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病学是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基础科学,它借着严谨的观察及实验,以及缜密的因果逻辑推理,来描述社区的疾病形态,比较族群间的疾病差异,研究疾病的自然史,探讨疾病的危险因子,推论致病的作用机转,促进疾病防治措施的发展,并评估防治效益。
本书共分七章:(1) 流行病学概论,(2) 疾病自然史与致病模式,(3) 流行病学方法综述,(4) 健康指标与生命统计,(5) 流行侦测与健康调查,(6) 描述流行病学:团体层次的相关研究,(7) 分析流行病学:个体层次的相关研究。
经由上述各章的分析、统计与推论,本书为「流行病学」提供翔实的学理依据与实例资料,对本科研究者及公共卫生政策制定及执行,均有莫大的助益。
作者简介
陈建仁: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硕士、美国Johns Hopkins大学流行病学系博士,现任台大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研究所教授、国科会生物科学发展处处长;专长领域为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屡获多项国内外学术荣誉及奖项,如:国科会研究奖与国科会杰出研究奖(各五次)、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Fogarty International Research Fellowship (1989)、青杏医学研究奖(1991)、联合医学论文奖(1992)、教育部教学特优教师奖(1992)、美国流行病学学院Overseas Fellow(1989)、Fellow(1993)、卫生署卫生奖章(1996),教育部学术奖(1997),并于1989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
我必須說,《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出版,真的讓我覺得台灣在學術資源的取得上又往前邁進了一大步。以前要找這樣一本深入探討流行病學核心概念的專書,往往需要透過昂貴的國際訂購,而且翻譯品質也參差不齊。這次能夠看到有這樣一本以中文呈現、內容又如此紮實的著作,真的讓人感到欣慰。我尤其欣賞它在「因果推論」這個章節的編排,這部分對於理解疾病與暴露因子之間的關係至關重要。書中是否會介紹像「干預研究」或「觀察性研究」中的各種偏差,例如選擇偏差、資訊偏差等等,以及如何盡量減少這些偏差的影響,這是我非常期待的。在台灣,我們每天都接收到大量的健康資訊,很多都聲稱某種食物、某種生活習慣對健康有益或有害,但究竟這些結論有多可靠,背後的研究方法是什麼,往往是普通民眾難以理解的。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們建立批判性思考流行病學研究結果的能力,那將非常有價值。而且,對於那些有志於在公衛領域發展的年輕學子來說,這本教科書級的讀物,絕對是打下堅實基礎的不二選擇。它不僅僅是學術上的寶藏,更是提升全民科學素養的重要推手。
评分拿到《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我立刻被它對「疾病群體動力學」的描述吸引。這部分內容,對於理解病毒如何在人群中擴散,以及如何制定有效的控制策略至關重要。台灣過去幾次的防疫經驗,都深刻地展現了群體動力學在實際應用中的重要性。我期待書中能深入探討「基本再生數」(R0)、「有效再生數」(Rt)等關鍵指標的計算和應用,以及如何透過各種干預措施(例如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疫苗接種)來降低這些數值,進而控制疫情的蔓延。而且,書中是否會提及「傳染病爆發的空間傳播」?例如,疾病是如何從一個地區傳播到另一個地區,以及地理位置、人口密度、交通便利性等因素如何影響傳播的模式。這對於像台灣這樣一個海島型國家,在邊境管理和區域性防疫上,都具有極大的參考價值。我認為,這本書就像一張地圖,能引導我更清晰地看到疫情在複雜的社會網絡中是如何流動和演變的。
评分《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專業深度,讓我聯想到在台灣進行的許多「環境健康」相關的研究。例如,空氣污染、水源污染、食安問題等,都對民眾的健康產生潛在的威脅。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探討「環境暴露」與「健康結局」之間的關聯性,是否會介紹「地理加權迴歸」或「空間自相關分析」等方法,來識別和量化環境因素對健康的影響?在台灣,我們對於環境保護的意識越來越高,而流行病學的研究能夠為這些環保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學的數據支持。而且,書中是否會討論「職業健康」的問題?例如,某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因為長期暴露於特定的有害物質,而罹患某些疾病的風險更高,如何透過流行病學的研究來識別這些高風險群體,並採取預防措施?這是我一直以來很關心的議題。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在於它能讓我了解疾病的原理,更在於它能啟發我思考如何從更廣泛的社會和環境角度,來保護和促進人群的健康。
评分我對《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所展現的「研究設計」的全面性感到印象深刻。在台灣,各種學術研究五花八門,但如何設計出一個能夠嚴謹回答研究問題的研究,是許多研究者面臨的挑戰。我期待書中能深入剖析「橫斷性研究」、「病例對照研究」、「世代研究」、「隨機對照試驗」等不同研究設計的優缺點,以及它們分別適合應用於哪些類型的研究問題。特別是對於「偏差」的控制,這部分內容我認為非常關鍵。例如,在進行病例對照研究時,如何才能盡量避免回憶偏差,或者在世代研究中,如何才能減少失訪對結果的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清晰的指導,讓我能夠更具備批判性地評估和設計流行病學研究。而且,書中是否會探討「量化指標」的選擇和解釋?例如,勝算比(Odds Ratio)、相對危險度(Relative Risk)、風險差(Risk Difference)等,這些指標在詮釋研究結果時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這本書的專業性,將為我在學術研究和理解科學文獻上,提供極大的幫助。
评分拿到《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對「疾病監測」系統的闡述。這部分內容,在台灣的公衛體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我們每天的新聞報導都會提及確診人數、死亡人數,這些數字的背後,就是一套嚴謹的監測系統在運作。我很好奇書中會如何解析這種系統的設計原則、資料收集的流程,以及如何利用這些數據來預測疫情趨勢、評估防治策略的成效。例如,過去我們在面對登革熱、流感等流行性疾病時,都很依賴及時的監測數據來決定是否需要加強防疫措施。如果這本書能提供更深入的理論基礎和實際案例,讓我能從學術角度理解這些運作機制,那就太棒了。此外,書中是否也會探討「疾病的自然史」這個概念?了解一種疾病在沒有干預的情況下是如何發生、發展到痊癒或死亡的過程,對於設計有效的防治策略至關重要。這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什麼有些疾病需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而有些疾病則需要長期的追蹤和管理。我期待這本書能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師,引導我一步步深入理解流行病學的奧秘。
评分《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內容,讓我聯想到在台灣進行的各種「健康行為」研究。例如,關於吸菸、飲酒、飲食習慣、運動習慣等,這些行為都與許多慢性疾病的發生有關。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探討這些健康行為與疾病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否會介紹「隊列研究」或「世代研究」等方法來追蹤這些行為的長期影響?在台灣,推動全民健康的生活方式一直是政府和學術界努力的方向,而流行病學的研究正是為這些推動提供科學依據。而且,書中是否會討論「篩檢策略」的設計與評估?例如,對於高血壓、糖尿病、癌症等疾病,如何設計有效的篩檢計畫,才能在早期發現疾病,提高治癒率,同時又避免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這是一個非常實際的公衛問題,我也希望能從書中獲得更深入的理解。我相信,這本書不僅能幫助我更了解疾病的發生機制,更能啟發我思考如何透過更有效的方法來促進人群的健康。
评分《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內容,讓我想起台灣在「慢性病防治」方面的長期努力。許多慢性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都與生活方式、遺傳、環境等多重因素有關。我非常期待書中會如何探討這些「疾病的決定因子」,以及如何透過流行病學的研究來識別這些影響因素,並制定相應的防治策略。例如,書中是否會討論「風險因子」的篩選和評估方法,以及如何將這些知識應用於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以期降低慢性病的發生率和死亡率。在台灣,隨著人口老化,慢性病的負擔越來越重,這本書的出現,對於我們理解和應對這個挑戰,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此外,我還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涉及「健康促進」的相關概念,例如如何透過教育、倡導等方式,來改變民眾的健康行為,進而預防疾病的發生。這本書就像一座寶庫,蘊藏著無數關於如何守護人類健康的智慧和方法。
评分我對《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最期待的部分,是它關於「研究倫理」的探討。在台灣,我們越來越重視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倫理規範,尤其是在涉及人體的研究時,更需要謹慎。這本書是否會詳細說明在進行流行病學研究時,必須遵守哪些倫理原則,例如知情同意、隱私保護、研究對象的權益保障等等?我認為,一個好的研究,不僅要有科學的嚴謹性,更要有高度的倫理道德。尤其是在面對一些敏感的健康議題時,如何確保研究結果的客觀公正,同時又不會對研究對象造成二次傷害,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此外,書中是否會觸及「證據等級」的概念?了解不同研究設計的證據強度,例如隨機對照試驗(RCT)通常被認為是證據等級最高的,而案例報告的證據等級則較低,這對於我們如何判讀和應用研究結果至關重要。我常常在網路上看到一些關於健康方法的資訊,但不知道其可靠性如何,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建立一個判斷的標準,那將非常實用。
评分哇,我剛拿到這本《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的書,封面設計就很有質感,感覺很厚實,沉甸甸的,一看就知道內容一定很扎實。打開來,內頁排版也很舒服,字體大小適中,不會太擠也不會太鬆散,閱讀起來非常輕鬆。我還沒開始細讀,但光是翻閱一下目錄,就覺得涵蓋的範圍好廣,從基本的疾病傳播模型,到複雜的研究設計,再到數據分析的技巧,幾乎把流行病學的大部分重要面向都觸及到了。我尤其對其中關於「群體動力學」的部分感到好奇,不知道它會不會深入探討傳染病如何在社群中擴散,以及有哪些社會因素會影響傳播的速度和範圍。畢竟在台灣,我們經歷過SARS、H1N1,還有最近的COVID-19,對疾病的快速傳播和對社會的衝擊都非常有感。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更系統性的觀點,讓我更能理解這些疫情背後運行的邏輯。而且,書裡提到「統計學方法」,這對我來說是個挑戰,但也是學習的重點。我一直對如何運用數據來解釋現象很感興趣,流行病學更是將統計學應用發揮到極致的學科。期待書中能有清楚易懂的解釋,讓我這個非數學背景的讀者也能跟得上。總之,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非常專業且全面,充滿了學習的潛力。
评分《流行病學:原理與方法》這本書的編排方式,讓我感覺非常人性化。它並非單純的知識堆砌,而是試圖將複雜的概念,透過清晰的邏輯架構和具體的例子呈現出來。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疾病傳播模型」的討論很感興趣,像是SIR模型、SEIR模型等等,這些模型是如何被用來預測疫情發展,又能在什麼程度上模擬真實世界的複雜性?在台灣,我們對病毒的傳播速度和規模都非常敏感,了解這些模型能幫助我們更科學地理解疫情的動態。而且,書中是否有提到「暴露評估」的方法?例如,如何準確地判斷個體接觸到疾病的機會,以及如何量化這種接觸的程度?這對於確定致病因子和疾病之間的關聯性至關重要。我記得之前看到一些關於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的研究,那些研究就需要非常精準的暴露評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相關的技術和方法論,那我將受益匪淺。總之,我認為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知識,更重要的是教導我們如何思考、如何分析,如何將學術理論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