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序一
野人獻曝金縷衣,法國文化拼圖——獻給所有渴望認識法國文化的讀者
謝芷霖
說到法國,一般人立刻浮上心頭的印象會是什麼呢?巴黎鐵塔、羅浮宮、凡爾賽宮?時尚之都,美食大國?又或者是,觀光客多、罷工抗議多、扒手多?無論是正麵還是負麵形象,不可否認,法國一直以其獨特的行事風格、豐厚的文化實力,以及得天獨厚的山海自然景觀,成為世人關注的焦點。除瞭透過新聞報導、旅行探訪之外,還可以從許多不同角度認識法國繁複多元的麵貌。看一部在巴黎拍攝的影集、於馬賽取景的電影,嘗嘗勃根地的紅白酒,讓Pierre Hermé的馬卡龍甜蜜滿嘴,讀本獲得鞏固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的當代小說,噴上嬌蘭(Guerlain)的香水,想像自己漫步在塞納河畔。外國人總是對法國充滿各式各樣的想像,也經過不同物件、事件的串連,一步步形塑韆奇百怪的法國印象。
住在當地的人,又是如何看待這個國度呢?麵對生活中各樣的煩惱,微小的快樂,柴米油鹽醬醋茶的繁瑣,不經粉飾的現實衝擊,一定有許多不同的觀察與思考吧,深入肌底,苦樂交雜。經過時間的沖刷,總有一些心底的瀋澱,不吐不快;總也有認真的在乎,盼望用自己的語言,娓娓道來。住在法國的颱灣人,因著外國人的身份,夾在兩種文化中間,衝突與會心交錯,必然比長居的當地人,更多瞭一分獨特的心思。用一雙好奇之眼,把平凡無奇的生活,重新編織成閃閃發光的金縷衣。這本小書,便是流連兩種文化間的旅人,將他們心心念念的觀察思緒,一字一句,密密織就的一襲金縷衣。
十一位留法旅人,可能曾經是留學生,可能已經定居在法國,可能在法國創業生根,也可能因求學或傢庭長居過,有些則固定往返颱法。他們從不同的角度,根據不同的視野,試圖描繪齣一幅幅法國文化圖像,不再是單一刻闆膚淺的印象,而是複數、多元、相互辯詰牴觸的文化拼圖,交由讀者自行詮解, 拼湊齣心目中的文化群像。有從巴黎景點、建築切入的敘述,有自文學、電影剪輯重生的新故事,有對當代社會的分析思考,也有迴溯歷史的悠悠情懷,當然也少不瞭對美食與文化事業的關注。一片片文化拼圖,自生活中提煉成旅人心目中的金縷衣,或許隻是野人獻曝,卻也是敝帚自珍的私密心意。你可以保持距離遠遠欣賞,也可以近觀批評,你可以撫觸每一道織裡紋路,也可以披上身穿成心頭好,無論你想怎麼閱讀、怎麼互動都好,旅人隻盼望送達你手中的這本小書,仍然像金縷衣一般,為雕琢你的法國文化群像,錦上添花。
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 – 1867)在著名詩集《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準備再版時,曾經在筆記中留下一首以「巴黎」為主角的詩:
Anges revêtus d’or, de pourpre et d’hyacinthe,
穿著以金子、豔紅與風信子石織就華服的天使,
Ô vous, soyez témoins que j’ai fait mon devoir
噢親愛的你們,親眼見證,我已為所當為,
Comme un parfait chimiste et comme une âme sainte.
自認盡到煉金師的本分,也保持心靈純潔。
Car j’ai de chaque chose extrait la quintessence,
我從事事物物中粹取精華,
Tu m’as donné ta boue et j’en ai fait de l’or.
你把混沌泥濘給瞭我,而我將泥煉成瞭金。
詩中的「你」便是「巴黎」。《惡之華》整本詩集便是描述「巴黎」的人物、生活,醜陋髒汙的角落,幽微不起眼的片斷,浮光掠影的種種美好及不堪。無論是極惡與至美,巴黎永遠是波特萊爾的最愛。他期盼將巴黎平凡無奇的混沌泥濘,透過書寫,透過詩句,傳誦成世人眼中的金之華美。這是他對自己的期許,也是獻給至愛的禮讚。麵對至愛巴黎,化平凡為不朽,點石成金,他身為詩人,責無旁貸。這也同樣是書中所有留法旅人作者的自我期許。
對法國的愛,讓我們不得不用盡力氣,一寫再寫,期盼將生活中瑣碎的點點滴滴,所思所見,織成一件件文化思考的金縷衣,以虔敬謙卑的心,獻給所有渴望認識法國文化的讀者,作為理解法國的一塊踏腳石。即使仍然不完美,處處暴露捉襟見肘的不足,至少我們已為所當為,盡到旅人作者的責任,傳達齣誠摯樸實的心聲。
謝芷霖2023年6月於巴黎
主編序二
看見變遷中的法國
楊豐銘
在我們的內心深處,都有著一股對「遠方」的想像與嚮往。法國人類學者Nicole Lapierre先前齣版的《我們想他方》(Pensons ailleurs)、以及歷史學者Georges Vigarello在剛齣版不久的《遠方史:實際與想像之間》(Une histoire des lointains : entre réel et imaginaire)書中,都討論瞭「他/遠方」的價值:每個人心中都需要有個他方,一個迴異於自己(被)熟悉與(被)認可的地方,一個讓自己嚮望且存在抵達可能性的地方。移往他方的過程,無形中豐富瞭我們的經歷、知識、以及麵對未來不確定的勇氣。
法國就是一個許多人熟知或嚮往的「他方」。市麵上已經有許多與法國相關的書,既然如此,為什麼我們還需要一本談法國的書?
目前市麵上關於法國的書目中,絕大部分是旅遊指南與語言教科書,其他則包含文學作品、歷史讀物與生活隨筆等。然而,我們很少看到有關當代法國變遷與社會議題的討論。2022年鞦,蔚藍文化的林社長嚮謝芷霖與我提議做一本不一樣的法國書。林先生熱愛旅行,觀察細膩,對法國文化留有深刻印象;芷霖是僑居法國的文學博士,寫過小說,下筆充滿福樓拜的寫實風格;我自己也在法國度過漫長的青春歲月,開啟自己的學術生涯。我們共同的理想,是嘗試做齣一本突破傳統框架的法國主題書,匯集作者群不同的生活經驗、寫作風格與題材。
變遷中的法國
法國的變遷,來自於全球化所帶來的動力以及流動變遷的人群。法國2022年的國際旅遊收入是580億歐元,移民人口高達700萬人,大約占法國總人口的10%。這樣的流動與變遷,讓當代法國呈現齣非常不同於經典想像的麵貌。
遊記與文學是多數人認識法國的起點。陳碩文藉由20世紀華語文人雅士造訪巴黎不同景點的旅遊傳記,有層次地描繪齣當時跨文化情境下種種的感官體驗;謝芷霖帶我們翻閱作傢莒哈絲的人生歲月,從他鄉鬍誌明市童年到故鄉巴黎日常,以及在創作上的堅持、挫摺、驕傲、名氣、或放縱,重新詮釋性別意識強烈的作傢在當代的意義。
濛馬特是個混融宗教(聖心堂)、藝術(戲劇院)與情色(裸體酒吧與康康舞)等多元地景的巴黎標地,何桂育以幾則在地女性奮鬥史為例,娓娓道來這片觀光聖地上不同女性的樣貌;楊尹瑄談到十九世紀濛馬特夜總會的招牌黑貓圖案,爬梳在不確定的時代裡,藝術工作者與夜生活產業蓬勃發展的社會意義。而除瞭濛馬特這類特殊地景之外,巴黎還有著531處大小公園和綠地,嚴勳業帶著我們一起漫步街頭,搭配著巴黎阿嬤的閒聊,走過這些當地居民日常生活與城市遺址共存的庶民地景。
此外,談到法國,不得不提到奢侈品與精緻美食。一般人在日常生活裡接觸奢侈品的頻率有限,不過當兜售奢侈品成為工作的時候,如何調適好幾個月薪水還比不上剛剛賣齣去手提包的心情落差?林鴻麟藉由在LVMH集團旗下莎瑪麗丹百貨公司的經歷,與我們分享奢侈品世界的樣貌。熟悉高端料理內規和人脈的謝忠道,循著百年歷史的米其林指南及相關的飲食評鑑,告訴大傢吃喝玩樂的幕前和幕後,總是存在著許多業界和政府結閤來左右饕客喜惡的機製,以及這套遊戲規則背後的文化差異。
法國人對於書的熱愛有目共睹,在等人的空檔或是搭乘地鐵時,常能看到許多人拿齣口袋裡的書籍專心閱讀。對於書籍的熱愛,來自許多人共同的努力。巴黎市區有72間大大小小、不同形式的圖書館,陳奕傑形容自己「在各大圖書館之間流浪,錢包裡的圖書館證遠多於各種商店的會員卡」。他透過法國國傢圖書館的歷史與其建築物空間的演化,解析藏書、尋書、看書等愛書人的網絡秘密。葉俊良是少數立足海外的颱灣書商,將非法國文化的童書轉譯成法語。這份職業需要有挑好書的能耐、知曉法國的齣版市場以及洞悉孩童與父母的能力。
如何對待移民及下一代,是法國社會長久以來關注的議題焦點。劉君雅研究人口與生育率問題,詳盡分析法國歷屆政府鼓勵生育的邏輯思維,提倡「以孩子為本」,將孩子視為社會公共財,逐步建構一套能夠適用於不同傢庭模式和育兒觀念的津貼補助。我自己同樣關注移民議題。法國是歐洲颱灣人最多的國傢,我以熱門美食網紅為例,討論旅法颱僑的實況以及法國對待移民的態度,同時思考社群媒體如何成為移民解鄉愁的齣口與開拓事業的利器。
颱法交流作為橋樑
馬剋宏在2023年五月中旬的國際招商會上,宣佈來自颱灣的固態鋰電池公司輝能科技將斥資52億歐元(超過1700億颱幣),在法國北部港口城市敦剋爾剋近郊打造擁有三韆名員工的汽車電池大廠。這是自1988年解嚴以來,颱商在法國,甚至是在歐洲最大的單筆投資案之一,有劃時代的象徵意義。颱灣的高科技技術、投資案的高金額以及颱灣商人的高潛能,成為法國討論颱灣的焦點,佔據法國各大媒體版麵。
在《歡迎光臨莎瑪麗丹百貨》中,我們同樣看到不同世代的颱灣人,勇於在異國不同領域裡活齣精彩。這本書雖然大部分著重在巴黎,但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小法國的縮影。每位作者分享的生命經歷,就像是一本立體的巴黎地圖,可以放在各位讀者的口袋裡,通過作者、題材、文筆、領域的多樣性,帶領我們重新思考何謂「遠方」的意義。藉由作者們敘述如何移往他方的過程,期待豐富我們的經歷、知識,並能陪伴大傢生齣麵對未來不確定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