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出版了以天山南北牧区生活惟题材的《李山画集》之后,再出版了这本《李山花鸟画集》。
画家李山认为一切艺术作品的最高境界是深刻地反映一代的社会与历史,深刻地表达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感情,以及深刻地表达大自然撼人心境的颤动,这才是艺术的真谛。
从这本花鸟画集的部分作品中,读者当可感受到一代历史的震撼,人的深情,以及大自然在人们心田中所引起的感受。这是一册优美的画页,也是一本抒情的诗篇。艺术毕竟不能仅仅祇是画了好看而已。
愿读者与我们一起来分享这一份融化在艺术作品中的大自然。
幼年的农村生活,一花一草都曾给我以极深的印象。在田野中、小路旁、山崖下、水塘边,那些迎风挺立的野草、细雨中颤动的野花,曾与我一起度过了我的童年时代。在捉蟋蟀时,野花小草下有蟋蟀的家。我躺在枣树下,仰望晴空,野花小草在我身旁飘来清香。风雨之夜,屋外是淅沥的雨声与轻雷,我悬念着院中蔓藤上的花是否被吹落,抑或雨后会有几株盛开。床头桌上小瓶中所插的一株淡紫色野菊花,使我经久凝视,以至我一生中最喜欢的颜色便是那如烟似雾的淡紫。
抗日战争爆发的一年,我随着父母自青岛避居乡下,有一天,听说日本兵要杀来了,家人急忙备车要再往偏远处逃避,但却寻我不见,一家人焦急,四处唿喊寻找,及至我慢慢回来时,手里捧着几支南瓜叶梗,夹杂着些许淡紫夹黄的野花,叶梗中空,里面装着捉到的蟋蟀。
年龄渐长,我不甘心自日寇佔领区作亡国奴,一九四二年春我揹起一个小包袱,泣别了父母,一人去了后方去上学。到了安徽阜阳,那里是中国政府的地区,有一所流亡学生的学校。我望着辽阔的土地,麦浪与野花都好像在向我招手,阳光灿烂,我唱起了歌”太阳照红了东方,春风吹盪着麦浪,我们自由地走,纵情地唱,在这广大的平原上......”。
工作以来,居住在城市,忙忙碌碌,去乡村的时间少,久违了山野的小花小草,这些我童年时的伙伴,每想至此,常有一份歉意。一九六一年七月,我跟随牧羊人进了阿尔泰山,在积雪的高峰上,见到溶雪处有几株碧绿的小蓟花正在寒冷的阳光下开着淡紫红的花朵。我好惊喜,它是如此的坚强,而使我感到惭愧。
文革中,因为抗议统治者对群众的残酷镇压,我被关押了三年,被押着去劳动,被监视着睡觉。在劳动中,我悄悄採几株野花,放在口袋里。在返回的路上,我装作提鞋子,扣鞋带,在监押者不注意时,摘下路边的小花。回到宿舍,悄悄拿在手里画,正面画、侧面画、仰着画、伏着画。有时窗口爬近来一只小螳螂,或飞进来一只小蜜蜂,使我凝视久久。这些在小纸上的写生我都不写年月日期,以防监视者突然查问时,我可推说这是以前的画稿。
神州大陆的反古、文革,几番冰雪摧残,多少知识分子,那中华民族的最美的花朵,许多已在冰雪中长眠于地下,陪伴他们的已只有天上的寒星与孤寂的野草,其中的倖存者也已被伤残过甚,枉被夺走了半生年华,更使人不忍提及的一九八九年六月,坦克车履所及,血肉斑斑。那时,我已定居在美国,我曾在所画梅花的题句中写下:「万点红梅,尽是中华儿女英雄血,缀我神州好山河」,泪随笔下,悲愤难抑。
此后,中国大陆上的青年学生,陆续近十万离别故土,远适异国,去了美洲、欧洲与世界各地,滞留不归。我好像看到了无数的花朵随着海水飘落天涯。
我希望神州土地上的悲酸早日成为过去,去一幅梅花画的题句中,我曾写道:「曾历风雪冰与霜,如今,依然繁花欢笑满枝头」。我希望这是不久的未来。
收到这本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和纸张都非常棒,给我的阅读体验加分不少。李山先生在花鸟画领域的造诣,通过这本书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尤其欣赏他对于花鸟形态的把握。他画的那些鸟类,无论是姿态还是眼神,都显得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比如,他画的一幅猫头鹰,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仿佛能洞察一切,非常有神韵。再配上他写意的笔触,整体画面既写实又充满了艺术感。
评分这本书让我最惊艳的,是李山先生笔下的鸟雀。他的鸟,不是呆板的标本,而是充满了灵动和神采。你看那几只麻雀,或是栖息在枝头,或是振翅欲飞,每一个姿态都抓得非常精准,而且充满了生活气息。他画鸟的眼睛,常常用极细的笔触点上一点,却能让整个鸟儿的眼睛瞬间“活”起来,炯炯有神,仿佛能和你对视。我记得有一次,我是在一个午后,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页上,看到他画的一只翠鸟,它正停在一截枯荷之上,身体呈现出一种优美的S形曲线,那羽毛的质感,用墨的晕染,简直是活灵活现。那一刻,我甚至感觉自己能听到它清脆的鸣叫声。 李山先生对色彩的运用也很有见地。虽然是花鸟画,但他的色彩并没有走浓艳俗气的路子。即使是那些颜色鲜艳的花卉,他也会用墨的淡雅来调和,让整个画面既有生气又不失沉静。比如他画的牡丹,那种雍容华贵的姿态,通过墨色的深浅浓淡,以及花瓣边缘晕染的技巧,就显得格外端庄大气,而不是那种俗气的浮夸。再配上几笔点睛的绿叶,更是增添了几分生机。
评分最近偶然翻到一本《李山花鸟画集》,说实在的,当时只是因为书名里有“花鸟”两个字,就顺手拿起来翻看了。台湾这边画册的选择其实不少,但真正能让我驻足细品的,大多需要一点缘分。这本《李山花鸟画集》给我的第一印象是,装帧相当朴实,没有太多华丽的装点,但纸张的质感很好,摸起来舒服,翻动的时候也不会有廉价的沙沙声。打开之后,立刻被画页上那股淡淡的墨香和纸香所吸引,这是数字时代很难体验到的触感。 我尤其喜欢李山先生在构图上的巧思。你看他画的那几幅迎春花,不是那种工整的、每一笔都交代得清清楚楚的写法,而是带着一种行云流水般的写意。花瓣的颜色晕染得非常有层次,有的是嫩黄,有的是鹅黄,甚至还有点点粉白,仿佛能感受到花瓣在阳光下微微颤动的生命力。而那些枝干,用笔的力度和墨色的浓淡变化,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植物的劲健和韧性。他并没有刻意去描绘每一片叶子的脉络,而是用大块的泼墨和写意的线条,营造出一种勃勃生机的气韵。这种“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所在。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感觉,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在外婆家看到的那些古朴的书画。没有太多花哨的设计,但每一笔每一画都带着一种沉甸甸的传统味道。李山先生在处理画面的时候,非常注重“气韵生动”。你看他画的那些山石,虽然简单几笔,但却能勾勒出山峦的巍峨和险峻。而当这些山石与花鸟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一种非常和谐的画面。 我尤其喜欢他画的几幅写意荷花。荷花本就是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花卉,代表着“出淤泥而不染”。李山先生笔下的荷花,没有那种刻板的写实,而是用一种非常写意的手法,将荷叶的舒展、荷花的含苞和盛开,以及水面的涟漪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墨色的晕染,使得荷叶显得格外生机勃勃,而荷花的花瓣,则用细腻的笔触和淡雅的色彩,表现出一种圣洁的美。
评分说实话,拿到这本《李山花鸟画集》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嗯,又是一本画册”。毕竟现在市面上的画册太多了,很多都只是形式上的堆砌,内容乏善可陈。但是,当我慢慢翻阅,特别是看到那些描绘花鸟的作品时,我才慢慢被吸引住了。李山先生的画,有一种很强的生命力,不是那种死气沉沉的“复刻”,而是充满了画家自己对自然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他对于花朵的刻画,我个人觉得特别传神。比如那几幅梅花,虽然是冬日的花朵,却一点也不显得萧瑟。他笔下的梅花,花瓣的形态各异,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怒放枝头,有的则带着几分疏朗的姿态。而且,他用墨色的浓淡变化,巧妙地表现出梅花在不同光照下的质感。我甚至觉得,他画的梅花,不仅仅是植物本身,更是承载了一种坚韧不拔、傲雪凌霜的精神。这种意境的传达,是非常难得的。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艺术氛围。李山先生在处理画面的时候,非常注重留白,这种巧妙的运用,让整个画面显得疏朗有致,不会有压迫感。 他笔下的花卉,尤其是那些写意的梅花,虽然笔触看似随意,但却充满了韵味。花瓣的形态,墨色的浓淡,都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梅花在寒风中傲然绽放的风骨。再加上几笔枯藤或者淡墨山石的点缀,就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山水花鸟画。这种意境的营造,是非常令人称道的。
评分这本书的设计风格,倒是挺让我意外的。没有那种过于现代化的排版,反而有一种复古的韵味。页面的留白恰到好处,让每一幅画都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李山先生画的鸟,尤其是那些小型的鸟类,如燕子、麻雀之类,他处理得非常灵动。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画的一幅燕子掠过水面的场景。那些燕子,虽然只是几笔勾勒,但身体的线条却充满了动感,仿佛能看到它们在空中划过的轨迹。水面的处理,用墨色晕染,加上几点飞溅的水珠,就营造出一种清凉的意境。这种对瞬间动态的捕捉,是画家功力的体现。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寻找一些能够触动心灵的艺术作品,而《李山花鸟画集》无疑给了我这样的体验。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虽然朴实,但内在的艺术价值却不容小觑。李山先生在描绘花鸟的时候,不仅仅是在画形,更是在画神。 我特别喜欢他处理花朵的色彩,既有传统写意画的淡雅,又不失现代审美的清新。他画的兰花,那种清雅脱俗的气质,通过墨色的浓淡和笔触的起伏,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是寥寥数笔,也能勾勒出兰花的挺拔和幽香,让人心生喜爱。
评分这本书的书页材质和印刷质量都相当不错,拿在手上很有分量感。我通常喜欢在安静的下午,泡一杯茶,然后慢慢地翻阅画册。李山先生的花鸟画,确实给了我很多惊喜。他捕捉动物神态的功力,是我非常欣赏的。 例如,他画的一幅孔雀开屏,那几根尾羽的细节处理得非常到位,每一根羽毛的层次感,以及上面那些“眼睛”的斑纹,都显得栩栩如生。而且,孔雀的身体姿态,那种骄傲而又优雅的感觉,被他捕捉得非常准确。我总觉得,好的画作,不仅仅是视觉上的享受,更能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李山先生的画,就有这样的魔力。
评分不得不说,近些年台湾出版的艺术类书籍,质量参差不齐,很多都只是借着名家的名头,却内容空洞。但《李山花鸟画集》给了我一种久违的惊喜。我之前对李山先生的作品了解不多,但这次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他对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精湛的掌握,以及他对于花鸟世界的独特理解。 他笔下的花卉,有一种很自然的生命力。例如,他画的几幅梅花,虽然画面简洁,但却能感受到梅花在寒风中绽放的坚韧。我特别欣赏他对墨色的运用,那种浓淡干湿的变化,能够如此细腻地表现出花瓣的质感和层次。有时候,他甚至会用一些非常写意的笔法,但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却异常传神,仿佛能看到花瓣上露珠的晶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