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

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美术史
  • 近代美术
  • 台湾历史
  • 美术年表
  • 日治时期
  • 台湾文化
  • 艺术史
  • 历史研究
  • 美术史料
  • 台湾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记录了日本佔领台湾时期的美术活动,分为「画家记事」、「画坛记事」两大项编排,内容涵括美术家个人及团体的活跃情形,扩及骨董买卖、摄影、海报展等,以及一般社会文化活动。

本书主要资料来源为当时台湾出版的各类报章杂志,其中以《台湾日日新报》为最大宗,并辅以日本发行之美术期刊,如《现代美术》等。一笔笔资料自年代久远的模煳微卷里择取,历经爬梳、摘要、翻译、汇整、编排....等繁琐作业,系编者及其助理十年以上工作的累积。除年表之外,表后另附详尽索引,以利读者能活用书中珍贵史料。

台湾史的研究,从褪除禁忌阴霾到如今看似百花齐放的景况,不过近十余年事。美术史为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环,本书为有心深入研究日治时期台湾美术活动者,提供一小块质坚的奠石;对好奇于台湾美术过往的读者,舖展开一张丰茂的资料网,从解读故事的蛛丝马迹里,贴近一个时代的唿吸。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假定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聚焦于1945年之后台湾现代艺术的发展,以避开您提供的书名《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所涵盖的时期。 --- 书名:岛屿的形塑:1945年至今的台湾现代艺术思潮与视觉实践 内容提要 《岛屿的形塑:1945年至今的台湾现代艺术思潮与视觉实践》是一部深度剖析台湾战后艺术发展脉络的专著。本书旨在系统梳理自1945年国民政府迁台以来,至当代,台湾艺术领域在政治、社会、文化多重力量的拉扯与激荡下所经历的嬗变、冲突与创新。全书以时间为轴,辅以议题分析,力求呈现一部既具学术深度,又富含时代温度的艺术史叙事。 第一部:战后初期的重建与现代性的碰撞(1945-1960年代) 战后初期,台湾艺术界面临着巨大的断层与重塑。本部分详细考察了日本殖民时期艺术资源的“去日本化”与“再中国化”过程中的复杂心态。首先,重点分析了以刘英立、李仲生等为代表的早期油画家群体在学院体制内对传统西画技法的再巩固,以及他们如何试图在新的政治语境下寻找表达的立足点。 随后的章节深入探讨了“官方艺术”与“民间艺术”的张力。在冷战格局下,美援和反共叙事对美术创作的影响被置于聚光灯下。本书梳理了国民政府推行的“写实主义”与“爱国主题”在不同艺术群体中的接受与抵制现象。同时,也关注了台湾本土艺术家,如林惺津、陈银辉等,如何在既有的传统水墨和写实基础上,试图融入新的现代主义元素,并为日后“本土意识”的萌芽奠定基础。 第二部:西潮的涌入与抽象的勃发(1960年代中后期-1970年代) 1960年代标志着台湾现代艺术史上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加,抽象表现主义、塞尚主义以及欧美前卫艺术思潮如洪水般涌入。本部分的核心在于分析“现代主义的本土化”过程。 本书对“五月画会”的成立及其艺术宣言进行了细致的文本分析,探讨了他们如何挑战了当时占据主流的学院派和僵化的写实传统。特别是对刘国松、庄喆等艺术家在水墨媒材上进行的“革新”实践,即“水墨现代主义”的兴起,进行了深入的个案研究。这些艺术家不仅是在技法上求变,更是在身份认同上探索如何以东方的语汇来接轨国际的现代艺术语言。 此外,本部分也详尽考察了“东方画会”的出现,对比了两个主要现代主义流派在哲学基础和视觉表达上的异同,揭示了台湾艺术界在寻求“何以为现代”这一核心命题上的多方探索。 第三部:本土意识的觉醒与社会批判(1970年代中后期-1980年代) 随着社会环境的松动和民主化的呼声日益高涨,艺术的表达不再满足于纯粹的形式探索。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艺术开始转向对“本土性”的关切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本书将重点放在“乡土写实”和“批判性艺术”的兴起上。通过对以陈映真、黄永湖等为代表的艺术群体的考察,分析了艺术家如何运用具象的描绘手法,揭示了社会阶层分化、工人生活困境以及台湾身份认同的危机。此阶段的艺术实践,与校园民歌运动、文学复兴思潮形成了强有力的对话。 此外,对摄影艺术在这一时期扮演的“纪实者”角色也进行了专项探讨,展示了摄影如何成为记录社会真实、挑战官方话语的重要工具。 第四部:后现代的解构与多元视角的并置(1990年代至今) 1990年代,台湾社会全面开放,全球化浪潮冲击之下,艺术创作呈现出空前的多元与复杂。本部分聚焦于“后现代转向”如何影响了台湾的视觉文化。 本书分析了观念艺术、装置艺术的成熟与普及。艺术家们开始广泛运用挪用、拼贴、身体表演等手法,解构宏大叙事,关注性别、身份政治、消费文化等议题。对“新潮”艺术团体的研究,揭示了年轻一代艺术家如何以更加国际化的视野,反思台湾自身的历史创伤与当代困境。 后续章节着重梳理了当代艺术在当代美术馆、双年展等制度性空间中确立地位的过程,以及艺术与科技、媒体艺术的结合趋势。尤其关注了近年来,艺术家们如何重新介入历史书写(如对戒严时期记忆的重构)以及对全球化语境下“台湾性”的再定义。 结论:未完待续的岛屿叙事 全书最后总结了自1945年以来,台湾艺术如何从依附外部(无论是中国传统还是西方现代性)的姿态,逐步走向独立、多元、充满本土关怀的创作主体地位。《岛屿的形塑》力求提供一个立体的框架,帮助读者理解,在台湾复杂的政治地理与文化生态中,视觉艺术如何成为形塑民族自我认知、记录时代精神变迁的最为敏感而有力的载体。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在于它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台湾近代美术的发展。我是一名对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退休教师,退休后我有很多时间可以静下心来阅读,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引发思考的书籍。《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现成的结论,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筛选和编排的时间节点,引导我去发现和思考。我发现,从1895年到1945年,台湾的美术不仅仅是绘画、雕塑,还包含了建筑、设计,甚至是工艺美术的进步。书中所记载的每一次展览、每一次作品的发表、每一个艺术团体的成立,都像是撬动历史的一块基石,让我得以看到更深层次的社会和文化变迁。我常常会合上书,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台湾的社会图景,思考艺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艺术家们是如何在这种复杂而充满挑战的环境中,创造出属于那个时代的独特艺术印记。这本书的严谨与开放性,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台湾近代美术史研究领域的一股清流。我是一名对台湾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尤其喜欢挖掘那些被时间洪流冲刷得有些模糊的角落。当我在书店偶然翻到《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时,我几乎是立刻被它所吸引。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就是一种严谨而详实的学术气息,但同时又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专著那样令人望而却步。作者以时间为轴线,将1895年到1945年这五十载台湾美术发展的重要节点一一呈现,每一个条目都附有简洁而精准的文字说明,让人能够清晰地勾勒出这段时期美术活动的脉络。我尤其欣赏的是,它不仅仅是罗列事件,而是通过这些大事,折射出台湾社会、文化以及政治环境的变迁对美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例如,在不同历史时期,艺术家们的题材、风格,甚至是他们的活动空间和接受程度,都随着时代的洪流而改变,这本书非常细腻地捕捉到了这些微妙的变化。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历史画面,仿佛能亲眼见证那些艺术家们在时代风云变幻中的探索与挣扎。对于我这样一个非专业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让我得以窥探那段被遗忘却又至关重要的美术史。

评分

阅读《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种奇妙的考古体验。我一直相信,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不能仅仅停留在政治事件和经济发展上,那些隐藏在社会文化深处的艺术脉动,同样是构成其独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这种探究的欲望。它以一种近乎“档案”的姿态,将1895年至1945年间台湾美术发展的点点滴滴都收录其中。我最欣赏的是,它并非是简单地罗列,而是通过时间顺序,巧妙地将这些事件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清晰的时代画卷。我能够从中看到,在日据时期,台湾艺术家们如何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寻找自己的定位,他们是学习、模仿,还是抗争、融合?书中对这些问题的答案,都隐藏在那些具体的事件描述之中。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拼凑一幅巨大的拼图,越拼越觉得,原来那段历史下的台湾美术,竟是如此的丰富而多元。它让我对台湾这片土地上的艺术传承,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坦白说,起初我购买《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是因为我工作的需要,我是一名媒体从业者,经常需要查找与台湾历史文化相关的信息。我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原本是碎片化的,而且对美术领域的涉猎更是有限。但是,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却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它用一种非常有条理的方式,将1895年至1945年这半个世纪台湾美术发展的脉络梳理得非常清晰。每一个事件都附有简短但信息量极大的说明,这让我能够快速地掌握关键信息,并且能够从中找到进一步深入研究的线索。例如,书中对于一些重要的画展、艺术社团的成立、以及艺术家之间的交流活动的记录,都非常有价值。它不仅仅是列出“什么时间发生了什么事”,而是通过这些事件,让我能够理解当时台湾美术界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艺术家们如何在这种环境下进行创作和发展。这本书对于我撰写一些相关的报道和文章,提供了非常扎实的背景支持,也让我对台湾近代美术史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在台湾生活的普通市民,我对我们这片土地的文化根基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尤其是我祖辈那一代,他们的经历,他们的生活,以及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总是勾起我强烈的好奇心。《台湾近代美术大事年表 1895-1945》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艺术世界的大门。它不是那种华丽的画册,也不是沉闷的学术论文,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叙事方式,记录了那个特定时期内,台湾美术界发生的各种大小事件。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让我看到了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交流下,依然能够汲取外来养分,并尝试融合出属于自己的风格。那些名字,有些我可能从未听过,但通过这本书的记载,我看到了他们留下的痕迹,感受到了他们创作的激情。每一次翻阅,都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我仿佛能听到画笔在画布上摩擦的声音,感受到雕塑家手中凿子的力量,甚至能想象出当时艺术展览现场的热闹景象。它让我意识到,即使是在充满挑战的年代,艺术的光芒也从未熄灭。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