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粥百味足 (電子書)

食粥百味足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馬以工
图书标签:
  • 食谱
  • 早餐
  • 养生
  • 健康饮食
  • 家常菜
  • 中式食谱
  • 快手菜
  • 电子书
  • 美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粥,百味具足,相讓以成
能養生,能怡情,其歷史更有五千年久遠

簡靜惠、張大春  專文推薦

  粥裡乾坤大,各擅勝場――
  .擂茶可源自宋代的茶粥
  .正月七日吃七草粥,祛病強身
  .蘇軾、陸游都是豆粥愛好者
  .臘八粥是豆粥中的極致,與八寶粥不同
  .《紅樓夢》中最珍稀的粥是胭脂米粥
  .賈寶玉也愛吃泡飯
  .茶漬素樸質勝,但可以華麗轉身
  .鮮味凝聚、回味無窮的雜炊
  .止咳良方是柿餅粥
  .紫米煮龍眼粥,補血益氣
  .番薯粥、烏甜仔菜粥、虱目魚粥、蚵粥各領風騷,是令人懷念的故鄉味

  讀馬以工此書,千萬不要將它類歸在養生食譜,但凡能體會這書裡的粥其實另有意趣者,定能明白熱愛文化典故的她其實是借題探索食物文化和古代人情,光是書名從陸游的「食淡百味足」巧移一字,用以表現「粥」的淡雅相容,就點出馬以工融合食譜與文化的別致。――張大春(作家)

  上卷――寒山的法粥
  歷史中,茶與禪,或茶與粥都曾相遇,春草野蔬或百果奇花也能入粥。

  中卷――《紅樓夢》粥冊
  賈寶玉喝的碧粳粥、賈母獨享的胭脂米粥、林黛玉喝薛寶釵送的燕窩粥都上過大觀園韶華盛極的餐桌。
 
  下卷――人間的滋味
  番薯粥、瓠瓜粥、烏甜仔菜粥、蚵粥、南瓜小米海參粥……,茶粥會友各顯身手,一起成就《食粥百味足》本書。

  特邀賜稿名家:吳璧人、湯月碧、心岱
  粥友共襄盛舉:郭貴婷、金瑞、簡靜惠、黃虹霞、蒙維愛、蘇怡

  我最大的功勞就是逼迫以工寫書。她的視野廣、記性好,可謂博聞強記。在疫情之後,每次四人聚會或聚餐,我都會說記得要把吃過的粥記下來,她也就乖乖地拿起筆來。當我們都吃完回家睡大覺時,她就引經據典地查核資料,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茗品鉴赏录:从茶烟袅袅到咖啡醇香 引言:一盏清茗,万千气象 自古以来,饮品便不仅仅是解渴的工具,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态度的体现。从古人对草本的探索,到现代人对风味的极致追求,饮品的演变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人类文明史。本书将带您穿越时空,深入探寻世界各地、不同历史时期中,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饮品世界。我们将搁置对日常粥品的关注,转而聚焦于那些以水为媒介,承载着复杂香气、口感与历史底蕴的——茶与咖啡。 第一章:东方神韵——茶之源流与流变 茶,这种源自东方的神奇植物,其影响早已超越了亚洲的范畴。它在东方文明中扮演的角色,远非一种单纯的饮品,而是融入了哲学、艺术、礼仪乃至政治的复杂体系。 1.1 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上的生命线 追溯茶的起源,我们无法绕开西南边陲的古老传说。从最初的药用价值,到汉唐时期饮用方式的成熟,再到宋代点茶艺术的鼎盛,茶的形态与饮用场景不断变化。本书将详尽描绘茶如何沿着丝绸之路,一路西行,成为连接不同文明的柔软纽带。我们将探讨普洱茶的“越陈越香”的秘密,以及边疆地区牧民对紧压茶的依赖,这不仅仅是贸易往来,更是不同民族生存智慧的结晶。我们不会着墨于家常的粥品烹饪,而是深入研究茶树的种植环境,如高山云雾对茶叶内含物质的独特影响。 1.2 六大茶类的精微划分与品鉴 绿茶的清新、红茶的醇厚、乌龙茶的变幻、白茶的自然、黄茶的稀有、黑茶的陈化,六大茶类构成了完整的茶叶谱系。我们将逐一剖析每种茶类的制作工艺——从采摘的标准(如明前、雨前),到杀青、揉捻、发酵、干燥等关键步骤的毫厘之差,如何决定了最终汤色的明亮与香气的层次。例如,绿茶的“杀青”技术,旨在最大限度保留叶绿素,保持其鲜爽,这与需要长时间堆渥转化的黑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品鉴环节,我们将教授如何通过嗅闻干茶的香气、观察叶底的舒展程度,以及判断茶汤的挂壁感,来构建一套完整的东方茶道鉴赏体系。 1.3 饮茶的器物与人文情怀 从唐代的煮茶饮,到宋代的斗茶,再到明清以来的工夫茶,茶具的选择直接影响了饮茶的体验。紫砂壶的泥料特性如何影响茶汤的“聚香”,盖碗的实用性如何促进茶席的流动性,以及瓷器对茶汤色泽的展现。这些器物不仅仅是工具,它们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载体。我们会深入探讨日本抹茶道中对“侘寂”(Wabi-Sabi)精神的追求,以及中国茶馆在近代社会中扮演的公共交流空间角色。 第二章:异域之光——咖啡豆的环球之旅 咖啡,这种源自非洲之角的浆果,通过殖民扩张与全球贸易,成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故事,充满了发现、争议与技术革新。 2.1 咖啡的地理学:从埃塞俄比亚到“咖啡带” 咖啡的种植并非随处可行。本书将详细介绍“咖啡带”(The Bean Belt)的地理特性,即赤道南北纬25度之间的热带与亚热带地区。阿拉比卡(Arabica)与罗布斯塔(Robusta)两大主流品种的基因差异,决定了它们在酸度、醇厚度、咖啡因含量以及风味特征上的巨大分野。我们将对比分析耶加雪菲的柑橘花香、曼特宁的醇厚药草味、哥伦比亚的均衡口感,以及巴西豆的坚果基调。对于传统的家庭食用或健康餐食的侧重将完全让位于对咖啡豆产区报告的详尽解读。 2.2 从生豆到杯中:烘焙的艺术与科学 咖啡豆的烘焙过程,是化学反应的魔术。豆子内部的糖分焦化、美拉德反应、酸度的转化,都受到烘焙师精准的温度曲线控制。我们将拆解浅烘、中烘、深烘的定义,以及它们对最终风味的影响。浅烘保留了更多原始的酸质与花果香,适合手冲;深烘则强调焦糖与巧克力的沉稳,更适合意式浓缩。我们不会讨论任何关于谷物或主食的烹饪技巧,而是专注于分析烘焙曲线中温度与时间的数学模型。 2.3 萃取的革命:意式浓缩与手冲哲学的碰撞 萃取是咖啡风味呈现的最后一道关口。意式浓缩(Espresso)代表了高压、快速的萃取哲学,它要求极细的研磨度、精确的粉量和稳定的水温,以创造出标志性的油脂(Crema)。相较之下,手冲(Pour-Over)则更强调缓慢、均匀的浸泡与渗透,允许咖啡师通过注水的手法来微调萃取效率。本书会深入探讨不同冲煮器具(如V60、爱乐压、虹吸壶)的设计原理,以及水质、水温对咖啡风味轮廓的决定性影响。我们将提供一套严谨的研磨度与萃取时间对照表,帮助读者掌握从粗到极细的研磨精度。 第三章:融合与创新——现代饮品实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饮品文化不再是孤立发展的。本章将探索那些在传统基础上生发出的创新饮品形式。 3.1 冰镇的魅力:冷萃与氮气注入 现代饮品对“冰爽感”的追求催生了冷萃(Cold Brew)技术。通过长时间(通常12小时以上)的低温慢速萃取,咖啡的酸质被显著降低,口感趋于圆润顺滑。而氮气咖啡(Nitro Coffee)则是在冷萃的基础上,注入氮气,模拟啤酒的绵密泡沫,带来了独特的口感体验。这些技术革新完全是现代饮品工业对传统萃取方式的突破。 3.2 饮品中的风土表达:地域性原料的结合 从苏格兰威士忌对泥煤的使用,到墨西哥巧克力饮品中对辣椒的调和,再到东南亚用椰浆替代牛奶,饮品总是在与当地的农作物进行对话。我们将关注如何利用稀有的香料或植物提取物,来提升基础饮品的复杂度,例如使用佛手柑提升红茶(伯爵茶的典范),或在咖啡中加入肉桂与丁香的微量元素。 结语:品味生活中的每一滴滋味 无论是东方茶席上的静谧,还是西方咖啡馆中的喧嚣,饮品始终是我们观察世界、体验生活的方式。本书旨在提供一个深入、广阔的视野,领略从一片茶叶到一颗咖啡豆背后所蕴含的自然法则、人文历史和精湛技艺,让每一位品饮者都能发现并定制属于自己的“百味”。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馬以工


  原籍金陵、戊子年生於台北市。現任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歷任第三、四屆監察委員,中華大學景觀建築系系主任,清華大學、東海大學兼任副教授,文化建設委員會委員等。

  著有《尋找老台灣》、《幾番踏出阡陌路》、《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石頭記的虛幻與真實》、《歲時律動》、《絣織紅縷》等書。曾獲金鼎獎、時報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

  特邀賜稿名家:吳璧人、湯月碧、心岱
  粥友共襄盛舉:郭貴婷、金瑞、簡靜惠、黃虹霞、蒙維愛、蘇怡

 

图书目录

推薦序  值得與家人朋友分享的溫暖料理  (文/簡靜惠)
推薦序  粥之味,相讓以成――讀馬以工《食粥百味足》  (文/張大春)
前言代序  一切都是從繁縷開始

上卷:寒山的法粥
‧茶
茶粥
宋代的茶粥――擂茶
‧乾隆與三清茶(文/郭貴婷)
‧三家清供
豆粥
臘八粥
真君粥
河祇粥
梅粥
荼蘼粥

中卷:韶華勝極――《紅樓夢》粥冊
胭脂米粥
燕窩粥
‧銀耳
雙燕粥
碧粳粥
奶子糖粳粥
紅棗粳米粥
鴨子肉粥
泡飯
水飯
茶漬
雜炊
西施泡飯

下卷:浮世大千――人間的滋味
七草粥
蓮粥
藕粥
胭脂米蓮子粥(文/金瑞)
芋頭粥
百歲老人種番薯(文/簡靜惠)
柿餅粥
龍眼粥
烏甜仔菜粥來了(文/吳璧人)
瓠瓜、絲瓜粥(文/黃虹霞)
兒時記憶中的那碗「白」粥(文/蒙維愛)
‧鮑、參、翅、肚
魚翅撈飯
花膠瑤柱海鮮粥
花膠糙米雞粥
鮑魚粥
雙鮑粥
南瓜小米海參粥(文/蘇怡)
廣安宮前的虱目魚粥
我家的虱目魚粥(文/湯月碧)
粗飽細味鹿港蚵粥(文/心岱)

後記  朝粥體驗
尾聲  侘寂     
參考書目
圖片來源
謝誌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061848
  • EISBN:9786267061855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流動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手機、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2.9MB

图书试读

推薦序

值得與家人朋友分享的溫暖料理
――文/簡靜惠(洪建全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馬以工是我四十多年的老朋友,那時我三十歲出頭,她還沒到三十。當年,以工從美國回來,才藝出眾。那時我剛學會開車,她得到「吳三連文學獎」,於是,我就開著我的小捷塔(Volkswagen Jetta),載她去領獎。

  不知道她有沒有被我的駕駛技術嚇壞了!因為我有一次不小心撞到電線桿,當場電線桿斷掉了,幸好我人沒事,但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得到家人的批准,我的駕照也被沒收了。說這件事的重點不在我的駕駛技術,而是以工年輕早慧,得到社會的肯定,在大多數女性還沒有很出眾的時候,她就是一位很特別的才女,最重要的是:她可以證明我會開車。

  以工的才華眞是令人佩服,雖然每次我有問題問她,她都要跟我請款,說是支付雲端三十元,我抵死不從,就讓她都記在雲端吧!反正我們兩個人的帳是一輩子也算不完的!然而我最大的功勞就是逼迫以工寫書。她的視野廣、記性好,可謂博聞強記。在疫情之後,每次四人聚會或聚餐,我都會說記得要把吃過的粥記下來,她也就乖乖地拿起筆來。當我們都吃完回家睡大覺時,她就引經據典地查核資料,寫下一篇又一篇的文章,有時還不忘逼迫她周圍的人,你寫一篇、她也寫一篇,大家都把熟知的拼拼湊湊,以工再加以潤飾,竟然也就有模有樣的編排出來了!

  這本《食粥百味足》是跟粥有關的書,全書共分三卷,在〈浮世大千――人間的滋味〉這最後一卷故事裡面的每一篇敍述與粥品,都是每週一在好友金瑞家吃粥朋友的貢獻,是大家在吃粥之餘,挖空心思去尋根究柢講出來的道理。這是我們「茶粥會」的共食紀錄,更是値得在家裡煮碗熱騰騰的粥,與家人朋友分享的溫暖料理。

自序

一切都是從繁縷開始


  二〇二二年十一月初,我跟靜惠手機上有這樣的簡訊對話︰

  「您建議的粥書我有默默規劃……昨晚才略有靈感,先想寫六朝時正月初七的『七草粥』,為了日本七草中的繁縷,搜尋兩小時終於找到兩張江戶版《本草圖譜》的圖片(繁縷即鴨兒腸),這樣才能開始,等一下發給您共賞。我是無聊女子吧!」

  她回覆︰「熟知無聊創造樂趣……太好了,我繼續盯。」

  記錄我們小小茶粥會的書就這樣開始了,我一直是「左圖右史」的信眾,圖片文字同樣重要,僅兩張十九世紀的圖,無法撐起「七草」這個六朝《荊楚歲時記》迄今的傳統。跨年夜時粥友曼嬅說她一月初要去東京跟長輩拜年,眞是天賜良機,立刻拜託她去拍攝七草,她帶回陽曆一月六、七兩日限定超市販賣七草的照片,也花了一千兩百円,去體驗只有這兩天才能吃到的七草粥套餐。

  遺憾的是整包日本七草打開,她拍到只有一片比雞毛還小的繁縷,日本人說七種中有三種很少。

  對繁縷變成了可怕的執念,覺得沒有一張體面的照片,這本書,或說這篇「七草」吧,就拿不出去。

  時序來到二月底,書也進行中,中華景觀第一屆的學生林煥堂邀我跟李瑞宗到北埔大地農場走春,李老師是學生最愛戴的植物學博士。我說你有繁縷的照片吧,他說這裡有水處應該找得到,說著像變魔術似的,就在前方不遠溝邊,被他找到一小叢繁縷,我不敢相信一切成眞。

  採了一小把回家插在花瓶中,當然書也在繁縷的加持下順利推進。只是繁縷畢竟是春草,書成之時已是夏日,只有我用密閉罐養的一小絲殘存。

  某日想找一張京都的老照片,圖檔竟有千禧年時在平安神宮所拍兩張品質不佳的繁縷,原來前世早已相見。

  我們小小茶粥會除食粥外也以茶會友,茶與茶粥是開卷的主題,茶文化在唐宋、中日之間流轉千年,王維、蘇軾、陸游、榮西、村田珠光及千利休參與其間。東坡詞「……使君高會有餘淸。此樂無聲無味、最難名。」

  蘇軾原為饕客,他赤豆粥的詩與做法,南宋林洪寫入泉州菜譜《山家淸供》。此書五粥竟然有荼蘼粥,北宋王淇「開到荼蘼花事了」的詩句,聯想到的一定是《紅樓夢》。

  中卷就是〈《紅樓夢》粥冊〉。胭脂米、碧粳粥、燕窩粥外,《紅樓夢》還隱藏了六朝的金陵舊俗泡飯,傳到日本成為國民速食――茶漬。

  末卷〈人間的滋味〉以人日的七草粥為始,及日常生活中常吃到的粥。從再平凡不過的番薯粥,到再豪華不過的鮑魚、海參粥;有路邊採龍葵煮成的烏甜仔菜粥,或半世紀前蔣碧微細心調製的「白」粥;南台灣的虱目魚、中台灣的蚵,北台灣的瓠瓜都能入粥。大自然的恩典多麼豐盛多滋,如蘇軾〈老饕賦〉所形容「蓋聚物之夭美,以養吾之老饕」,眞的食粥百味足。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个常年外食的都市人来说,健康和养生是永恒的课题,市面上充斥着各种“排毒”“轻食”的概念,但往往流于表面。这本《食粥百味足》却提供了一种由内而外的调理思路,它将粥的养生功效写得极其科学且富有诗意。它没有生硬地列出营养成分表,而是通过讲述不同食材(比如山药、芡实、莲子)与米的结合如何温和地作用于人体,展现了一种更为古老且有效的健康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药膳粥时所展现出的克制与精准,绝不滥用药材,而是强调“食补”的自然疗愈力。书中关于如何根据身体的湿热程度调整粥品配方的部分,对我帮助非常大,这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自我观察能力,并鼓励读者去倾听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而不是盲目地依赖外部的建议。它教导的不是一套固定的食谱,而是一种“察言观色,顺势而为”的饮食态度。这种引导式的写作风格,让读者从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实践者,阅读体验非常积极向上,充满了自我掌控感。

评分

这本《食粥百味足》的电子书,光是名字就让人心生向往,那种温暖、熨帖的感觉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清晨厨房里传来的米香。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单纯的食谱集,罗列着各种粥的做法,但读完之后才发现,它更像是一本关于生活哲学的随笔,用粥这种最朴素的食物为载体,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时间的关系。作者的文字功力很深厚,行文间那种淡雅的文风,让人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放慢了脚步,细细品味每一个字。比如,书中描述熬制一碗白粥的心境,从选米、淘米到水量的掌控,每一步都蕴含着对耐心的极致考验,这不正映射了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常常缺失的那份沉静吗?而且,它并不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这样做好”。读到关于不同季节适合熬煮什么粥的章节,我仿佛跟着作者进行了一次对时令的细微观察,那种对食材本味的尊重和对传统智慧的继承,让人由衷地敬佩。这本书的排版和电子书的阅读体验也做得非常好,没有那种生硬的排版感,读起来非常流畅自然,推荐给所有追求慢生活和对中华饮食文化有深厚兴趣的朋友。

评分

对于我这样喜欢翻阅古籍和研究传统文化的读者而言,《食粥百味足》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不仅仅是关于粥的做法,更像是一部微型的中国饮食风俗史。作者似乎搜集了大量零散的、散见于不同典籍和地方志中的关于粥的记载,并用现代且流畅的语言将其重新串联起来。书中对不同历史时期(比如魏晋时期的“五斗米粥”或者唐代的“乳粥”)的描述,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不会让人觉得晦涩难懂。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古今的桥梁,让我们了解到,我们今天所吃的每一碗粥,背后都承载着千百年的生活智慧和情感记忆。这种文化传承的意味让我感到非常震撼。评价一本工具书,往往会看它是否实用,但评价这本书,更多的是看它能带你走多远,能让你思考多少。它成功地让我开始思考,在那个没有工业化生产的年代,人们是如何通过最简单的食物来维系家庭的温暖和社会的秩序的。这本书,是了解中国传统生活美学的绝佳窗口。

评分

坦白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那个“百味足”去的,期待能找到一些新奇、少见的粥品创意,比如融合异国风味的粥,或者用一些高级食材入粥的技巧。然而,这本书的重心似乎完全不在于那些炫技的“新奇”,而在于如何把最基础的粥做到极致的“足”。这种回归本源的思路,一开始让我有点失落,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被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对“基本功”的执着所打动。作者对于如何让一碗基础的白粥达到“米粒开花、汤水浓稠”的境界,给出了极其细致的指导,甚至连火候的微小变化都会对最终口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都有详尽的描述。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教学,更像是大师在手把手地传授心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不同地域百姓如何将粥作为主食、作为药引的故事,这些文化佐料让这本书的厚度远远超出了食谱的范畴。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文字中的画面感吸引,想象着自己正坐在一个古朴的厨房里,听着锅中粥水咕嘟咕嘟冒泡的声音,那份宁静和满足,是很多所谓的“大餐”都无法比拟的。这本书让人重新认识了“粥”的重量。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极其独特,它几乎是以一种“散文诗”的笔调来撰写烹饪指导的,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和叙事性,完全不像一本工具书。比如,谈到如何处理糯米,作者可能会用大段的篇幅去描绘糯米在水中浸泡时形态的变化,那种从坚硬到柔软的过渡,仿佛在讲述一个生命的成长历程。这种细腻入微的观察力,让原本枯燥的步骤描述变得引人入胜。我发现,作者似乎对“等待”这件事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赞美。无论是等待米粒吸饱水分,还是等待火候到位,书中都充满了对时间流逝的尊重。这对于习惯了“即时满足”的现代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温和的洗礼。它不是在教你“快点做完粥”,而是在教你“享受做粥的过程”。这种审美上的提升,是很多烹饪书籍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将“食”提升到了“艺”的层面,让我开始期待每一次的煮粥时间,不再将其视为一项家务劳动,而是一段与自己独处的、充满仪式感的时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