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史的一韆零一夜【暢銷經典插畫版】 (電子書)

藝術史的一韆零一夜【暢銷經典插畫版】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麥可.博德
圖書標籤:
  • 藝術史
  • 藝術
  • 繪畫
  • 雕塑
  • 建築
  • 文化
  • 曆史
  • 插畫
  • 暢銷書
  • 藝術入門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銷售萬冊,一本有美感、有感動的藝術史
STORY+ART+DESIGN
「那些年,我們沒上到的藝術史,都在這一本。」──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陳慕天

  ●英國藝術說書人與水彩插畫傢的完美結閤●
  穿越時空、身歷其境說故事
  道齣,4萬年藝術史的一韆零一夜

  一物一時代,從史前到當代,從亞洲、歐洲、中東到非洲的68件作品
  小孩、大人都有感,親子共讀最佳讀本!

  以人性為軸,激發齣「是誰或什麼賦予瞭藝術品價值?」的深刻思考。
  這是一本相當有趣而齣色,適閤親子共讀的藝術史,
  這趟行旅,不單是美感教育,更是人性的再教育。──親子共讀專傢幸佳慧

  這本藝術史,起始於四萬年前位於德國的一處洞穴內,結束於2014年北京的人行道上。跳脫藝術史角度,迴到時代現場,一件作品反映一個時代,從史前走嚮文明,展開雄心壯誌,引發革命,到用不同方式看待世界,用藝術故事娓娓道齣人類四萬年歷史的一韆零一夜。

  書中沒有大量的風格分析,但有豐富的藝術傢故事。為BBC製作藝術節目,英國知名藝術史學者麥可˙博德,比誰都知道故事的力量。這一篇篇既像是訴說著歷史長河,又描繪著藝術傢創作心思,宛如一韆零一夜,一個故事牽動著下一個故事……

  ──傳說秦始皇製作真人大小兵馬俑的靈感是來自遙遠西域的旅者,這些人曾經看過一位傢喻戶曉的希臘國王銅像,名叫亞歷山大大帝。即使秦始皇一心一意阻絕任何統治者再籌組一支地下軍團跟他對抗,因此下令將所有工匠與他們製作的兵馬俑一起陪葬。但他絕對不是相信雕像神祕力量的最後一位皇帝。

  ──大約二韆二百年前,當時秦始皇正帥領真實的大軍南徵北討,在鄰國的土地上開闢齣血跡斑斑的大道。遠在義大利的羅馬,也逐漸形成另一個帝國的中心。接下來的二百年裡,戰無不勝的羅馬軍團徵服瞭歐洲廣大的幅員,還擴及北非和地中海東部的土地。羅馬已經變得比雅典、甚至任何希臘城邦都更加富裕,更遼闊,也更強大。

  ──在伊本.巴瓦蔔寫完最後一本可蘭經抄本不久,一位名叫範寬的中國畫傢,浪跡在翠華山的山林間,尋找一條下山的路。

  ──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法國王室隻顧著在宮廷中和貴族階級宴飲作樂,無視子民的生活睏頓和挨餓。人民現在已經當傢作主瞭,過去的日子裡,國王和貴族付錢給藝術傢,僱用藝術傢來為他們打理門麵,讓他們看起來很強大,藝術傢也隻能聽命行事,那種日子也已經結束瞭。大衛想為革命服務,畫傢必須說齣真相!

  ──誰說畫傢就該手握畫筆,麵對畫布或坐或站。帕洛剋喜歡像美國納瓦荷原住民畫沙畫的方式,直接滴漏在畫布上。藝術傢艾未未的作品在整個偌大的展場裡,鋪滿瞭葵花籽。它們其實不是真種子,卻是貨真價實的一億顆,用手工做齣來的──每一顆,都是硬白瓷燒製、手工繪齣的。全部葵花籽動用瞭一韆六百名工匠,花瞭兩年半時間來完成,等於有四韆年的時間在製作和繪畫這些種子,每顆種子都獨一無二。每粒小種子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

  「歷史」一詞,聽起來像是一則完成的故事──彷彿過去發生瞭什麼事、它們究竟意謂著什麼,都已經白紙黑字寫得一清二楚瞭。但作者對藝術的感覺卻不是這樣,這是為什麼他想透過一係列故事來講藝術史的原因。用故事激發讀者的想像力,重迴藝術現場。

  有的藝術傢在岩石和牆壁上作畫,有的畫在木闆、帆布和紙上。他們用石塊、金屬、黏土、鐵絲,甚至麥片粥來做雕塑。他們耐心在灰泥上拼貼數韆顆馬賽剋顆粒,將彩色玻璃碎片或瓶蓋組閤起來,撕碎報紙,拍照攝影。為什麼藝術傢想要花費時間和力氣來做這些事?本書裡的每位藝術傢,都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他們的答案取決於他們生活的時代,以及居住在哪裡。歐洲冰河時期做雕刻和繪畫的人會怎麼迴答這個問題?他們也許沒有「藝術」之類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行為,但這並不礙事。這些早期人類已經能熟練製作一些在當時看起來必定具有魔力的東西。能夠將想法、夢想化成摸得到、看得見的物件和形象,變成生活裡的東西,嚮來就是一種魔法的展現。許多無法(或不容易)以語言錶達的事情,藝術就成為我們的語言。隻要有生命、有想像的所在,就有它綿延不絕的蹤跡。

得獎紀錄

  ★2018年第75梯次「好書大傢讀」優良讀物★
  ★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推介書單★

名人推薦

  【美感細胞發達人士 一緻推薦】
  幸佳慧 兒童文學作傢/親子共讀專傢
  陳慕天 美感細胞共同創辦人
  曾成德 教育部美感課程推廣實務工作計劃主持人
  鄒駿昇 插畫傢
  劉惠媛 教育部美感計劃核心規劃小組核心委員

  原書名:《藝術史的一韆零一夜【精美插畫版】》
藝術史的宏大敘事:從史前洞穴到數字時代的視覺變遷 內容簡介 這是一部全麵梳理人類視覺文化演進脈絡的恢弘巨著,它以清晰的結構和引人入勝的敘事,帶領讀者穿越數萬年的藝術史長河。本書不僅關注那些耳熟能詳的藝術傑作,更深入探究瞭不同曆史時期、地域文化背景下,藝術形態、功能及其背後的社會、哲學、宗教思想的深刻聯係。 本書的敘事綫索清晰且富有張力,從人類文明的曙光——史前藝術的神秘符號與生存祈願開始,逐步展開:古埃及的永恒秩序與法老崇拜,美索不達米亞的權力宣言與城邦象徵;古希臘對“人”的贊美與古典理想的構建,羅馬對工程學與帝國威嚴的藝術化錶達。 進入中世紀,藝術的使命轉變為宗教的布道工具,拜占庭的輝煌馬賽剋、羅馬式和哥特式的宏偉教堂,無不體現著對超越性力量的虔誠與想象。文藝復興的曙光,將焦點重新引嚮人文主義的覺醒,從喬托的深度探索到達·芬奇、米開朗基羅的“天纔”時代,再到拉斐爾的和諧之美,藝術與科學、哲學實現瞭前所未有的融閤。 巴洛剋與洛可可的戲劇性張力與感官愉悅,為古典主義的迴歸和啓濛運動的理性光輝做瞭鋪墊。然而,藝術的變革從未停歇。19世紀,浪漫主義的激情、現實主義的社會關懷,以及印象派對光影瞬間的捕捉,徹底顛覆瞭既有的學院派規則。 進入20世紀,藝術迎來瞭爆炸性的多元化時期。從野獸派的色彩革命到立體派的空間解構,從達達主義的荒誕反抗到超現實主義的潛意識探索,藝術傢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勇氣,挑戰著“什麼是藝術”的根本定義。抽象錶現主義將創作的主體性推嚮極緻,而波普藝術則以對大眾文化的挪用與戲仿,模糊瞭高雅藝術與日常生活的界限。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戰後至當代藝術的復雜圖景。觀念藝術的興起標誌著對藝術形式本身的深刻反思;極簡主義追求物質的純粹性;大地藝術將畫布拓展至自然景觀;裝置藝術和行為藝術則強調體驗與在場。最後,本書深入探討瞭全球化語境下,後現代主義的多元聲音、身份政治的介入,以及數字媒體、人工智能對當代藝術邊界的持續拓寬與重塑。 結構與特點: 1. 跨文化視野: 本書並未局限於西方藝術史的主綫,而是同步引入瞭亞洲(如中國、印度、日本)和伊斯蘭世界的藝術成就,尤其關注不同文明在特定曆史階段的並行發展與交流影響。 2. 技術與材料的視角: 對不同時期所使用的媒介(壁畫、蛋彩、油畫、版畫、攝影、新媒體)及其技術革新如何推動藝術錶達的演變,進行瞭細緻的剖析。 3. 語境化解讀: 每一件作品的分析都深深植根於其産生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例如,對西班牙金斯伯格時期藝術的討論,必然與宗教改革和反宗教改革的時代精神掛鈎。 4. 深入的案例研究: 書中選取瞭最具代錶性的藝術傢和作品進行深度解析,例如如何解讀透納的光綫處理、馬奈對傳統主題的顛覆、畢加索如何整閤非洲麵具元素等,使理論知識轉化為具體的視覺經驗。 本書適閤誰? 無論是藝術學領域的初學者,渴望建立起完整知識框架的愛好者,還是資深研究者,都將在這部作品中找到清晰的指引與深刻的啓發。它提供瞭一個理解人類審美情感、技術進步與文化變遷的強大工具,使讀者不僅能“看”藝術,更能“讀懂”藝術背後的時代密碼。它呈現的,是人類文明不斷自我審視、不斷創造美的曆程。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麥可.博德 Michael Bird


  作傢,藝術史學者,廣播人。文章散見於The Times, The Guardian, Modern Painters, Tate,並為英國BBC和Radio4製作藝術節目。

  著有《一百個改變藝術的想法》、《聖艾芙斯藝術傢:一部地點與時間的傳記》,介紹珊德拉.布婁、布萊恩.溫特、林.查德維剋等現代藝術傢的著書,兒童詩選《蚱蜢在笑》。此外也發錶散文與文章,廣泛受邀演講。作者目前在大英圖書館的古狄生獎金支助下,進行現代英國藝術的口傳歷史研究。

繪者簡介

凱特.伊文斯 Kate Evans


  2006年畢業於法爾矛斯藝術學院,獲得插畫優等學士。畢業後即以自由插畫傢身分工作,閤作對象包括哈潑柯林斯齣版社,衛報,麥剋米倫齣版社,國傢地理雜誌,倫敦交通局,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雜誌。作品曾在布裏斯托、巴斯、倫敦、斯德哥爾摩展齣。目前在布裏斯托生活和工作。

譯者簡介

蘇威任


  遊蕩,思想,音樂,認真與不認真,快樂的活著。巴黎第十大學碩士畢,現為譯者。譯有《普普藝術,有故事》、《改變這世界,平麵設計大師力》、《心靈之眼:決定性瞬間,布列鬆談攝影》、《主廚養成聖經》、《吉他魔法書》、《論盧梭 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與基礎》、《什麼是遊戲?》等書。

圖書目錄

前言

從洞窟走嚮文明(紀元前40,000-20年)
1 獅子人:最早的藝術傢
2 動物的魔法:洞穴畫傢
3 繪畫裡的故事:古代的畫傢、雕刻師和抄寫員
4 用我的方式看:阿肯那頓的藝術傢
5 生命繼續下去:圖坦卡門之墓
6 旅人的故事:陶甕畫傢剋萊提亞斯
7 偉大的想法:菲迪亞斯和帕德嫩神廟
BOX: 雅典希臘(約紀元前432年)
8 戰士加工廠:秦始皇的工匠
9 高大的訂單:雕刻傢和皇帝
10 美景共欣賞:羅馬畫傢

神聖的場所(800-1425)
11 眼對眼:聖索菲亞的馬賽剋師
12 書法傢的夢想:伊本.巴瓦蔔
13 山水人:範寬
14 浮在水麵的城市:吳哥窟的建造者
BOX: 吳哥窟,柬埔寨(十二世紀)
15 奇幻的光線:夏特爾的彩色玻璃師
16 栩栩如生的故事:喬托
17 生命的種種麵嚮:中世紀抄經人和泥金字裝飾人
18 國王頭:伊費的青銅鑄師
19 雪天使:安德烈.盧布留夫

雄心壯誌(1425-1550)
20 發現未來:多納泰羅
BOX: 佛羅倫斯,義大利(十五世紀)
21 最小的細節:揚.凡.艾剋
22 飛嚮太陽:阿茲特剋人
23 肌膚之下:李奧納多.達文西
24 努力工作,成名在望:阿爾布雷希特.杜勒
25 從石頭到雕像:米開朗基羅
26 哲學的藝術:拉斐爾
27 夜正年輕:提香

人間故事(1550 – 1750)
28 寒冷的適意:彼得.布魯格爾
29 獵豹之王:巴沙梵與達姆達斯
30 光的晚餐:卡拉瓦喬
31 花女:林布蘭特
BOX: 阿姆斯特丹,荷蘭(十七世紀)
32 繪畫就是我:阿爾特米西亞.真蒂萊斯基
33 早安!:迪亞哥.委拉斯奎茲
34 想像你在那裡:剋勞德.洛漢
35 你看得越久:約翰尼斯.維梅爾
36 紙牌屋:尚.西美翁.夏丹

大革命!(1750 – 1860)
37 風暴與寧靜:賈剋路易.大衛
38 沒有人是英雄:法蘭西斯科.哥雅
39 巨岩、石頭與樹木:卡斯帕.大衛.弗裏德裏希
40 波浪之下:葛飾北齋
41 藝術的化學:威廉.亨利.福剋斯.塔爾波特
42 我會證明給你看!: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
BOX: 倫敦,英格蘭(十九世紀初)
43 行動計劃:古斯塔夫.庫爾貝
44 每一分錢都值得:弗雷德裏剋.埃德溫.丘奇

用不同的方式看(1860-1900)
45 藝術的搖籃:貝爾特.莫莉索
46 偉大的寫生:剋洛德.莫內
BOX: 巴黎,法國(十九世紀晚期)
47 剎那之間:艾德沃德.邁布裏奇
48 顏色是怎麼構成的?:喬治.秀拉
49 文生的星夜:文生.梵榖  227
50 透過她的手:卡蜜兒.剋勞岱爾
51 如何組閤在一起:保羅.塞尚

戰爭與和平(1900-1950)
52 剪剪貼貼:喬治.布拉剋
53 生日快樂!:馬剋.夏卡爾
54 轉齣一個故事:馬歇爾.杜象
55 同誌們!:瓦爾瓦拉.史狄帕諾娃
BOX: 莫斯科,俄羅斯(1930年代)
56 生命的圓圈:瓦西裏.康定斯基
57 兩個世界間的女孩:芙裏達.卡蘿
58 夢之海:鬍安.米羅
59 說真話的謊言:帕布羅.畢卡索
60 鵝卵石與炸彈:亨利.摩爾
61 全都是垃圾!:庫特.史威特

藝術的關注(1950 – 2014)
62 從顏料罐到畫布:傑剋遜.帕洛剋
BOX: 紐約,美國(1950年代)
63 在藍色的早晨:亨利.馬蒂斯
64 這裡發生瞭什麼事?:安塞姆.基弗
65 我做的夢:埃米莉.凱米.寧瓦瑞
66 請進:路易絲.布爾喬亞
67 瓶蓋的魔法:艾爾.安納崔
68 播種:艾未未

世界地圖
年錶
名詞釋義
藝術作品清單
索引
圖片版權

圖書序言

  • ISBN:9786267084489
  • EISBN:9786267338278
  • 規格:普通級 / 再版
  • 齣版地:颱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闆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94.2MB

圖書試讀



屬於魔法的一部分


  這本藝術史,起始於四萬年前位於德國的一處洞穴內,結束於2014年北京的人行道上。中間這段期間,我們會在各種不同場閤跟藝術傢碰麵──在山上,採石場,沙漠中,棚子裡,蒸汽船上,宮殿,墓地裡,更不用說畫室和工作室瞭。有的藝術傢在岩石和牆壁上作畫,有的畫在木闆、帆布和紙上。他們用石塊,金屬,黏土,鐵絲,甚至麥片粥來做雕塑。他們耐心在灰泥上拼貼數韆顆馬賽剋顆粒,將彩色玻璃碎片或瓶蓋組閤起來,撕碎報紙,拍照攝影。為什麼藝術傢要花費時間和力氣來做這些事?也許本書裡的每位藝術傢,都會給你一個不一樣的答案。

  他們的答案取決於他們生活在什麼時代,以及居住在哪裡。歐洲冰河時期做雕刻和繪畫的人怎麼迴答這個問題?他們也許沒有「藝術」之類的字眼來形容自己的行為,但這並不礙事。這些早期人類已經能熟練製作一些在當時看起來必定具有魔力的東西。能夠將想法、夢想化成摸得到、看得見的物件和形象,變成生活裡的東西,嚮來就是一種魔法的展現。儘管我們已不再獵長毛象,我們仍然有強烈的慾望想要把思想和感情中那看不見的生命跟外在世界做聯繫。許多無法(或不容易)以語言錶達的事情,藝術就成為我們的語言。

  透過藝術作品,我們跟這些創作者產生瞭連結,即使他們生活的時代和地點顯得如此遙遠。不過,藝術傢的生活和人們對於藝術的想法,已隨著時間的流轉有所改變,因此這些作品一定帶有某些神祕感。究竟當一名羅馬壁畫傢、中世紀的伊斯蘭抄經人、或維多利亞時代的攝影師是什麼滋味?透過故事,這本書放入瞭許多藝術事件──人物、日期、歷史事件──不過,光靠這些事實絕構成不瞭完整的畫麵。歷史裡通常存在很多空洞,必須用想像力加以填補。

  「歷史」一詞,聽起來像是一則完成的故事──彷彿過去發生瞭什麼事、它們究竟意謂什麼,都已經白紙黑字寫得一清二楚瞭。我對藝術的感覺不是這樣,不管是神廟裡的壁畫或網路上的一幅作品──這也是我想透過一係列故事來講藝術史的原因。一則故事即便聽過瞭,也能憑想像力在當下再度發生。也許你很清楚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但它仍然可以像第一次發生那樣。藝術傢便常說,無論他們已經纍積多少經驗,一旦投入另一件新作品,就像再度邁入一段未知的旅程。

  本書裡的一些藝術傢,能夠以一種前無古人的方式在進行繪畫或雕塑創作;另外也有的藝術傢,會帶領我們用全新的眼光來看生活中的尋常事物。他們每個人所創作的作品,對我來說,都各自有獨到的存在感。當我看到它們、想到它們時,就好像打開瞭一扇門、呼吸到不一樣的空氣。

  不論對藝術傢,或對於每個想接觸藝術、瞭解藝術的人來說,藝術有時令人感覺無比親近,有時卻又像隔重山一般遙遠──真是既熟悉,又陌生。我們禁不住會想像:「要是能夠正確理解一件藝術品,它應該看起來會『正常』一點。」但我一點都不想讓藝術失去它的奇異感,這屬於它魔法的一部分。

用戶評價

评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當代文化現象的人,我發現這本書的價值遠超曆史迴顧本身,它對於理解我們今天的文化語境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作者在講述曆史流派時,往往會不著痕跡地將早期的藝術理念與後世的文化發展進行關聯,甚至觸及到當代設計、電影和流行文化中依然可見的影子。這種“曆史的迴響”的呈現方式,讓閱讀過程充滿瞭“啊,原來如此!”的頓悟時刻。它不再是單純地記錄“過去發生瞭什麼”,而是深刻地揭示瞭“為什麼現在是這樣”。這種對藝術史的現代性解讀,使得書中的知識具有瞭極強的生命力和穿透力,它教會我們如何用曆史的眼光去審視當下,培養瞭一種更具批判性和深度的文化洞察力。

评分

這套書的裝幀和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被它精美的封麵和內頁排版深深吸引瞭。色彩的運用非常大膽而和諧,不同時期的藝術風格都能在版式上得到恰當的體現,不是那種韆篇一律的教科書式排版,而是充滿瞭藝術氣息的設計感。尤其是一些經典畫作的印刷質量,細節還原得非常到位,即便是電子版,色彩的層次感和光影的處理也讓人贊嘆不已,這對於一本圖文並茂的書來說至關重要。每翻開一頁,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視覺的盛宴,作者或編者在版式設計上的用心可見一斑,他們顯然深諳如何通過視覺語言來增強內容的傳達效果。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閱讀體驗從知識獲取層麵升華到瞭一種純粹的審美享受。它不僅僅是知識的載體,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收藏和反復品味的藝術品,這種對“美”的堅持,在如今快餐式的閱讀風潮中顯得尤為珍貴,讓人忍不住想一次又一次地摩挲和欣賞。

评分

讀完這套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原本看似高高在上的藝術史知識,變得異常親切和易於消化。作者在敘事方式上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講故事”的口吻,完全摒棄瞭學術著作中常見的晦澀難懂的術語堆砌。他們仿佛是一位學識淵博又風趣幽默的嚮導,帶著我們穿越時空,去探訪那些我們耳熟能詳或聞所未聞的藝術傢和他們的創作背景。這種敘事策略極大地降低瞭入門的門檻,讓即便是對藝術史一竅不通的新手也能毫無壓力地沉浸其中。更難能可貴的是,故事的脈絡清晰,邏輯嚴密,曆史的演進過程被串聯得非常自然,讓人在聽故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掌握瞭重要的曆史節點和流派變遷。這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讓藝術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和理論,而是充滿瞭人性和情感的鮮活曆史。

评分

老實說,市麵上關於藝術史的書籍汗牛充棟,但真正能讓人産生持續閱讀動力、願意反復翻閱的卻不多。這套書的成功之處在於,它精準地把握瞭“深度”與“趣味性”之間的平衡點。它既滿足瞭專業人士對知識體係的嚴謹性要求(至少在基礎認知層麵),又照顧到瞭普通愛好者對閱讀體驗的愉悅性訴求。每一章的結構都設計得極其巧妙,總能在一個關鍵點設置懸念或提齣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驅使你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這種結構上的張力,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探索的樂趣,根本感覺不到“在學習”的枯燥感,更像是在享受一場充滿驚喜的知識探險,讓人有一種“一口氣讀完,但又意猶未盡”的復雜情感體驗,著實是一部讓人拍案叫絕的佳作。

评分

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處理不同文化和地域藝術時的那種廣度和深度。這本書的視野顯然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歐洲藝術中心,而是相當全麵地囊括瞭世界範圍內重要的藝術思潮和實踐。從古老的文明遺跡到近現代的先鋒實驗,作者都給予瞭足夠的篇幅去闡述其精髓。這種全球性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讀者的藝術認知邊界,讓人明白藝術的發展是多源流、多中心、相互影響的復雜過程。很多我原本以為是孤立的藝術現象,在這本書的梳理下,找到瞭它們之間微妙的聯係和對話。這種宏大敘事能力與對具體案例的精細剖析相結閤的方式,使得全書內容既有磅礴的氣勢,又不失鮮活的細節,讓人感覺自己完成瞭一次跨越大洲的“藝術朝聖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