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2025-01-17
順著主角的手指,我們小心地探訪心靈的角落·其實,那個角落可能一直都是舞颱的中心·隻是,我們常常錯置瞭時間與空間的吶喊·那是多年的記憶遺跡,抑或新的咆哮,我們以抒情的心境靜靜聆聽或觀察,終於有瞭一些瞭解,那是主角多年來所極力忽視,卻又隱隱作祟的傷口·�
遊戲的心情或許有些必要,然而如何在遊戲裏笑談治療的旗幟,或者淚倒在一係列的劇情裏,猛迴頭時,卻驚覺自己已然在灰暗的背景裏,蒼蒼白白地喘息與膽怯·戲鑼敲著,戲正要開演,抑或是多年的內心戲已然落幕?也不是三言兩語能夠說個清楚,但在心理劇肢體動作的空檔裏,已經有很多的話被訴說瞭·隻是我們將如何諦聽,彷彿考古學傢眼中的地層陶器,一眼就看齣瞭多年前的滄海與桑田·�
而精神分析浮遊於滄海裏,心理劇也在波浪間浮瀋;或者人生的桑田裏,遠遠望去兩個稻草人兀自站立著,一個掛著精神分析的招牌,另一個戴著心理劇的草帽·在一九九二的年代裏,有人以一整本書的書寫,意圖緊緊抓著滄海與桑田,讓肩上扛著精神分析與心理劇,等待醞釀齣一部人生的戲碼·這些是我個人閱讀這本書的心情與聯想·很主觀,沒有什麼道理,但既為導讀,我也就盡力書寫這本書的努力方嚮,做為讀者的參考·�讓精神分析與心理劇握手���
有這麼一本書,總是令人窩心的·因為它在書籍史裏,讓客體關係理論與心理劇,就這麼發生瞭一些關係·因為各種理論的開創期,為瞭開疆闢土,常在理論之間形成相互排除的姿勢·對我而言,彷彿有瞭這本書的齣現,就讓精神分析與心理劇有握手的機會,縱然握手之後,雙方可能仍得暫時又各自走著自己的路·本書作者即是接受精神分析訓練,且又同時跨足心理劇場的治療師·關於作者個人的書寫背景,在第一章裏已有提及,我不多言·接下來我將談談本書內容未提及的部分,做為讀者閱讀時的補充參考,而且我的說明,可能會引發睏惑比獲得答案來得多些·�
的確,每個人總有不同的因緣,讓精神分析在兩人之間述說生命的故事,或者與心理劇在舞颱上跟一�人相互扮演人生的起起落落·很難說這是什麼道理,但故事總是如此上場就是瞭·不論你走在那條路上,我的感覺是,在颱灣這個小島上,還有很多故事可以發生,還有很多理論可以發芽,我們不必急於替治療的理論穿上唯我獨尊的外衣·因此,因經驗的不同而會有爭議與辯論,就算會麵紅耳赤,那也是重要的事·我個人由於做為精神科醫生的因緣,讓精神分析有機會在我的工作與思考裏逐漸醱酵;至於心理劇的因緣則未如精神分析這般充分,因此,在本篇導讀裏,我確是傾嚮於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理解我所看到景色,但盼有人能夠更以心理劇的角度,掃瞄這本書所帶來的訊息·�如果客體關係理論是一根手指���
至於客體關係理論,概而言之,它是當代精神分析理論的主要脈絡之一·雖然後來在英國落地生根的梅蘭妮‧剋萊茵(Melanie�Klein)女士被稱呼為客體關係理論之母,但由於後續者在理論與實務的發展,已使之變成復雜的理論,因此,關於什麼纔是純種的客體關係理論,仍有不少爭議·不同的理論傢與實務者,對佛洛依德的理論有不同程度的依循或反叛,而客體關係理論所以變得很復雜,除瞭不同治療師的強調重點不同外,另一個引起差彆的重要原因,是基於不同的治療師在麵對不同類型的個案時,所逐漸纍積齣來的經驗萃鍊·�
在英國,由於客體關係理論的更成形,而造就瞭不少重要的理論傢,如被人稱呼為英倫客體關係四君子的溫尼科特(D.�W.�Win�ni�cott)、費爾貝恩(Fairbairn)、剛特利普(Gun�trip)、貝裏恩(M.�Balint)等,在理論史上皆各有其重要地位·在原書的參考資料已列齣他們的重要代錶著作,我們已著手翻譯其中的部分書籍·至於客體關係理論與蘇利文(Sullivan)在美國所發展的人際取嚮精神分析的差異,雖然蘇利文也是以佛洛依德的理論為師,而他以精神分裂病個案為觀察的基礎,再加上所運用的術語與客體關係理論不同,因而也各自切割齣不同的理論麵嚮·關於兩者的最大差彆,若簡而言之,客體關係理論更強調精神內在(intrapsychic)的狀態,強調個體的內在客體(inner�object)與內在自體(inner�self)之間的互動狀態;相對而言,人際取嚮精神分析則更著重人際之間(interpersonal)的狀態,雖然不見得所有理論傢皆同意這個分類的說法·�
本書的主要突破點,在於另以客體關係理論的一些術語加入探索心理劇的陣營,這樣的過程對心理劇有所助益,對精神分析的經驗勢必也將有所影響·雖然對心理劇而言,精神分析術語齣現在劇場裏,或許就好像多瞭一個窺視者在凝視心理劇的錶演,至於能夠隨之而使心理劇産生何種衝擊,那倒值得再觀察·就理論而言,精神分析裏的種種術語,乃為解釋精神分析情境所觀察到的現象,因此這些理論的術語�被稱呼為「後設心理學」(mtapsychology)·我最喜歡的比喻是,認為後設心理學皆隻是手指,它指著月亮的方嚮,但它並不是月亮本身·由於心理劇的祖師爺莫雷諾(J.�L.�Moreno),在建構心理劇的實務與理論時,有不少與佛洛依德角力的痕跡,那是莫雷諾的創見來源,卻也是他對精神分析的瞭解稍嫌不足之處·�
如果心理劇本身是一個月亮,本書所涉及的客體關係理論的重要術語,包括︰溫尼科特所強調的概念,如︰涵容(holding)、遊戲與現實、過渡客體(transitional�object)、潛在空間(potential�space)、恰到好處的撫育(good�enough�mothering)等;剋萊茵的概念,如︰投射性認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分裂機轉(splitting)、死亡本能、妄想�分裂形勢(parazoidschizoid�position)、憂鬱形勢(depressive�position);以及��肯柏格(O.�Kernberg)的概念,如︰認同發展過程的三個階段·另外再加上畢昂(Bion)的攝受(contain)概念,與精神分析古典理論所強調的基本觀念,如︰潛意識、轉移關係(transference)、反轉移關係(countertransference)、潛抑機轉(repression)、驅力理論(drive�theory)等,不勝枚舉·�
由於本書已對這些術語有簡要的解釋,我不在此贅述·本書的重點其實是更強調溫尼科特的觀點,尤其是意圖從溫尼科特的「遊戲與現實」的觀念角度,重新凝視心理劇的過程·將遊戲裏所隱含的治療功能,用來重新看待及解釋心理劇的治療功能,由於這種聯結使得「心理劇彷彿一場遊戲」,得以透過與「精神分析彷彿一場遊戲」之間,産生互動與比對的對話空間;或者說,經由此種比對而塑造齣一個「潛在空間」,讓很多故事得以在那個空間裏發生意義·至於將有多少意義,則端視後續者如何繼續對話而定·�
對心理劇而言,會有很多外顯的錶演與行動·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某些內在的感受或幻想,若無法經由語言來錶達,而經由外顯的行動來錶達時,如果發生於治療情境內,被稱為「治療情境內的行動化」(acting�in),若發生於治療情境外,則被泛稱為「行動化」(acting�out)·基本上,若強調「言語」的錶達,這兩個術語皆隱含著負麵的評價,然而,麵對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嚮心理治療,與心理劇在行動上的如此不同,我們如何處理這個重要命題?本書作者並未觸及這部分,這涉及瞭精神分析理論如何麵對「行動化」的概念,在治療的過程裏再重新審視其實際的運作,或許可因為對此概念的重新瞭解,而使得精神分析與心理劇之間的鴻溝有所拉近,雖然拉近後,兩者仍然各是它自己·�重新審視「行動化」概念���
若由精神分析史裏,對於轉移關係與反轉移關係的概念演變史來說明,或許可以幫助讀者瞭解我前述的說法·由精神分析史的演進,我大膽地假設「行動化」的概念,將會經曆重要的改變,而使得精神分析治療的實際流程,更接近治療師所感受到的細膩過程,而且對於聯結心理劇,也將跨齣一大步·因為在精神分析史的早期裏,佛洛依德原認為個案對他所産生的某些情感,對於精神分析是一種妨礙,而想將之去除掉,但經曆過一番掙紮後,卻發現個案的那些感覺與幻想,其實是重要的治療要素,而將之命名為「轉移關係」(transference)·因此,個案的轉移關係由原是阻礙走路的石頭,一躍成為精神分析的重要精髓·�
關於治療師的「反轉移關係」(countertransference)也類似這樣的發現與發展的過程·在精神分析的一百年史早期,強調治療師如同一麵鏡子般,隻是反射個案種種慾望與幻想,因此在早期很少有文獻談論治療師的反轉移關係裏所隱含的慾望、幻想與情感·但到瞭七0年代後,理論傢與實務者也逐漸更麵對反轉移關係所帶來的種種影響,似乎使得反轉移關係的概念不再顯得那麼可怕·甚至,某些客體關係理論者強調,治療師的反轉移關係是瞭解個案潛意識的重要工具·因此,反轉移關係由原來如同蛇蠍般的隱諱,經過臨床的探索後,若加以訓練及萃鍊,卻可能變成瞭解個案的重要工具,兩者之間的變化可謂不小·至於行動化的概念,是否有機會類似轉移關係與反轉移關係的概念那般,變成重要的治療工具,仍待有誌者的繼續探索與思考·也許藝術領域的「行動藝術」裏所隱含的「治療」功能,能夠做為一個參考點·�
另外在第十一章,作者再加入團體治療的概念,來補充心理劇流程裏的團體動力·他以畢昂及福爾剋斯(Foulkes)的理念為齣發,這也是我最心儀的兩位團體動力現象的大師,隻可惜在颱灣似乎未被特彆注重·由於團體心理治療並非我個人的專長,因此,就適可而止地如是點到為止好瞭·�
如前所述,莫雷諾在建構心理劇時,與佛洛依德的理論所齣現的競爭關係,讓他隻看到精神分析的某一麵,然而,精神分析一百年來仍持續發展中,因此當我們現在迴頭看莫雷諾或其他心理劇著作時,盼讀者對於其中的精神分析見解能夠多些保留,以免以為精神分析就是那些樣子·�
另外,在颱灣由於大眾心理學書籍的盛行,我倒是擔心容易使讀者在閱讀精神分析理論時缺乏耐心,或者容易望文生義,而未能就那些術語在精神分析裏的意義來看待·這也是因為精神分析的漢譯頗少,使得一般讀者亦缺乏瞭解的管道·但我相信語言是活的,隻要有機會多接觸,自然能夠有所體會·因此,在颱北市立療養院,我與劉佳昌醫師及一群有誌者以「(虛幻中的)望春風心理治療民間書院」的「譯經班」為名,正以嚴謹的態度著手翻譯佛洛依德及榮格相關的係列著作·�
這本書裏所提及的精神分析概念,仍然有很多值得再深入探究的地方,或者,不見得所有治療師皆以本書的定義對待這些術語,但相對於目前市麵上的心理學書籍,這已是一本試圖深入的深度心理學書籍瞭·�
在原書的參考書籍裏已列齣不少不錯的書目,如果你隻想初步瞭解精神分析與心理劇,那麼,本書已比目前市麵上的心理劇書籍又深入一步瞭;然若覺不滿足,或臨床運用時疑問仍多,則意謂著還需多瞭解精神分析與心理劇·以後若有齣版公司願意繼續齣版我們所譯的精神分析書籍,那你就有機會更快地吸收知識,不然隻得從原文裏慢慢啃瞭·�
張老師齣版文化公司總編輯王桂花小姐願意齣版本書,我是欣喜與感謝的·譯者謝珮玲小姐與楊大和先生皆是我的同事,在他們譯瞭初稿後,我幫忙他們依原文再仔細核對,但由於他們譯筆好,我所能幫忙的也是有限·但若有閃失處,我也理當同負責任,盼各位先進及後輩不吝指教·��
徵引書目�1.Greenberg��J.�R.��1983�︰Object�relations�in�psychoanalytic�theory��Harvard�University�Press.�2. Kernberg��O.��1976�︰Object�relations�theory�and�clinicalpsychoanalysis��New�York︰Jason�Aronson.�3.Klein��M.��1975�︰Envy�and�gratitude�and�other�works��1946�1963��Virago�Press��1988.�4.Winnicott��D.�W.��1971�︰Playing�and�Reality��New�York︰Basic�Books.��簡介
本書作者巧妙地將兩個獨特的思路模式整閤,嘗試以客體關係的思路瞭解心理劇中的主角及團員所呈現的問題、其問題根源、內在世界的內容及其對目前睏境的影響,同時兼顧導演的反移情、主角及團員的移情對劇情的影響。作者的心理分析訓練背景確實豐富瞭心理劇的內涵,使心理劇更生動、更貼切人的基本經驗。
客體關係理論與心理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客體關係理論與心理劇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