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面的疯子:解读我们日常的疯狂

对面的疯子:解读我们日常的疯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ierre Marie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精神疾病
  • 行为分析
  • 社会心理学
  • 认知偏差
  • 疯狂
  • 日常行为
  • 人类学
  • 文化批判
  • 思维模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法国思想家巴斯卡(Blaise Pascal, 1623-1662)

  疯狂不是另一个世界,它无处不在──
  因为,每个人的对面都坐着一个疯子。


  疯狂不只出现在精神病院,或在街头失控的人身上,
  每当我们无法掌控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疯狂就会随之出现。
  从有时令人郁闷的不安,到突如其来的惊慌及胡思乱想,
  从无聊、索求、嫉妒、质疑、罪恶感、厌食、自我封闭,
  到神经衰弱、恐惧、焦虑、变态、抑郁、躁郁、妄想、欲望,
  这些状况的本质并无差异,不同的只是展现的程度。

  疯狂并非只导致灾殃,一如伊拉斯谟所强调的,
  有些美好的体验也该归功于疯狂,狂喜即是其中之一。

  没有人能倖免于疯狂,关键就在于我们和他人的关系。
  甚至当我们独自一人、自言自语时,我们依然处于一种与他人的关系之中。
  我们如何建立和他人之间的关系,决定我们疯狂的形式。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疯狂是一种常态。
  毕竟,每个人都看过这样的人,或多少有过类似的经验:

  《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因为空虚,接受了夏尔勒的求婚,
  婚后又因为空虚无聊而外遇,也因为购物的狂热而负债累累。
  她歇斯底里索求他人认可,试图从中找到存在的意义,
  但当生命变成一团混乱时,却将自己的不满归咎于他人。

  有人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试图一肩扛起伴侣的痛苦。
  他们认为,如果能「修复」伴侣,对方从此就无法失去自己。
  电影《英伦情人》中的护士,就是这种歇斯底里疗癒型索求人物的代表。

  在楚浮的《巫山云》,作家雨果的女儿阿黛儿爱上平森中尉,
  也相信对方爱她,只是不能承认。为了强迫他承认,
  她为他偿还赌债,发表正式的结婚宣言,希望平森在上级的压力下迎娶她。
  平森不肯让步,遭贬谪到巴贝多,阿黛儿随他而去,
  但最后陷入思觉失调症,在巴黎疗养院度过余生。
  这是歇斯底里转移为被爱妄想症,最后成为思觉失调症的典型例子。

  《钢琴教师》中的母女关系紧密,甚至同床共眠,
  但女儿艾莉卡是母亲的牺牲品,也是母亲可以滥用的物品。
  艾莉卡为了满足母亲才成为钢琴师,
  也为了母亲拒绝两人生活之外的情慾关系,
  直到遇到一位恋慕她的年轻音乐家为止。
  然而,和他在一起时,她只能重蹈和母亲之间原有的受虐关系,
  也离不开这种关系模式,于是她割伤了自己的下体⋯⋯

  【在这疯狂与冷漠交织的年代,作者如何捕捉疯狂?】
  本书作者皮耶尔.玛里是专业精神分析师,更是说故事的高手。
  他将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行为当成实境秀来观察,
  并援引文学与电影中的人物心理与行为,镜照现实生活中的疯狂,包括:
  《追忆逝水年华》、《背德者》、《包法利夫人》、《无病呻吟》、《去年在马伦巴》、
  《危险关系》、《索多玛一百二十天》、《英伦情人》、《青楼怨妇》、
  《罗丹的情人》、《感官世界》、《欲望城市》⋯⋯等。

  这些信手拈来的作品,为全书带来浓厚的欧洲人文主义色彩,
  而玛里的独特书写方式──将重心放在「展示」疯狂,
  把近似的行为相互对比,剖析其中的异同及背后的心理变化,
  让每个人都能熟识疯狂,直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疯狂因子,
  并学会如何思考、看待疯狂,进而设法应对疯狂,例如:

  歇斯底里性厌食症纯粹要求认可,因此患者不愿进食。
  (纪德:「就我所知,世间最美之物是我的饥饿。」)
  强迫性厌食症:我很想吃,但是别人必须告诉我应该吃什么。
  (卡夫卡提到的就是这一种:我禁食「是因为我找不到能取悦人的食物」。)
  恐惧症患者:我无法吃这个或那个,因为这些食物依附着不明的威胁。
  妄想症患者:我无法吃这个或喝那个,因为这样就便宜了那些想谋害我性命的人。
  思觉失调症患:我无法吃东西,因为有声音命令我不要吸收任何食物。
  忧郁症患者:我无法吃东西,因为我已经死了,或是失去了五脏六腑。

  纪德在未出版的短篇〈野鸽〉中提及自己拒绝他人为他口交:
  「我制止了他的动作,我没那么污下,
  而且厌恶被一个坏透了的家伙毁掉这一夜将留给两人的回忆。」
  这是歇斯底里性心理的微妙之处,和变态相差了十万八千里。
  对纪德而言,重要的是他将要为这场相遇保留的回忆,而不是相遇本身。
  因此相遇必须像一幅画、一个影像那样,别无其他。

  歇斯底里的诱惑行动、强迫症患者的为他人服务,或是恐惧症患者的回避经验,
  全都碰上两个障碍:赢得其他人的认可,还有每个人对自身的看法只要稍微受到贬损,
  就能轻易消泯任何中肯的认可,让当事者骤变成抑郁症
  得不到认可,以及对自己的负面想法的加深,都可以让人卷入抑郁症
  这两个因素的配合经常是遽变成抑郁症的主因。

  透过这些例子,我们看见了他人的影子──
  更重要的是,我们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这疯狂与冷漠交织的年代,这本书为何值得一读?】
  ◎将日常行为当成实境秀来观察,透过周遭人事物的真实经历来描述疯狂,既生动又写实。
  ◎从文学、电影作品、病历中举例剖析各种疯狂,兼具分析与故事,知识含金量高。
  ◎从「歇斯底里」、「强迫症」、「恐惧症」和「变态」等四种最常见的行为出发,对照四种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引诱、服务、回避、操控与残害,直指日常疯狂行为之核心。
  ◎疯狂并非只导致灾殃。一如伊拉斯谟所强调的,有些美好的体验也该归功于疯狂,狂喜即是其中之一。理解日常生活中的疯狂,有助于更进一步了解自己与他人,以及如何面对眼前这个急遽变化的世界。

  【专文导读】
  耿一伟(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系兼任助理教授)

  【不同面向推荐】
  川贝母(插画家/小说家)
  吴佳璇(作家/精神科医师)
  李明璁(北艺大通识中心助理教授)
  阮庆岳(小说家/建筑师)
  杨 泽(作家)
  邹骏昇(视觉艺术家/图文书创作者)
  (依姓氏笔画排序)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皮耶尔.玛里 Pierre Marie


  法国知名精神分析师,巴黎执业心理医生,着有《疯狂的真实》(Folle Vérité, 1979, 合着)、《何谓精神分析》(Qu’est-ce que la psychanalyse, 1988)、《精神分析式体验》(L’Expérience psychanalytique, 1990)、《幻觉与反常的字典》(Dictionnaire des fantasmes et perversions, 1997)、《尼采与超人》(Nietzsche ou la grande santé, 1999, 合着)、《精神分析与精神疗法有何差异?》(Psychanalyse, psychothérapie: quelles differences, 2004)。

译者简介

张乔玟


  淡江大学法国语文学系毕业,2002年入巴黎第四大学,主修现代文学,2014年起定居瑞士。译有《调香师日记》、《地心探险记》、《行李箱》、《启萌课》、《左撇子的杀意》、《好声音的科学》等十余本书。
 

图书目录

【导  读】学习与自己的疯狂相处,是为了逃离他人的漩涡____耿一伟
【致读者】疯狂与我们的关连
【前  言】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疯狂是一种常态

1.歇斯底里:一切都是为了别人眼中的自我形象
无聊/索求/嫉妒/附加价值/孩子/威严/歇斯底里性厌食症/歇斯底里的性生活/结语

2.强迫症:为了最后能获得他人认可,牺牲自己当下的欲望
论强迫症与歇斯底里之差异/质疑/隔离/罪恶感/神经衰弱与虑病症/肛门性心理/强迫症的性心理:贬抑/结语

3.恐惧症:无时无刻不在焦虑,相信自己只能任由某个「绝对的力量」处置
焦虑/宗教及形上学/恐惧症:从「小汉斯」到今天/结语

4.变态:操控或残害他人且毫无罪恶感,但未必伴随着暴力
个人的变态/群体的变态/扭曲的威严:权力/施虐癖/所谓的性变态/恋童癖/结语

5.抑郁、忧郁、自杀:自我贬抑带来无法慰借的绝对孤独,因而想摆脱自我

6.妄想症和思觉失调症:一种不够稳固的自卫模式,以及一种自行组织世界的方法


7.欲望:在不可能之中跋涉

【结语】走出疯狂
什么是心理治疗?/催眠/认知行为疗法
【延伸赏读】
书籍
电影、戏剧
 

图书序言

前言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疯狂是一种常态


  谁不曾有过这样的感受:焦虑、无聊、抑郁、(有时强烈)寻求认可、无法克制必须确认的冲动(门是不是锁好了?熨斗的插头有没有拔掉?)、不敢搭公车和电梯、害怕与人攀谈(例如心仪对象、隔壁邻居)?没有人在疯狂的势力范围之外。所有人都在劫难逃,即使是专职治疗疯狂的人都无法倖免,尽管他们总是一副学问渊博的模样。众所周知,「心理医生」都有一点……这应证了巴斯卡的名言:「每个人都是疯狂的,不疯只是疯狂的另一种表现。」

  即便疯狂是常见的,其症状仍会随着时代而改变;今天的疯狂,和十九世纪末沙科的时代并不一样。在这个实境秀、网际网路、行动电话的世纪,我们结识他人的方式不同以往。在这个新自由主义、广告至上、消费过度、全球化、工厂外移、失业问题始终存在、国际恐怖主义、基本教义回归的时代,我们和社会缔结关系的方式异于以往。在这个家庭、学校、更自由的性爱都出现危机的时代,我们和权力建立关系的方式也不一样了。

  如今疯狂的症状尽管新颖,其主要特征倒是维持不变。

  例如,我们每个人总会经历、最普遍的其中一种疯狂经验:情伤。情伤称得上是某种程度的疯狂,因为没有那个早已对我们恩断情绝的人,我们活不下去。说到这里,我们就会留意到,卡图卢斯在西元前一世纪提到自己因爱上不贞女性而痛澈心扉,他的语气和亚兰.巴旬唱《入夜谎言》(La nuit je mens)相去不远。

  这个题外话提醒我们,疯狂不一定耸人听闻。只要我们再也掌控不了自己的情感及行为,疯狂就会发挥作用。正因为这样,疯狂是常见的。既然如此,为什么讨论疯狂时,要用只有内行人才懂的矫情语言,或书店「身心健康」书区那些大众读物的粗浅语言?谈论疯狂的各种面貌,没理由使用艰涩或闲嗑牙似的语言。

  因此,我决定使用「疯狂」一词,而不是「精神病理学」或其他这类的措词。「疯狂」,每个人都懂。疯狂一旦降临,会让你的生活乱成一团:你驾驭不了。你无法说停就停,这是飞来横祸。

  我们醒来时偏头疼、腹痛,或是脑中塞满前一夜的噩梦;我们无法下定决心走进地铁入口;我们无意间发现伴侣看着别人时眼睛一亮,那眼神一直萦绕在我们脑海当中。

  疯狂就在日常生活里,在广告、实境秀、电影和文学里大量出现。疯狂并不侷限在诊所、精神病院或大学讲堂的密闭空间里。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疯狂是一种常态。谁在青少年时期躲得过疯狂?谁又在恋爱时避得开疯狂?
  我之所以决定投入本书的写作,就是因为学生和病患说的话(「医生,我好像会歇斯底里,但歇斯底里是什么意思?」)。
  我将呈现当代男女形形色色的疯狂,让每个人都能明白究竟是什么让自己或亲友不得安宁,进一步能够和它们共处。

  毕竟,疯狂的某些形态虽然有趣,不甚恼人,但其他形态却会为生活带来巨变,让当事人及其亲友悲惨、痛苦。如果说与善妒的女伴、有虑病症的男友相处还不算太辛苦,陪伴患厌食症的女儿、有抑郁症的儿子或有忧郁症的伴侣就棘手多了。更别忘了家有思觉失调症幼儿者的痛苦。

  然而,嫉妒、厌食、抑郁、忧郁、思觉失调,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的名词,同样也应更进一步说明清楚,以便理解它们所反映的实际状况。

  面对这些防碍我们或亲友生活的症状,我们经常狼狈不堪。如果无法理解歇斯底里或强迫症这些名词的意思,无法了解透过它们所呈现的我们的行为特质,应用这些词又有何益?

  现在甚至连心理学家和精神科医师也常忽视这一点。他们只是记录病患陈述的症状,然后急着开药或祭出行为规范来矫正这些症状:「要强迫自己搭电梯啊,太太。您会发现,只要一段时间就会产生效果的。」药物和医生要求的新的行为当然会带来成效,然而,究竟是什么让您的日子过得这么辛苦,他们不置一词,也不保证您的生活会比较改善。他们绝口不提某些症状。无庸置疑,您终究会搭电梯,但是否能够依照自己的意愿过日子?

  因为这就是重点所在。有时我们直到几个月或数年后才会发现,疯狂临头时,我们觉得有什么不对劲,但却说不清那是什么。我们深信自己只能重复某些态度、某些举动、某些想法,不允许自己革除痼习,更别说某些我们长久以来对自己的评断。想要有所改变,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的,或是会把我们推进焦虑的深渊。

  我们终究会有这样的经历。譬如说,老师在课堂上叫我们到黑板前时,由于心跳加速,加上其他同学的嘲弄,让我们连三步路都走不完。被指定到黑板前其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但这个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却比登上最高峰的考验更加严峻。同样的,我们打算追求某人,但却欲言又止,迟疑不前;或是有人准备追求我们时,我们的态度僵硬,眼神冰冷,其实内心希望自己能展现出比较讨喜的表情。还有,在公司里,如果主管找我们,那简直就像世界末日来临。这些稀松平常的经验,全都是不折不扣的梦魇。

  每个人都知道,人生并不容易,不只因为我们必须学习然后就业,也因为失业、疾病或恐怖主义在一旁虎视耽耽;不只因为死亡等着我们,也因为我们的人生很容易受到种种障碍干扰,这些障碍凸显我们的行为特质,也让我们的日子一蹶不振。

  这些障碍一直以来都让人难以接受,但是在报章媒体、电台、电视保证轻易就能拥有快乐人生的今天,我们恐怕更难接受它们。广告甚至说「快乐操之在我」,彷彿只要这么想就能够做到似的。其实不然,而且我们心知肚明。我们老老实实恪遵广告的指引及杂志的建议,却丝毫没有为我们的疯狂带来改变。疯狂死缠着我们不放。

  因此,我会举例说明在我们不知情时形塑我们的每一种行为特质,让读者能在解读过程中和它们变得「亲近」,彷彿透过我的经验,以及我从广告、影视和文学作品挑出的情景而身历其境。

  想理解我们置身的现代世界,广告、电视、电影等表达形式和文学同等重要。它们的创作者就像作家一样,「都是珍贵的盟友,通常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许多见识是学院派仍一无所知的,因此我们必须看重他们的经验。他们大幅领先我们一般人,特别是在心理学方面,因为他们吸收知识的来源,我们尚未探索过」。

  无论是感受疯狂或旁观疯狂的人,广告、影视、文学为我们描述了疯狂现今的样貌,却没落入理论的枷锁。我们甚至可以自问,是否文学一直以来都有这样的功能:诉说疯狂,不厌其烦的诉说疯狂。从赫希厄德和埃斯库罗斯,到克莉丝汀.安果和爱蜜丽.诺冬,文学谈的净是疯狂,即使它自认谈论的是其他主题。

  反之,理论并不描绘疯狂。理论以解释疯狂为目的,但是理论也就只是观点(theoria:观点),只是随着时间而改变的说法,总是不可靠。我会运用理论,但只是点到为止,因为就连我偏好的精神分析理论,也无法详述每个人在各种倾向中的独特性,一如它也无法诠释疯狂的千变万化。

  我的目的是展示,而非解释,我将重心放在如何,而非为什么。

  我们可以描述我们的行为,却无法知道原因,人类行为的不可捉摸是企图这么做的一大顽敌。有人声称知道我们行为模式的成因,他们所陈述的不过是假设而已,与任何其他类似的论点同样不具意义。今天说同性恋是过度母爱的影响,就跟昔日认为同性恋是魔鬼或道德败坏的影响一样无稽。在反证出现之前,母爱并未比魔鬼存在或无品劣行更具丝毫分量。

  因此我关注的只是展示疯狂的各种表现方式,让每个人都能熟悉它们,进而得以设法摆脱。

  当然,书中的广告、影视和文学作品都是我随兴挑选的,与我个人的喜好有关,也受限于我个人的见识。各位大可补充切合自己状况、符合我提及的主题的作品,也不妨让我知道,以便再版时增添内容。

  为了让后续的叙述易于理解,我就从四种我们最常见的行为特质出发,这四种行为特质符合四种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模式:
  诱引他人;
  服务他人;
  回避他人;
  操控他人,残害他人。

  这四种行为特质通常会以以下四个名词来表示:歇斯底里、强迫症、恐惧症,以及变态。这些名词如此耳熟能详,不可能避开不用;不过我只会进一步说明这几个词所代表的意义。

  首先需补充说明,这些不同的关系模式都由社会关系构成。我们无法划分歇斯底里和消费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物欲从来就高过基本需求。我们无法区隔强迫症和秩序之间的关系,因为人们讲求秩序,向来不仅限于单纯的维持社会团结。我们无法划分恐惧症与神之间的关系,因为人的恐惧向来超越单纯的信仰倾向。最后,我们无法区隔变态和权力之间的关系,因为人对权力的渴求总是会超越单纯的威权组织。

  我们个人的倾向与集体的倾向没有不同,这足以解释社会事实欠缺合理性。

  我们和他人的关系也可能面临真正的难关,甚至认定他人想伤害我们,例如妄想症;或者我们认为他人与影响自己的黑暗力量携手合作,例如思觉失调症。

  在与他人的各式各样关系中,都可以见到疯狂的症状。例如,厌食症可能带有一丝歇斯底里、强迫症、恐惧症⋯⋯等的影子,端看它属于哪一种与他人的关系而定。嫉妒、抑郁等亦然。

  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是先决条件。就算我们独自一人、自言自语时,我们依然处于一种与他人的关系之中,而我们建立关系的方式决定了我们的疯狂的形式。

  当然,要摆脱疯狂也不无可能,稍后我会略提一二。不过我们势必要思考什么是我们潜藏的本质、我们的欲望,因为无论他人同意与否,我们的欲望都需要获得满足。这不是等闲之事。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