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 (電子書)

超級外送員:使命必達的省時戰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蔡宛芸
图书标签:
  • 外送員
  • 外送
  • 快遞
  • 效率
  • 時間管理
  • 職場
  • 工作
  • 生活
  • 電子書
  • 省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一次送餐都是一場戰鬥!

消費者輕鬆一指下訂
外送員克服萬難送餐

  外送平台帶來了許多便利,消費者只要滑滑手機訂餐,就能省去移動時間,但外送員卻必須突破層層關卡,才能達成任務!

  本書以作者親身擔任外送員的經驗,以及訪談多位外送員的研究,揭開這份工作如何讓眾人擁抱,卻又讓人說出「外送員不是人幹的!」
  透過紮實的田野調查,本書重現了外送員在工作現場遇到的衝突,呈現他們在騎車搶快、收到負評、與人吵架、勞資爭議背後的辛酸苦辣。

  ▎他們為什麼想當外送員?
  快遞員、退休人士、餐飲業主管、保全、影視工作者、自雇者,都來跑外送,這份工作為何吸引他們?

  ▎外送員是什麼樣的工作?
  「時間自由彈性,想上工隨時出動,想休息就休息」
  「做自己的老闆,荷包深度自己掌握」
  「做越多賺越多」「挑戰週收入破萬」

  招募廣告如此形容這份工作的美好之處,但外送員真正的感受是什麼?到底廣告與真實之間有多大的距離?

  ▎等好久,怎麼還沒送到?是誰在拖餐?
  消費者可能不清楚這份工作的複雜性,碰到餐點耽誤,就想給外送員負評。但外送員從獲得派單、到餐廳取餐、到送餐到消費者手中,每一個步驟都可能遇到意外而拖餐。平台系統、店家、消費者、路況都可能造成拖餐,但拖餐的壓力常常落在最前線的外送員身上。到底送餐過程當中,外送員會遇到哪些意外?

  ▎不搶快就完蛋,外送員的省時戰
  是什麼原因,讓外送員即使不為了賺錢,也要趕趕趕、衝衝衝?

  許多人都以為外送工作論件計酬,外送員才會搶快,但他們騎快車常常是為了彌補送餐過程中的各種意外。此外,平台的制度更是逼使外送員不得不搶快的罪魁禍首。這些制度如何產生,又如何變形?

  曾經,這是一份讓人可以養家糊口的工作,為何最後變成低薪苦勞的工作?

  透過拆解平台業者近年來不斷變更的報酬與獎金制度,你將看見這些越來越嚴苛的條件,如何把一個一個外送員推上搏命送餐的高風險環境。

  ★台灣社會學會田野工作獎作品改寫★

一致推薦

  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李柏毅(陽明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邱羽凡(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
  張立祥(《萬能店員》作者)
  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陳信行(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教授)
  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藍佩嘉(台灣大學社會系特聘教授)

  《超級外送員》以親身經歷和貼近觀察,揭明數位時代的便利,實則奠基於眾人苦勞。滑手機點餐的輕盈,牢牢鑲嵌於線上平台、商家和外送員之間的繁複關係,交織形成持續吞吐慾望又潛伏著風險的物流世界。閱覽此書,將令讀者對於數位資本主義下追趕速度的營生,產生新的體會。——王志弘(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當代數位平台開啟了雇主的「美麗新世界」:用別人的勞動力替自己賺錢,卻不正式聘用;讓別人時時刻刻聽命與待命,卻只要論件計酬;讓別人自動監控自己,而不需要聘用管理人員;不僅如此,還可以讓人排隊等著工作。數位平台精心設計了複雜多樣的報酬給付制度,看似計件,實為計時,甚至不如計時。這是數位平台的唯一可能嗎?本書讓我們仔細檢視:為何有些帶來分享與共善,有些則延續甚至惡化了不公?——謝國雄(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以親身擔任外送員的經驗,使用生活化的筆觸,帶領讀者進入外送員勞動過程中,如何被店家、消費者與平台業者三面夾殺的困境。平台業者大幅降低每一單件報酬,朝向高額獎金制,導致外送員的報酬越來越差,必須以更高工時來彌補。——張烽益(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餐飲外送工作經常被形容是自由、彈性,做多少就賺多少的工作。然而,這樣的論述忽略了外送員受到的各種控制與不平等待遇。當數位轉型成為發展的口號時,我們何曾關注在轉型過程中,被迫承擔許多成本的勞動者。本書不僅說明平台業者如何控制外送員的工作與生計,並呈現外送員的實際經驗和感受。——李柏毅(陽明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助理教授)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时间管理和效率提升的图书简介,聚焦于个人如何在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中,通过精妙的策略和工具,实现“使命必达”的高效状态,同时保持内心的从容与平衡。 --- 《效能跃迁:掌控你的黄金时间,实现目标自由》 ——告别低效的“忙碌陷阱”,解锁深度专注与可持续产出 在这个信息爆炸、任务过载的时代,我们常常感觉自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陀螺,看似忙碌,实则效率低下,最终陷入“看起来很努力,但结果总是不尽人意”的怪圈。我们迫切需要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论,将有限的精力导向最关键的产出,将“被动应对”转化为“主动掌控”。 《效能跃迁:掌控你的黄金时间,实现目标自由》不是一本贩卖焦虑的“速成指南”,而是一本深度剖析现代人时间、精力与注意力分配机制的实战手册。它旨在帮助读者彻底重构自己的工作流、决策模型和生活节奏,从而在不牺牲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卓越的工作绩效。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模块,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坚固、灵活且强大的个人效能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洞察“时间黑洞”——诊断你的效率困境 在谈论效率提升之前,我们必须首先准确地识别出那些偷偷“偷走”我们宝贵时间的隐形杀手。本部分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彻底的“时间审计”,这不是简单地记录时间流向,而是深入探究行为背后的心理驱动力。 核心内容涵盖: 1. “假性忙碌”的心理陷阱: 分析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处理简单、紧急的任务(例如回复邮件、参加非必要的会议),而非那些真正能带来长期价值的“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探讨“完成任务的愉悦感”如何误导我们的优先级判断。 2. 环境干扰的隐形成本: 详细拆解通知、社交媒体和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对认知负荷的真实影响。引入“切换成本”的概念,量化每次被打断后恢复专注状态所需要付出的代价。 3. 精力管理的科学基础: 认识到时间是有限的,但精力是可再生的。学习区分认知精力、体力精力和情绪精力,并根据这些能量波峰波谷来安排最需要专注力的“黄金时段”工作。 4. “完美主义”与“拖延症”的辩证关系: 探讨完美主义如何成为一种高级的拖延手段。引入“最小可行性成果”(Minimum Viable Output, MVO)的概念,教你如何在不牺牲质量底线的前提下,快速启动并交付初步成果。 第二部分:构建“焦点堡垒”——深度工作与注意力货币化 现代社会的核心竞争力不再是“信息获取能力”,而是“信息筛选与深度加工能力”。本模块聚焦于如何为自己建立一个不受干扰的“工作堡垒”,实现高质量的、连贯的产出。 核心策略包括: 1. 深度工作环境的物理与数字重塑: 从物理空间(办公桌布局、光线、声音环境)到数字空间(通知管理、应用隔离、文件系统)的全方位优化指南。建立“专注模式”的启动仪式,让大脑快速进入心流状态。 2. 番茄钟的进阶应用(Pomodoro Plus): 不仅仅是25分钟工作,5分钟休息。学习如何根据任务难度和个人状态动态调整工作/休息周期,以及如何利用休息时间进行真正的“认知恢复”,而非切换到另一种娱乐消耗。 3. 批处理(Batching)的艺术: 如何系统性地将同类任务集中处理,例如设定固定的“沟通时间段”、“决策时间段”和“创意时间段”。深入讲解批处理如何有效减少大脑在不同任务类型间的上下文切换损耗。 4. “时间盒”的强大约束力: 引入时间盒(Timeboxing)技术,要求你在开始一项任务前,就为它预先分配好固定的时间段,无论任务是否完成,时间一到就必须停止。这是一种从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思维转变,强制你提高每分钟的产出效率。 第三部分:智能决策与任务流自动化——“外部大脑”的部署 高效率人士并非事必躬亲,他们懂得如何利用系统和工具来处理那些重复性、低价值或需要记忆的任务。本部分是关于如何设计一个可靠的“外部大脑”系统。 关键技术点: 1. “收件箱清零”的终极流程(Inbox Zero Refined): 详细解析 GTD (Getting Things Done) 方法论的现代应用,重点在于快速分类、归档和委派,确保所有新输入信息在2分钟内得到处理或被放入正确的流程。 2. 工具矩阵的理性选择: 介绍一套适用于不同场景的任务管理、笔记和项目协作工具的最佳实践(如看板、列表、日历的协同工作)。强调工具的“一致性”和“低摩擦性”远比工具的“功能强大”更重要。 3. SOP(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与数字化: 针对重复出现的决策和操作,如何快速提炼出流程文件(Checklist, Template),并将其集成到你的日常工作流中,实现半自动化操作。 4. 委派与信任机制的建立: 对于管理者而言,高效的委派是释放个人时间的关键。学习如何清晰地传达期望、设定评估标准,并建立起有效的反馈循环,确保任务在授权后仍能按时、按质完成。 第四部分:维持可持续的效能——长期主义与“慢下来”的艺术 真正的效率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本模块关注如何在长期保持高强度的产出,避免职业倦怠,并为创新和战略思考预留空间。 核心理念包括: 1. 主动的“留白”设计: 刻意在日程表中留出“无计划时间”。这些时间用于回顾、反思、学习新知,或者仅仅是让大脑进行自由联想,这是产生突破性创意的温床。 2. “不”的力量与边界设定: 学习如何礼貌而坚定地拒绝那些与核心目标不符的请求和机会。掌握有效的拒绝话术,保护你的时间投资组合不被稀释。 3. 成果回顾与系统迭代: 建立每周和每月的“效能复盘”机制。不只是看“我做了什么”,更要看“我的系统哪里可以做得更好”。将每一次失败或低效视为下一次优化的数据点。 4. 目标与行动的对齐: 确保你每日的“时间盒”和“深度工作”都直接服务于你的季度和年度大目标。用OKR(目标与关键成果)的理念简化你的优先级判断,让每一步都充满意义。 --- 读者画像: 本书适合所有渴望提升个人产出、摆脱“救火队员”状态的职场人士、项目经理、自由职业者、创业者以及任何希望平衡事业与个人生活,追求高质量生活效率的现代人。 阅读本书,你将不再仅仅是“管理时间”,而是开始“投资你的注意力”,最终实现对生活的绝对掌控与目标的主动实现。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宛芸


  1993年生,彰化和美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
  小時候在填鴨教育下成長,不擅於社會及國文科,相較於此,更喜歡需要邏輯思辨的數學,以及能夠發揮創意的藝術領域。人生的轉折,要到成年以後,離鄉來到都市求學及工作,才從各種學習管道,重新認識社會,並從中找到學習樂趣與生命意義。碩士論文《省時戰:數位中介食物配送勞動的移動政治》,獲台灣社會學會碩士論文田野工作獎。

  聯絡方式wanyun9323@gmail.com

图书目录

推薦序|虛假的承攬制、虛假的承攬制|邱羽凡
推薦序|每一場送餐都是一場戰鬥|張立祥
各方推薦

前言    

第一章  成為外送員    
01平台外送員的誕生
02成為外送員
03準備上路    

第二章  使命必達
01待命、指派和取餐
02轉單的兩難
03移動途中餐點滲漏
04生財工具無情罷工
05最後一哩路
06大雨送餐
07受迫的違規行為
08隱形的補缺行動    

第三章  受困的自由    
01招募廣告與真實的距離
02弔詭的排班制
03失衡的人力,變調的合約
04外送系統的黑歷史    
05四階段降低報酬
    
第四章  機制殺人    
01制度之危
02業績禍害
03每天都在上演驚魂記
04職災保險制度的建立

結語
後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9716449
  • EISBN:978626971645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图书试读

序言

  阿原、小香、圓圓及阿利都是外送平台的使用者,外送平台的出現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阿原在外商公司上班,他經常協助老闆和同事處理團購。「各位,老闆今天要請喝下午茶,大家記得點連結,中午收單喔!」阿原在工作群組傳遞這項通知,訊息才送出不到五分鐘,同事紛紛拿起手機點開連結,挑選想喝的飲料。過去阿原必須拿菜單和紙筆到處詢問,現在他只要點開外送平台的App,就能輕鬆完成任務。

  小香是一名經常加班的設計師,自從習慣使用外送平台以後,她就不再吃泡麵當晚餐了。她會在通勤返家的路途點餐,然後算準時間,在外送員按下電鈴的前一刻到家。回家一邊享用外送餐點一邊看電視,這是小香每天最放鬆的時刻。

  圓圓是一名銀行員,過去他總要麻煩熟識的便當店,送餐到家裡給年邁的媽媽,現在她只要透過手機,就能在外送平台輕鬆下訂,而且還能經常更換口味,方便許多。

  阿利是自由工作者,有一個小孩。每年寒暑假是他最忙碌的時候,他得工作又得照料小孩午餐,時常忙到焦頭爛額。不過這樣的情形在這兩、三年有了變化,阿利開始使用外送平台點餐,這讓他省去了照料小孩餐食的時間,可以更專注地完成工作。

  你也是外送平台的使用者嗎?外送平台的服務帶來了許多便利,我們只要花上少許運費,就能省去移動時間,讓生活更有餘裕。習慣這種生活的我們早已忘記,沒有外送平台的日子是什麼模樣。

  記得十年前,我還是一位大學新鮮人,手上拿的是沒有網路功能的Nokia傳統手機,外送平台還不蓬勃。每逢假日,學生餐廳沒有營業的時段,我得要走出校園才有東西吃,相當不方便。那時全班三十幾個同學團購麥當勞早餐,麥當勞還要自己叫計程車把食物送來,沒有外送員幫忙送餐。

  我第一次使用外送平台叫餐是二〇一九年的事情了,那時候外送平台市場正要興起,路上突然出現了好多外送員,他們騎著裝有保溫箱的機車,在早餐店、騎樓下的小吃攤、餐廳、夜市或校園內出沒。除了現在看到的外送平台—來自德國的foodpanda、美國的Uber Eats、香港的lalamove及台灣的foodomo、有無外送、Cutaway,當時還有來自英國的戶戶送(Deliveroo)、新加坡的誠實蜜蜂(honestbee),以及香港的GOGOVAN。

  起初我只是以一個消費者的身分,享受到外送平台服務的方便,而未加思索這份便利背後的勞動過程。一直到我必須找一個研究題目、寫一本碩士論文,才開始思考這些事情。

  起點

  乘坐時光機,回到二〇一九年六月,我正在為碩一下學期的實習課及期末報告忙得焦頭爛額,同時又為了申請指導老師而苦惱。那是一個抉擇碩士論文要寫什麼題目的關鍵時刻,茫然的我,陷入了選題的困境。

  就在尋尋覓覓論文研究題目時,我觀察到外送平台逐漸崛起。還記得二〇一九年初,外送平台不算普及,不只使用的人不多,路上看到的外送員也不多,但是幾個月後,事情不一樣了。我身邊有越來越多外送員出沒,而且周遭的朋友、同事及家人也紛紛變成平台的消費者。我因此對平台經濟感到好奇,我想要了解這套經濟模式崛起的原因。

  我在二〇一九年七月到二〇二〇年三月之間,訪談了十四名對象,包含三位餐飲店老闆、一位平台人員、一位律師,以及九位平台外送員(後文簡稱外送員)。這當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訪者,是經由親友介紹認識,有一定的信任基礎,因此訪談過程都算順利。不過,就在結束這階段的訪談之後,我卻陷入了難以取得資料的困境。我發現熊貓跟Uber Eats公司的報酬制度變化快速,特別是熊貓公司幾乎每兩週就更新計價方式,令人難以即時追蹤。

  於是,我決定改變原先以訪談為主的研究策略,轉而實際擔任外送員來蒐集資料。我很快地上網預約熊貓公司的招募說明會,同時透過網路申請,成為Uber Eats外送員。經過一連串的手續,我順利成為兩間外送平台公司的外送員。我在二〇二〇年二月及八月這兩個月投入外送工作,二月以單車進行外送,八月改以機車來外送。

  歷經一年半的田野調查及論文書寫,我最終在二〇二一年一月完成了碩士論文,這本書就是從我的碩士論文改寫而成。雖然本書改寫自論文,但這本書的出版目的,是想促進大眾對於平台外送員這份職業的理解,而不是要介紹學術知識,因此幾乎沒有學術用語。你將在這本書裡看見外送員在勞動現場的工作場景,還有更重要的制度問題。

  外送工作自由又彈性?

  我從二〇一九年七月開始關注外送員的勞動議題,當時外送公司招募外送員的廣告正打得火熱,報紙、電視或是網路廣告充斥著「週收入破萬」、「荷包深度自己掌握」、「時段任選」、「今天申請明天上工」、「無需工作經驗」、「做自己的老闆」、「將溫暖帶給別人」等招募台詞,給人這份工作很彈性自由,又富有工作意義的職業形象。

  在過去,台灣民眾不曾看過類似的工作,因此對它無比好奇。不過,最讓大眾為之瘋狂的不是這些廣告台詞,而是流傳於網路的一張薪資單。二〇一九年七月三日,有網友在網路論壇發表了一則標題為〈熊貓外送員月薪真的有十萬嗎?〉的文章,接著就有外送員在這篇文章底下留言,公布自己的薪資單,證明月入十萬元的真實性。隨後不久,這張薪資單成為媒體寵兒,各家媒體不斷播送報導,使得「外送員能賺十萬塊」,變成大街小巷熱議的話題。

  許多人看見報導,以為這是一份錢多、時間彈性自由的工作,便順著這股話題潮流成為外送員,但加入後才發現這份工作不如平台業者宣稱的容易,也不像新聞報導聲稱的優渥。外送員看似只要接取送(接單—取餐—送餐),但實際上卻要付出大量的時間跟體力,並且要承擔很高的勞動風險。

  我在親身擔任平台外送員之後,更是發現這份工作的繁雜程度非比尋常。外送員的工作過程中充斥著不確定,舉凡食物滲漏、定位系統出錯、找不到停車位、店家拖延等狀況,都是外送員時常碰上的關卡,他們不只要花時間克服難關,還要懂得安撫客人不耐的情緒,簡直像超人一樣,但是多數人不了解這些情形,常常誤以為外送員這份工作相當輕鬆。

  不僅如此,我深入勞動現場,還發現外送員的勞動條件相當惡劣,他們被迫降低報酬、面臨公司的數位黑箱問題,也因為業績制度而充滿壓力,導致違規搶快或長工時現象層出不窮,間接增添職災機率。許多人以為外送員只是為了賺更多錢,才騎快車趕時間,卻不了解外送員是因為報酬制度以及諸多不確定因素,才會需要與時間賽跑。

  外送平台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的生活,特別在新冠疫情襲捲社會後,大家越來越習慣使用外送平台點餐,食物外送已然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務。

  在病房裡,家屬與病人透過點餐的討論,緩和病房的枯燥氣氛;身障者或是居家隔離者,透過外送平台點餐,解決了不便出門外食的問題;雙薪家庭的家長,在下班後,藉由外送平台的服務,省去了帶小孩外出吃飯或在家料理的體力支出。

  外送員為許多人、許多家庭帶來了更為便利的生活,但是他們的勞動處境卻時常被忽略。

  為了讓消費者知道在便利的服務背後,發生了什麼事情,以下我將以更多篇幅,引介大眾理解外送員勞動過程的複雜性及薪資爭議,破除這份工作既彈性又輕鬆的單一想像。

  我將在第一章呈現外送員職業在台灣的發展歷程,並且運用麗梅及小柯等六人的故事,指出平台外送員這份職業吸引他們的原因。

  第二章我將深入平台外送員的勞動現場,你將看見外送員工作的不易,以及他們的「超級」所在。

  第三章,我將以熊貓公司的制度為案例,呈現外送員面臨的制度問題。你將在這兩章看見熊貓公司如何設計報酬制度,並逐步變更制度內容,導致外送員受到的規範越來越多,但收入卻越來越少。

  第四章,我繼續以熊貓公司的制度為案例,討論「平台外送員為何是一份危險的工作」。你將從這章的內容看見「業績制度」及「道路環境」對外送員勞動安全的影響。

  整體而言,我想透過本書呈現平台外送員較為立體的勞動樣貌,以及他們長期以來面臨的制度困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让人在通勤路上快速阅读,但又不会读完就忘的读物,这本书的篇幅看起来恰到好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书名上使用的那种略带夸张但又直击核心的表达方式,“使命必达”听起来就有一种不容置疑的专业精神。这让我联想到那些需要在极短时间内做出关键决策的行业,比如紧急救援、高风险的谈判,或者任何需要精准时间管理的领域。我猜这本书或许会探讨效率背后的代价,或者是在追求极致速度时,人们是如何平衡人性和职业操守的。它很可能不是那种慢悠悠的散文诗,而是更侧重于情节推动和行动描写。我希望它能给我提供一些新的视角去看待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送达”任务,也许平凡的工作岗位也能有史诗般的内在张力。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将“快”与“准”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特质融合在一起,那它绝对是一部值得推荐的作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非常具有节奏感,先是一个宏大的定性词“超級”,然后是具体职业“外送員”,最后落脚在行动的宗旨“使命必達的省時戰”。这种层层递进的命名方式,让人感觉到一种策略性和目的性。我猜想,这本书的核心冲突可能就围绕着“时间”与“效率”展开,探讨在时间资源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如何优化每一个决策。它或许会涉及大量的技术细节,比如路线规划的算法、突发交通状况的应对策略,甚至可能是对某种新兴科技在物流行业应用的探讨。如果能将这些看似枯燥的“技术流”内容,融入到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中,让读者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还能学到一些实用的思维模式,那就太棒了。我个人很欣赏那些将专业性与故事性完美结合的作品,它们不仅提供了娱乐,更提供了知识和思考的框架。这本书在我看来,具备了这种潜力,它似乎在承诺一场既紧张又充满智慧的阅读体验。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非常引人注目,那种充满动感的字体和鲜明的色彩搭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本来对这类主题的书籍兴趣不大,但这个封面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直接把我拉进了一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猜想,这本书的内容一定也充满了紧张刺激的元素,也许讲述的是某个在时间压力下完成非凡任务的故事。从排版上来看,似乎内容组织得很有条理,每一章的标题都设计得非常精炼,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背后的故事线索。我特别期待它能在叙事节奏上给我带来惊喜,希望作者能巧妙地在各种突发状况中穿插人物的内心挣扎与成长,这样故事会更加丰满立体。如果能在保持高强度叙事的同时,还能适当地加入一些幽默或者反思的片段,那就更完美了。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观已经成功地在我的待读书单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我完全被这种视觉冲击力所吸引了。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纸张的触感很有质感,不是那种廉价的光面纸,而是带有一点点哑光和细微纹理的,这使得长时间阅读时眼睛也不会太累。内文的字体选择也非常考究,间距和行高都拿捏得非常到位,读起来非常流畅,几乎没有生涩感。通常情况下,如果一本书在物理设计上如此用心,那么内容上也不会太差,这是一种我个人的阅读偏好——对形式的尊重往往预示着对内容的重视。我猜测,这本书的作者在打磨文字时一定也遵循了某种“效率至上”的原则,力求每一个词语都精准到位,没有一句废话。我非常期待看到这种精细的打磨如何在叙事中体现出来,比如对话是否简练有力,场景切换是否干脆利落。总之,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它不是一本随便出版的作品,而是一件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至少在视觉和触觉体验上是如此。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是被“超級”这个词吸引的,它总能唤起人们对于超越常人的能力的向往。但紧接着“外送員”这个接地气的称呼,又把我拉回了现实。这种强烈的反差感,是这本书最让我好奇的地方。它会不会是在探讨那些被社会边缘化但却默默支撑着城市运转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如何通过自己的“外送”行为,无形中参与到更宏大的系统中去?或者,它讲述的是一个普通人如何通过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外送”任务,实现个人价值的飞跃?我希望能看到对现代物流体系背后复杂运作的描绘,那种看不见的网络如何被一个个骑手连接起来。而且,我希望作者能赋予这些“外送員”超越职业身份的深度,让他们不仅仅是跑腿的工具人,而是拥有复杂情感和清晰道德准则的个体。这本书如果能成功地在宏大叙事和个体奋斗之间找到平衡点,那它就具有了超越类型小说的潜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