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倪和台湾作家介入诗学
吴潜诚教授承继对爱尔兰文艺复兴脉络的热爱与向往,探讨当代诺贝尔文学奖薛摩思.黑倪的介入(engagement)诗学。黑倪被誉为北爱尔兰灾厄的见证者、爱尔兰灵魂的歌手,与伟大诗人叶慈一样,曾经摆盪在社会责任和追求艺术自由之间,尝试探讨北爱尔兰之纷扰的来龙去脉,以诗的文学性涉入对现实政治的关怀,而在世界文学中佔有一席之地。
作者进而将焦点停聚于同是岛屿的台湾文学作家,如诗人李敏勇、江自得、李魁贤、杨牧、陈黎、林燿德等人,将政治情境引人联想的两个岛屿上的创作,以黑倪的介入诗学为主轴,一一剖析论述,表达对这些作家勇于介入公众议题的肯定与建议。
序
爱尔兰文学启示录
近年来,台湾的文学研究人才辈出,而台大的吴潜诚教授,则无疑的为佼佼者之一。他才识秀异,而用功甚勤,对近代爱尔兰文学的理解之深,鲜有人可以望其项背。
台湾的文学研究者,却对爱尔兰文学情有独钟,或许最重要的原因,乃在于台湾与爱尔兰之间有着极多的相似性,包括了认同的冲突、创伤的记忆、艺术在社会责任与美学价值间的徘徊等。思考爱尔兰,未尝不能为思考台湾的文学提供许多新的线索。
吴教授的上一本着作《航向爱尔兰》,以爱尔兰文艺复兴为主轴,谈论的重点是认同的冲突。他析论了以叶慈为中心的爱尔兰文艺复兴,以及更后期的卡瓦那、黑倪等所创造的新传统。国族的历史经验、语言文字,以及认同的冲突与昇华等,在书里都被很辩证的统一到对艺术水准的追求之中。认同和艺术,这两者在许多国家都被发展到相互抵消的对立面,但由爱尔兰诸文学大家高度自我期许的发展,则证明了这种对立性之非必然。《航向爱尔兰》无论心胸视野都极不凡,对台湾有待努力的文艺复兴,不啻为一个极有价值的参考指标。而由整本着作,则无疑的提示出作者内在的一种焦虑感,那就是念兹在兹的艺术良心的焦虑,在艺术上,作者对水准的要求无上坚持,并期待所有的文学工作者也都能拒绝妥协。
如何转化社会责任与艺术水准的冲突
继《航向爱尔兰》,这一次,吴潜诚教授更清楚的将他的航向转换为对台湾文学的反省。这次他谈的不再只是认同,而是政治与因政治而引发的受苦,而参考座标则是九五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黑倪。而其论旨则是:在这个充满悲伤和受苦的世界,诗人究竟能够拯救什么?在社会责任与艺术水准的追求间,诗人如何将两者的冲突转化为一种更高的价值?在这个问题上,吴潜诚教授所碰触到的,其实已不仅仅是爱尔兰或台湾,而是更重要的当代主要文议题之一了。
政治的不义,社会的迫害,受苦,长期以来即始终为文学主要关切对象之一,它可以表现为指控、揭露,或激昂的反叛与愤怒,而另外,它也可以沉淀为伤痛的回忆,甚至昇华成为人类基本情境的反省等,由于历史情况不同,我们其实很难界定出那一种思考或表达方式最为妥切。而当巨大的受苦降临,或政治巨变,文学的脆弱遂使它很容易就被淹没。黑倪就曾指出过,在这个创痛与受苦的世界,诗只不过是纤弱的花朵,它究竟能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它要如何才显得不是一种奢侈的多余?甚至于,文学还可以被这样的质问:在历史中,徘徊在公众价值与美学价值之间的文学艺术,它所处的乃是一种不自在的情况,写作的边界应被如何设定?
而义大利的卡尔维诺对此倒是有过非常基本而深刻的讨论。他在《文学之用》论文集里指出,文学经常面临着两种难题:一是公众的价值意图指令或兼併文学的价值,而另一则是文学拒绝公众的价值,而退缩到纯属自为的天地中。卡尔维诺指出,无论政治的兼併、文学的亢奋,都是将眼前短线的政治考量看得太过优先,政治过度自信的另一侧面,所显露的其实也是一种恐惧,政治害怕文学借由语言和论述提供出一种与它不同的思考方式。至于文学完全的抗拒政治与社会的现实,并退缩到孤立的空间里,则将使文学本身成为一种无知。这两类情况只会出现坏的政治与坏的文学。他深信,文学的看与说,和公众观点的看与说并非完全相同,因而可以揭示出许多不同的观察与批判的角度,而将问题设定到更普遍的人类经验中。当文学如此的自我期许,文学与政治的紧张不自在,遂有可能被扭转到一个更有综合性的价值中。因此,文学和政治皆然,都必须同时对自己有自信和不信,让这种紧张又自在的关系长存。
在孤独的凝视中,使灾难成为沉淀普遍的安魂与记忆
而当代爱尔兰或北爱尔兰作家里,黑倪则无疑的乃是对这种紧张又不自在关系最有洞识的一人。北爱尔兰出身的黑倪,肩负着北爱历史的昔日伤痛,以及近代的持续冲突与流血,经验上各种挑战纷至沓来,使他恆处于写作边界的不定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焦虑中,他的诗作与论着里总是不断自问,世界如此粗砺,而诗却是如此纤细,它再大的力量也抵不过一株花朵,当屋外还有炸弹在爆裂时,当许多北爱人正为了冲突而失去生命时,诗究竟能替这个世界做些什么?他不是亢奋的政治或群众运动家,那么,他将如何让自己从焦虑中得到释放?
对黑倪而言,答案虽非确凿不易,但无疑的却也十分清晰,他迁回爱尔兰,代表了终极的认同,但认同的选择却从未使他因而亢奋激烈,反而更主张实践与诗这两个支柱的昇华或妥协,诗人面对历史和现实,心里对灾难和不幸做出表记,他必须凝视,在孤独的凝视中便灾难成为一种沉淀,一种更普遍的安魂与记忆。我们记得伤痛,是要安慰死者,也要让生者得以从灾难里寻找最根本的折衷与妥协。他的诗集如《北方》,《静观万物》都深刻的表达出了这样的视野,而论文集从《语言之管辖》及《诗之拯救》里,也都对此念念不忘。诗要做的,乃是对历史难题的象征式解答,文学的纪录和见证里,它所拯救的,不仅是真理与正义,同时也可以包含了美在内。
但「诗人可以拯救的,除了真理、正义外,也可以包括美」,归纳之后,看似容易,但那种沉深的焦虑不自在,却早已成了黑倪文学生命里最明显的特性之一,而这种特性的起源,则在于他的艺术良心的坚拒妥协,对艺术的坚持,使他无论在认同问题、语言问题,以及对待灾难与不幸,遂都能在逻辑上一以贯之。他说过,实践与诗相互对立,必须相互拯救,黑倪的诗作与诗论所以杰出,并不是因为他替北爱尔兰做见证,他甚至拒绝这种简化后的标签式说法,他真正为人称道的,乃是他身处历史缝隙的挤压中,能够真诚的面对挤压,坚持艺术,并将自己的焦虑不自在变成更宏大的观照,他找到了拯救的枢纽。
吴潜诚教授在这本新书里,以黑倪的文学经验和省思为主轴,更具体的向台湾诗的这个写作领域延伸。他在评价多位台湾诗人的作品时,都能以黑倪做为可参考之座标,这是吴潜诚的一种叮咛,当我们在面对不义和灾难时,不要让自己被不幸和灾难所俘虏,而要做出更大的超越与昇华。文学不是一种短线的激情或义愤,而应是沉淀的开端,基于此,本书与《航向爱尔兰》,遂可以被视为一组配对,而其核心,则在于一个文论家对艺术严格要求的自期和勉励别人。
文学之作者必须对自己有不同的期待,那是器宇格局的显露,也是胸襟衬怀的验证。人类历史上,总是充满了不平与冲突,所有的艺术工作者也就注定将无法摆脱面对此类问题之焦虑与不自在。歌德昔日告诫人们说「楼很高,不要随便往下跳」,他的意思是,公众的亢奋与学术和艺术间,其实是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距离,现实的亢奋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一定程度的抗拒诱惑,并试着去探寻更广泛的经验与价值,或许才是文学艺术之作者的必须,或许后期的黑倪所说的实践与诗的相互拯救,其义也在此。
吴潜诚教授在台湾的文论家之中,一向以怀抱别具,另有深意见长,无论叶慈和黑倪,他都借来当作一种参考座标,显示出他对自己和台湾文学的一种勉励。每读他的着作,都能让人感觉到他那种独特的焦虑不自在所产生的知识张力。他是个真诚的评论家,唯真诚的人,始能不畏惧的去处理这种基本的认同、灾难、不幸,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问题,他在探索自己的价值边界,也在帮助我们探索及寻找正面的写作航向。
每读吴教授的着作,都惠我良多而心存感激,最近,吴教授身体违和,我也格外悬念,祝福他健康早复。我们社会在许多问题上,都需要他继续以学识和胸襟来帮助思考。
这篇序文,所代表的是一个友人的敬佩与祝福。
南方朔
于一九九九年十月十三日北京旅次
《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个书名,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首先,“岛屿巡航”本身就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意味,让我联想到在台湾这片土地上,进行一场深入的文化和精神的漫游。而“黑倪”这个名字,则增添了一层神秘感,我很好奇这是指一个人,还是一种现象?紧接着的“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则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主题。我理解的“介入诗学”,就是诗歌不再是躲在象牙塔里的阳春白雪,而是要走到现实生活中,去触碰、去改变、去回应。我想象着,台湾的作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诗歌创作,变成一种“介入”的实践。他们是否在关注环境保护,是否在反思历史记忆,是否在探讨性别议题?“黑倪”的故事,会不会就是他们“介入”的一个典型样本?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丰富的例子,让我看到,这些台湾作家是如何用诗歌,在社会的各个角落进行“介入”,并且产生真实的影响。这本书不仅仅是对诗歌理论的探讨,更像是对我的一次邀请,邀请我跟随“黑倪”的脚步,一同进行这场在台湾岛屿上的诗歌探索之旅,感受诗歌的生命力和现实的力量。
评分这本《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的书名,在我看来,就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隐喻。我想象着,每一位台湾作家,都是一个独自航行在海上的“巡航者”,他们用手中的笔,在台湾这片名为“岛屿”的土地上,划出一条条独特的航线。而“黑倪”这个名字,或许代表着某种不被主流看见的声音,或者是一种在看似平静的岛屿生活中,暗流涌动的力量。这本书将聚焦于“介入诗学”,这让我对它充满了好奇。我理解的“介入”,意味着诗歌不再是纯粹的自我表达,而是要触及现实,要有所作为。那么,台湾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诗歌中实现这种“介入”的呢?他们是关注社会不公,是记录历史变迁,还是试图疗愈集体创伤?“黑倪”的故事,是否就是这种“介入”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案例?我期待着书中能够展现出,台湾作家们如何以诗为媒,深入社会的肌理,与现实进行对话,甚至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这本书或许能帮助我重新认识诗歌的意义,理解它在时代洪流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如何成为一种有力的社会参与方式。我希望它能打开我对台湾文学更广阔的视野,让我看到在那个充满魅力的岛屿上,诗歌的力量是如何被点燃和传递的。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很有画面感,光是“岛屿巡航”四个字,就能让人联想到碧海蓝天,微风拂面的悠闲景象。而“黑倪”这个名字,又带着一丝神秘和异域情调,不禁让人好奇这位“黑倪”究竟是怎样一位人物,她的故事又会如何展开。再看到“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学术上的期待。诗学本就是一门深奥的学问,而“介入”二字,更是赋予了它一种主动性和实践性。我想象着,台湾作家们是如何将他们的诗歌创作与现实世界、社会议题产生连接,他们的诗歌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组合,更是一种观察、一种反思、一种行动。这本书会不会像一次深入的“岛屿巡航”,带领读者在台湾这片土地上,用诗歌的视角去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感受那些被忽视的情感,去理解那些隐藏在生活表象之下的社会脉络?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在“岛屿巡航”的叙事框架下,巧妙地融入“黑倪”的故事,并且将“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个理论性的概念,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转化为读者能够理解和共鸣的内容。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邀请,邀请我去感受台湾的人文风情,去思考诗歌的力量,去体会“介入”二字的深意。
评分从书名《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来看,这本书似乎将带我踏上一场精神上的旅行。想象一下,在台湾的土地上,有一位名为“黑倪”的人物,她的经历,她的视角,可能就是这场“岛屿巡航”的起点。而“介入诗学”,则像是这场旅程中指导我前进的指南针,它将引导我理解台湾作家们如何不仅仅是描绘风景,而是要深入到风景之中,去感受、去思考、去行动。我猜想,“黑倪”可能是一个象征,代表着某种被压抑的,或是被边缘化的声音,而台湾的作家们,通过他们的诗歌,将这些声音挖掘出来,赋予它们生命。这本书或许会探讨,诗歌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它的“介入点”,如何在看似平凡的叙事中,揭示出深刻的社会议题。我期待着书中能有详细的案例分析,能够让我看到,具体的台湾诗歌作品,是如何通过“介入”,来改变人们的认知,甚至影响社会进程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对“诗歌”这个概念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将其视为艺术,而是将其看作一种与现实世界深度连接的有效工具。它可能是一次对台湾社会人文景观的深度挖掘,也可能是一次对诗歌行动力量的深刻反思。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岛屿巡航:黑倪和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充满了诱惑力。光是“岛屿巡航”几个字,就勾起了我对探索未知的渴望,仿佛一场别开生面的旅程即将开始。而“黑倪”,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股不寻常的气息,让我迫切地想知道,她是谁,她有什么样的故事,又将如何串联起整本书的内容。最吸引我的是“台湾作家的介入诗学”这一部分,它暗示了本书将深入探讨诗歌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艺术与社会议题巧妙结合的作品充满兴趣,而“介入诗学”这个概念,恰恰点燃了我对这种实践的期待。我好奇,台湾作家们是如何在他们的诗歌中展现出“介入”的力量,他们又是如何通过诗歌来回应时代,反映社会,甚至是推动改变的。这本书会不会通过“黑倪”的故事,来具体展现台湾作家们在诗歌创作中的“介入”实践?我期待着能够在这本书中,看到深刻的理论分析,更希望能够接触到生动具体的案例,让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诗歌是如何成为一种有力的工具,去“介入”现实,去发声,去行动。这本书不仅是一次阅读,更像是一次关于诗歌力量和台湾文化深度的探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