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归零》作于一九八九年与一九九○年秋之间,共六章,体裁风格始则屡迁,各自独立,结合乃可视为《山风海雨》之延长,脉络分明,而思维一方面顺时代一方面又逆时代在发展着,揣摩城乡社群如何变化,试探爱的心血,追寻美和诗的踪迹,并作荒辽虚幻的回顾与前瞻,为杨牧自传体散文结构之第二部。
作者简介
杨 牧
台湾花莲人,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生,东海大学毕业,美国爱荷华大学(Iowa)硕士,柏克莱(Berkeley)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Seattle)教授,着作包括诗集、戏剧、散文、评论、翻译等近三十种,并主编有新文学选集多种。
这本书,说实话,一开始看到书名《方向归零》,我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作者到底想表达什么。台湾的出版品,尤其是那些试图探讨人生意义、哲学思考的,有时候会取一些比较抽象或诗意的名字,这算是一种风格吧。我拿到书的时候,刚好经历了一段有点迷茫的时期,生活好像进入了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做什么都提不起劲,感觉自己像是在原地打转,找不到前进的方向。于是,“方向归零”这个词,就好像一种隐喻,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种共鸣。我很好奇,作者究竟是如何定义这个“归零”的?它是一种彻底的放弃,还是另一种新的开始?是在经历过一系列的挫折和失败后,被迫停下脚步,重新审视一切?还是作者本身就推崇一种“无为”的生活哲学?我脑海里立刻浮现出很多画面,比如一位禅师在山中打坐,抛却世俗的杂念,进入一种空灵的境界;又或者是创业失败的企业家,在经历了巨额亏损后,回归最原始的创业冲动,从零开始。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希望它能给我一些启示,或者至少,让我觉得自己并不孤单,有很多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有意思,不是那种常见的亮丽或厚重的风格,反而是一种素雅的,甚至有点留白的质感,仿佛在暗示着一种简洁的力量。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看看作者会带我走进一个怎样的“方向归零”的世界。
评分《方向归零》这本书,它的书名本身就有一种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的魔力。在台湾,我们习惯于把很多事物都赋予明确的“方向感”,无论是升学、就业,还是人生的规划,都希望有一个清晰的“下一步”。所以,“方向归零”这个概念,对于很多人来说,可能一开始会觉得有点难以理解,甚至会产生一丝不安。但当我真正开始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并没有像我想象中的那样,去倡导一种消极或者逃避的生活态度。相反,作者似乎是在通过一种非常具象化的方式,来探讨“放下”和“重新开始”的可能性。他没有直接跟你讲大道理,而是通过一些故事,一些细节,让你自己去体会那种“归零”带来的力量。我读到书里的一些段落,觉得作者的观察力真的非常敏锐,他能捕捉到生活中那些不易察觉的细微之处,然后把它们放大,让你看到其中的意义。这种“归零”,可能不是真的失去所有,而是在经历了某种饱和之后,把那些不再需要的东西剔除,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加纯粹和空灵,从而为下一次的“启程”做好准备。这本书没有给我明确的“方向”,但它给了我一种“重新思考方向”的空间,这在我看来,比一个现成的答案更有价值。
评分不得不说,《方向归零》这本书的书名,真的是一种“奇袭”。在网络资讯爆炸、人人都在追求“更快、更强、更有效率”的时代,一个叫做“方向归零”的书,听起来就有点“叛逆”的味道。我平时工作很忙,生活也总是被各种计划和截止日期填满,感觉自己像一台永不停歇的机器,一直在往前跑。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第一反应就是:“哇,这个作者是在邀请我停下来吗?” 翻开书,我发现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并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引导读者自己去思考。他没有直接告诉我“如何归零”,也没有告诉我“归零后会发生什么”,而是巧妙地通过叙事,描绘了各种各样处于“归零”状态的人物和情境。这些人物,有的经历了人生的重大转折,有的则是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突然意识到自己似乎失去了前进的动力。作者并没有对他们的状态进行评判,而是用一种观察者的姿态,冷静地展现了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思考。这让我觉得,作者并没有把“归零”当成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是把它看作一种人生体验,一种可以被理解和接纳的状态。这本书就像是一个温和的提醒,让我意识到,有时候,放慢脚步,甚至暂时停下来,并不是一件坏事。
评分最近在看《方向归零》这本书,老实说,我一开始会被这个名字吸引,是因为它有点挑战性。在现今社会,我们都被教育要不断进步,要设定目标,要往前冲,一切都要“向上”发展,好像“归零”就意味着失败,意味着停止。但这本书的书名就直接把这个概念摆在了我们面前,让我觉得作者一定有什么独特的观点要分享。读了前面几章,我发现作者对于“归零”的探讨,并不是那种消极遁世的悲观论调。反而,他似乎在强调一种“放下”的智慧。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前进不了,不是因为缺乏能力,而是因为背负了太多不必要的包袱——过去的成功经验,对未来的过分焦虑,或者别人强加给我们的期待。这些东西就像是船上的负重,让我们难以启航。作者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子,甚至是一些我日常生活中都能遇到的情境,来剖析“归零”的可能性和意义。他似乎在说,有时候,停止思考“接下来该做什么”,反而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看到“现在是什么”。这种“活在当下”的哲学,在台湾也很流行,但通常会和正念、冥想这些词语联系在一起。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把“归零”这个概念,从一种心理状态,引申到了更广阔的生活层面,甚至触及了我们对成功的定义。我还在继续探索,想看看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拆解这个“归零”的过程,以及它最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方向”。
评分翻开《方向归零》这本书,我立刻就被它的文字风格吸引住了。不是那种华丽辞藻堆砌的,也不是过于说教的,而是带着一种淡淡的、却又十分深刻的观察力。作者的文字,仿佛是一汪清澈的泉水,缓缓地流淌,一点一点地浸润你的心田。他描绘的场景,很多都让我联想到台湾的街头巷尾,那种平凡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生活气息。比如,他笔下的那个总是坐在路边修补鞋子的老人,那双手布满皱纹,却能精准地缝合每一寸皮革;还有那个在雨天坚持摆摊卖报纸的阿姨,脸上带着一丝疲惫,却依然露出温暖的笑容。这些细微的观察,都捕捉到了生活中被我们常常忽略的“零度”风景——不张扬,不耀眼,却有着最坚韧的生命力。书名《方向归零》在这里,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解读:它不是指向虚无,而是指向这些最本真、最朴素的存在。作者似乎在通过这些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方向,或许就隐藏在这些看似“无方向”的日常之中。每一次的“归零”,都像是一次卸下重担,让我们可以更轻松地去感受生活本身的美好。这本书让我思考,我们是不是太急于追求那些宏大的目标,而忘记了那些构成我们生活的基石,那些细微的、却又是不可或缺的“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