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论述】
从现代到后现代
权力、意志与诠释─尼采的透视主义与后现代思想
后结构主义与差异哲学
后现代的哲学论述是如何可能的?─德里达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解构
非后现代:一种修辞上的尝试
【一般论文】
儒道二家的生死
「人学」的诠释问题
公民意识与社会正义
康德的法权哲学
【书评】
<<裂峙:德希达/海德格/尼采>>
<<康德的人权与机本民权学说>>
「现代」与「后现代」是应该连贯起来思考的,为什么呢?主要是因为许多人在讲到后现代的时候,他们心目中所想的后现代,好像是在现代已然结束之后才兴起的一个思潮或文化发展的方向。这种印象的来由是由于「Post-Modern」的「Post」这个前置词所造的误会。因为当我们说「Post-War」是指「战后」,那么「Post-Modern」当然是指「现代之后」了。但是就我们当代的社会来讲,事实上各国社会现代化的历程还是在继续的,无论是在最先进的国家,或是许多第三世界的国家,他们还是再追寻社会的现代化,所以社会的现代化还世一个尚未终止的历程。因此我们所讲的「后现代」是在现代社会里面所兴起的一个「文化的」后现代。「后现代」是在文化的意义下来理解的,尤其是文学、艺术,乃至于社会的思潮,也逐渐的以「后现代」为名。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台湾读者,看到《从现代到后现代》这个书名,就勾起了我相当的好奇心。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这两个词听起来就很有份量,好像是涵盖了从我们爷爷奶奶那个年代一直到现在,社会、文化、艺术、思想方方面面巨大变迁的概览。我猜这本书大概会带我们回顾一下,究竟是什么让世界从一个相对稳定、有清晰逻辑的“现代”状态,慢慢过渡到如今这个充满多元、碎片化、甚至有些无序的“后现代”阶段? 我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是,也许会从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科学、理性、进步的普遍信仰讲起,那种对宏大叙事的追寻,对统一真理的探索。然后,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以及各种社会运动的兴起,这种单一的、绝对的认知开始瓦解。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像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这些思潮,是如何一步步挑战了传统的权力结构和话语体系? 我特别希望能看到,它如何描述台湾自身在这种全球思潮变迁中的位置和回应。我们作为曾经受到西方现代性影响,又在不同历史时期经历政治、经济、文化转型的社会,是如何消化、吸收、甚至叛逆地回应这些西方学理的? 尤其是在后现代语境下,地方认同、历史叙事、身份建构这些议题,在台湾这个复杂的地缘政治和文化环境中,一定有特别的意义。
评分对于《从现代到后现代》这本书,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它会不会像一个放大镜,让我们看到社会、文化、思想领域那些看不见的“断裂”与“连接”。 现代主义,给我一种严谨、有序、追求普遍性的感觉,像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科学和理性充满信心,相信有一个可以被清晰认识和改造的世界。 可是,后现代,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后”的意味,暗示着一种告别,一种颠覆。 我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描绘这种转变? 是不是从一种宏大的、统一的叙事,走向了无数个微小的、分散的叙事? 是不是从对“真理”的执着,转向了对“意义”的建构,甚至是对“真实”本身的怀疑? 我特别期待它能解释,在后现代语境下,“身份”这个概念是如何被解构和重塑的。 为什么我们会看到各种亚文化、边缘群体的声音越来越响亮? 为什么对“权威”和“传统”的质疑,变得如此普遍? 如果这本书能帮助我理解,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是如何从一种相对单一的认知模式,走向了一个更加复杂、多元、充满张力的世界,那么它一定是一本非常值得深入阅读的作品。
评分坦白说,我不是那种对学术理论特别敏感的人,但《从现代到后现代》这个书名,总让我想起很多关于我们这一代人经历的转变。 现代,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大概就是一种比较清晰的蓝图:努力学习、找份好工作、成家立业,一切似乎都有个既定的轨道。但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看到社会上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生活方式,还有科技的飞速发展,那种“一本正经”的现代感好像越来越淡了。 后现代,听起来就像是打破了那些既定的轨道,一切都变得更自由,但也更复杂,更难以捉摸。 我好奇这本书会不会从我们生活周遭的例子出发? 比如,在媒体上,我们看到的各种信息呈现方式,是越来越碎片化、娱乐化,还是充满了对传统权威的挑战? 在消费文化上,是不是我们不再追求单一的品牌认同,而是更愿意混搭、玩转各种风格? 我觉得,如果这本书能够帮助我梳理清楚,究竟是什么样的力量,让我们从一个相对统一的“现代”想象,走向了一个更加多元、甚至有些混乱的“后现代”现实,那一定非常有价值。 毕竟,理解了这个过程,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评分每次看到“后现代”这个词,脑子里总会闪过一些模糊的印象:拼贴、戏仿、对权威的质疑、以及一种对“真实”的怀疑。这本书《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名字,让我立刻联想到,它是不是要带领读者一步步解开这些概念的迷雾? 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能够用生动易懂的语言,甚至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来展现现代主义的辉煌与局限,以及后现代主义是如何应运而生,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方式。 比如,在艺术领域,现代主义追求创新、原创和风格的统一,而到了后现代,是不是就出现了各种对既有风格的挪用、混杂,甚至是一种“玩世不恭”的态度? 在社会层面,现代社会强调理性、秩序、进步,而后现代社会是不是就变得更加多元、包容,但也可能更加分裂和不确定? 我特别期待它能解释,为什么我们会从对“宏大叙事”的信任,走向对“微观叙事”的关注。 这种转变背后,究竟是哪些社会、技术、思想的力量在推动? 我觉得,理解了现代与后现代的演变,也许就能更好地理解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以及我们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评分我总觉得,“现代”和“后现代”这两个词,好像是两个不同的时代“气质”。 现代,在我脑海里,是一种干净利落、有条理、讲究逻辑的感觉,像是那个时候的建筑,追求简洁的线条和功能性。 到了后现代,就好像什么都变得不那么“纯粹”了,开始出现各种混搭、拼贴、对过去元素的戏仿,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 这本书《从现代到后现代》的名字,让我猜测它会不会就是探讨这种“气质”的转变? 它会不会讲,为什么我们不再那么迷信“普世价值”,而是更加关注个体经验和多元视角? 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介绍一些理论概念,更能结合一些我们熟悉的现象来解释。 比如,在电影、音乐、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哪些“现代”的遗迹,又有哪些“后现代”的特征? 尤其是在台湾,这个充满了历史交叠和文化碰撞的地方,我们是如何接收、消化、甚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现代”与“后现代”的表达方式的? 我相信,理解了这种演变,我们才能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看似热闹非凡、实则充满挑战的时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