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

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岛屿文学
  • 台湾文学
  • 比较文学
  • 诗学
  • 文化研究
  • 后殖民研究
  • 黑倪
  • 介入性文学
  • 现代诗
  • 文学批评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黑倪和台湾作家介入诗学

  吴潜诚教授承继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脉络的热爱与向往,探讨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薛摩思.黑倪的介入(engagement)诗学。黑倪被誉为北爱尔兰灾厄的见证者、爱尔兰灵魂的歌手,与伟大诗人叶慈一样,曾经摆盪在社会责任和追求艺术自由之间,尝试探讨北爱尔兰之纷扰的来龙去脉,以诗的文学性涉入对现实政治的关怀,而在世界文学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进而将焦点停聚于同是岛屿的台湾文学作家,如诗人李敏勇、江自得、李魁贤、杨牧、陈黎、林燿德等人,将政治情境引人联想的两个岛屿上的创作,以黑倪的介入诗学为主轴,一一剖析论述,表达对这些作家勇于介入公众议题的肯定与建议。

岛屿的声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学探索与想象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入探讨文学、地理、历史与身份认同之间复杂关联的学术专著。它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主题的文学作品,而是以一种宏观的、理论性的视角,审视文学创作如何在全球化、后殖民主义以及日益流动的现代性语境下,被地理空间、文化接触与历史创伤所形塑。全书旨在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用以解读文学作品中蕴含的权力关系、边缘叙事以及对“在场”与“缺席”的哲学追问。 本书的结构围绕三个核心主题展开:空间即文本、记忆的地理学、以及翻译作为权力中介。 第一部分:空间即文本——文学地理学的重构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首先对传统“地域文学”的概念提出了批判性反思。传统的地域文学往往将地理空间视为背景或单纯的描摹对象,而本书则主张“空间即文本”,即地理环境本身就是一种书写的、意义生产的媒介。 我们着重分析了“岛屿性”这一独特的空间范式,并非仅仅指涉具体的岛屿地理,而是将其引申为一种特定的生存状态——一种被水域环绕、边界清晰却又不断受到外部力量侵蚀的处境。这种“岛屿性”成为理解现代性困境的隐喻:既渴望连通性,又深陷于自我封闭的逻辑之中。 我们引入了德里达的“差延”理论与福柯的空间知识,探讨文学作品中对“边界”和“穿越”的描绘。例如,对航线、港口、以及非正式通道的关注,揭示了权力的流动与规训。文本的叙事空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网状的、多层次的,如同不同时代叠加形成的岩层。我们深入剖析了几种典型的“空间叙事策略”:迷宫式叙事(象征身份的迷失与追寻)、断裂式景观(反映历史记忆的破碎)以及内爆式空间(聚焦于封闭社群内部的张力)。 此外,我们对“失落的景观”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些景观并非物理上的消失,而是因政治、经济变动而被文化记忆所遗弃的部分。文学在此成为一种“非官方考古学”,试图挖掘被主流历史叙事所掩盖的物质与精神遗迹。 第二部分:记忆的地理学——历史创伤与叙事重构 第二部分转向对“时间”与“空间”交汇点的研究,即历史创伤在特定地理空间中的固化与流变。我们认为,历史不是一个被记录的过去,而是一个不断被重塑的、具有地理定位的现在进行时。 本书重点讨论了“代际创伤”(Intergenerational Trauma)的地理维度。创伤的记忆如何通过家族谱系、物质遗存(如老旧的建筑、废弃的工厂)以及特定地域的口述历史得以延续和再现。我们分析了文学中对“遗忘的强制性”与“记忆的抵抗”之间的辩证关系。当官方历史试图抹平某些事件时,文学作品如何在非正式的、隐秘的角落中,为受压抑的经验保留一个叙事巢穴。 我们引入了“景观政治学”的视角,分析了特定历史事件(如战争、殖民统治、大规模迁徙)如何永久性地改变了一个地方的意义。文学人物在这些“被标记的”地理空间中穿行时,其自我认知便不可避免地与这些空间的历史负载产生共振或冲突。例如,对同一片海岸线,殖民者眼中可能是“发现”与“征服”,而本地居民眼中则可能是“流离”与“边界的形成”。 本部分也探讨了“主体在场性”的构建。在全球化导致主体性日益流散的背景下,文学如何通过对本土化细节的执着描绘,重新锚定人物的“家园感”或“归属感”。这种锚定往往是充满矛盾的,因为它必须面对“家园”这一概念本身的脆弱性。 第三部分:翻译与中介——文化遭遇的伦理困境 第三部分将焦点投向了跨文化交流的场域,尤其关注文学作品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体系中流通时所产生的形变与张力。翻译不再被视为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权力、意识形态与文化主体性之间的复杂博弈。 我们详细审视了“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这一核心问题。当一种文化经验,特别是那些根植于特定风土、语言结构和历史语境中的经验,试图被转换到另一种系统中时,必然发生意义的损失、置换或扭曲。本书分析了文学文本中那些“被翻译者忽略的角落”——比如特定的方言词汇、高度依赖特定文化背景的典故,以及那些因伦理或政治敏感性而被“净化”或“淡化”的内容。 我们探讨了“翻译者作为中介”的伦理责任。在涉及边缘群体或弱势文化经验的翻译中,翻译者的选择直接影响了这些声音能否被主体文化有效接受,或者是否会被简化为迎合主流审美的刻板印象。这种“中介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文化生产行为。 最后,本书将这些分析置于全球文学体系的宏大背景下进行考察。不同文学传统之间的“相遇”往往不是平等的对话,而是通过既定的权力结构(如国际出版市场、学术评价体系)进行的筛选与重新定义。我们借此呼吁对文学交流中的权力不平衡性保持警惕,并倡导一种更具自我批判意识的跨文化文学研究路径。 结论:面向未来的文学景观 全书的论证最终指向一个核心观点:文学的生命力恰恰存在于它对自身空间限制、历史重负以及文化翻译困境的自觉反思之中。本书试图为理解当代文学如何处理“在场与缺席”、“本地与全球”之间的张力,提供一套细致入微的分析工具。它不是对特定作家的评论集,而是一部关于文学如何与世界发生深刻物理和形而上学关联的理论探索。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爱尔兰文学启示录 ◎南方朔
  
1社会责任或艺术自由 
2尼禄、契可夫的白兰地和抒情诗人 
  黑倪看「生命与艺术」之对立
3介入或抽离 
 从〈暴现〉看黑倪的抉择
4乡镇田野是一份手稿 
 黑倪的语言观及地名诗
5擦拭历史、沖淡丑恶以及第三类选择 
 从李敏勇《心的奏鸣曲》到黑倪的族群冲突诗篇
6悲辛的讯息,沉重的韵律 
 江自得诗集《从听诊器的那端》以及契可夫
7抗议诗人李魁贤 
8地志书写,城乡想像 
 杨牧与陈黎
9诗人少年时的一幅画像 
  杨牧的〈虚构〉自传散文
10游走在后现代城市的想像迷宫 
 重读林燿德的散文创作

图书序言

爱尔兰文学启示录

  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人才辈出,而台大的吴潜诚教授,则无疑的为佼佼者之一。他才识秀异,而用功甚勤,对近代爱尔兰文学的理解之深,鲜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台湾的文学研究者,却对爱尔兰文学情有独钟,或许最重要的原因,乃在于台湾与爱尔兰之间有着极多的相似性,包括了认同的冲突、创伤的记忆、艺术在社会责任与美学价值间的徘徊等。思考爱尔兰,未尝不能为思考台湾的文学提供许多新的线索。

  吴教授的上一本着作《航向爱尔兰》,以爱尔兰文艺复兴为主轴,谈论的重点是认同的冲突。他析论了以叶慈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以及更后期的卡瓦那、黑倪等所创造的新传统。国族的历史经验、语言文字,以及认同的冲突与昇华等,在书里都被很辩证的统一到对艺术水准的追求之中。认同和艺术,这两者在许多国家都被发展到相互抵消的对立面,但由爱尔兰诸文学大家高度自我期许的发展,则证明了这种对立性之非必然。《航向爱尔兰》无论心胸视野都极不凡,对台湾有待努力的文艺复兴,不啻为一个极有价值的参考指标。而由整本着作,则无疑的提示出作者内在的一种焦虑感,那就是念兹在兹的艺术良心的焦虑,在艺术上,作者对水准的要求无上坚持,并期待所有的文学工作者也都能拒绝妥协。

  如何转化社会责任与艺术水准的冲突

  继《航向爱尔兰》,这一次,吴潜诚教授更清楚的将他的航向转换为对台湾文学的反省。这次他谈的不再只是认同,而是政治与因政治而引发的受苦,而参考座标则是九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倪。而其论旨则是:在这个充满悲伤和受苦的世界,诗人究竟能够拯救什么?在社会责任与艺术水准的追求间,诗人如何将两者的冲突转化为一种更高的价值?在这个问题上,吴潜诚教授所碰触到的,其实已不仅仅是爱尔兰或台湾,而是更重要的当代主要文议题之一了。

  政治的不义,社会的迫害,受苦,长期以来即始终为文学主要关切对象之一,它可以表现为指控、揭露,或激昂的反叛与愤怒,而另外,它也可以沉淀为伤痛的回忆,甚至昇华成为人类基本情境的反省等,由于历史情况不同,我们其实很难界定出那一种思考或表达方式最为妥切。而当巨大的受苦降临,或政治巨变,文学的脆弱遂使它很容易就被淹没。黑倪就曾指出过,在这个创痛与受苦的世界,诗只不过是纤弱的花朵,它究竟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它要如何才显得不是一种奢侈的多余?甚至于,文学还可以被这样的质问:在历史中,徘徊在公众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的文学艺术,它所处的乃是一种不自在的情况,写作的边界应被如何设定?

  而义大利的卡尔维诺对此倒是有过非常基本而深刻的讨论。他在《文学之用》论文集里指出,文学经常面临着两种难题:一是公众的价值意图指令或兼併文学的价值,而另一则是文学拒绝公众的价值,而退缩到纯属自为的天地中。卡尔维诺指出,无论政治的兼併、文学的亢奋,都是将眼前短线的政治考量看得太过优先,政治过度自信的另一侧面,所显露的其实也是一种恐惧,政治害怕文学借由语言和论述提供出一种与它不同的思考方式。至于文学完全的抗拒政治与社会的现实,并退缩到孤立的空间里,则将使文学本身成为一种无知。这两类情况只会出现坏的政治与坏的文学。他深信,文学的看与说,和公众观点的看与说并非完全相同,因而可以揭示出许多不同的观察与批判的角度,而将问题设定到更普遍的人类经验中。当文学如此的自我期许,文学与政治的紧张不自在,遂有可能被扭转到一个更有综合性的价值中。因此,文学和政治皆然,都必须同时对自己有自信和不信,让这种紧张又自在的关系长存。

  在孤独的凝视中,使灾难成为沉淀普遍的安魂与记忆

  而当代爱尔兰或北爱尔兰作家里,黑倪则无疑的乃是对这种紧张又不自在关系最有洞识的一人。北爱尔兰出身的黑倪,肩负着北爱历史的昔日伤痛,以及近代的持续冲突与流血,经验上各种挑战纷至沓来,使他恆处于写作边界的不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焦虑中,他的诗作与论着里总是不断自问,世界如此粗砺,而诗却是如此纤细,它再大的力量也抵不过一株花朵,当屋外还有炸弹在爆裂时,当许多北爱人正为了冲突而失去生命时,诗究竟能替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他不是亢奋的政治或群众运动家,那么,他将如何让自己从焦虑中得到释放?

  对黑倪而言,答案虽非确凿不易,但无疑的却也十分清晰,他迁回爱尔兰,代表了终极的认同,但认同的选择却从未使他因而亢奋激烈,反而更主张实践与诗这两个支柱的昇华或妥协,诗人面对历史和现实,心里对灾难和不幸做出表记,他必须凝视,在孤独的凝视中便灾难成为一种沉淀,一种更普遍的安魂与记忆。我们记得伤痛,是要安慰死者,也要让生者得以从灾难里寻找最根本的折衷与妥协。他的诗集如《北方》,《静观万物》都深刻的表达出了这样的视野,而论文集从《语言之管辖》及《诗之拯救》里,也都对此念念不忘。诗要做的,乃是对历史难题的象征式解答,文学的纪录和见证里,它所拯救的,不仅是真理与正义,同时也可以包含了美在内。

  但「诗人可以拯救的,除了真理、正义外,也可以包括美」,归纳之后,看似容易,但那种沉深的焦虑不自在,却早已成了黑倪文学生命里最明显的特性之一,而这种特性的起源,则在于他的艺术良心的坚拒妥协,对艺术的坚持,使他无论在认同问题、语言问题,以及对待灾难与不幸,遂都能在逻辑上一以贯之。他说过,实践与诗相互对立,必须相互拯救,黑倪的诗作与诗论所以杰出,并不是因为他替北爱尔兰做见证,他甚至拒绝这种简化后的标签式说法,他真正为人称道的,乃是他身处历史缝隙的挤压中,能够真诚的面对挤压,坚持艺术,并将自己的焦虑不自在变成更宏大的观照,他找到了拯救的枢纽。

  吴潜诚教授在这本新书里,以黑倪的文学经验和省思为主轴,更具体的向台湾诗的这个写作领域延伸。他在评价多位台湾诗人的作品时,都能以黑倪做为可参考之座标,这是吴潜诚的一种叮咛,当我们在面对不义和灾难时,不要让自己被不幸和灾难所俘虏,而要做出更大的超越与昇华。文学不是一种短线的激情或义愤,而应是沉淀的开端,基于此,本书与《航向爱尔兰》,遂可以被视为一组配对,而其核心,则在于一个文论家对艺术严格要求的自期和勉励别人。

  文学之作者必须对自己有不同的期待,那是器宇格局的显露,也是胸襟衬怀的验证。人类历史上,总是充满了不平与冲突,所有的艺术工作者也就注定将无法摆脱面对此类问题之焦虑与不自在。歌德昔日告诫人们说「楼很高,不要随便往下跳」,他的意思是,公众的亢奋与学术和艺术间,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距离,现实的亢奋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一定程度的抗拒诱惑,并试着去探寻更广泛的经验与价值,或许才是文学艺术之作者的必须,或许后期的黑倪所说的实践与诗的相互拯救,其义也在此。

  吴潜诚教授在台湾的文论家之中,一向以怀抱别具,另有深意见长,无论叶慈和黑倪,他都借来当作一种参考座标,显示出他对自己和台湾文学的一种勉励。每读他的着作,都能让人感觉到他那种独特的焦虑不自在所产生的知识张力。他是个真诚的评论家,唯真诚的人,始能不畏惧的去处理这种基本的认同、灾难、不幸,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问题,他在探索自己的价值边界,也在帮助我们探索及寻找正面的写作航向。

  每读吴教授的着作,都惠我良多而心存感激,最近,吴教授身体违和,我也格外悬念,祝福他健康早复。我们社会在许多问题上,都需要他继续以学识和胸襟来帮助思考。

  这篇序文,所代表的是一个友人的敬佩与祝福。

南方朔
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北京旅次

图书试读

尼禄、契可夫的白兰地和抒情诗人
黑倪着「生命与艺术」之对立
一九七二年的贝尔法斯特,整个城市陷入骚动不安之状态,北爱尔兰境内倾向与南爱尔兰统一的天主教徒与佔人口多数而认同英国统治的新教徒之间的宗派纷争愈演愈炽,暴力冲突不断发生。有一个夜晚,诗人薛摩思‧黑倪和一位唱歌的朋友相约去录一卷诗歌的带子,准备送给远在美国的一位共同朋友,以资纪念三人一起参过的一个欢乐聚会。诗人和歌手在驱车前往录音室途中,连续听见数起爆炸,空中充满救护车和救火车的汽笛唿啸,而后是伤亡报导的新闻。两人经过亲英国的安全人员面带愤怒的检查,获准进入英国广播公司,此时,外头救护车的哀号犹未平息。

有人遭受苦难,吟诗岂非罪恶?
在这样的「音乐」背景中,那位歌手的吉他所撩拨起来的音乐效果似乎太微弱,的确十分微弱,在这样的时刻,外头有人正在承受痛苦煎熬,在这样的时刻,去弹琴、唱歌、唸诗,岂不冒犯了别人的生命?后来,诗人和歌手只好收拾行头,驱车离开。

黑倪把以上这个经过写在〈尼禄‧契可夫的白兰地和一根敲击棒的有趣案例〉(“The Interesting Case of Nero, Chekhov’s Cognac and a Knocker ”)里头,置于论文集《语舌之管辖》(The Government of the Tongue,一九八八)的卷首(颇有充当整个文集之导言的意思),他认为这个故事具体而微地彰显了书中许多篇论文隐约涉及的一个紧张关系,那就是「艺术与生命」,夸张一点的话,也可以说是「歌唱与苦难」的紧张对立。所有的艺术家都容易感受到这种紧张关系,黑倪也曾一再在诗作(例如〈暴现〉)中探讨这种抉择之困难。

黑倪在这篇文章中,把诗人比做小孩,把「艺术与生命」比做脾气截然对立的双亲。父母亲两人共同造就了孩子,双方都应受到敬爱、侍奉、服从。然而,父母双方看来总是冲突不断,受害的孩子左右为难,无法做出一劳永逸的抉择。

就立即而明显的层面来看,黑倪和他的歌手朋友察觉到,在耳边犹响起救护车汽笛之际,开口唱歌不啻对人类的苦难构成叛逆,这种叛逆的原始类型应推古罗马皇帝尼禄,根据传说,他在大火焚烧罗马城的时候,一边观看,一边拉提琴。尼禄皇帝的行为即使不算残酷麻木,至少是不负责任,可以说是轻浮到了无耻的地步。照人之常情或本能,在那样的时刻,对于遭受打击的受害者,即使无法挽救,至少应该表示哀悼才是。仔细追究起来,黑倪和他的歌手朋友在警笛刺耳之际,若有兴致唱歌吟诗,岂不也是一种该受谴责的放纵行为?

甜美的死亡是古老的谎言
诗歌有时被视为对生命的冒犯,因为有些诗篇往往含带一些沾沾自喜和超逸现实的成分,这是曾经目睹人间灾厄、立志为苦难做见证的诗人期期以为不可的。诗人是否应该写一些他自己不准备去经验的事情呢?举个极端的例子,罗马诗人何瑞思(Horace)说:「甜美而正常的是为祖国而死。」他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二十世纪的诗人与死亡正在实际发生的前线隔着安全距离,而重复类似的安慰修辞,究竟是什么意思?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欧洲战场牺牲性命的诗人威尔斐‧欧殷(Wilfred Owen),目睹战友的哀号哭泣以及也种种惨状,对于美丽修辞所形成的欺瞒感到震惊,直斥何瑞思的诗句是「古老的谎言」。他对于所谓的诗感到不屑,他在〈诗〉一作中表示:「我不关心诗。/我的主题是战争和战争的不幸/……目前,一个诗人所能做的就是警告」。警告战争的残暴,警告战争造成的大量生命消耗,欧殷希望用他的诗充当人类的证言、受害牺牲者的遗迹,唤起一般人良心的觉醒:任何所谓的美感考虑都会让他觉得不合适。

用户评价

评分

《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首先,“岛屿巡航”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让我联想到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化和精神的漫游。而“黑倪”这个名字,则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我很好奇这是指一个人,还是一种现象?紧接着的“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则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我理解的“介入诗学”,就是诗歌不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而是要走到现实生活中,去触碰、去改变、去回应。我想象着,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诗歌创作,变成一种“介入”的实践。他们是否在关注环境保护,是否在反思历史记忆,是否在探讨性别议题?“黑倪”的故事,会不会就是他们“介入”的一个典型样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例子,让我看到,这些台湾作家是如何用诗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介入”,并且产生真实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诗歌理论的探讨,更像是对我的一次邀请,邀请我跟随“黑倪”的脚步,一同进行这场在台湾岛屿上的诗歌探索之旅,感受诗歌的生命力和现实的力量。

评分

这本《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的书名,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隐喻。我想象着,每一位台湾作家,都是一个独自航行在海上的“巡航者”,他们用手中的笔,在台湾这片名为“岛屿”的土地上,划出一条条独特的航线。而“黑倪”这个名字,或许代表着某种不被主流看见的声音,或者是一种在看似平静的岛屿生活中,暗流涌动的力量。这本书将聚焦于“介入诗学”,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理解的“介入”,意味着诗歌不再是纯粹的自我表达,而是要触及现实,要有所作为。那么,台湾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诗歌中实现这种“介入”的呢?他们是关注社会不公,是记录历史变迁,还是试图疗愈集体创伤?“黑倪”的故事,是否就是这种“介入”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台湾作家们如何以诗为媒,深入社会的肌理,与现实进行对话,甚至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重新认识诗歌的意义,理解它在时代洪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有力的社会参与方式。我希望它能打开我对台湾文学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在那个充满魅力的岛屿上,诗歌的力量是如何被点燃和传递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画面感,光是“岛屿巡航”四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碧海蓝天,微风拂面的悠闲景象。而“黑倪”这个名字,又带着一丝神秘和异域情调,不禁让人好奇这位“黑倪”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她的故事又会如何展开。再看到“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学术上的期待。诗学本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介入”二字,更是赋予了它一种主动性和实践性。我想象着,台湾作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诗歌创作与现实世界、社会议题产生连接,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观察、一种反思、一种行动。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次深入的“岛屿巡航”,带领读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用诗歌的视角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情感,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社会脉络?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岛屿巡航”的叙事框架下,巧妙地融入“黑倪”的故事,并且将“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个理论性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共鸣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感受台湾的人文风情,去思考诗歌的力量,去体会“介入”二字的深意。

评分

从书名《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来看,这本书似乎将带我踏上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想象一下,在台湾的土地上,有一位名为“黑倪”的人物,她的经历,她的视角,可能就是这场“岛屿巡航”的起点。而“介入诗学”,则像是这场旅程中指导我前进的指南针,它将引导我理解台湾作家们如何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而是要深入到风景之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我猜想,“黑倪”可能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某种被压抑的,或是被边缘化的声音,而台湾的作家们,通过他们的诗歌,将这些声音挖掘出来,赋予它们生命。这本书或许会探讨,诗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介入点”,如何在看似平凡的叙事中,揭示出深刻的社会议题。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具体的台湾诗歌作品,是如何通过“介入”,来改变人们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进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诗歌”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艺术,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与现实世界深度连接的有效工具。它可能是一次对台湾社会人文景观的深度挖掘,也可能是一次对诗歌行动力量的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充满了诱惑力。光是“岛屿巡航”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探索未知的渴望,仿佛一场别开生面的旅程即将开始。而“黑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她是谁,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又将如何串联起整本书的内容。最吸引我的是“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一部分,它暗示了本书将深入探讨诗歌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艺术与社会议题巧妙结合的作品充满兴趣,而“介入诗学”这个概念,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实践的期待。我好奇,台湾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诗歌中展现出“介入”的力量,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诗歌来回应时代,反映社会,甚至是推动改变的。这本书会不会通过“黑倪”的故事,来具体展现台湾作家们在诗歌创作中的“介入”实践?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深刻的理论分析,更希望能够接触到生动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是如何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去“介入”现实,去发声,去行动。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关于诗歌力量和台湾文化深度的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