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秘而僻远的贵州,流传着一种原始古朴的戏剧-傩戏。傩戏渊源于傩祭和傩舞,傩祭和傩舞起源于远古驱鬼逐疫的巫术活动,其历史可上溯到文字形成以前和氏族社会。商周时期,卜巫之风大盛,大的傩祭活动每年举行三次,时间是季春、仲秋和季冬。前两次祇有天子和贵族才能参加,称为”国傩”或”天子傩”,后一次才下及庶人,称为”乡人傩”。主持傩祭的中心人物名叫”方相氏”,祭祀时他头戴黄金四目面具,模样狰狞可怖。《周礼˙夏官》记载:”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傩,以索室驱疫。”
方相氏帅百隶索室驱疫的习俗,从商周以迄隋唐一直没有中断,而且增加了由乐人子弟扮演的十二神兽和侲子等角色,傩祭队伍不断扩大,最多达到数百人。宋代,傩祭由于受到杂剧、散乐、南戏等民间戏剧和伎艺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增加了娱神和娱人的因素,开始向傩戏发展。这时,方相氏、侲子和十二神兽已从傩祭中消失,代之以”将军”、”门神”、”小妹”、”钟馗”等现实生活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场面更加热闹壮观。不过,宋代的傩戏还很不成熟,祇粗具了戏剧的一些要素,属于傩戏的初始阶段,明代以后,傩戏才进入了成熟时期。
在傩祭和傩戏演出中,面具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早期的傩祭中,”方相氏”佩戴的面具是用青铜制作的。由于青铜价格昂贵,戴在脸上又很重,因此逐渐被廉价而有轻便的木质面具所替代。到了宋代,傩戏面具有了很大发展。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政和中大傩,下桂府进面具。比进到,称一副,初讶其少;乃是以八百枚为一副,老少妍陋无一相似者,乃大惊。至今桂府作此皆致富,天下及外来皆不及。”这说明宋代的面具不仅制作工艺较前一时期有了巨大进步,而且角色也变得更为繁富多彩。这是傩祭向傩戏演变的必然结果,它反过来又加速了这一演变的过程。
傩祭和傩戏,最初祇在中原一带盛行,后来由于战争频繁、民族迁徙、民族交往等多种原因,逐渐向边陲少数民族地区扩散。明清以降,傩祭和傩戏在中原地区日趋衰亡,而在边陲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交通闭塞、科学文化落后、生产水准低下形成的封闭性社会环境,为傩祭和傩戏的生长繁衍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贵州在古代属于”蛮荒”之地,它特殊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条件,使之成为当今中国保留傩戏最多的一个省区。据初步调查,在贵州的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瑶、仡佬等八个民族中都有傩戏流传,覆盖面遍及全省大部分州县。贵州丰富多彩的”傩戏群”大体可分为三种类型,即变人戏、傩堂戏和地戏。这三种傩戏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流传于不同的民族和地域,在表演上各具特色,使用的面具也大异其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