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與世界的鹽圖鑑:日本品鹽師嚴選!從產地與製法解開245款天然鹽的美味關鍵 (電子書)

日本與世界的鹽圖鑑:日本品鹽師嚴選!從產地與製法解開245款天然鹽的美味關鍵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青山志穂
图书标签:
  • 日本盐
  • 天然盐
  • 盐图鉴
  • 美食
  • 烹饪
  • 调味品
  • 产地
  • 制作工艺
  •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除了鹹以外,你有注意過
鹽的酸、甜、苦、鮮、雜味嗎?
把握鹽纖細的風味變化,就是左右料理的美味關鍵!
 
  全球每年的鹽產量約為2億8000萬噸。各種鹽還能根據原料區分成「海鹽」、「岩鹽」、「湖鹽」與「地下鹽水鹽」。正如同一種蔬菜或水果的風味會因季節或生產者而異,每一種鹽的味道與形狀也各不相同,特色豐富的程度令人驚豔。
 
  依風味、形狀跟乾濕,提供美味祕訣的最佳搭配!
  構成鹽的每一種礦物質都有各自的味道,鈉是鹹味、鎂帶苦味與鮮味、鈣是甜味、鉀則帶酸味。因此,各種礦物質所占的比例會對鹽的風味產生巨大影響。天然鹽的味道會因為生產時期而出現味道上的差異,所以聰明用鹽的訣竅是先用天然鹽提引出食材的優點,最後再以精製鹽調整味道。
 
  而製造方法的不同則會造成顆粒大小、形狀與含水量等差異。即使採取相同的製法,若改用取自海上的海水,則會產出具備海流特色的鹽。形狀基本上雖然都是立方體,但會因為溫度或濕度而產生各種變化:片狀或金字塔狀的結晶口感別具樂趣,適合作為頂飾配料;粉末狀的鹽能迅速滲透食材,用於食材的前置準備作業再適合不過;岩鹽與湖鹽則大多是磨碎後使用。
 
  245款鹽哪款最好?
  「最好的鹽」取決於「打算用於何種用途」或「想吃什麼樣的味道」。
 
  以「炸物的沾鹽」為例,有時想減輕油膩感、有時又想吃重口味來感受油脂的甜味,配合時機搭配的鹽也會有所不同。只須參考本書中所介紹的鹽與食材搭配法與鹽的圖鑑,即可配合用途挑選出每個當下「最好的鹽」:
 
  §CASE1-應該準備什麼樣的鹽?§
  首先,請參考「靈活運用才能享受更多鹽的樂趣」(p.154),準備4種顆粒大小與鹹度各異的鹽,並各備1種百搭鹽與宴客鹽即可。只須備妥6種鹽,就能足以樂在其中。
 
  §CASE2-如何選擇日常用鹽?§
  建議選用味道均衡、形狀與大小皆符合標準、含水量適中且便於搭配任何食材的鹽。價格高昂也未必是好鹽,不妨找找自己喜歡的鹽,不必在意價格。
 
  §CASE3-有減鹽之效的鹽?§
  只要搭配與食材風味契合的鹽,少量的鹽也能充分發揮效果,還可以減少用鹽的總量。選用鈉含量比例較低的鹽也OK。
 
  §CASE4-有減鹽之效的鹽?§
  有客人來訪或遇到紀念日等而想讓餐桌熱鬧起來時,建議使用調味鹽。單憑加了色彩豐富的香草或花瓣的鹽,就能讓餐桌增色不少。
 
本書特色
 
  ‧專業品鹽師以感性×理性全面解析風味!
  書中不論是鹽品風味、推薦的高契合度食材與料理,都是出自22名鹽品鑑師資格持有者的精準判斷。這些品鑑師都是品鑑訓練經驗豐富,並且經過日本鹽品鑑協會認證。
 
  ‧圖表+數據整理,一眼看懂活用重點
  將產地、製法、鹽含量、顆粒形狀與大小,都以圖表羅列,比較成分數據為風味差異帶來的奧妙變化。
 
  ‧從製鹽原料與手法,體會背後的深厚故事
  每篇鹽品的解說都會點出鹽的特色所在,不同是製法、原料都能看出製鹽公司或是製鹽師對鹽品的風味藍圖。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不同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不涉及您提到的《日本與世界的鹽圖鑑》中的内容: --- 书名: 《寰宇香料地图:从摩尔斯香料之路到现代分子料理的味觉变迁》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亚历山大·冯·赫尔曼]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古今食谱研究院] 版次: 2024年第一版 --- 内容概述 《寰宇香料地图:从摩尔斯香料之路到现代分子料理的味觉变迁》是一部深度探索全球香料历史、文化、植物学及其在烹饪艺术中演变历程的百科全书式著作。本书超越了简单的香料用途指南,它将香料的采集、贸易、宗教、政治影响乃至科学研究编织成一张宏大的味觉地理图谱。 本书共分为五大部分,系统地梳理了人类历史上对芳香物质的痴迷与利用,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熏香仪式,到中世纪欧洲对胡椒的狂热追逐,再到当代分子美食学对风味分离与重构的极致探索。 第一部分:香料的起源与古代文明的芳香印记 本部分聚焦于香料在人类文明初期的角色。我们探究了在没有现代保鲜技术的时代,肉桂、丁香、乳香等如何成为身份、财富与信仰的象征。 核心章节细述: 1. 尼罗河畔的芬芳: 埃及木乃伊制作、丧葬仪式及化妆品中对没药和乳香的依赖。深入分析了这些树脂如何从阿拉伯半岛长途跋涉进入埃及,及其在经济中的地位。 2. 两河文明的药典: 考察了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如何使用芝麻、莳萝和藏红花,不仅用于调味,也作为早期的药物。特别描述了现存楔形文字泥板上关于香料交换的记录。 3. 古印度与阿育吠陀: 详细阐述了印度次大陆是姜黄、小豆蔻和胡椒的起源地之一。探讨了阿育吠陀医学体系中,每一种香料如何根据其“热性”或“冷性”被精确应用于平衡人体能量。 4. 丝绸之路的前奏——香料之路的诞生: 追溯了早期香料贸易路线的艰难历程。描述了早期的商人如何使用口口相传的传说来掩盖香料的真实产地,以维护其垄断地位。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狂热与地理大发现的催化剂 这一部分是本书的核心,重点分析了香料如何驱动欧洲的政治、军事和经济格局的剧变。 核心章节细述: 1. 威尼斯与热那亚的“黑色黄金”: 深入剖析了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城邦如何通过控制从亚历山大港和君士坦丁堡转运而来的香料,积累了空前的财富,并奠定了其在欧洲金融体系中的地位。 2. 胡椒的权杖: 探讨了胡椒在中世纪欧洲餐桌上的至高无上地位,它不仅是调味品,更是衡量主人财富的标准。书中收录了中世纪食谱中对胡椒用量的惊人描述。 3. 寻觅东方:殖民扩张的隐形推手: 详细记录了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探险的根本动机——绕过阿拉伯和威尼斯商人的垄断,直接获取丁香(来自摩鹿加群岛)和肉桂(来自锡兰)。这一段落将香料贸易与早期全球殖民体系的构建直接关联起来。 4. 香料的“炼金术”: 记录了欧洲贵族和炼金术士尝试人工合成香料或伪造昂贵香料的各种失败尝试,反映了当时对自然馈赠的敬畏与渴望。 第三部分:从殖民地到工业化:香料的全球化与标准化 进入近现代,香料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本部分关注跨国公司对香料供应链的重塑。 核心章节细述: 1. 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之殇: 重点分析了荷兰人如何使用暴力手段,在香料群岛建立种植园经济,以及这一行为对当地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2. 新大陆的贡献:辣椒的革命: 详细追踪了辣椒(番椒)从美洲传播到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哥伦布大交换”过程。对比了辣椒在不同文化中(如川菜、印度咖喱、匈牙利炖肉)的快速本土化和口味重塑。 3. 萃取与合成的挑战: 工业革命后,如何利用化学方法分离香料中的关键芳香化合物(如丁香油中的丁香酚)。探讨了人工香精的出现对天然香料市场带来的冲击与机遇。 第四部分:当代味觉的再发现:地域性、可持续性与风味科学 本书的后半部分转向当代趋势,关注消费者对“真实性”和“产地特色”的回归。 核心章节细述: 1. 风土(Terroir)与香料的联系: 探讨了与葡萄酒和咖啡类似的地理指标如何影响香料的风味特征,例如不同海拔生长的迷迭香或不同土壤中的藏红花丝的细微差异。 2. 消失的香料与物种保护: 记录了由于气候变化、过度采伐或单一栽培导致的濒危香料物种,并介绍了全球范围内的保护性种植项目。 3. 香料与精细烹饪的融合: 深入分析了当代顶级大厨如何解构传统香料,例如使用“烟熏”技术赋予香料新的层次感,或应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以获得更纯净的精油。 4. 风味化学的入门指南: 简要介绍了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如何帮助科学家精确描绘出复杂香料混合物的“指纹”,并应用于质量控制。 第五部分:香料的文化符号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本书回归到香料的文化意义及其在未来食品科技中的潜在角色。 核心章节细述: 1. 宗教与药引: 考察了香料在世界主要宗教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从犹太教的逾越节到基督教的“东方三博士的礼物”。 2. 香料与身份政治: 分析了特定香料(如土耳其的苏马可、伊朗的藏红花)在民族认同和文化交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贸易冲突如何被塑造成文化冲突。 3. 展望:微生物与人造风味: 探讨了利用合成生物学和发酵技术制造传统香料分子(如香草醛)的最新进展,以及这对全球农业供应链的潜在颠覆性影响。 --- 本书特点: 跨学科叙事: 结合历史学、植物学、经济学和美食科学的视角。 详尽的产地考察: 书中收录了数十张绘制精美的手绘地图,标示出关键香料(如胡椒、肉桂、丁香、肉豆蔻)的古代与现代主要贸易路线。 深度访谈: 包含了对来自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和摩洛哥的资深香料种植者和贸易商的访谈记录。 丰富的历史档案: 引用了大量来自欧洲航海档案和古代药典的原始文献片段。 目标读者: 对世界历史、美食文化、地理探索以及食品科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专业厨师、历史研究人员以及渴望系统了解人类味觉演变历程的爱好者。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全面而引人入胜的视角,理解那些细小、干燥的植物种子、树皮或果实,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青山志穂
 
  資深鹽品鑑師
  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鹽品鑑協會代表理事
 
  生於東京。自2007年起移居沖繩縣。慶應義塾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食品大廠,之後轉任鹽專賣店,從中體會到鹽的深度,不僅建立公司內部專用的「鹽品評師」認證制度,還負責人才培育與商品開發。
 
  於2012年自立門戶,設立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鹽品鑑協會。為了培育日本首創的品鹽專家而成立了「鹽品鑑師」的認證制度。
 
  目前經常在電視、廣播或雜誌等處講述鹽的魅力、與日本食品大廠共同開發商品、與知名主廚合作、分享如何從店內現有的鹽中挑選並搭配,以及在東京、沖繩、香港等日本與世界各地舉辦鹽的講座等,走遍各地的同時,仍持續針對鹽的名產地沖繩的鹽、世界各地的鹽,以及讓料理更美味的靈活用鹽法進行研究,每天都為了普及鹽(適鹽理念)而展開工作。
 
  主要著作(合著)有《鹽圖鑑》(東京書籍)與《琉球鹽手帖》(Border Ink)。

图书目录


使用說明……4
前言……6

首先要了解
鹽的基礎知識

什麼樣的鹽稱得上「好鹽」?……8
找到「最適合自己口味」的鹽!……10
鹽的特色取決於原料×製法!……12
鹽的主要製程……14
製鹽現場
①沖繩縣「高江洲製鹽廠」
②沖繩縣「鹽田」
出乎意料不為人知!?鹽的常識與新常識……20

Chef's Interview 1
Al Ché-cciano 奧田政行主廚……24

愈了解愈會發現其豐富特色的
海鹽與藻鹽

海鹽……28
Sea salt World Map
世界各地……30
Sea salt Japan Map
北海道~中部……50
近畿~四國……72
九州~沖繩……84
藻鹽……106

Chef's Interview 2
天婦羅小野 志村幸一郎店長……112

色澤迷人的
岩鹽
岩鹽……116

各式各樣類型特殊的
其他鹽類

湖鹽……130
地下鹽水鹽……134
調味鹽……139
燻製……139
混合……141
熬煮……146
Senior Salt Coordinator
推薦的鹽及其用法……149

讓烹飪與生活都更有趣!
鹽的美味用法
靈活運用才能享受更多鹽的樂趣……154
善用「鹹度強弱×顆粒大小」矩陣圖 易如反掌的鹽選法……156
根據食材與料理分別運用……158
商店買鹽免煩惱!基本鹽選法……160
在廚房裡將鹽運用自如……162
簡單又美味!用鹽烹飪3步驟……166
享受鹽與酒的搭配……168
竟如此方便!生活中的用鹽術……170
變得更美麗!鹽的美容術……172
鹽的歷史……174
鹽真的是維繫生命的必要物質?鹽與健康……176
減鹽已經過時!?改以「適鹽」為目標吧……178

salt column
鹽也需要「熟成」……53
鹽也自帶「氣味」……58
「食鹽」也是一種商品名稱……75
「鹽滷水」的巧妙用法……77
「水鹽」──既新且舊的鹽形態……101
「一小撮」與「少許」有何不同?……105
又大又硬的鹽建議使用「研磨罐」……125
為了運鹽所開闢的道路……128
全球最大的「湖鹽」是?……132
「堆鹽」的習俗源自於中國皇帝……138
美味關鍵在於「鹹淡適中」……140
日本法律上的鹽分類……148

鹽名索引 salt index……180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3790216
  • EISBN:9786263790971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133.1MB

图书试读

 
  正如同一種蔬菜或水果的風味會因季節或生產者而異,每一種鹽的味道與形狀也各不相同,特色豐富的程度令人驚豔。目前日本國內已有約4000多種鹽在市面上流通。為了讓更多人了解鹽的樂趣,本書所介紹的主要是過去稱作「自然鹽」,亦即非由離子交換膜法所產生的鹽。內容還含括許多訣竅能吃得更美味並且聰明享受鹽的樂趣,比如鹽的靈活運用法、鹽與食材的搭配法、專業廚師推薦的用鹽法等。
 
  靈活地運用鹽,不僅可透過各種味道來享受同一種食材,還能凸顯出食材原有的風味,以結果來說,少量即可。如果隨餐附上數種不同的鹽,想必大家會紛紛表示「我喜歡這種」、「這些紅色顆粒也是鹽嗎?」等,讓餐桌上的話題更為熱絡。
 
  希望閱讀本書的每一位讀者都能透過鹽,讓餐桌與生活都變得更健康、豐富且愉快。
 
鹽品鑑師
青山志穂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略带强迫症的美食爱好者,我总是在寻找那些能够提升整体体验的“隐藏要素”,而这本书的定位似乎就是填补这个知识空白。我设想这本书的叙事风格是严谨而富有情感的,它不会枯燥地堆砌数据,而是将科学的制法与人文的传承结合起来。例如,某个偏远小岛的盐匠,可能数代人都遵循着祖传的秘方,他们的盐中不仅仅含有矿物质,还承载着世代相传的故事与情感。我期待书中能够穿插一些这样的田野调查式的记录,让冰冷的盐粒瞬间鲜活起来。此外,如果书中能对不同盐的“鲜味”潜力进行一番探讨,那就更棒了。盐是风味的放大器,理解它的化学特性如何影响蛋白质和脂肪的感知,能极大地拓宽我的烹饪视野。这本书对我来说,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关于“味觉的地理学”的深度报告。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与内容密度让我感到震撼,这绝对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入门读物。我特别欣赏那些被细致划分的章节,比如按“产地气候带”划分,或者按“主要矿物成分”划分。这种结构化的整理方式,对于希望系统学习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图表或对比矩阵,直观地展示出不同盐种在咸度曲线、矿物质含量以及余味持久性上的差异。在我看来,一本好的图鉴,其价值在于提供了一个可供查阅和参考的“标准答案”。我希望在读完之后,我能够毫不犹豫地指出:“这款海盐的碘含量较低,风味较为纯净,适合搭配生鱼片”,或者“这款岩盐的钾镁比例均衡,用来做慢炖菜肴能更好地带出食材的本味”。这本书仿佛是为那些追求极致纯粹口感的“盐学徒”们量身打造的教科书。

评分

翻开书本的瞬间,一股对细节的痴迷扑面而来。我个人对那种深度挖掘某一主题的专业书籍情有独钟,这本书显然属于这一类。它不仅仅是关于“吃盐”,更是关于“理解盐”。我尤其好奇那些关于制盐工艺的描述,比如传统的太阳晒制法与现代精制法的对比,不同地区采用的独特容器和提纯技术。这些过程想必蕴含着当地人的智慧和对自然的敬畏。我希望书中能够配有高质量的摄影作品,清晰地展示出各种盐晶体的形态——是细腻如雪花,还是粗犷如矿石?每一种形态都对应着不同的溶解速度和风味释放方式。对我而言,这本图鉴的价值在于,它能将我厨房里那个不起眼的盐罐,提升到“工艺品”的高度。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自信地与食物搭配,体会到从海平面到餐桌的这一段漫长而又精妙的旅程,真正做到“用对”盐,而非“随便用”盐。

评分

我对这本书中“天然盐”这个概念非常着迷,因为它暗示着远离工业化和过度加工。我猜测书中会对那些未经过度提纯、保留了原始微量元素的盐大加赞赏。这种对“原始”的推崇,正与当代追求健康和本真食材的潮流不谋而合。我希望看到书中能够对某些稀有或濒危的传统制盐方法进行抢救性的记录,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被更多人了解和珍视。如果能附带一些针对这些特定盐种的最佳搭配建议,比如哪种盐最适合用来制作日式高汤(出汁),或者哪种盐能最大程度激发烤蔬菜的甜味,那就更具操作性了。总而言之,这本书在我心中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食谱或食材介绍,它更像是一份对地球馈赠的珍贵矿藏的细致档案,引导我去重新审视餐桌上最基础却最重要的调味品。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真是引人注目,那种朴实的质感和精致的排版,一下子就让人感受到对“盐”这种看似平凡食材的尊重与深入。我一直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决定一餐风味的基石。在我的想象中,这本书会像一本精心绘制的植物图鉴,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地球上那些蕴藏着生命力的矿物质结晶。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简单的产地罗列,而是能透过文字,感受到不同海域、不同气候孕育出的盐粒,它们在口感上是如何微妙地差异化,比如某些盐会带着清冽的海风气息,而另一些则可能沉淀着深邃的矿物质回甘。这本书的标题提到了“品盐师严选”,这让我对内容的权威性和深度充满了信心。我希望能从中学会如何区分优质的天然盐,明白什么样的料理需要搭配何种特性的盐,让日常的烹饪不再是简单的“撒一点盐”,而是一场与风土的对话。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进入微观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探究盐的“前世今生”,从岩石到海水的转化过程,以及日本人如何将其融入到他们的哲学之中。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