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光谱

意识光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Ken Wilber
图书标签:
  • 意识
  • 哲学
  • 心理学
  • 认知科学
  • 神经科学
  • 灵性
  • 自我探索
  • 存在主义
  • 思维
  • 潜意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世纪排行前四伟大的哲学着作
  全球瞩目的心智学圣经
  完整繁体中文版首度问世!
  
  「威尔伯之于『意识』,正如同佛洛伊德之于心理学。」
  ──《生命力与上帝种子》作者珍‧休斯顿博士
  
  ▎瑰丽雄奇的心智全书‧东西方哲学的完美交会▎
  ▎AMAZON5星满分╳GOODREADS4.3星好评▎
  
  开启了当代超个人心理学革命

  意识研究领域的爱因斯坦──肯恩‧威尔伯,在本书中提出了包含自然、文化、宇宙、意识的「大统一场」原创观点;且借此有力解说了心理学、哲学、宗教、社会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神话、知识史、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所有人类经验范畴中的知识起源,以及其后续发展。
  
  威尔伯在其深刻、全面、独特的意识研究中,是以系统方法提出「西方伟大的心理系统,可与东方崇高的沉思传统融为一体」论点的第一人。《意识光谱》在推出40年的今天,仍然是超个人心理学领域中不可动摇的经典;本书为所有尝试整合心理学和灵性学这两大领域的后继者,提供了明显可见的参考指标。
  
  本次推出的繁体中文版《意识光谱》是译自最完整的英文版20週年纪念版──除了忠实重现经典,更进一步集结了简明易懂的示意图表、中、英专有名词索引对照,以及近年来关键的身心灵权威书目。是有意投入「意识研究」或「身心灵领域」的专业与业余人士,书架上绝对少不了的一本实用参考工具书。
  
  运用科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协助我们了解何为「意识」

  跟其他纯粹以抽象方式讲述形上学的作者不同,肯恩‧威尔伯打从生涯之初就深知要能具体描述意识本身的重要性──因此借由学术界常见的理论模型,他逐一建构了被后世广泛运用的整合心理学。
  
  在《意识光谱》这本被誉为长青哲学领域中最通达、最广博的着作中,他率先将不可见不可说不可捉摸的「意识」譬喻成辐射和光,并认为:如果将意识放到时间和空间的范畴来看,有助于建立多面向的理解;同时作为「光谱」的整体意识,更可以合理地在一个或多个波长上被研究;而用上这种方法观察意识本身,那么看似出自不同学科的每种说法,就都只是不同波长的「觉知」而已。这个观点,可说巧妙地揭橥了当代整合学的精髓意旨。
  
  举例来说,西方心理学界有名的佛洛伊德要人「强化」自我,而属于东方体系的瑜伽、佛教却要人「超越」自我,这两者该怎样调和?威尔伯在本书中证明了:这两种途径都可以理解,也确实「有效」;但前提是,我们必须先承认意识是多层次的才可以。由此观点看,西方的(佛洛伊德)途径可以帮助人通过阴影层,确实有用。然而,一离开此处,此一途径便开始失效,因为这时的状况已经不再是佛洛伊德式的状况,人们必须另寻心理学途径。
  
  同样的,用牛顿物理学(古典物理学)解释次原子现象不怎么有效,所以才会有当代的量子物理学发展出来。在心理和意识层次来说也就是:人有可能自我很成熟,和家人、社会、环境的互动很健康,但是对「自我」以上的层次却蒙昧不明,无法妥善处理。这个时候,超个人心理学及灵修心理学如荣格、心理综合法、世界各宗教、密乘(esoteric traditions)──就很适合用来处理扰人的痛苦与烦恼。
  
本书特色

  本书把「意识的本质」这种最难的题目,运用简单优美的方式呈现出来;身为大师的第一本着作,《意识光谱》以深刻的理解,铺展让人容易理解的途径;再加上明快的学术方法、优美的文笔;当年甫一推出,在意识研究领域就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现在回头看,本书的原创性和整合能力,仍在该领域居冠。
  
  书中所述主题集中在:意识是多向度的;或者说,显然由多个层次组成的;并且,心理学、心理治疗、宗教的每一学派所处理的都是其中一层,所以各派间其实并不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而每种途径在处理各自层次问题时,或多或少都是正确而有效的。
  
  而我们照着这个脉络,就可以真正融合各种看待意识之途径──是融合,而非折衷。本书也同等看待佛洛伊德、荣格、马斯洛、罗洛・梅、本恩等重要心理学家,甚至是佛陀、克里希纳穆提等大灵修圣者,因而能够将心理学的根植入肥沃的形上学土地;甚至能够唿应半世纪以来不断更新的量子力学理论──不论是弦理论、平行宇宙、上帝粒子…都能在此理论架构之下,找到可栖之地。
  
  读者在阅读本书时,不但会在其中找到容纳本我、自我、超我的空间,也会找到容纳整个有机体、超个人我的空间,最后甚且找到发动这一切,支撑这一切的宇宙意识其源头。
  
  ☆《万法简史》灵性大师肯恩‧威尔伯的开山巨作,当代灵性经典的源头活水!
  ☆随书附录‧绝无仅有──近五百组「身心灵」专有名词‧中英对照索引!
  ☆繁体中文硬壳精装──唯一收录原书五大表格、十八张插图的二十週年版!

精英群聚,众声推荐!

  ‧「威廉・詹姆斯之后探讨意识最合理,最全面的一本书。」──超个人心理学协会前主席 詹姆斯・法迪曼博士(Dr. James Fadiman)

  ‧「肯恩・威尔伯以严谨的思考、良好的学术方法彰显历代圣、贤、救主所说的真理。他提出的自然、文化、宇宙、意识『统一场论』卓越而动人。」──加州心智科学研究所前交流主任 约翰・怀特(John White)

  ‧「威尔伯之于『意识』,正如同佛洛伊德之于心理学。」──珍‧休斯顿博士(Dr. Jean Houston) 希拉蕊‧柯林顿的精神导师。代表作有:《生命力与上帝种子》(Life Force and Godseed)

  ‧「自本书推出以来,肯恩‧威尔伯一连串的着作唤醒了西方文化──从沉默的教条中,唤醒了众人的思想。为了了解属于你我也参与其中的这趟集体旅程,我们必须理解他旅程中的每个逻辑步骤。威尔伯的各部作品,建构了『原始意识』在开放空间的一道明确路径;这也是『同理』全球文明的同一基础。」──莱克斯‧希克森(Lex Hixon) 神秘主义者、诗人、知名社科学者(耶鲁为他设有纪念奖项)。代表作有:《佛陀与宇宙之母》(Mother of the Buddhas and Mother of the Universe)

  ‧「肯恩‧威尔伯所提出『光谱』心理学的概念,可被认定是对调查「人类意识」差异上各学科整合的重要贡献──从行为心理学、神秘主义,一直到长青心理学皆然。」──乔治‧福尔斯坦(Georg Feuerstein)博士 北加州瑜伽研究暨教育中心(Yoga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创办人兼社长。代表作有:《生活瑜伽》(Living Yoga)《香巴拉瑜伽百科》(The Shambhala Encyclopedia of Yoga)《密教经典:忘我之道》(Tantra: Path of Ecstasy)神圣之路(Sacred Paths)

  ‧「……借由本书,肯恩‧威尔伯树立了自己是在意识研究领域最重要的学者之一的地位…对心灵本质感兴趣的任何人,都应该仔细阅读本书。」──甘尼斯‧林 (Kenneth Ring) 知名心理学教授。代表作有:《航向终极:探索濒死经历》(Heading Toward Omega: In Search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活在死亡之中:濒死经验的科学调查》(Death: A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 of the Near-Death Experience)

  ‧「作为『哲学平等主义』的典范,威尔伯在『长青心理学』方面推广的『宗教大和解』,在这充斥强烈偏激信仰体系,以及大声唿告的今日世界中,更加有益于世人──甚至比本书1973年首度推出时,更具实用性。」──理查‧列文顿(Richard Leviton) 《瑜伽杂志》(Yoga Journal)资深主笔。代表作有:《五旬节的想像》(The Imagination of Pentecost )
 
  ‧「虽然威尔伯在写作本书时的年龄,还不及我的一半;但持续在此领域努力达30年之久的我,也能从他所提出微妙而重要的问题中,汲取到许多实用观点。」──休斯顿‧史密士(Huston Smiths) 首席世界宗教导师。代表作有:《人的宗教:人类伟大的智慧传统》(The World’s Religions :Our Great Wisdom Traditions)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肯恩‧威尔伯(Ken Wilber)


  1949年生,当代个人成长心理学及意识研究的巨擘,被誉为是意识研究的爱因斯坦。其着作总计包括三十七本书和短文、评析、评论等等各类文章;所有着作所呈现的是意识研究观念的一大突破──而本书正是这一突破的起点。

  他提出一个在意识研究领域上前所未见的想法──所有知识与实践都是对的,不论你修练的是瑜伽、太极、佛学、心理学、科学、哲学等等。所有学派乃至于方法论,都有一个共同的源头;同时所有实践,也都是不完整及片面的。借此他提出一套创新的整合理论 (Integral approach),让所有对于身、心、灵(body, mind, soul)修鍊的有志之士,能以更完整的方式整合出一幅可供修练的大蓝图,此即所谓的整合学。

  整合学被认为当今世上最完整地整合东方与西方哲学的一套世界观。近年,全球各地越来越多人关注这个运动。因为它是当今唯一有效地把着重领悟、体会、内心感受,历史久远的东方哲学,揉合着重应用,可言可见可重复的现今西方科学。因此具备简繁兼备,深浅皆通而全面的思想架构;同时亦能广泛地实践,适用于自我、家庭、工作、管理、社区,甚至是世界性的议题。

译者简介

廖世德


  1953年生,台南人。译有《反叛手册》《物理之舞》《宝瓶同谋》《性与权力的解剖》,以及克里希那穆提系列丛书。专事译述,工作之余喜爱慢跑、越野脚踏车。
 

图书目录

约翰・怀特序
初版序
二版序
译者序

部一 开展
第一章 开场白
把意识比喻成「光谱」
兼採东、西方之长
更高层次的脉络

第二章 两种「知」
当代基石──二元论的崩解
量子力学:意识和物质的连结
唯心论VS.维物论
主客体之分和符号性知识
「成规知识」与「自然知识」

第三章 世界是意识的呈现
绝对实相是否存在
不可说──认知的模式
镜花水月──用符号论述
在一片漆黑中,捉摸全「象」
主流宗教的唯心论
超越传统的二元论
中观论:亲证知识的尝试
首尾相衔,无始无终
思考即创造
般若思想与瑜伽行派
如是客观皆幻觉
法界:无有对立的真实世界

第四章 时间与永恆,空间与无限
绝对主体
「知者」的当下内在
真实自性:万物即「我」
三位一体:时间+空间+物体
只有「此刻」的记忆
时、空原本就不存在

第五章 意识光谱的进化
意识切割自身的「第一刀」
「原初二元论」的相关神话学
知识即原罪
存在层:分立、压制、投射
死生一体,当下永恆
有机觉知
自我层:纯二元、功能性、直线思维
生社带:语言文法、抽象思考、认知逻辑
时间的幻象
意识层间的沟通纠结
阴影层:最后的二元对立
当「本心」成了潜意识
不再合一──「自我」的浮现

第六章 东方传承考察
八识心理学
对于「心层」的关注
不完全「西方」论述
大能量:本努瓦的心理分析
大源头:「几乎」是完全自由的
概念造作:形式、文饰、着色

部二 回归
第七章 整合阴影层
「心」染无明
自我层──「潜势」投射的机制
连结「大能量」
有光就有影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去除投射──卸下防卫机制
理解对立,加强行为
恢复完整──负起责任、倒转投射方向

第八章 大泸器
真实世界「无所指」──符号虚构的社会
现实,只是一种叙述
假作真时真亦假
规则矛盾──何谓「正常」?
双束带:以语言等进行綑绑

第九章 人马
身心整合:罗芙法与哈达瑜伽
身心分立:当代心理学和医学的困境
身体觉醒:对抗和接触
存在主义治疗:心/身途径的互补性
通俗宗教

第十章 无人之境
神话中的「原型」
有益生命的动态更新
「科学之光」照耀一切?
去假还真
抵达觉知
针对各意识层次,採用适合的治疗法
自我、存在、超个人
     
第十一章 本来如此
追寻「心」的意义──「轮回」之苦
觉知者──回归本心
凡所有道路可至之处,你早已到达
眼光落在内在世界完整中心之上的「看」
主动注意,停止,被动觉知
如何「不」动心起念
明心见性:「我」是何人?
禅宗与天台宗
道家的终极无为
「究竟」的追寻者、描述者
「空」绝非「无」
心念即时间

参考书目
名词索引
致谢
图片/图表索引

图书序言

约翰・怀特序

  一九七三年,当时我在加州心智科学研究所工作,担任交流主任。有一天,我收到一封信,内容是探询要求本所经费赞助心智研究计画事宜。写信的人是肯恩・威尔伯。

  威尔伯当年二十四岁,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校区生化学后学士学生,当时即将修完博士学分,就差一篇论文。但他想暂时放下科研工作,以一年的时间专心深入另一项研究计画。不论是理论面或实际面,他在这另一项研究计画之上已经戮力多年;这计画就是高等意识状态心理学──他在一九七二年成为禅学生,之后又跟着几位禅宗及密宗师父学习。

  威尔伯提案做东西方心理学的理论研究。这种研究似有不少好处。可是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不好,智研所对很多有价值的计画都无法提供研究经费。坦白说,智研所本身当时就岌岌可危。自从前一年获得太空人艾德加・米契尔支助研究人类意识之后,很多人原本答应要捐款,赞助,但其实后来都没有把钱汇过来。所以我只好的回覆威尔伯说,很遗憾他需要的赞助经费我们没办法给他。但是我还是鼓励他尽可能继续做他的研究,因为他的研究计画听起来很值得。

  大约一年后,智研所转来了他的一封信。那时我已经离开智研所,回到康乃狄克州。那一年间他果真是在忙他的研究计画。他虽然没有找到固定经费赞助,但是却另外找到了方法(主要是在餐厅洗盘子)写了一本很大的书,书名叫作《意识光谱》。他问我能不能替他找出版社出版?

  这样一个有抱负的年轻人,立志要研究并撰述心智学,我自然很乐意帮忙;尤其是看过他的稿子之后,更是如此。超个人心理学协会前主席詹姆斯・法迪曼博士后来描述说,威尔伯写出了「威廉・詹姆斯之后探讨意识最合理,最全面的一本书。」我深有同感。我深知自己有那种道义必须支持这本书,这么说吧,于是我就「关照」起这本书,拿着稿子,经过多次(我还记得是三十三次)提交之后,终于找到一位出版人愿意出版。这位出版家是神智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萝丝玛丽・史都华。她认为《意识光谱》值得出版。出版经理克雷兰斯・彼德森赞同她的看法。他们把稿子送去给出版委员会审阅,委员会也同意了。一九七七年,这本书终于出版。经过那么久的努力,制作过程接近尾声,行将付印之际,威尔伯把这本书献给了我。我很意外,但也非常感动。

  从我们第一次接触之后到现在,这几年间我看着身兼「回观」(Re Vision)杂志作者及总编辑的威尔伯写了很多很好的作品。「回观」杂志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备受宗教、学术、知识界瞩目。目前他的着作总计包括十二本书和短文、评析、评论等等各类文章。总的来说,这些着作呈现的是意识研究方面观念的一大突破。你现在要读的这本书就是这一突破的起点。他把「意识的本质」这种最难的题目用简单优美的方式呈现出来,变得很容易理解。他对「开悟」理解甚深,以这种深刻的理解铺展他的途径,加上明快的学术方法,优美的文笔;成就之大怎么说都不夸张。他探索「意识」的过程,如果要我借物譬喻,大致上会像这个样子:

  有一天,我在爬心智之山,正在中等高度山岭中朝一座很难爬的山峰奋力向上之时,低头一看,却看到远远的平地之上,肯恩・威尔伯向着山脚信步而行。接着他开始加速,开始小跑,很快就到了较高之处。开始爬坡时,他速度并没有慢下来,反而展现出登山的才能,步伐开始快起来,很优雅的大步跳跃,其技巧与成就,使我这种旁观的人看得惊奇不已。然后,然后,他发动「禅坐」后燃器,把自己发射到灵性平流层!我摒气站在那里,只能看着他画过的轨迹,惊喜得兀自傻笑。

  《意识光谱》是研究人类「身份」(identity)很独特的途径,融合了心理学、心理治疗法、密修、世界各支宗教。他借用物理学「电磁光谱」这个概念来表达人的意识显示或表现于人格上的多重层面。这就如同电磁光谱是电磁波的多频带表现一样。

  物理学家把电磁波分为无线电波、X光波、红外线、紫外线等频带,心理学学派及系统则是把整个意识「切割」。有的学派研究的是平日比较常见的意识状态,有的研究的是比较少有的灵性体验。但是若是从威尔伯提出的观点来看,这些状态、体验等等却可以密合成完整的一体。他证明,各种研究意识的途径(借用他的话来说)──都可以「整合融合成一组光谱,一道彩虹」。因此,他呈现的「意识」模型不但合理的结合了密修、东西方心理学,而且釐清了西方各种心理治疗途径。这样的「模型」和「开悟」一样,一方面固然超越了这一切,另一方面却又彰显了这一切。

  威尔伯观察到,相当于长久以来所谓的长青哲学其实也有一支长青心理学。长青心理学是一种事涉人类「身份」的观点,认为人最后和「万有」或「宇宙整体」是一体的。「谱」(spectrum)这个字精确表达了意识的几个主要层次或结构;人觉察到「神之实现」之后开始上升,逐步通过这些层次,最后到达「至高合一」,完成自性或神性的实现;所有的受造物都源自这个神性。

  威尔伯在这里说,大致说来,意识有六个层次,亦即阴影层、自我层、生物社会带、存在层、超个人带、心。他描述了这几个层次的性质。这几个层次总的包含了人类经验从压抑于心灵中的阴暗碎片到较高层次的身心有机整合,再到超越于此的超个人境地,最后到达一个不再是「层次」的层次,包含「有的及所有的,因无空间所以无限,因无时间所以永恆:超乎于此,一无所有」。

  人的真性或自性觉醒之前,其存在充满了二元对立及假象。意识的每一层皆有其二元对立及假象。威尔伯指陈,东西方各心理学派都探索过这些东西,每个学派都有其宝贵洞见,也具备有效的治疗法可以处理各层次生起的失调、病态、「苦」(sufferings)。但是人唯有以整体观点看待这些层次,才能看清生命的「不二」本质,从当前各支心理学之间表面的矛盾理出意义。

  譬如说,佛洛伊德要人「强化」自我,瑜伽、佛教却要人「超越」自我,这两者你要怎样调和?威尔伯证明说,这两种途径都可以理解确实「有效」,但必须先承认意识是多层次的才可以。他的论证很有说服力。从他这个观点看,佛洛伊德的途径可以帮助人通过阴影层,确实有用。然而,一离开此处,此一途径便开始失效,因为这时的状况已经不再是佛洛伊德式的状况,我们必须另寻心理学。用牛顿物理学解释次原子现象不怎么有效,所以才会有量子物理学发展出来。人有可能自我很成熟,和家人、社会、环境的互动很健康,但是对自我以上的层次却蒙昧不明,无法妥善处理。这个时候,超个人心理学及灵修心理学(荣格、心理综合法、世界各宗教、密乘[esoteric traditions])—-就最适合用来处理扰人的痛苦与烦恼。

  光谱心理学以超越观点巧妙结合身、心、灵,包含了所有的心智研究及灵性心理学,指出各支各派的长处及不足,必要时并予以釐清,修正。另外,他的文笔也很通顺俐落,读起来很愉快──这就叫好吃的蛋糕再加上了糖霜。

  我之前评论他的着作时曾经说过,他对于灵性、灵修的了解、创造性见解、治学方法、优美的文笔,总合起来,使他成了意识研究方面迫切所需的「爱因斯坦」。之所以说「迫切所需」,是因为从迷幻药的六零年代(Psychedelic Sixties)以来,世人对高等意识状态、东方宗教与密修、心理技术、心智学及相关题目的兴趣早已大增。这一方面出现了很多论文、书籍、期刊、演讲、课程,但各人所说的理论常常互相矛盾,所提的途径常常是选择性的,不完整,而又和别人所提途径均不相容之故。

  所以意识研究方面需要的是一个「大统一论」( Grand Unification Theory, GUT);就像物理学家一样,意识学家也在追寻一个GUT,希望能将重力、电磁力、核子弱力与强力、较后期的超力等等物理力整合为一套齐整简单的理论。

  所以我要在这里高兴的向各位报告说,由于肯恩・威尔伯的关系,这个心智学上的GUT确实已经出现。这个「大统一论」由《意识光谱》打头阵,后续又在他其他着作中不断精修,改良。他以严谨的思考、良好的学术方法彰显历代圣、贤、救主所说的真理。他提出的自然、文化、宇宙、意识「统一场论」 (unified field theory)卓越而动人。他统一的这个「场」,是心理学、哲学、宗教、社会学、超心理学、人类学、神话、知识史、经济学、生物学、物理学等等知识的「场」。他的理论构成,就重要性及见解深度而言,和爱因斯坦着名的方程式完全一样;而且两人也都在差不多一样年轻的时候,有了第一次重大的突破。威尔伯的着述为科学与社会的新典范转移奠定了基础。世人将会公认他是一种世界观的原创。这一种世界观对心理学、社会、医学、学术、宗教等体制的影响,将会和达尔文、佛洛伊德、爱因斯坦等人一样深入;这个世界从此再也不一样了。
 

图书试读

开场白(节录自第一章)
 
以下这段出自威廉・詹姆斯的话,时常被人引用:
 
我们平常清醒时的意识,只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而已;和它只有一线之隔的,却存在着好几种完全不同的潜在形式意识。我们可能一辈子都不会起疑有它们的存在。然而,只要施以必要的刺激,才一动手,它们便会彻底浮现……若是弃这几种意识于不顾,记录宇宙种种的这本帐册,便难以被「决算」。但究竟要如何看待,却是个问题……不论如何,「祂们」都禁止我们过早决算这本「实相」的大帐簿。
 
本书存在的目的,就是要为这样的一本「宇宙帐册」提出基本架构。这样的一个架构,最重要的是,必须融合了大家平常含混不清说是「东方」或「西方」的各种理解意识的途径。但鑑于东西方这一方面种种途径非常浩瀚广大、且又复杂,所以这样的融合,至少在某些方面,却又显得刻意简化。借用物理学的一种学说来作类比,或许有助我们了解这种「融合」途径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的环境充满了各种辐射线──除了平常所见各色可见光之外,还有X射线、伽玛射线、红外线、紫外线、无线电波、宇宙射线。这些辐射线波,除了可见光之外,一直到约两百年前都不为人所知。后来威廉・赫歇尔用很简单的温度计,证明有热辐射的存在,并从此展开他对辐射线的探索。随着赫歇尔这项发现不久,里特和沃拉斯顿则是用照相仪器发现了紫外线。接着十九世纪末,科学家运用各种技术及仪器,相继又发现了X射线、伽玛射线、无线电波。
 
所有这些辐射线从表面上看,彼此都很不一样。譬如说,X射线和伽玛射线的波长都很短,所以力量很强,对生物体组织会有致命性伤害。但如果是可见光,因为波长较长,所以就没有那么强,因之也不太会伤害活体组织。从这样的观点看,这些辐射线真的都不一样。又譬如,宇宙射线的长度不到一英寸的百万分之一又百万分之一,然而无线电波有的波长却长达一英里以上!所以,乍看之下,这些现象彼此之间真的差别很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抱着一种“试试看”的态度,购买了这本《意识光谱》。从书名来看,我脑海中浮现出的是一系列色彩斑斓的画面,仿佛意识并非单一的颜色,而是由无数种细微的差别构成的。我猜测它可能是在描述不同层面、不同状态下的意识体验,也许会从最原始的感官体验,一直延伸到最复杂的精神活动。我期待它能用一种比较生动的方式,来描绘这些“光谱”,而不是用枯燥的术语。也许会通过一些比喻,或者是一些艺术化的语言,来帮助读者理解那些抽象的概念。我设想,阅读的过程可能会像在欣赏一幅由无数光点组成的画作,每个光点都代表着一种意识的形态,它们彼此交织,形成了一幅宏大的图景。我希望它能引发我对自己内在世界的探索,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原来我的感受和想法,可以有如此丰富的变化和层次。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它所暗示的“可能性”上。我猜想它可能是在打破一些固有的认知,挑战一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我期待它能够带来一种“新鲜感”,让我看到一些全新的视角,从而改变我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我并没有把它归类到任何一个特定的学科领域,更像是一种跨界或者融合的尝试。我希望它能够提供一些“打破常规”的思考方式,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探索那些未知的领域。阅读这本书,或许就像在进行一次“思想的旅行”,在陌生的思想土壤中,发现那些意想不到的花朵。我可能不会去评判它的观点是否正确,而是更注重它所能带给我的启发,以及它是否能够拓宽我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洁而富有张力,让我忍不住想去了解它究竟要讲述一个怎样的故事。我没有对它进行过多的预设,只是觉得它可能涉及到一些关于“自我”的探索。我猜想,它或许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让我们有机会去审视自己的动机、欲望和恐惧。我希望它能够带给我一些关于“存在”的思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或者找到一些面对困境的勇气。我并没有期待它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希望它能提出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激发我主动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解答。阅读的过程,可能更像是一场与自己的对话,在文字的引导下,逐渐深入到内心的海洋,去发现那些沉睡已久的宝藏。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对它的内容并没有一个特别清晰的预期,更像是带着一种漫无目的的好奇心。我猜想它可能是一些随笔的集合,或者是一些散落在不同领域的观察和感悟的汇编。所以,我抱着一种轻松的心态去翻阅,期待着能够从中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启发,也许是某个句子突然点亮了我的某个想法,或者某个故事引发了我对日常生活的不同思考。我并没有指望它能提供一个系统性的理论,更多的是希望它能像一条蜿蜒的小溪,带领我去探索一些有趣的角落,看看作者是如何连接那些看似无关的事物。我可能不会去纠结它的逻辑是否严谨,或者它的论证是否充分,而是更关注它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或许,它会包含一些作者个人的经历,一些对生活细节的细腻捕捉,或者是一些对社会现象的独特见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感受到一种“生活本身”的味道,而不是一种“对生活的分析”。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初看之下,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心理学或者哲学层面的探讨,大概会像那些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学术著作一样,堆砌着理论和复杂的概念。翻开目录,虽然有几个词语让我觉得似曾相识,比如“感知”、“觉知”、“潜意识”之类的,但整体的排列和标题的表述又显得有些跳跃,不像我通常阅读的那些梳理清晰的学科书籍。我预设的阅读体验是,需要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那些晦涩难懂的论点,或者在某个概念上反复琢磨。我甚至设想了自己会因为某个哲学思辨而陷入沉思,可能还会和书中提到的某个学派产生共鸣,或者对此提出质疑。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完整的框架,来解释人类意识的奥秘,也许会涉及神经科学的最新发现,或者是一些古老智慧的重新解读。如果真的如此,那将是一次智识上的大餐,让我对自我和世界的认知有一个全新的提升。不过,我隐隐也觉得,这样的书籍往往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可能会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些枯燥,需要克服惰性才能坚持下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