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5-01-17
顺着主角的手指,我们小心地探访心灵的角落·其实,那个角落可能一直都是舞台的中心·只是,我们常常错置了时间与空间的吶喊·那是多年的记忆遗迹,抑或新的咆哮,我们以抒情的心境静静聆听或观察,终于有了一些了解,那是主角多年来所极力忽视,却又隐隐作祟的伤口·�
游戏的心情或许有些必要,然而如何在游戏里笑谈治疗的旗帜,或者泪倒在一系列的剧情里,勐回头时,却惊觉自己已然在灰暗的背景里,苍苍白白地喘息与胆怯·戏锣敲着,戏正要开演,抑或是多年的内心戏已然落幕?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个清楚,但在心理剧肢体动作的空档里,已经有很多的话被诉说了·只是我们将如何谛听,彷彿考古学家眼中的地层陶器,一眼就看出了多年前的沧海与桑田·�
而精神分析浮游于沧海里,心理剧也在波浪间浮沈;或者人生的桑田里,远远望去两个稻草人兀自站立着,一个挂着精神分析的招牌,另一个戴着心理剧的草帽·在一九九二的年代里,有人以一整本书的书写,意图紧紧抓着沧海与桑田,让肩上扛着精神分析与心理剧,等待酝酿出一部人生的戏码·这些是我个人阅读这本书的心情与联想·很主观,没有什么道理,但既为导读,我也就尽力书写这本书的努力方向,做为读者的参考·�让精神分析与心理剧握手���
有这么一本书,总是令人窝心的·因为它在书籍史里,让客体关系理论与心理剧,就这么发生了一些关系·因为各种理论的开创期,为了开疆辟土,常在理论之间形成相互排除的姿势·对我而言,彷彿有了这本书的出现,就让精神分析与心理剧有握手的机会,纵然握手之后,双方可能仍得暂时又各自走着自己的路·本书作者即是接受精神分析训练,且又同时跨足心理剧场的治疗师·关于作者个人的书写背景,在第一章里已有提及,我不多言·接下来我将谈谈本书内容未提及的部分,做为读者阅读时的补充参考,而且我的说明,可能会引发困惑比获得答案来得多些·�
的确,每个人总有不同的因缘,让精神分析在两人之间述说生命的故事,或者与心理剧在舞台上跟一�人相互扮演人生的起起落落·很难说这是什么道理,但故事总是如此上场就是了·不论你走在那条路上,我的感觉是,在台湾这个小岛上,还有很多故事可以发生,还有很多理论可以发芽,我们不必急于替治疗的理论穿上唯我独尊的外衣·因此,因经验的不同而会有争议与辩论,就算会面红耳赤,那也是重要的事·我个人由于做为精神科医生的因缘,让精神分析有机会在我的工作与思考里逐渐酦酵;至于心理剧的因缘则未如精神分析这般充分,因此,在本篇导读里,我确是倾向于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理解我所看到景色,但盼有人能够更以心理剧的角度,扫瞄这本书所带来的讯息·�如果客体关系理论是一根手指���
至于客体关系理论,概而言之,它是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脉络之一·虽然后来在英国落地生根的梅兰妮‧克莱茵(Melanie�Klein)女士被称唿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但由于后续者在理论与实务的发展,已使之变成复杂的理论,因此,关于什么才是纯种的客体关系理论,仍有不少争议·不同的理论家与实务者,对佛洛依德的理论有不同程度的依循或反叛,而客体关系理论所以变得很复杂,除了不同治疗师的强调重点不同外,另一个引起差别的重要原因,是基于不同的治疗师在面对不同类型的个案时,所逐渐累积出来的经验萃鍊·�
在英国,由于客体关系理论的更成形,而造就了不少重要的理论家,如被人称唿为英伦客体关系四君子的温尼科特(D.�W.�Win�ni�cott)、费尔贝恩(Fairbairn)、刚特利普(Gun�trip)、贝里恩(M.�Balint)等,在理论史上皆各有其重要地位·在原书的参考资料已列出他们的重要代表着作,我们已着手翻译其中的部分书籍·至于客体关系理论与苏利文(Sullivan)在美国所发展的人际取向精神分析的差异,虽然苏利文也是以佛洛依德的理论为师,而他以精神分裂病个案为观察的基础,再加上所运用的术语与客体关系理论不同,因而也各自切割出不同的理论面向·关于两者的最大差别,若简而言之,客体关系理论更强调精神内在(intrapsychic)的状态,强调个体的内在客体(inner�object)与内在自体(inner�self)之间的互动状态;相对而言,人际取向精神分析则更着重人际之间(interpersonal)的状态,虽然不见得所有理论家皆同意这个分类的说法·�
本书的主要突破点,在于另以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些术语加入探索心理剧的阵营,这样的过程对心理剧有所助益,对精神分析的经验势必也将有所影响·虽然对心理剧而言,精神分析术语出现在剧场里,或许就好像多了一个窥视者在凝视心理剧的表演,至于能够随之而使心理剧产生何种冲击,那倒值得再观察·就理论而言,精神分析里的种种术语,乃为解释精神分析情境所观察到的现象,因此这些理论的术语�被称唿为「后设心理学」(mtapsychology)·我最喜欢的比喻是,认为后设心理学皆只是手指,它指着月亮的方向,但它并不是月亮本身·由于心理剧的祖师爷莫雷诺(J.�L.�Moreno),在建构心理剧的实务与理论时,有不少与佛洛依德角力的痕迹,那是莫雷诺的创见来源,却也是他对精神分析的了解稍嫌不足之处·�
如果心理剧本身是一个月亮,本书所涉及的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术语,包括︰温尼科特所强调的概念,如︰涵容(holding)、游戏与现实、过渡客体(transitional�object)、潜在空间(potential�space)、恰到好处的抚育(good�enough�mothering)等;克莱茵的概念,如︰投射性认同(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分裂机转(splitting)、死亡本能、妄想�分裂形势(parazoidschizoid�position)、忧郁形势(depressive�position);以及��肯柏格(O.�Kernberg)的概念,如︰认同发展过程的三个阶段·另外再加上毕昂(Bion)的摄受(contain)概念,与精神分析古典理论所强调的基本观念,如︰潜意识、转移关系(transference)、反转移关系(countertransference)、潜抑机转(repression)、驱力理论(drive�theory)等,不胜枚举·�
由于本书已对这些术语有简要的解释,我不在此赘述·本书的重点其实是更强调温尼科特的观点,尤其是意图从温尼科特的「游戏与现实」的观念角度,重新凝视心理剧的过程·将游戏里所隐含的治疗功能,用来重新看待及解释心理剧的治疗功能,由于这种联结使得「心理剧彷彿一场游戏」,得以透过与「精神分析彷彿一场游戏」之间,产生互动与比对的对话空间;或者说,经由此种比对而塑造出一个「潜在空间」,让很多故事得以在那个空间里发生意义·至于将有多少意义,则端视后续者如何继续对话而定·�
对心理剧而言,会有很多外显的表演与行动·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某些内在的感受或幻想,若无法经由语言来表达,而经由外显的行动来表达时,如果发生于治疗情境内,被称为「治疗情境内的行动化」(acting�in),若发生于治疗情境外,则被泛称为「行动化」(acting�out)·基本上,若强调「言语」的表达,这两个术语皆隐含着负面的评价,然而,面对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疗,与心理剧在行动上的如此不同,我们如何处理这个重要命题?本书作者并未触及这部分,这涉及了精神分析理论如何面对「行动化」的概念,在治疗的过程里再重新审视其实际的运作,或许可因为对此概念的重新了解,而使得精神分析与心理剧之间的鸿沟有所拉近,虽然拉近后,两者仍然各是它自己·�重新审视「行动化」概念���
若由精神分析史里,对于转移关系与反转移关系的概念演变史来说明,或许可以帮助读者了解我前述的说法·由精神分析史的演进,我大胆地假设「行动化」的概念,将会经历重要的改变,而使得精神分析治疗的实际流程,更接近治疗师所感受到的细腻过程,而且对于联结心理剧,也将跨出一大步·因为在精神分析史的早期里,佛洛依德原认为个案对他所产生的某些情感,对于精神分析是一种妨碍,而想将之去除掉,但经历过一番挣扎后,却发现个案的那些感觉与幻想,其实是重要的治疗要素,而将之命名为「转移关系」(transference)·因此,个案的转移关系由原是阻碍走路的石头,一跃成为精神分析的重要精髓·�
关于治疗师的「反转移关系」(countertransference)也类似这样的发现与发展的过程·在精神分析的一百年史早期,强调治疗师如同一面镜子般,只是反射个案种种慾望与幻想,因此在早期很少有文献谈论治疗师的反转移关系里所隐含的慾望、幻想与情感·但到了七0年代后,理论家与实务者也逐渐更面对反转移关系所带来的种种影响,似乎使得反转移关系的概念不再显得那么可怕·甚至,某些客体关系理论者强调,治疗师的反转移关系是了解个案潜意识的重要工具·因此,反转移关系由原来如同蛇蝎般的隐讳,经过临床的探索后,若加以训练及萃鍊,却可能变成了解个案的重要工具,两者之间的变化可谓不小·至于行动化的概念,是否有机会类似转移关系与反转移关系的概念那般,变成重要的治疗工具,仍待有志者的继续探索与思考·也许艺术领域的「行动艺术」里所隐含的「治疗」功能,能够做为一个参考点·�
另外在第十一章,作者再加入团体治疗的概念,来补充心理剧流程里的团体动力·他以毕昂及福尔克斯(Foulkes)的理念为出发,这也是我最心仪的两位团体动力现象的大师,只可惜在台湾似乎未被特别注重·由于团体心理治疗并非我个人的专长,因此,就适可而止地如是点到为止好了·�
如前所述,莫雷诺在建构心理剧时,与佛洛依德的理论所出现的竞争关系,让他只看到精神分析的某一面,然而,精神分析一百年来仍持续发展中,因此当我们现在回头看莫雷诺或其他心理剧着作时,盼读者对于其中的精神分析见解能够多些保留,以免以为精神分析就是那些样子·�
另外,在台湾由于大众心理学书籍的盛行,我倒是担心容易使读者在阅读精神分析理论时缺乏耐心,或者容易望文生义,而未能就那些术语在精神分析里的意义来看待·这也是因为精神分析的汉译颇少,使得一般读者亦缺乏了解的管道·但我相信语言是活的,只要有机会多接触,自然能够有所体会·因此,在台北市立疗养院,我与刘佳昌医师及一群有志者以「(虚幻中的)望春风心理治疗民间书院」的「译经班」为名,正以严谨的态度着手翻译佛洛依德及荣格相关的系列着作·�
这本书里所提及的精神分析概念,仍然有很多值得再深入探究的地方,或者,不见得所有治疗师皆以本书的定义对待这些术语,但相对于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学书籍,这已是一本试图深入的深度心理学书籍了·�
在原书的参考书籍里已列出不少不错的书目,如果你只想初步了解精神分析与心理剧,那么,本书已比目前市面上的心理剧书籍又深入一步了;然若觉不满足,或临床运用时疑问仍多,则意谓着还需多了解精神分析与心理剧·以后若有出版公司愿意继续出版我们所译的精神分析书籍,那你就有机会更快地吸收知识,不然只得从原文里慢慢啃了·�
张老师出版文化公司总编辑王桂花小姐愿意出版本书,我是欣喜与感谢的·译者谢珮玲小姐与杨大和先生皆是我的同事,在他们译了初稿后,我帮忙他们依原文再仔细核对,但由于他们译笔好,我所能帮忙的也是有限·但若有闪失处,我也理当同负责任,盼各位先进及后辈不吝指教·��
征引书目�1.Greenberg��J.�R.��1983�︰Object�relations�in�psychoanalytic�theory��Harvard�University�Press.�2. Kernberg��O.��1976�︰Object�relations�theory�and�clinicalpsychoanalysis��New�York︰Jason�Aronson.�3.Klein��M.��1975�︰Envy�and�gratitude�and�other�works��1946�1963��Virago�Press��1988.�4.Winnicott��D.�W.��1971�︰Playing�and�Reality��New�York︰Basic�Books.��简介
本书作者巧妙地将两个独特的思路模式整合,尝试以客体关系的思路了解心理剧中的主角及团员所呈现的问题、其问题根源、内在世界的内容及其对目前困境的影响,同时兼顾导演的反移情、主角及团员的移情对剧情的影响。作者的心理分析训练背景确实丰富了心理剧的内涵,使心理剧更生动、更贴切人的基本经验。
客体关系理论与心理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客体关系理论与心理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