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自己交換日記:透過52週提問及365個練習,探索活在當下的樂趣! (電子書)

與自己交換日記:透過52週提問及365個練習,探索活在當下的樂趣! (電子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阿飛
图书标签:
  • 自我成長
  • 正念
  • 活在當下
  • 日記
  • 提問
  • 練習
  • 心理學
  • 幸福
  • 生活
  • 電子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夢幻組合!/
暢銷作家「阿飛」✕ 諮商心理師「海蒂」
 
獻給你的心靈陪伴之書,
用一年時間,每天花5分鐘,把日子過得好玩豐盛!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感受生活了呢?
  是否無形中,離理想中的自己越來越遠?
 
  這是一本專屬於你和自己的交換日記。
 
  透過暢銷作家「阿飛」直擊人心的金句和短文,
  以及諮商心理師「海蒂老師」專業的引導式提問,
  每天5分鐘,有意識地記錄生活中的珍貴片段,
  就能打開覺知,梳理想法,練習轉念。
 
  “生活是一場美妙的冒險,而你就是這趟旅程的主角。”
 
  這本書,將一步步帶領埋首於工作、家庭,還有永遠忙不完的瑣事的你,找回生活的樂趣。自我對話與書寫的力量是很強大的,你將能夠:
 
  ☑創造開心時刻
  ☑梳理焦慮
  ☑深度了解自我
  ☑實現理想人生
 
  【4大主題】
  1.ON & OFF:練習找到讓自己放鬆、愉快的方式
  2.HIDE & SEEK:練習探索有趣、新鮮的事物
  3.IN & OUT:鍛鍊內心的韌性與毅力
  4.ME & WE:強化與世界的連結,感受幸福
 
  【現在,就開啟你的自我探索旅程】
  •每當你無法放鬆的時候,你的腦袋會出現什麼樣的想法?
  •活在世上,你認為自己真正要負責的對象是?
  •旅行的時候,你最喜歡做什麼?
  •過去有什麼東西/經驗,是你好不容易獲得了,卻在到手後發現其實自己一點也不需要?
  •這陣子,你最常有的情緒是?如果這個情緒可以擬人化,你會想對他說什麼?
 
本書特色
 
  •一日一問:不知從何改變也沒關係,每天回答一個問題,就能將生活變得精采。
  •自由書寫:無時效性,何時開始寫都可以。無法回答時,就誠實寫下「不知道」。
  •創造樂趣:365個提問,4大主題✕52個關鍵字,每週都有不同指引及挑戰。
  •金句提點:覺得人生迷惘,或提問沒有答案時,金句給你意想不到的靈感。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量身打造的图书简介,完全围绕一本聚焦于“自我探索、心智觉察与积极生活实践”的非虚构类书籍,并确保内容详细丰富,不包含您提及的那本特定书籍的任何元素。 --- 探索内在疆域:重塑心智与拥抱此刻的行动指南 书名(示例,非您原书名): 《心流矩阵:重塑专注力、构建内在韧性与活出高效人生的科学方法》 图书类型: 自我成长、心理学应用、效率与专注力提升 目标读者: 感到生活被碎片化信息淹没、渴望提升专注力、寻求建立长期有效自我管理系统、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改变的职场人士、创业者及终身学习者。 --- 导言:迷失在“待办清单”的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智能手机的每一次震动都在争夺我们宝贵的注意力,复杂的待办清单压得人喘不过气,我们总是在为明天做计划,却鲜少真正“在场”于当下正在做的事情。表面上,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忙碌”,但深层次的困惑在于:为什么忙碌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充实感?为什么那些宏伟的目标总是难以落地? 本书正是为那些渴望从这种“低效的忙碌”中抽离,转而追求“高效的专注”与“有意义的产出”的人们而写。它不是一套空洞的励志口号,而是一本兼具心理学深度与实战操作性的行动手册,旨在帮助读者构建一个坚不可摧的“心智操作系统”。 第一部分:觉察之眼——校准你的内在雷达(深入理解“心流”与“注意力分配”) 现代生活对注意力的掠夺是系统性的。要夺回主导权,首先需要精确地“看见”我们是如何分配注意力的。 核心内容涵盖: 1. “注意力赤字”的剖析: 探讨多任务处理(Multitasking)如何从神话走向科学上的反证。我们将深入解析大脑处理信息时的资源限制,以及如何量化自己的“注意力消耗率”。 2. 心流理论的实战应用: 告别对“心流”的浪漫想象。本章提供一套结构化的框架,教你如何识别任务的挑战性与个人技能的匹配度,并提供“心流触发器清单”,让你在开始任何重要工作前,就能精准设计启动环境。 3. 环境心理学与干扰源分类: 不仅关注数字干扰,更深入研究物理空间、社交噪音以及“内部干扰”(如自我批评、未完成任务的焦虑)如何影响专注力。提供一套“干扰源隔离协议”,从根本上减少外界噪音的入侵。 4. 深度工作与休息的科学配比: 基于神经科学研究,明确指出高效的休息并非“休息”,而是“切换模式”。介绍几种经科学验证的“主动恢复技术”,确保每一次休息都能最大化地为下一次冲刺积蓄能量。 第二部分:架构与蓝图——构建你的“认知防火墙”(目标设定与项目分解的艺术) 宏伟的愿景需要精密的结构来支撑。本部分聚焦于如何将模糊的渴望转化为可执行、可追踪的步骤,并建立抵御“半途而废”的内在机制。 核心内容涵盖: 1. “逆向工程”目标设定法: 从最终的“十年愿景”出发,采用时间轴切割法,将目标拆解至季度、月度乃至每周的“最小可行产出”(MVO)。这套方法强调行动的确定性而非可能性。 2. 系统化而非目标化: 探讨著名效率专家提出的“系统优先”理念。区分“目标驱动”的短期爆发与“系统驱动”的长期稳定产出。提供“日常反馈循环设计”,确保你的日常行为正在为你设定的系统添砖加瓦。 3. 知识的内化与输出模型: 面对海量学习资料,如何确保知识不只是“阅读过”,而是真正“内化”?介绍“知识链接法”与“费曼输出矩阵”,确保每一次学习都伴随着结构化的整理和应用。 4. 时间库存与精力预算: 引入“精力预算”的概念,取代传统的“时间管理”。识别一天中你的“黄金效率时段”,并学会将高认知负荷的任务优先分配给这些时段。本书提供“每日精力评估表”供读者进行量化记录与分析。 第三部分:实践演练——掌握“即刻行动”的工具箱(从计划到执行的转变) 再好的计划也需要强悍的执行力来落地。本部分提供的练习和工具,旨在缩短“思考”与“行动”之间的滞后时间。 核心内容涵盖: 1. “五分钟法则”与启动惯性: 解决启动一项任务时常见的心理阻力。提供一系列微小启动练习,旨在利用“蔡格尼克效应”的负面影响,将其转化为促使你继续下去的正向推力。 2. 应对“完美主义的瘫痪”: 完美主义往往是拖延症的高级伪装。本章教授如何拥抱“足够好”(Good Enough)的早期版本,并通过迭代而非一次性完成来优化结果。提供“原型测试与快速修正流程”。 3. 批处理与流程优化: 针对日常琐事和重复性工作,介绍如何通过“批处理”来节省切换成本。设计“周度流程回顾与优化会议”模板,让你每周都能审视并压缩掉不必要的重复劳动。 4. 建立你的“外部大脑”: 介绍一套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P.A.R.A.或类似结构),确保所有想法、笔记、待办事项和项目文件都位于一个可靠的外部系统中,从而解放你的工作记忆,让大脑专注于创造性思考。本书详细描绘了“信息捕获、组织、提炼与回顾”的完整闭环。 结语:成为你生活的设计师 本书的终极目标,是让你从被动反应者转变为主动的设计师。通过系统地理解你的心智运作机制,精确管理你的注意力资源,并持续实践高效的行动策略,你将不再被生活的洪流裹挟,而是能有意识地选择航向,真正掌控你的时间、精力和生活质量。 这是一场关于“精简”与“专注”的革命,它将带你穿越噪音,直达高效、充实与内在平静的核心。 --- 本书特色: 高度实操性: 每一章节后附带可直接导入工作流的模板、清单和自我评估工具。 跨学科融合: 整合了认知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时间管理的前沿研究。 系统性思维: 不仅提供零散技巧,更构建了一套可长期维护的个人生产力与心智架构。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飛
 
  年近半百還在努力抓住青春尾巴的大叔。
  是作家、也是行銷人,期許自己從事理性的工作,也能撰寫感性的文字,然後不會角色錯亂 (?)
  人生是持續體悟的過程,給的不是建議,而是心得分享,期望能透過文字,給予適當的光亮,不是明燈而是陪伴的溫度。
 
  著作|
  《致 那些事與願違的愛情》、《只要好好過日子》、《開始,期待好日子》、《工作,剛剛好就好》、《別在走遠後才想起說再見》、《#給你的一段話》、《每道傷,都是活著的證明》、《平凡就好,然後慢慢變好》。
   
  個人網站|阿飛不會飛
  Facebook|阿飛 Chung Wen Fei
  Instagram|afei_taipei
 
李家雯(海蒂)
 
  現任多所公立學校與私人心理諮商所、心理治療所特約諮商心理師。
 
  越來越覺得自己像是持續進化中的神奇寶貝,從諮商、演講,閱讀、書寫,到旅遊與追星,永遠不安於室(諮商室)地享受在自我實踐的斜槓生活中。想盡各種方式為人們搭建一座名為「自我療癒」的橋,讓每個人都能打造自我優化的通道。
 
  著作|
  《你在煩惱什麼呢?》、《教養是合作》、《時光洗衣舖》。
 
  FB│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3;
  部落格│海蒂的療癒生活:Therapy X Therapy

图书目录

Part 1 允許過度努力的自己放鬆 ON & OFF
第01週:覺察
第02週:休息
第03週:取捨
第04週:放鬆
第05週:留白
第06週:快樂
第07週:暫停
第08週:反省
第09週:享受
第10週:餘裕
第11週:逃跑
第12週:感受
第13週:歸零
 
Part 2 好玩的事呀,就藏在日常裡 HIDE & SEEK
第14週:好奇
第15週:驚喜
第16週:觀察
第17週:白日夢
第18週:轉折
第19週:尋找
第20週:旅行
第21週:期待
第22週:挑戰
第23週:主動
第24週:創造
第25週:感性
第26週:專注
 
Part 3 有時從另一側看世界也不錯 IN & OUT
第27週:跌倒
第28週:美醜
第29週:情緒
第30週:善良
第31週:照顧
第32週:放手
第33週:距離
第34週:思辨
第35週:選擇
第36週:煩惱
第37週:正解
第38週:委屈
第39週:原諒
 
Part 4 致陪在身邊的你們 ME & WE
第40週:時間
第41週:感謝
第42週:分享
第43週:離別
第44週:包容
第45週:溫柔
第46週:珍惜
第47週:收穫
第48週:遺憾
第49週:傾聽
第50週:成長
第51週:前進
第52週:許願

图书序言

  • ISBN:9786267406007
  • EISBN:9786267288986
  • 規格:普通級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檔案格式:EPUB固定版型
  • 建議閱讀裝置:平板
  • TTS語音朗讀功能:無
  • 檔案大小:31.7MB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整体设计也体现了一种难得的心思。虽然我关注的是内容,但阅读的媒介体验同样重要。这本书的视觉语言非常沉静和内敛,没有那种浮夸的色彩或花哨的字体,给人的感觉非常可靠、值得信赖。这很重要,因为你要处理的是非常私密和脆弱的自我认知问题,如果载体本身就很喧嚣,会让人很难进入那种冥想式的状态。它在引导我们去探索“快乐”和“乐趣”的定义时,没有把它们局限在“大事件”上,比如升职加薪或者远途旅行。相反,它鼓励我们将目光聚焦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微不足道的日常瞬间——清晨第一口热咖啡的温度,窗外光影的变化,甚至是一次深而长的呼吸。通过反复练习去捕捉这些瞬间,我发现自己对“满足感”的阈值正在慢慢地、稳定地下降,这听起来好像是件坏事,但实际上,这意味着我更容易获得快乐。我不再需要等待世界给我一个巨大的礼物,因为我已经学会了如何从日常的馈赠中汲取能量。这种“富足感”的内化,是任何外部成就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对这种强调“当下”的书持保留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太多泛泛而谈、读完就忘的作品了。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天才之举。它巧妙地将“时间”这个抽象概念,转化为可量化的、可执行的步骤。我不是一个习惯写日记的人,常常开头很热情,两周后就束之高阁了。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提供的练习设计得非常精巧,每一个都不是让你写长篇大论的散文,而是针对一个非常具体的点进行深挖。比如,书中某个章节引导我去回忆一个让我感到“失控”的瞬间,然后要求我从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角度去描述那个场景中的情绪颗粒,而不是简单地贴上“难过”或“生气”的标签。这个过程非常解构性,它让你剥离了情绪的外衣,直接看到了核心的恐惧或渴望。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培养起来是需要刻意练习的,而这本书就充当了那个完美的陪练。它让我意识到,“活在当下”不是要切断与过去的联系,而是要以一种更有意识的方式,将过去的经验转化为此刻的能量,而不是让过去的包袱拖垮今天的步伐。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私人定制的“情绪解剖学”教程,非常实用,每次翻开都能找到新的切入点。

评分

哇,这本书真的是一本能让人停下脚步,好好审视自己生活的宝藏!我最近读完它,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深度按摩。它不是那种老生常谈的“积极心态”鸡汤,而是真正提供了一种可操作的、持续性的自我对话工具。我特别喜欢它那种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就像一个非常有耐心的私人教练,不会一下子把所有难题都抛给你,而是用一种非常温柔但坚定的力量,推动你一点点地去面对那些一直被忽略的内心角落。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很了解自己,但当被要求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提问时,很多根深蒂固的假设立刻就瓦解了。这本书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构建了一个让你能够安全地与“另一个自己”对话的框架。我以前总是在想,我到底想要什么?但这本书让我开始问:“此刻的我,对当时的我有何期许?” 这种时态的转换,带来的那种穿越时空般的连接感,真的太奇妙了。它让我明白了,我们不必等到未来才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今天的每一个微小的觉察,都是在为明天的自己播种。读完之后,我明显感觉到自己对待日常小事的耐心增加了,不再那么容易被外界的噪音干扰,因为我的“内在指南针”似乎被重新校准了。我推荐给所有觉得生活有点“卡住”,但又不知道如何启动改变的朋友们,它提供的不是答案,而是让你找到自己答案的地图。

评分

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处理“时间感”问题上的细腻处理。我们总是在“过去懊悔”和“未来焦虑”之间来回奔波,而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打破这种循环的实战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活在当下”,而是提供了一系列结构化的练习,让你真正体验到“此刻”的厚度和深度。例如,书中有一个练习,是关于如何“暂停”正在进行中的思绪流,并用一种近乎“慢镜头”的方式去观察自己的身体反应。我尝试了,发现光是觉察到自己肩膀的紧绷,以及胸口那股无名的压迫感,就足以让我停止对某个无关紧要的邮件的过度解读。这种训练,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对自我状态的即时反馈机制。它让你从一个被动的情绪反应者,转变为一个主动的、有意识的体验管理者。这种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通过每周、每天的累积,像雕塑一样慢慢显现出来的。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持久性——它不是一本读完就束之高阁的“速效药”,而是更像一本需要长期陪伴和实践的“生活哲学手册”。它教会我的,是如何以一种更负责任、更温柔的态度,去对待那个每天都与我同行的“自己”。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私人化”,它仿佛知道我内心深处那些最隐秘的纠结。我一直觉得自己挺外向,也挺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的,但这本书的一个练习点燃了我对“社交疲劳”的反思。它不是指责你社交太多,而是引导你去审视,在那些社交互动中,有多少成分是“表演”成分,有多少是真正的“连接”。当我被要求记录下我在不同场合下“扮演”的角色,以及扮演这些角色背后的深层需求时,我感到一阵震撼。这让我意识到,我为了维持某些形象所耗费的心力,是多么巨大。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能让你直面这些“不舒服”的真相,但同时又给予了你重建边界的力量。它没有催促你立刻“断舍离”,而是让你先清晰地看到自己在消耗什么,然后由你自己决定如何优化资源配置。这种尊重个体节奏的设计,是我非常欣赏的。它不激进,不强迫,而是像一个资深的心理咨询师,在你准备好的时候,轻轻推你一把,让你自己跨过那道坎。对于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或是感觉自己“戴着面具生活”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是一剂清醒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