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倪和颱灣作傢介入詩學
吳潛誠教授承繼對愛爾蘭文藝復興脈絡的熱愛與嚮往,探討當代諾貝爾文學奬薛摩思.黑倪的介入(engagement)詩學。黑倪被譽為北愛爾蘭災厄的見證者、愛爾蘭靈魂的歌手,與偉大詩人葉慈一樣,曾經擺盪在社會責任和追求藝術自由之間,嘗試探討北愛爾蘭之紛擾的來龍去脈,以詩的文學性涉入對現實政治的關懷,而在世界文學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進而將焦點停聚於同是島嶼的颱灣文學作傢,如詩人李敏勇、江自得、李魁賢、楊牧、陳黎、林燿德等人,將政治情境引人聯想的兩個島嶼上的創作,以黑倪的介入詩學為主軸,一一剖析論述,錶達對這些作傢勇於介入公眾議題的肯定與建議。
序
愛爾蘭文學啓示錄
近年來,颱灣的文學研究人纔輩齣,而颱大的吳潛誠教授,則無疑的為佼佼者之一。他纔識秀異,而用功甚勤,對近代愛爾蘭文學的理解之深,鮮有人可以望其項背。
颱灣的文學研究者,卻對愛爾蘭文學情有獨鍾,或許最重要的原因,乃在於颱灣與愛爾蘭之間有著極多的相似性,包括瞭認同的衝突、創傷的記憶、藝術在社會責任與美學價值間的徘徊等。思考愛爾蘭,未嘗不能為思考颱灣的文學提供許多新的綫索。
吳教授的上一本著作《航嚮愛爾蘭》,以愛爾蘭文藝復興為主軸,談論的重點是認同的衝突。他析論瞭以葉慈為中心的愛爾蘭文藝復興,以及更後期的卡瓦那、黑倪等所創造的新傳統。國族的曆史經驗、語言文字,以及認同的衝突與昇華等,在書裏都被很辯證的統一到對藝術水準的追求之中。認同和藝術,這兩者在許多國傢都被發展到相互抵消的對立麵,但由愛爾蘭諸文學大傢高度自我期許的發展,則證明瞭這種對立性之非必然。《航嚮愛爾蘭》無論心胸視野都極不凡,對颱灣有待努力的文藝復興,不啻為一個極有價值的參考指標。而由整本著作,則無疑的提示齣作者內在的一種焦慮感,那就是念茲在茲的藝術良心的焦慮,在藝術上,作者對水準的要求無上堅持,並期待所有的文學工作者也都能拒絕妥協。
如何轉化社會責任與藝術水準的衝突
繼《航嚮愛爾蘭》,這一次,吳潛誠教授更清楚的將他的航嚮轉換為對颱灣文學的反省。這次他談的不再隻是認同,而是政治與因政治而引發的受苦,而參考座標則是九五年諾貝爾文學奬得主黑倪。而其論旨則是:在這個充滿悲傷和受苦的世界,詩人究竟能夠拯救什麼?在社會責任與藝術水準的追求間,詩人如何將兩者的衝突轉化為一種更高的價值?在這個問題上,吳潛誠教授所碰觸到的,其實已不僅僅是愛爾蘭或颱灣,而是更重要的當代主要文議題之一瞭。
政治的不義,社會的迫害,受苦,長期以來即始終為文學主要關切對象之一,它可以錶現為指控、揭露,或激昂的反叛與憤怒,而另外,它也可以沉澱為傷痛的迴憶,甚至昇華成為人類基本情境的反省等,由於曆史情況不同,我們其實很難界定齣那一種思考或錶達方式最為妥切。而當巨大的受苦降臨,或政治巨變,文學的脆弱遂使它很容易就被淹沒。黑倪就曾指齣過,在這個創痛與受苦的世界,詩隻不過是縴弱的花朵,它究竟能為這個世界做些什麼?它要如何纔顯得不是一種奢侈的多餘?甚至於,文學還可以被這樣的質問:在曆史中,徘徊在公眾價值與美學價值之間的文學藝術,它所處的乃是一種不自在的情況,寫作的邊界應被如何設定?
而義大利的卡爾維諾對此倒是有過非常基本而深刻的討論。他在《文學之用》論文集裏指齣,文學經常麵臨著兩種難題:一是公眾的價值意圖指令或兼併文學的價值,而另一則是文學拒絕公眾的價值,而退縮到純屬自為的天地中。卡爾維諾指齣,無論政治的兼併、文學的亢奮,都是將眼前短綫的政治考量看得太過優先,政治過度自信的另一側麵,所顯露的其實也是一種恐懼,政治害怕文學藉由語言和論述提供齣一種與它不同的思考方式。至於文學完全的抗拒政治與社會的現實,並退縮到孤立的空間裏,則將使文學本身成為一種無知。這兩類情況隻會齣現壞的政治與壞的文學。他深信,文學的看與說,和公眾觀點的看與說並非完全相同,因而可以揭示齣許多不同的觀察與批判的角度,而將問題設定到更普遍的人類經驗中。當文學如此的自我期許,文學與政治的緊張不自在,遂有可能被扭轉到一個更有綜閤性的價值中。因此,文學和政治皆然,都必須同時對自己有自信和不信,讓這種緊張又自在的關係長存。
在孤獨的凝視中,使災難成為沉澱普遍的安魂與記憶
而當代愛爾蘭或北愛爾蘭作傢裏,黑倪則無疑的乃是對這種緊張又不自在關係最有洞識的一人。北愛爾蘭齣身的黑倪,肩負著北愛曆史的昔日傷痛,以及近代的持續衝突與流血,經驗上各種挑戰紛至遝來,使他恆處於寫作邊界的不定以及因此而産生的焦慮中,他的詩作與論著裏總是不斷自問,世界如此粗礪,而詩卻是如此縴細,它再大的力量也抵不過一株花朵,當屋外還有炸彈在爆裂時,當許多北愛人正為瞭衝突而失去生命時,詩究竟能替這個世界做些什麼?他不是亢奮的政治或群眾運動傢,那麼,他將如何讓自己從焦慮中得到釋放?
對黑倪而言,答案雖非確鑿不易,但無疑的卻也十分清晰,他遷迴愛爾蘭,代錶瞭終極的認同,但認同的選擇卻從未使他因而亢奮激烈,反而更主張實踐與詩這兩個支柱的昇華或妥協,詩人麵對曆史和現實,心裏對災難和不幸做齣錶記,他必須凝視,在孤獨的凝視中便災難成為一種沉澱,一種更普遍的安魂與記憶。我們記得傷痛,是要安慰死者,也要讓生者得以從災難裏尋找最根本的摺衷與妥協。他的詩集如《北方》,《靜觀萬物》都深刻的錶達齣瞭這樣的視野,而論文集從《語言之管轄》及《詩之拯救》裏,也都對此念念不忘。詩要做的,乃是對曆史難題的象徵式解答,文學的紀錄和見證裏,它所拯救的,不僅是真理與正義,同時也可以包含瞭美在內。
但「詩人可以拯救的,除瞭真理、正義外,也可以包括美」,歸納之後,看似容易,但那種沉深的焦慮不自在,卻早已成瞭黑倪文學生命裏最明顯的特性之一,而這種特性的起源,則在於他的藝術良心的堅拒妥協,對藝術的堅持,使他無論在認同問題、語言問題,以及對待災難與不幸,遂都能在邏輯上一以貫之。他說過,實踐與詩相互對立,必須相互拯救,黑倪的詩作與詩論所以傑齣,並不是因為他替北愛爾蘭做見證,他甚至拒絕這種簡化後的標簽式說法,他真正為人稱道的,乃是他身處曆史縫隙的擠壓中,能夠真誠的麵對擠壓,堅持藝術,並將自己的焦慮不自在變成更宏大的觀照,他找到瞭拯救的樞紐。
吳潛誠教授在這本新書裏,以黑倪的文學經驗和省思為主軸,更具體的嚮颱灣詩的這個寫作領域延伸。他在評價多位颱灣詩人的作品時,都能以黑倪做為可參考之座標,這是吳潛誠的一種叮嚀,當我們在麵對不義和災難時,不要讓自己被不幸和災難所俘虜,而要做齣更大的超越與昇華。文學不是一種短綫的激情或義憤,而應是沉澱的開端,基於此,本書與《航嚮愛爾蘭》,遂可以被視為一組配對,而其核心,則在於一個文論傢對藝術嚴格要求的自期和勉勵彆人。
文學之作者必須對自己有不同的期待,那是器宇格局的顯露,也是胸襟襯懷的驗證。人類曆史上,總是充滿瞭不平與衝突,所有的藝術工作者也就注定將無法擺脫麵對此類問題之焦慮與不自在。歌德昔日告誡人們說「樓很高,不要隨便往下跳」,他的意思是,公眾的亢奮與學術和藝術間,其實是存在著一個很大的距離,現實的亢奮有著極大的誘惑力,一定程度的抗拒誘惑,並試著去探尋更廣泛的經驗與價值,或許纔是文學藝術之作者的必須,或許後期的黑倪所說的實踐與詩的相互拯救,其義也在此。
吳潛誠教授在颱灣的文論傢之中,一嚮以懷抱彆具,另有深意見長,無論葉慈和黑倪,他都藉來當作一種參考座標,顯示齣他對自己和颱灣文學的一種勉勵。每讀他的著作,都能讓人感覺到他那種獨特的焦慮不自在所産生的知識張力。他是個真誠的評論傢,唯真誠的人,始能不畏懼的去處理這種基本的認同、災難、不幸,以及由此而延伸齣來的問題,他在探索自己的價值邊界,也在幫助我們探索及尋找正麵的寫作航嚮。
每讀吳教授的著作,都惠我良多而心存感激,最近,吳教授身體違和,我也格外懸念,祝福他健康早復。我們社會在許多問題上,都需要他繼續以學識和胸襟來幫助思考。
這篇序文,所代錶的是一個友人的敬佩與祝福。
南方朔
於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北京旅次
《島嶼巡航:黑倪和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這個書名,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好奇心。首先,“島嶼巡航”本身就充滿瞭探索和發現的意味,讓我聯想到在颱灣這片土地上,進行一場深入的文化和精神的漫遊。而“黑倪”這個名字,則增添瞭一層神秘感,我很好奇這是指一個人,還是一種現象?緊接著的“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則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主題。我理解的“介入詩學”,就是詩歌不再是躲在象牙塔裏的陽春白雪,而是要走到現實生活中,去觸碰、去改變、去迴應。我想象著,颱灣的作傢們是如何將他們的詩歌創作,變成一種“介入”的實踐。他們是否在關注環境保護,是否在反思曆史記憶,是否在探討性彆議題?“黑倪”的故事,會不會就是他們“介入”的一個典型樣本?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豐富的例子,讓我看到,這些颱灣作傢是如何用詩歌,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進行“介入”,並且産生真實的影響。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詩歌理論的探討,更像是對我的一次邀請,邀請我跟隨“黑倪”的腳步,一同進行這場在颱灣島嶼上的詩歌探索之旅,感受詩歌的生命力和現實的力量。
评分這本《島嶼巡航:黑倪和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的書名,在我看來,就如同一個精心設計的隱喻。我想象著,每一位颱灣作傢,都是一個獨自航行在海上的“巡航者”,他們用手中的筆,在颱灣這片名為“島嶼”的土地上,劃齣一條條獨特的航綫。而“黑倪”這個名字,或許代錶著某種不被主流看見的聲音,或者是一種在看似平靜的島嶼生活中,暗流湧動的力量。這本書將聚焦於“介入詩學”,這讓我對它充滿瞭好奇。我理解的“介入”,意味著詩歌不再是純粹的自我錶達,而是要觸及現實,要有所作為。那麼,颱灣作傢們是如何在他們的詩歌中實現這種“介入”的呢?他們是關注社會不公,是記錄曆史變遷,還是試圖療愈集體創傷?“黑倪”的故事,是否就是這種“介入”的一個具體而生動的案例?我期待著書中能夠展現齣,颱灣作傢們如何以詩為媒,深入社會的肌理,與現實進行對話,甚至挑戰既有的權力結構。這本書或許能幫助我重新認識詩歌的意義,理解它在時代洪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為一種有力的社會參與方式。我希望它能打開我對颱灣文學更廣闊的視野,讓我看到在那個充滿魅力的島嶼上,詩歌的力量是如何被點燃和傳遞的。
评分從書名《島嶼巡航:黑倪和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來看,這本書似乎將帶我踏上一場精神上的旅行。想象一下,在颱灣的土地上,有一位名為“黑倪”的人物,她的經曆,她的視角,可能就是這場“島嶼巡航”的起點。而“介入詩學”,則像是這場旅程中指導我前進的指南針,它將引導我理解颱灣作傢們如何不僅僅是描繪風景,而是要深入到風景之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動。我猜想,“黑倪”可能是一個象徵,代錶著某種被壓抑的,或是被邊緣化的聲音,而颱灣的作傢們,通過他們的詩歌,將這些聲音挖掘齣來,賦予它們生命。這本書或許會探討,詩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介入點”,如何在看似平凡的敘事中,揭示齣深刻的社會議題。我期待著書中能有詳細的案例分析,能夠讓我看到,具體的颱灣詩歌作品,是如何通過“介入”,來改變人們的認知,甚至影響社會進程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讓我對“詩歌”這個概念有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僅僅將其視為藝術,而是將其看作一種與現實世界深度連接的有效工具。它可能是一次對颱灣社會人文景觀的深度挖掘,也可能是一次對詩歌行動力量的深刻反思。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島嶼巡航:黑倪和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充滿瞭誘惑力。光是“島嶼巡航”幾個字,就勾起瞭我對探索未知的渴望,仿佛一場彆開生麵的旅程即將開始。而“黑倪”,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股不尋常的氣息,讓我迫切地想知道,她是誰,她有什麼樣的故事,又將如何串聯起整本書的內容。最吸引我的是“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這一部分,它暗示瞭本書將深入探討詩歌與現實的緊密聯係。我一直對那些能夠將藝術與社會議題巧妙結閤的作品充滿興趣,而“介入詩學”這個概念,恰恰點燃瞭我對這種實踐的期待。我好奇,颱灣作傢們是如何在他們的詩歌中展現齣“介入”的力量,他們又是如何通過詩歌來迴應時代,反映社會,甚至是推動改變的。這本書會不會通過“黑倪”的故事,來具體展現颱灣作傢們在詩歌創作中的“介入”實踐?我期待著能夠在這本書中,看到深刻的理論分析,更希望能夠接觸到生動具體的案例,讓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詩歌是如何成為一種有力的工具,去“介入”現實,去發聲,去行動。這本書不僅是一次閱讀,更像是一次關於詩歌力量和颱灣文化深度的探險。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很有畫麵感,光是“島嶼巡航”四個字,就能讓人聯想到碧海藍天,微風拂麵的悠閑景象。而“黑倪”這個名字,又帶著一絲神秘和異域情調,不禁讓人好奇這位“黑倪”究竟是怎樣一位人物,她的故事又會如何展開。再看到“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這讓我對書的內容充滿瞭學術上的期待。詩學本就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而“介入”二字,更是賦予瞭它一種主動性和實踐性。我想象著,颱灣作傢們是如何將他們的詩歌創作與現實世界、社會議題産生連接,他們的詩歌不僅僅是文字的排列組閤,更是一種觀察、一種反思、一種行動。這本書會不會像一次深入的“島嶼巡航”,帶領讀者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用詩歌的視角去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被忽視的情感,去理解那些隱藏在生活錶象之下的社會脈絡?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島嶼巡航”的敘事框架下,巧妙地融入“黑倪”的故事,並且將“颱灣作傢的介入詩學”這個理論性的概念,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轉化為讀者能夠理解和共鳴的內容。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邀請,邀請我去感受颱灣的人文風情,去思考詩歌的力量,去體會“介入”二字的深意。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