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枢文集 第十二册:时论(一)

杨国枢文集 第十二册:时论(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杨国枢
  • 时论
  • 近代史
  • 政治
  • 文化
  • 思想
  • 清史
  • 民国史
  • 学术著作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杨国枢教授声称「我过去即是本着想做知识分子的热诚,做过一些言论的工作。第一类的言论工作是时论的写作。我除了心理学专业论文的撰写以外,有暇也在报章杂志发表时论性的文章。」从1972年起到1999年,杨先生在报上一共发表了146篇专栏,本册精选121篇收录,并经编校整併为106篇刊出。就专栏发表的年代而言,杨先生的专栏有33%在1970年代发表,在1980年代发表的有47%,显示先生在1970至1980年代鼓吹台湾民主社会改革的努力。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国枢教授(1932–2018)


  一生致力学术研究、倡导政治社会改革与民主化。曾任教台大、香港中文大学、佛光及中原大学心理学系,担任生命线协会、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担任教育部国家讲座主持人。先生曾主编《大学杂志》,参与国民党与党外公政会协商,创立澄社、担任大学改革协会理事长、行政院教育改革谘询委员兼教育理念与目标组召集人。

瞿海源/主编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及社会所研究员、社会所所长、台大社会系教授、澄社社长、报社主笔、民间司改会董事长、公视董事。
 

图书目录

时论集序(十二 ~ 十五册)

时论:报纸专栏
青年关心国是的几个原则
革新选举与征聘大学生服务
革心与革新请勿因私而害公——也论私中、私小改为代用国中、国小的计画
我们的一点心愿——由科际合作促进社会科学在国内发展
怎样走向「全民团结」—全民团结有三大础石:容忍差异、机会均等、社会意识
人人都能成龙成凤吗?
塔里塔外:为拒绝联考的小子喝釆
联考之后——给考生与家长的一封信
管教态度与子女性格
读我大学生活面面观
从心理学的观点谈社会风气的改革
几项基本观念的商榷
新孝道与新慈道
恶补与平等
开来重于继往
从中国人的立场来了解中国人
地方选举引起的感想
从大学青年的一些心态谈起
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问题
中国必须统一于「台湾模式」
沉潜致远.以小化大——当前几项基本观念的检讨
中国青年与青年中国——从当前青年的一些文化意识与思想动向谈起
两种典型.不同模式——心理评析.各具意义
肯定理性价值.民主是为爱国——由中泰宾馆事件谈若干政治人物言行的偏差
几位教师阐释现代师道
「大家关心生活素质」专文之三:生活水准与生活品质并重
从中国的历史文化看台湾的现在与未来
赢取安定和谐:以真正公平的选举
元旦的愿望
「瞻望民国七十年代」专文之八——开放的多元化社会
从张曼涛教授的逝世谈起
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应自政府做起
冲动性凶杀案的特征与对策
保持文武分治的优良政治传统
社会情绪与政治活动——从一个心理学的角度谈起
克服现代生活的适应困难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民意代表——谈良好民意代表的「守」与「为」
我们需要人文化的科技
台湾还不是一个多元社会吗
青年的人际关系
让选举成为:欢欢喜喜快快乐乐的事
提名辅选因势利导.选民望治克尽全功:杨国枢分析候选人成败.认为选罢法宜酌量放宽当前伦理的危机
教育部「二桃杀三士」
迈向民有民治民享的真正多元社会
心理病态与暴戾行为
我们需要锐意开创的新内阁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试谈党外今后应有的一些作法
既要扫黑.也应漂白
理想化的防弊主义——剖析时下「防弊重于做事」的偏颇心态
青少年的心路历程
防止青年价值观念的软化
从刘宜良案撷取教训
涉嫌洩漏「军机」案所洩漏的问题
如何适应资讯化社会
唯才是用落实法治
为蒋总统最近的谈话喝采
中国人真不配实行民主吗
革故鼎新.开创新局:人才的培育与起用
党内外处理组党问题的上策、中策及下策
两性社会的展望——两性再教育
充实中央民意机构的基本观念
从理性沟通迈向民主政治的坦途——访杨国枢教授谈当前政治情势
从一封来信看国中教育
知识分子不可做政治帮闲
再谈知识分子及其相关问题
民主风范与政治参与
三谈知识分子及其相关问题自立救济与社会运动何其多
概念人.思想人或行动人——杨国枢、叶启政对谈知识分子应扮演的角色
迎接政治蜕化的新纪元:解严后所面临的三大政治习题
谴责暴力.探究背景
从「强人政治」到「常人政治」
运用民间力量增强统一基础——对大陆政策的检讨
独裁者是不需要民主女神的!
我们为什么要组织「澄社」——试谈个人的一些认知与体验
大陆局势未来的可能发展
去留非个人问题.应勇于面对司法
对待台独问题应有的态度与作法
选民打抱不平刺激改革
期望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学生静坐抗议活动的观察与省思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第三党」?
政争声中谈两大愿望
这次国是会议不是鸡肋
两性性别角色差异与形成——从心理、社会、人文学看两性的差异
我们没有灰心的本钱——知识分子应继续为促进民主发展而努力
胡适百年诞辰谈此间知识分子的容忍精神
如何迈向充满挑战的民国八十年代——为中国时报「回顾与前瞻」系列而作
朝野政党应坚持民主法治的道路——「四一七」游行抗争事件所引发的省思
辞职是明智的选择
理性和平游行之后:知识界仍应努力保持清流角色
对「李郝体制」的期望
谈二二八事件善后问题的几个观念
宁为观念人:谈知识分子的角色、功能——开明保守之辨与省籍情节解决之道
从新《大学法》到新大学课堂探索生死:透过对死亡的理解 积极了解生命可贵
「应让培育人才体系翻个大身了」——「四一○」前夕我们的主张
超然.理性.致远.笃学——澄社五週年的回顾与前瞻
加入新兴宗教 务须睁亮眼睛
台大哲学系事件 不是孤立事件高等教育应以学程制取代学系制
本土与西方的反思 学统与政统的抗衡:谈学术与政治的关系,及中央研究院未来的展望
新台湾社会的跨世纪愿景——从当前四大问题的省思谈起
知识分子与社会良知
培育人文与科技并重的新人类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真正有价值的书籍,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我们多少新的疑问和思考。《时论(一)》无疑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杨国枢先生的文字,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反倒像是一位和蔼的长者,与你一同探讨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他的分析,总是充满了智慧和洞见,常常能点醒我那些固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书中的许多篇章,都让我读后掩卷沉思,回味无穷。特别是他对于社会心理、群体行为以及文化变迁的探讨,都写得鞭辟入里,深入人心。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解社会,不仅仅是了解新闻事件,更重要的是理解事件背后的人性驱动和社会结构。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身,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

评分

不得不说,《时论(一)》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杨国枢先生的笔触,时而如同一位严谨的社会学家,对现象进行冷静的剖析;时而又像一位富有人文关怀的评论家,对社会问题表达深切的忧虑。他的文字,从来不缺乏力量,但这种力量不是煽动性的,而是基于深厚思考的理性力量,能够不动声色地触动你的内心。我特别欣赏他在文章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事实的尊重和对逻辑的追求,这使得他的观点不仅具有说服力,而且经得起推敲。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对社会现象的评论,绝不能流于表面,而应该深入挖掘其内在的逻辑和潜在的影响。它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的钥匙,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我们去成为一个更具批判性、更富思考能力的社会观察者。

评分

《时论(一)》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一种“及时性”。虽然是文集,但杨国枢先生笔下的文字,却有一种穿越时空的生命力,仿佛他写下的那些思考,正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或即将面对的问题。他的观点,不落窠臼,总能在既定的框架下开辟出新的视角,让人耳目一新。读他的文章,你会发现,原来那些我们日常生活中感觉模糊不清的社会现象,在他的笔下,都变得鲜活而富有层次。他对于人性、社会结构以及文化演变的理解,常常能击中要害,引发共鸣。而且,他的论述方式也极具特色,时而犀利如剑,直指问题核心;时而又如春风化雨,娓娓道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并内化他的思想。这本书对于我这样渴望理解社会运作规律、提升自身思辨能力的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如何去观察、去分析,如何用一种更深刻的视角去看待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

评分

阅读《杨国枢文集》的这一卷《时论(一)》,更像是一场与时代对话的智力探险。杨先生的文章,总有一种独特的魅力,能够瞬间将你拉入他所构建的思考场域。他对于社会现象的剖析,往往不是停留在表面的描绘,而是深入到其根源,挖掘出隐藏在事物背后的深层动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与他生动、接地气的文字风格相结合,使得即便是非常复杂的议题,读起来也丝毫不觉枯燥。我尤其喜欢他处理不同议题时展现出的那种从容和自信,他似乎总能找到最恰当的比喻和最贴切的例子,来支撑他的观点,让读者信服。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展现了如何将宏观的社会理论与微观的个体经验相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的社会观察。它不仅是一部思想的结晶,更是一本实践的指南,引导我们如何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明智的判断。

评分

这本《时论(一)》我一直期待已久,作为杨国枢先生文集的第十二册,它承载的不仅仅是过去的思想火花,更像是通往当下社会观察的一扇窗。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作者以一种近乎于恳切的姿态,对社会发展中的种种现象进行剖析。他的文字没有官腔,没有空泛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现实世界的敏锐洞察和深切关怀。读他的文章,仿佛能听到一位智者在耳边低语,循循善诱地引导你思考那些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可能被忽略的社会议题。那种力求拨开迷雾,触及本质的写作态度,着实令人动容。我尤其欣赏他那种跨越不同领域的融会贯通能力,无论是在讨论社会变迁、教育体制,还是群体心理,总能找到一条清晰的逻辑线索,并将复杂的社会现象条分缕析,呈现出其内在的联系和演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激发读者独立思考的能力,让我们不再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去审视、去质疑,去构建属于自己的认知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