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发自内心做好事,还是为了符合期待或避免尴尬?
你是真心不骗,或者只是缺少机会又怕被逮到?
好人与坏人并非绝对,真实品格往往跟不上理想道德!
---------------------------------------------------------------------------------------
人来人往的购物商场,老人突然心脏病发倒地,周围的人视若无睹,医护赶到时已无力回天;
两岁女孩被货车撞成重伤,至少十八名过路者弃她于不顾,导致她后来又被卡车辗过。
上述案例真实发生。怎么会这样?好人在哪里?那些人怎么会这么冷血?这就是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作者以哲学辩证方式,引领读者思考品格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发展好的品格。书中借由大量心理学实验,呈现人类为善做恶背后的动机︰同理心被激发、道德提示、迷人香气、甚或只是刚从厕所走出来,都会让我们更愿意做好事;权威者施压、旁观者效应,或者只要报酬比风险大、看起来不会被逮到,我们可能就会做出可怕的事。
我们对自己与他人的品格想像经常是错的,本书将带你认识真实自我与道德理想之间的落差,同时告诉你怎么做可以变成更好的人,以及如何避免以道德苛责他人或道德造神。
-----------------------------------------------------------------------------------------
各界赞誉推荐
☆看见内心深处各式各样的想法,也就看见了真实的自己。看清了自己,也就更能看清众人……活得真实,就能精彩。那是一种内心自由的解脱,也是一种幸福的喜悦。这本书能够协助你,完成这样的一场生命蜕变。
――冀剑制,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知名德国神学家潘霍华说过,我们讨厌在别人身上看到的特质,都能够在自己身上找到。克里斯蒂安‧米勒告诉我们,成就德性之道在于对自己的品德保持谦逊,以及接受他人的缺陷。在需要诚实与宽厚作为解药的现代社会,这是一本珍贵的宝藏。
――E.J. Dionne Jr.,美国着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资深研究员、乔治城大学讲座教授
☆品格这个主题永恆又及时。在这本论理清楚的书中,克里斯蒂安‧米勒指引有兴趣的读者认识品格的现代科学,除了强调其道德层面,也提供实际且有益的建议作为精进品格之用。
――Angela Duckworth,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荣誉教授
☆克里斯蒂安‧米勒教授说这不是一本自我成长的励志书。别相信他。当然,书中没有许多指示和小技巧,让你可以神奇似的变成一个更好的人。但如果诚实、自我认识、明辨是非的同理心对道德生活来说很重要,那么本书对你就会有所帮助。认真想要踏上品格之路的人,都应该随身携带这本书。
――James K.A. Smith,加尔文学院哲学教授
☆一本充满洞见的书,汇集各式研究资料,由通透理解品格的克里斯蒂安‧米勒教授写就。想要对品格的重要性有不同理解与诠释的人都必须一读。
――James Arthur,英国伯明翰大学品格与美德中心主任
第一部 品格是什么?为什么品格很重要?
第一章 我们说的品格究竟是什么?
你会如何形容自己的好友或另一半呢?不难想见会是一张德性清单。换成最讨厌的政治人物,恐怕就是一连串的劣性,找不到几项德性。然而本书目标之一,就是挑战以德性和劣性描述他人的习惯。
•人格特质 VS. 道德品格
•德性︰人的美善
•劣性︰人的丑恶
•另一种体悟
第二章 为什么要养成好品格?
看见别人展现高洁的德性,可以振奋我们的心灵。好的品格能为他人造就更美好的世界,而且也是神对人类的期许,但是……柴米油盐的生活已经够折磨人了,追求德性会不会夺走我们仅存的一点点快乐?
•下水道里的勇气
•白宫里的诚信
•慈悲在海地蔓延
•为什么要做好人的理由一:德性生活值得尊崇且鼓舞人心
•为什么要做好人的理由二:好的品格塑造好的世界
•为什么要做好人的理由三:神要我们做好人
•为什么要做好人的理由四:良好品格自有其回报
第二部 现代人的品格样貌
第三章 助人为快乐之本?
一端是人类有无穷的行善潜能与高尚动机,另一端则是我们很容易放弃行善或为了自私的理由行善。这两股巨大的力量同时存在我们心中彼此牵制,容不得看轻和忽视。
•你会伸出援手吗?
•你今天罪恶感了吗?
•做好事是因为要避免尴尬?
•关于助人的光明面
•这一切与品格有什么关系?
第四章 狠得了心,就伤得了人?
相信大家都能在自己身上看到何谓攻击倾向,因为几乎每个人都经历过气得口不择言、情绪不佳时对亲友吼叫、在同事背后说坏话、嘲弄别人的穿着打扮,以及内心深处渴望伤害敌人、对手、竞争者。
•攻击性与欠缺德性
•过去和现在的米尔格伦
•我们不够残酷
第五章 谎言百百种,为了什么?
就算日常谎言偶尔合乎道德,但多数人说的谎并不落在这个类别。说谎大半是为了达成自己目的而去操弄别人,结果可能伤害别人或自己、干涉别人的自主、破坏别人的信任或有损道德。
•说谎行为
•说谎与动机
•说谎与品格
•说谎,德性,劣性
第六章 人性就是伪诈?
纵使抗拒欺弊的信念藏在心中,多数人依旧需要类似十诫的讯息提醒后,才会惊觉自己可能犯错。没有提醒的情况下,欺弊的频率还是很高。背后原因为何?主因是人类对自身利益有强烈欲求……
•欺弊是天性?
•欺弊的成因错综复杂
•欺弊的心理学
•为何人连伪诈都做不到
第七章 真实品格与道德自我形象的落差
我们的品格是零散、碎片化的状态。即使身处重要的道德情境,心里仍旧混合太多其他考量,于是根据应对方式的不同,有可能是正面思维胜出,但也有可能是负面思维占上风。
•我们的行为反映出什么?
•动机告诉我们什么?
•我们的品格样貌?
•为何在乎品格?
第三部 怎么做可以变成更好的人?
第八章 成效有限的策略
多数人身陷同样窘境:品格不佳,没有堪称为诚实、怜悯、睿智、勇敢等等的特质,但亦非伪诈、冷血、愚昧、懦弱的恶人,而是好坏混杂的复杂个体。这个诠释最贴近大家的实际生活体验。
•无为自化
•德性标签
•善用推力
第九章 成效卓着的做法
坊间各种心灵类、自助类的书籍和影片介绍的做法五花八门,但除非对象是原本就动机强烈的人,或者试图教育下一代,否则谁想找自己麻烦呢?没有足够的动机,任何培养品格的方法都是空口说白话。
•道德楷模
•选择情境
•知其所以
第十章 人的努力,以及神的助力
信仰道路有人同行,除了同舟共济也能彼此砥砺和增长品德,对于许多教徒而言,这是很大的心灵抚慰。尤其眼见其他教徒也会遇上难关,每个人各有课题的同时却又能够互相扶助,心中自然更加踏实。
•基督信仰与品格
•基督信仰的仪式与习俗
•从社会层次培养品格
•是否得到实验证明?
•宗教造成的伤害
•基督教观点下增进品格的特殊方式专文推荐
了解真实自我,是人生中的一场重要蜕变
冀剑制
在学习哲学的路上,就以我个人的成长来说,有好几次重大的蜕变。其中一次,或许是最重要的,大约发生在二十多年前,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然而,这场蜕变,并非来自于任何哲学理论的影响,而是源自于一个很特别的哲学人。
最初,其实我不了解那个哲学人特别的地方在哪里,但由于他的行事作风跟一般大众完全不同,常让我有一种「哇!太酷了!」的感觉。除此之外,我对他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
跟他认识的两年过后,我才逐渐了解他的特殊性。那是因为,受了他的影响,我自己产生了蜕变,变成可以看到一些过去看不见的东西。
其实,他的特别很简单,而且是常在哲学人口中强调的特质,不过绝大多数人(包括众多有着丰富哲学知识的人)即使常常挂在嘴上,自认为了解,但实际上并不真正明白到底那是什么。这个特质是:「认识自我」。
在我跟他相处的那两年间,我常常被他嫌「虚伪」。每次听到我都只能苦笑,因为我很清楚知道自己并不虚伪。举例来说,我很关心环保,所以会做好垃圾分类;我很关心流浪动物,所以会在学校餐厅捡剩食餵牠们;我很关心朋友,所以会嘘寒问暖、主动帮忙。做这些事情,我确实发自内心,一点都不觉得自己哪里虚伪了。但经常被他误解,也只能忍耐苦笑。然而,他看到我的苦笑,便更加鄙视。因为在他眼中,那更虚伪。
当然,这些事情只会发生在他喝了不少酒之后。没喝酒之前,他很懂得待友之道,跟他相处很愉快。然而,当时我心里一直有个疑惑,究竟他是酒后胡言乱语,还是酒后吐真言呢?如果那是他真的想法,为何他会这样「误解」我?
当然,我找了时间直接问他。但是酒醒时,他只会不好意思的不断挥手,要我别在意他的酒后胡言乱语。但在酒醉中,他不会谈理明说,依然用鄙夷的口气冷笑他人的虚伪。
就在这样的不断疑惑与反思中,我逐渐从虚伪的内心世界中走了出来,于是我领悟了这一切,开始活出真实的自己。这或许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成长历程。所以一直很希望能把这样的成长过程分析清楚,并且写下来,协助他人找回真实自我。但对我而言,这显然难度过高,不知从何开始。
二十多年后的一天,外面下着大雨,南部正逢暴雨侵袭,我打开电脑邮件,这样的一本书出现了。
商周出版的编辑来信询问我是否愿意具名推荐这本书,以及是否愿意为它写一篇序,我看着书稿,眼睛一亮,立刻答应。其实在这段时间里,好多事情全挤在一起,根本消化不完,只能不断婉拒各种请託。但这一篇序,无论如何,我都想把它写出来。
首先,我们通常以为,「在做一件善事时,只要拥有善意,就是真心的。如果是虚伪的,那就表示全然处于没有善意的内心世界。」但这个观念,却是误解人心的主要源头之一。
如同作者指出,多数人非良善、也非丑恶,而是介于两者之间。而且,会做出恶毒行为的人,平时也很会做善事。反过来说,平时常做善事的我们,也可能在某种时机做出恶毒的行为。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潜力,只是时机尚未发展成熟罢了!
以我个人来说,「想要做好环保,就做好垃圾分类」这样的想法没有问题,既发自善意,也做了好事。我对自己的了解在这个点上没问题。但是那位朋友的「虚伪」批评,却也是对的,因为这个善行的背后动力不只是这样。内心里可能还包括︰「做这件事可以展现自己是环保文明人,为此感到骄傲」、「害怕不做分类被罚钱」等等。在学校餐厅捡拾剩食餵流浪动物,如此高调,是否也同时渴望表现自我呢?在关心朋友而嘘寒问暖的举动里,即使出自真心,内心同样包含了「说这些话可以让人觉得我很关心朋友」的动机,而此动机的内在目的可能是想建立自己在朋友心中的形象,甚至希望未来可以借此获得利益。这些念头往往躲得很好,让人难以捕获。
如果可以看见内心深处各式各样的想法,也就看见了真实的自己。看清了自己,也就更能看清众人。
作者借由哲学理论,以及众多心理学实验让我们看清人性的真面目。这并不是要告诉你人性有多糟糕,只是想指出事实情况如何。我们之所以会认为这些自利的想法很糟糕,那是因为我们诉诸错误的人性观。只要返回真相,便可以重建一套更适当的评价方式。甚且,也因为有这些不当的价值观,人们更难看见这些利己念头,便无法了解真正的自己。
然而,难道那位哲学人朋友品德如此高尚,不会有这些念头,所以鄙视他人?我猜想,或许有些高僧大德确实是这样,但他倒不是。他的特点并不是品格高超,而是认识自我。他所谓的「虚伪」,并不只针对虚假的内心,主要还包含了不知自己真正的动机。只要看得见自己的各种动机,就会知道自己其实没有外在行为表现的这么良善。
《其实你没有你想的那么善良》这本书告诉了我们这项事实。这也不是要说原来自己的所有善意都是假的。只不过,除了善意之外,还有其他利己念头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只要可以看见,就会知道,自己没有想像中这么了不起。
认识自己或许是一件永远无法真正企及的事情,许多干扰因素甚至根本无从发现。当你做了一件好事,并为自己的善良沾沾自喜时,作者提醒我们,做这件好事的关键因素,或许只是因为前方有面镜子,或是你正好经过公厕前方,也或许是最近刚看完一部诉说正义的感人电影。
然而,即使无法真正完全了解自己,只要知道自己其实不够认识自己,至少就有两个好处。第一,了解「不认识自己」这个真相,就可以开始改变自己,走向真正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看见越多干扰自己的因素,就越不容易在无意间被牵着走。甚至许多人的某些行为根本完全为了自己,但只要理智上能找到这个行为可能带给大众的一点点好处(而且忽视可能带来的更多坏处),就误以为自己是为了大众而这么做,还很得意地高调张扬,暗示自己多么了不起,实际上早已化身成了真正的伪君子还不知道。
第二,我们不会再依据自己的一点点小善意而自鸣得意,甚至不再鄙视他人的恶。别人和我们的差别,可能只是因为他们没有将利己动机完全掩饰起来。那些被我们鄙视的恶的动机,几乎全部都能在自己心中找到。甚至某些做出极端恶事的人,跟我们的差异也可能只是因为我们没有落入跟他们一样的处境而已。
对我来说,这样的蜕变,等于走向了一个真实的世界。对于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想追求什么,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不易受到那种只能用来沾沾自喜的因素干扰,徒然消耗生命追逐虚假、表面的事物。
活得真实,就能精彩。那是一种内心自由的解脱,也是一种幸福的喜悦。期待这本书能够协助你,完成这样的一场生命蜕变。
本文作者为华梵大学哲学系教授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深刻体验,是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以其独特的哲学视角,将“善良”这一概念,从一个模糊的道德符号,转化为一个需要不断审视和反思的复杂课题。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个品行端正的人,但这本书却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析了我许多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 最令我震撼的是,书中对“利他行为”背后隐藏的“自我利益”的探讨。我们常常标榜自己是多么无私,但细想之下,很多所谓的“无私”,可能只是为了获得内心的平静,或者是一种对社会评价的迎合。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让我感到一丝不安,但更多的是一种解放。它让我意识到,不必强求自己成为一个“完美”的利他主义者,而更应该关注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并为之负责。 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能够将严肃的哲学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使得每一个读者都能感同身受。我多次在阅读过程中,停下来,反复咀嚼某些句子,并将其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这本书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强大的思考工具,让我们能够自己去探索人性的奥秘,去理解品格的真正含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加懂得如何以一种更成熟、更负责任的态度去面对生活。
评分老实说,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以为又是一本泛泛而谈的“如何成为更好的人”的书。但越读下去,越是惊艳。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人性的洞察是如此深刻且真实。作者并没有回避人性的阴暗面,反而直面它,并试图从中找到理解和超越的可能。 书中对于“动机”的解析尤其精辟。我们常常会以结果来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是否善良,却忽略了驱动行为的内在动机。有时候,我们做出一件“好事”,可能并非出于纯粹的善意,而是为了获得他人的赞扬,或者仅仅是为了避免内心的愧疚感。这种解读,让我感到一丝寒意,但也更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没有给我们一个容易的答案,而是让我们开始质疑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善良”。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书中对“群体效应”的讨论。在群体中,个体的道德判断标准似乎会发生微妙的变化,有时候,盲目的服从和从众心理,会让我们做出违背自己本心的行为。这种现象,在社会新闻中屡见不鲜,而这本书则从哲学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现象的框架。它让我开始反思,在人群中,我是否也曾被裹挟,失去了独立的思考能力?这本书,绝对不是一本读过就忘的书,它会让你在日后的生活中,不断地回想起其中的观点,并以此来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评分读完这本书,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许多我曾经不愿意承认的自己。这本书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什么是善良”,而是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哲学思辨,引导我们去质疑和反思。我一直以为自己是个比较善良的人,乐于助人,也尽量避免伤害别人。但作者提出的那些关于“动机”、“选择”、“代价”的讨论,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行为背后的真实驱动力。 比如,书中提到的一些情境,看似是出于善意,实则可能掺杂着自我满足、对他人的控制欲,甚至是逃避冲突的需要。我开始回忆起生活中一些“帮助”别人的经历,细细品味当时的心情和预设的“好结果”。有时候,我们以为的“为你好”,其实是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剥夺了他们自主选择和成长的权利。这种“善良”带来的可能是表面上的和谐,但长远来看,却可能是一种无形的束缚。 书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但这种不确定性恰恰是这本书的魅力所在。它迫使你去独立思考,去构建自己的价值体系。每一次阅读,都会有新的体会和领悟。它不是一本让你看完就放下的书,而是一本会陪伴你、让你不断成长的书。我发现,真正的品格,不是由一时的善举来定义的,而是由我们在面对复杂人性时,如何做出更真诚、更负责任的选择来体现。这本书,确实是一堂深刻的品格思辨课,让我有机会重新认识自己,也重新认识了“善良”的多种可能性。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作者并没有像很多励志书籍那样,直接灌输一套“正确”的价值观。相反,他更像是一位引人入胜的辩论家,抛出一个个引人深思的问题,然后层层深入地剖析。我尤其喜欢他对一些经典哲学思想的引用和解读,这些理论在书中得到了生动而贴切的应用,让我觉得哲学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智慧。 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陷入沉思,甚至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经历去思考。书中讨论的“道德困境”,比如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是否应该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牺牲少数人的利益,这种挣扎和选择,在现实生活中并非罕见。作者通过对不同学派观点的呈现,让我们看到,即使是最“善良”的初衷,在复杂的现实面前,也可能面临艰难的权衡。 这本书的文字非常有力量,它不是那种华丽的辞藻堆砌,而是简洁、有力,直击人心。它让你不得不停下来,去审视自己内心的角落,去面对那些可能隐藏得太深的“不那么善良”的部分。我感觉自己仿佛在与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没有评判,只是引导你一步步走向更清晰的自我认知。这本书带来的冲击力,远不止于理解,更在于行动上的启发。它让我意识到,品格的塑造,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勇气去面对真相,也需要智慧去做出更好的选择。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获得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审视”的视角。作者提出的观点,颠覆了我过去对“善良”的简单化理解。他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为准则,而是邀请读者踏上一段探索品格本质的旅程。我特别欣赏作者的逻辑推理过程,他循循善诱,将复杂的哲学概念转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然后引导读者一步步剥离表象,触及问题的核心。 书中对于“道德模糊地带”的讨论,让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习惯于将人和事简单地划分为“好”与“坏”,但现实往往是复杂的,许多情况下,善与恶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限。作者通过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行为选择,揭示了人在面临困境时,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考量。这让我意识到,对他人多一份理解,或许就是从审视自己开始。 我曾经以为,品格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品格更像是一种动态的实践,它需要在每一次选择中得到检验和塑造。作者并没有直接批判“不善良”,而是通过一种启发式的引导,让我们主动去发现自己行为中的不足,并激发我们去追求更真诚、更有意义的“善良”。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接受了一次“品格上的洗礼”,它让我不再沉湎于表面的道德行为,而是开始关注更深层次的内在驱动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