慧     

第三章  超渡自己,療癒家庭創傷經驗
做不到孝順,不是你的錯     
說故事,療癒悲傷失落的良藥     
超渡恐懼,安撫自己內在那隻黑狗     
家人生病,我一定要跟著一起受苦嗎?     
為家人犧牲,請「適可而止」     
放下罪惡感,好好道別     
沒有情分的親子關係,不是你的錯     
療癒沒有捷徑,不要輕言寬恕     
誰在乎你,誰就是你的家人     

第四章  打破家庭祕密,把自己拯救出來
不敢說出的祕密,最需要被聽見     
爸爸,拿開你那隻髒手     
讓自己從「受害者」轉身變成「拯救者」     
離婚不是一件丟臉的事     
當祕密不再是祕密時,你就自由了    
說出被家暴的祕密,拯救自己     
療癒內在小孩的心靈秘方     
不急著跟父母和解,我們得先跟自己和解     

第五章  寵愛自己,重新把自己愛回來
改寫你的生命腳本     
自己的人生,自己救     
父母給不了的,我們就自己給自己     
一筆歸一筆,功過不能相抵     
從父母那裡,一點一滴拿回自己的力量     
你有沒有勇氣,變成另外一個人?     
給自己一個家,讓自己願意回家     
原來,月經是我的好朋友     
當你已經再也沒什麼好失去時     

第六章  療癒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修補生命的洞     
請站回母親的位置,讓孩子的生命安穩     
爸媽不快樂,孩子也不會感到幸福     
學會放棄,讓生命解脫     
當「快樂爸媽」比當「模範父母」更重要     
你敢不敢跟孩子這樣說     
十個「不要」,讓你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好爸媽     
或許你唯一虧欠的人,就是你自己     
我有權利選擇更好的人生     
請讓孩子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吧!     
是的,我受過傷,但我依舊美麗   
 
〈結語〉 與生命和解的時刻到了
〈致謝〉 因為不完美,生命才精采

图书序言

  • ISBN:9789861754383
  • EISBN:978986175747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推薦序

讓故事,超渡你心靈的幽魂;讓愛,擁抱回完整的自己
諮商心理師、作家  蘇絢慧

 
  亡靈,在離開這人間之前,親友會為祂們超渡,讓祂們以寧靜安息的方式,了結在世間的一切苦厄,幫助亡者從此岸抵達邁向解脫的彼岸,善了祂們在世的一切因緣。
 
  心理工作者在某些層面,也在進行超渡的工作,但超渡的不是亡靈,而是每個人過往生命的陰影,藏在內心的幽靈鬼魂。
 
  我常說,早年生命的傷痛,會讓我們投射出許多的情結、情緒,在我們後來的人際關係中、生活中,讓我們時時憂傷、處處失衡,我們以為「問題」是在外面,老想解決、處理掉外在的人事物,以為這樣就能清心、就能清明,不再與之痛苦糾纏。但其實,那些無名無影卡住我們心靈的幽魂,不在外頭,而是在我們自己的心裡面,讓我們無從解脫,難以真正的善了此生的苦厄輪迴。
 
  收到周志建老師的新書,眼睛為之一亮,心想又可以好好浸入在周老師的故事裡,體會故事的療癒力和敘說的動人之處,體會生命的珍貴和力量。
 
  果然,周老師這本新書讓我領受到人是從懂得敘說自己的故事開始,在超渡自己此生的悲苦及辛酸。在親近及慈悲的文字敘說裡,周老師告訴我們的是,唯有你用愛及接納,聽懂生命那些說不出口的「祕密」,不帶批判,不以教條訓斥,真情真義地用情感善待內心那些封鎖已久的幽魂,擁抱回那些在生命歷史中,你以為是黑暗、令人憎恨、可笑的自己時,內在的幽魂才能得到釋然、安慰及療癒。真正的與你和解和好,讓你的生命可以真正的告別過去,活在當下,長出安穩做自己的力量,好好地過自己的人生。
 
  如果你願意傾聽,也願意好好端詳在我們內心存在的心靈幽魂,或許你會看見一個始終覺得不被至親所愛的孤童幽魂;一個充滿罪惡感,不斷承受指責的自責幽魂;一個覺得自己沒有資格被愛、覺得自己的生命是不祥的自卑幽魂;或是一個充滿怨恨、覺得自己不斷被利用及欺騙的憤恨幽魂,不論是哪種型態及面貌的幽魂,所需要的都是接納、承認、安撫及慈悲。
 
  唯有愛,可以善待過去含怨含恨的心靈幽魂,以及善了過去生命歲月裡,所遭遇的創傷和苦痛。所有的創傷和苦痛,要的不是噤聲和隱藏,而需要的是同理和聽見。
 
  任何建議可以不用。受苦的靈魂,其實不是自罪自受,而是承受了很大的苦難,好不容易才能扛住龐大的情緒痛苦,即使堅強度日,但內在的心靈幽魂,仍渴望一份從他人來的善解人意和寬允接納。即使身旁尚無這樣的人,能夠撫慰暗黑中哭泣的心靈幽魂,但只要我們願意,我們就是自己的救贖。能為自己的人生療傷止痛,讓內在的幽魂真正得到解脫、獲得安息的人,就是你。

推薦序

唯有走出家庭的陰影,才能成為真實的自己
嘉義大學教育系副教授  張淑媚

 
  這本書裡,有許多疼痛的家庭故事,當我看到許多聳動的標題:「做不到孝順,這不是你的錯」「父母給不了的,我們就自己給」「誰在乎你,誰就是你的家人」「從父母那裡,一點一滴拿回自己的力量」⋯⋯哇! 這麼直率挑戰華人家庭文化的核心,我只能讚歎,寫得太中肯了。這就是志建,向來直接、簡潔、真實表達自己、勇敢活出自己。
 
  這些提醒深深呼應了十年來我在大學校園裡的經驗。我接觸過許多大學生,即便從小感受不到父母的愛,即便父母無理的管束、粗暴的對待,卻始終無法理直氣壯地對父母憤怒,即使頂嘴、叛逆、離家,內心卻用愧疚自責來譴責自己,只因為父母終究恩大於天。一次又一次聽了這樣的故事,我很生氣傳統孝道文化對這些年輕人的荼毒,也很心疼他們禁錮在家庭創傷中難以掙脫。
 
  這一生,唯有走出家庭的陰影,我們才有可能成為自己。然而要放下社會文化給我們的束縛真的很難,這不但需要時間,更需要勇氣。志建透過一篇又一篇的故事敘說,邀請我們先回歸自身,以愛與慈悲跟自己和解,讓自己先充滿愛與力量,再與父母和解。
 
  衷心祝福這本書召喚每一個在家庭中受苦的靈魂,幫助他們獲得重生的希望與力量。
 
推薦序

生命透過故事,彼此相認
諮商心理師、作家  黃錦敦


  和志建當朋友好多年了,想到我們的友誼腦海裡就會浮現一個畫面:一張餐桌、舒服的燈光、簡單的食物,然後我們一個個故事不停地說,不論是生活的、旅行的、關係的、心靈的,我們幾乎無話不談,常這樣幾個小時就不知不覺過去了。我們沉浸在對話裡享受著,那不僅啟發生命且觸動靈魂。
 
  當我讀著志建這本新書《跟家庭的傷說再見》時,彷彿又回到那些深刻對話的時光裡。這本由故事組成的書,常看著看著有些東西就鑽進心裡,敲開心中的某扇門,帶自己回到了過去某段經驗去重新感受與思索。這是故事的魔力,生命透過故事,讓我們彼此相認,而傷痛在這樣的交會中被陪伴,進而轉化。如志建在書中所說的,這樣的過程對說者和聽者而言都是深具意義的。
 
  這本書讓我理解,真實與慈悲如何讓難以承擔的傷痛找到出口。若說真實像伸出一雙手去碰觸那些讓人難受的傷痛,不再忽略它,那麼慈悲就像是讓這雙手充滿撫慰能量的良方,它讓真實不只是揭開傷疤,再痛一次,而是能給予受傷的心靈極大的安慰與滋養。
 
  關於慈悲,我非常喜歡志建在這本書裡提到的一個觀點:慈悲不該只是拿來對待他人,我們同時也要思考是否能慈悲地對待自己?我深信待人慈悲的重要,這是讓人們能彼此善待的重要基底,但若只待人慈悲卻嚴苛對己,這樣的慈悲常會充滿扭曲。因此,我很讚賞志建在這本書裡說的概念,療傷之道別無他法,就是要在傷痛中重新學習把自己愛回來,這就是對自己的慈悲。
 
  志建寫了這樣一本書,讀起來動人又具啟發性,不過初次閱讀實在讓人有一種很受不了的矛盾心情。這書裡一個又一個動人的故事,讓人很想一頁頁不停地讀下去,但每個故事所帶來的振動與啟發,卻又得慢慢品味,好好停留才行。這種想一口氣讀下去卻又不忍把書太快讀完的矛盾心情,實在讓人想罵髒話。如果你也想要理解這種心情,那你得自己打開這本書才行。
 
自序

真正的慈悲,是悅納自己的陰影

 
  有一天,在網路看到一篇文章,講到「超渡」,裡面說:
 
  所謂的超渡,是走完你這一輩子所有的情緒。

  你之所以坐在這兒不安心,是因為你的內心還在不平衡、還在仇恨、還在恐懼,所以首先要先學會超渡這輩子的你,而不是到佛寺辦法會超渡⋯⋯

  唯有你超渡了、安撫了你內心的那個悲傷的、緊張的、還在擔心明年沒有錢的那個自己,唯有安了他的心,你才在這兒坐得很安心⋯⋯

  所謂超渡你自己:是深入你的內心,用你當下的愛和智慧,化解你內心有種種負面情緒的自己。(摘自「遇見賽斯部落格」)
 
  看完之後,深深吸了一口氣。嗯,百分之百同意。

  這段話,其實就是我這些年做故事療癒工作的心得。

  深入自己、迎向生命的陰影,用愛「超渡」它,把自己拯救回來。這件事,就是療癒。而且,你別無選擇。
 
  出版了三本書,說著自己的故事,其實我就是在老老實實地面對自己,在故事裡,我把自己認回來,並安放自己的心。這就是「故事療癒」、「自我超渡」。

  然後,我把這個方法實踐在我的敘事工作裡。這些年,許多生命勇士來到我的課堂裡,跟我一樣,開口說出自己的故事,讓自己被聆聽、被理解、讓生命被重新看見,這些人真是勇敢啊,面對這樣的生命,我充滿敬意。
 
  說故事,尤其是自己的故事,很不容易。相信我。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不堪,都是因為你不敢面對痛苦與傷口。當你否定痛苦、否定過去時,你就是在否定生命。
 
  說故事,其實就在幫助你我「誠實面對自己」。這也是所有的心理治療,最想做的事。

  活到中年,真實面對自己是必要的。活著,如果無法真實地面對自己,內心將一輩子騷動不安。這是我近年最大的體悟。

  於是,我終於明白:人為什麼要好好地說自己的故事了。
 
  因為故事給出一種「照見」,如同一面鏡子,說故事會逼著你誠實面對自己,面對你不想面對的苦痛、不想面對的自己。
 
  當你徹徹底底地認回了那個受傷的自己、焦慮的自己、悲傷的自己、憤怒的自己時,我們才能為那個自己,找到一個安放的「位置」。

  當你「安放」好這些情緒與創傷時,你的靈魂,便不再漂泊。於是,你就終於可以安穩下來、好好度日了。這就是「自我超渡」的真諦。
 
  這些年,我不斷說著故事,其實是在超渡自己的傷口。歷經了多年的風霜歲月,我深切體悟到一件事:「真正的慈悲,就是接納自己生命的陰影,擁抱自己的不完美。」
 
  原來,我們不急著去超渡他人,「我們最該超渡的人,其實就是我自己」。我們不急著去對他人慈悲,「我們最該慈悲相待的人,也是我們自己」。這個體悟,如今明白。
 
  本書最想說的,就是這些體悟。這些體悟來自於這些年我做個案、帶工作坊,以及不斷地深度自我對話的咀嚼歷程。
 
  最後,我發現:自我療癒的終極之道,無非就是「轉身」罷了—轉身面對自己的陰影,如實接納自己。
 
  轉身,是一種勇氣、一種力量,更是一種「慈悲」。

  「超渡」不完美,不是要「超越」不完美、讓自己更完美,而是要與不完美「共存」。共存是一種智慧,共存就是慈悲。
 
  「請對自己寬容一點」,我經常這樣跟案主說,其實也是對自己說。

  「無法被自己接納的自己」,永遠活得支離破碎,心神難安。

  請別再自我批判或逃避內在靈魂的聲音。請好好撫慰自己的傷口,安放每個受傷的自己,這是我每天都在做的事。我幫別人做,也在幫自己做。
 
  這個功課,是一輩子的。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最大用意。

  其實我想說的是:別讓過去的傷痛,阻礙你的現在與未來。別讓過去的不幸,阻止你現在的快樂與幸福。現在,該是你超渡自己的時刻了。
 
  期待這本書,也可以安放你的心,超渡你受傷的靈魂。日子不好過,我知道,但我們都不曾放棄,不是嗎?

  不放棄,是一種動人的意志。

  這份堅持與不放棄的心,讓不完美的生命如同夜空裡的星光,閃閃發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通常对这类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太多时候它们会陷入过度美化“疗愈”的窠臼,变成廉价的情绪鸡汤。然而,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彻底的真诚和脚踏实地。它没有承诺“读完之后你就能立刻变得完美无瑕”,反而非常坦率地展示了疗愈道路上的反复和挫折。最让我触动的是其中穿插的一些案例,虽然我不知道它们是否完全是虚构,但其展现出的复杂人性,绝对超越了脸谱化的“受害者”或“施害者”标签。作者似乎拥有一种强大的同理心,能够同时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去审视同一个事件,这在处理代际创伤时尤为重要。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放下书本,去回想自己童年时期的某个瞬间,然后用一种全新的、更宽容的视角去重新解读当时父母的行为。这种“解构”的效力是惊人的,它卸下了我多年来背负的、本不该由我承担的责任感。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很有匠心,它不像传统自助书籍那样线性推进,而是像一个迷宫,每一次深入,都会带来新的发现和反思,迫使你不断地与自己内在的矛盾进行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种沉静的色调和略带抽象的插画,似乎在无声地诉说着某种深刻而复杂的内在旅程。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处于一个情绪比较低落的阶段,感觉自己被过去的一些经历牢牢地困住,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挣脱。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更像是一次陪伴。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魔力,它不直接给你标准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朋友,耐心地引导你走向那些你一直回避的角落。我特别欣赏它在叙事上的克制,很多时候,力量并非来自于激烈的控诉或宣泄,而是藏在那些细微的观察和对日常场景的精准捕捉之中。比如,书中对“沉默”的描写,那种家庭内部无声的张力,我感同身受,仿佛看到了自己家里的客厅景象。这种细致入微的描摹,使得那些理论变得非常立体和可触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概念。阅读完第一部分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待一些旧有记忆的态度有了一些微妙的松动,不再是纯粹的恐惧或逃避,而是多了一份审视和理解的意愿。它让我意识到,和解不是一蹴而就的遗忘,而是一个漫长、温柔的重新建构过程。

评分

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也令人称赞。字体大小适中,行距恰到好处,即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明显的疲劳,这对于深度阅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内容方面,我必须强调它的“超越性”。许多关于家庭创伤的书籍往往将焦点集中在明确的“病态”家庭模式上,但这本书的高明之处在于,它将那些看似“正常”的家庭互动中潜藏的微小伤害也挖掘了出来。那种被忽视的需求、那些未被表达的渴望,构成了我们成年后行为模式的底层代码。它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我从未意识到的微妙信号,比如在家庭聚会中,我习惯性地扮演“和平缔造者”的角色,这种习惯背后隐藏着对冲突的极度恐惧。这本书没有批判这种习得的行为,而是解释了它为何形成,并温柔地邀请我思考:现在的我,是否还需要这个“角色”来保障我的安全?这种不带指责的引导,极大地降低了自我反思的心理门槛,使得复杂的自我接纳变得更容易进行。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醇厚,有一种老派作家的韵味,遣词造句考究,读起来需要慢下来,细细品味,这本身就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我很少读到能将深刻的心理学洞察与如此优美的文学性表达完美融合的作品。它不满足于停留在“为什么会这样”,而是深入探讨了“我们如何带着这种‘这样’继续生活”。特别吸引我的是它对“未完成的告别”这个概念的探讨。很多时候,我们与家庭的连接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断裂点,它就像一条不断缠绕的藤蔓,你以为剪断了,它却在另一个意想不到的地方又生了根。作者巧妙地指出了,真正的告别,有时并非物理上的分离,而是内在叙事的重写。这本书提供了一套非常精细的“工具箱”,但这些工具不是让你去修补一个破损的容器,而是教你如何接受这个容器的形状,并学会如何用它来盛放新的、更有生命力的内容。对我而言,它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洗去了多年积攒的灰尘,让一些被压抑的、关于“爱”的本质的认知重新浮现出来。

评分

总而言之,这不是一本可以“速读”的书。它的价值在于它引发的持续共振。我发现自己会在阅读结束后,将书页合上,然后花上好几个小时去消化其中的某一句话,反复咀嚼它的多重含义。书中对“边界”的论述,尤其让我受益匪浅。在东方的文化背景下,强调家庭和睦往往意味着个人边界的模糊甚至消融。这本书并没有提倡冷酷的疏离,而是提出了一种更成熟的“有距离的亲密”,即既能保有情感连接,又不至于被对方的情绪或期待所吞噬。这种平衡感的拿捏,是阅读了诸多同类书籍后,我所见到的最为精妙和实用的指导之一。它教会我,爱与责任可以并存,但前提是我必须先完整地爱和接纳那个曾经在原生家庭中受伤的自己。这本书更像是邀请我进行一次重大的内在迁徙,从一个旧的、拥挤的居所,搬进一个宽敞、光线更好的心室。它是一次深层的、值得反复重读的生命阅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