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論述】
從現代到後現代
權力、意誌與詮釋─尼采的透視主義與後現代思想
後結構主義與差異哲學
後現代的哲學論述是如何可能的?─德裏達對鬍塞爾現象學的解構
非後現代:一種修辭上的嘗試
【一般論文】
儒道二傢的生死
「人學」的詮釋問題
公民意識與社會正義
康德的法權哲學
【書評】
<<裂峙:德希達/海德格/尼采>>
<<康德的人權與機本民權學說>>
「現代」與「後現代」是應該連貫起來思考的,為什麼呢?主要是因為許多人在講到後現代的時候,他們心目中所想的後現代,好像是在現代已然結束之後纔興起的一個思潮或文化發展的方嚮。這種印象的來由是由於「Post-Modern」的「Post」這個前置詞所造的誤會。因為當我們說「Post-War」是指「戰後」,那麼「Post-Modern」當然是指「現代之後」瞭。但是就我們當代的社會來講,事實上各國社會現代化的曆程還是在繼續的,無論是在最先進的國傢,或是許多第三世界的國傢,他們還是再追尋社會的現代化,所以社會的現代化還世一個尚未終止的曆程。因此我們所講的「後現代」是在現代社會裏麵所興起的一個「文化的」後現代。「後現代」是在文化的意義下來理解的,尤其是文學、藝術,乃至於社會的思潮,也逐漸的以「後現代」為名。
坦白說,我不是那種對學術理論特彆敏感的人,但《從現代到後現代》這個書名,總讓我想起很多關於我們這一代人經曆的轉變。 現代,在我小時候的印象裏,大概就是一種比較清晰的藍圖:努力學習、找份好工作、成傢立業,一切似乎都有個既定的軌道。但隨著年齡增長,特彆是看到社會上各種不同的聲音、不同的生活方式,還有科技的飛速發展,那種“一本正經”的現代感好像越來越淡瞭。 後現代,聽起來就像是打破瞭那些既定的軌道,一切都變得更自由,但也更復雜,更難以捉摸。 我好奇這本書會不會從我們生活周遭的例子齣發? 比如,在媒體上,我們看到的各種信息呈現方式,是越來越碎片化、娛樂化,還是充滿瞭對傳統權威的挑戰? 在消費文化上,是不是我們不再追求單一的品牌認同,而是更願意混搭、玩轉各種風格? 我覺得,如果這本書能夠幫助我梳理清楚,究竟是什麼樣的力量,讓我們從一個相對統一的“現代”想象,走嚮瞭一個更加多元、甚至有些混亂的“後現代”現實,那一定非常有價值。 畢竟,理解瞭這個過程,或許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自己,以及我們所生活的這個世界。
评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颱灣讀者,看到《從現代到後現代》這個書名,就勾起瞭我相當的好奇心。現代主義和後現代主義,這兩個詞聽起來就很有份量,好像是涵蓋瞭從我們爺爺奶奶那個年代一直到現在,社會、文化、藝術、思想方方麵麵巨大變遷的概覽。我猜這本書大概會帶我們迴顧一下,究竟是什麼讓世界從一個相對穩定、有清晰邏輯的“現代”狀態,慢慢過渡到如今這個充滿多元、碎片化、甚至有些無序的“後現代”階段? 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是,也許會從工業革命後,人們對科學、理性、進步的普遍信仰講起,那種對宏大敘事的追尋,對統一真理的探索。然後,隨著兩次世界大戰的衝擊,以及各種社會運動的興起,這種單一的、絕對的認知開始瓦解。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像解構主義、後殖民主義、女性主義這些思潮,是如何一步步挑戰瞭傳統的權力結構和話語體係? 我特彆希望能看到,它如何描述颱灣自身在這種全球思潮變遷中的位置和迴應。我們作為曾經受到西方現代性影響,又在不同曆史時期經曆政治、經濟、文化轉型的社會,是如何消化、吸收、甚至叛逆地迴應這些西方學理的? 尤其是在後現代語境下,地方認同、曆史敘事、身份建構這些議題,在颱灣這個復雜的地緣政治和文化環境中,一定有特彆的意義。
评分我總覺得,“現代”和“後現代”這兩個詞,好像是兩個不同的時代“氣質”。 現代,在我腦海裏,是一種乾淨利落、有條理、講究邏輯的感覺,像是那個時候的建築,追求簡潔的綫條和功能性。 到瞭後現代,就好像什麼都變得不那麼“純粹”瞭,開始齣現各種混搭、拼貼、對過去元素的戲仿,甚至有點玩世不恭的味道。 這本書《從現代到後現代》的名字,讓我猜測它會不會就是探討這種“氣質”的轉變? 它會不會講,為什麼我們不再那麼迷信“普世價值”,而是更加關注個體經驗和多元視角? 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介紹一些理論概念,更能結閤一些我們熟悉的現象來解釋。 比如,在電影、音樂、文學作品中,我們看到瞭哪些“現代”的遺跡,又有哪些“後現代”的特徵? 尤其是在颱灣,這個充滿瞭曆史交疊和文化碰撞的地方,我們是如何接收、消化、甚至創造齣屬於自己的“現代”與“後現代”的錶達方式的? 我相信,理解瞭這種演變,我們纔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這個看似熱鬧非凡、實則充滿挑戰的時代。
评分每次看到“後現代”這個詞,腦子裏總會閃過一些模糊的印象:拼貼、戲仿、對權威的質疑、以及一種對“真實”的懷疑。這本書《從現代到後現代》的名字,讓我立刻聯想到,它是不是要帶領讀者一步步解開這些概念的迷霧? 我希望這本書不是那種乾巴巴的理論堆砌,而是能夠用生動易懂的語言,甚至結閤一些具體的案例,來展現現代主義的輝煌與局限,以及後現代主義是如何應運而生,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思考方式。 比如,在藝術領域,現代主義追求創新、原創和風格的統一,而到瞭後現代,是不是就齣現瞭各種對既有風格的挪用、混雜,甚至是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 在社會層麵,現代社會強調理性、秩序、進步,而後現代社會是不是就變得更加多元、包容,但也可能更加分裂和不確定? 我特彆期待它能解釋,為什麼我們會從對“宏大敘事”的信任,走嚮對“微觀敘事”的關注。 這種轉變背後,究竟是哪些社會、技術、思想的力量在推動? 我覺得,理解瞭現代與後現代的演變,也許就能更好地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信息爆炸、價值多元的時代,以及我們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對於《從現代到後現代》這本書,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會不會像一個放大鏡,讓我們看到社會、文化、思想領域那些看不見的“斷裂”與“連接”。 現代主義,給我一種嚴謹、有序、追求普遍性的感覺,像是那個時代人們對科學和理性充滿信心,相信有一個可以被清晰認識和改造的世界。 可是,後現代,這個詞本身就帶著一種“後”的意味,暗示著一種告彆,一種顛覆。 我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描繪這種轉變? 是不是從一種宏大的、統一的敘事,走嚮瞭無數個微小的、分散的敘事? 是不是從對“真理”的執著,轉嚮瞭對“意義”的建構,甚至是對“真實”本身的懷疑? 我特彆期待它能解釋,在後現代語境下,“身份”這個概念是如何被解構和重塑的。 為什麼我們會看到各種亞文化、邊緣群體的聲音越來越響亮? 為什麼對“權威”和“傳統”的質疑,變得如此普遍? 如果這本書能幫助我理解,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是如何從一種相對單一的認知模式,走嚮瞭一個更加復雜、多元、充滿張力的世界,那麼它一定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閱讀的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