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开了处方笺?:精神疾病的诊断、用药,以及治疗结果(两册套书)

谁开了处方笺?:精神疾病的诊断、用药,以及治疗结果(两册套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Robert Whitaker, Allen Frances
图书标签:
  • 精神疾病
  • 诊断
  • 药物治疗
  • 心理健康
  • 临床医学
  • 医学科普
  • 精神科
  • 处方笺
  • 治疗结果
  • 医学书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深陷亲人过世的悲伤是患了忧郁症吗?
害羞 vs. 社交恐惧症、贪吃 vs.狂食症,该如何区隔?
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何时开始成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精神疾病是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关系的问题?
 
  精神医学作为一门专科起始于19世纪的精神病院,只是当时的精神病院仍以收容、照护为主;19世纪末陆续开始出现高压淋浴、药物注射、睡眠疗法等物理治疗方式,不过仍与今日概念中的精神医学相去甚远。1930、1940年代,精神医学界一度盛行「三合一」的治疗方式:胰岛素昏迷、电击、额叶切除术。精神科医师们开始直接对大脑下手,自此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一路突飞勐进。二战结束后,挟着战时的医学发展,1954年治疗思觉失调症的药物——「托拉灵」上市,精神药物学时代正式展开。1988年「百忧解」出现,精神疾病治疗再次大大地往前跨了一步。
 
  不过,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问题并未就此解决。
 
  从1987到2007年,二十年间美国境内精神疾病患者增加了两倍,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数是之前的三十五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出版于1952年,至今已经到了第五版,收录的精神疾病数量也从60种增加到近300种。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精神疾病吗?扩大诊断的结果,是否让健康的「正常人」成了病患?
 
  【救救正常人】

  今日,有数百万人整天担心自己生病,也被诊断出精神疾病,还接受许多不必要的治疗。我们把日常生活问题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普通人被污名化,医疗资源也因此被大量浪费。我们忽略人类与生俱来自我疗癒的能力,把这个工作交给大药厂,让它们赚进白花花的钞票。

  每个人有各样的生活经验,有各种情绪起伏:压力、失望、伤痛、挫折。这些都是作为「人」会陷入的低潮状态,不应被当作精神疾病。

  作者法兰西斯医师除了是精神医学病学家,也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编修工作小组的主持人。在本书中,他从语言学、哲学、统计学爬梳「正常」与「不正常」的定义与界线,带领读者回溯心理治疗的历史,回顾巫术、希腊时期、中世纪欧洲对精神疾病的处理方式,接着谈到十八世纪欧洲精神之发展,最后带入当代DSM之成形,论述其贡献、影响与缺失。
 
  【精神病大流行】

  如果发明药物是为了治癒疾病,为何精神科用药发展的同时,却使罹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会不会当代这种以药物为主的医疗模式,反而引发了精神病大流行?

  过去二十年来,精神医学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我们不再「讳『疾』忌医」,也开始接受药物作为治疗方式及其功效。1999年的精神医学报告指称,科学文献的确证明了精神科用药至少在「短期内」是「有效」的,有人说这些药物就像「用来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但长期而言,这些药物真的「治疗」了患者吗?

  本书从四个案例访谈起,接着讲述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脉络,以及药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则是利用案例及研究资料,逐步探讨近五十年来思觉失调症、焦虑症、忧郁症、双相情绪障碍症以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在美国境内的盛行状况,并针对每一种疾病的治疗结果研究做了基本回顾。所以,是否我们自以为建立了一场精神医疗的革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第四部分的三个章节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最后一部「解决之道」试图从目前几种发展中的解决方案,找出精神疾病另一种思考面向,以及其他可能的解方。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罗伯特‧惠特克 Robert Whitaker


  罗伯特‧惠特克为医疗科学报导作家,1992年曾于麻省理工学院担任「奈特科学新闻研究员」(Knight Science Journalism fellow),其针对精神病患者及制药工业的报导获得多项医学科学写作奖项,如乔治‧波克奖(George Polk Award)。惠特克为《波士顿环球报》撰写一系列关于精神病患被滥用药物的报导曾获1998年普立兹奖提名。

  其他着作尚有《疯狂美国》(Mad in America)、《地图绘制者的妻子》(The Mapmaker's Wife)、《在上帝的膝上》(On the Laps of Gods),最新作品为2015年出版、与寇斯葛洛夫合着的《被影响的精神病学》(Psychiatry Under The Influence: Institutional Corruption, Social Injury, and Prescriptions for Reform)。

艾伦‧法兰西斯 Allen Frances

  艾伦‧法兰西斯医师为前杜克大学精神医学病学家,同时也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编修工作小组的主持人。

译者简介

王湘玮


  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毕业,曾任职于出版社。

廖伟翔

  成功大学医学系毕业、政治系辅系。「公医时代」创始成员,「医师劳动条件改革小组」成员之一。合着有《岛国关贱字》(左岸)。目前为北市联医仁爱院区不分科住院医师。

黄思瑜

  台大外文系毕业,英国巴斯大学口笔译研究所硕士。曾任国际非营利组织总部祕书、自由译者,现为美商公司专职口译。译有《下一个100年》、《我们曾是公民:只来了一半的末日》等书。
 

图书目录

【救救正常人】

前言
 
第一部 四面楚歌
第一章 甚么是正常?什么是异常?
第二章 从巫医到心理医师
第三章 滥诊
 
第二部 精神疾病热潮有害健康
第四章 过去的热潮
第五章 现在的热潮
第六章 未来的热潮
 
第三部 回到正常
第七章 不再过度诊断
第八章 当个聪明的病人
第九章 精神医学的好坏
 
终章
致谢
注释
 
【精神病大流行】

导读 打开潘朵拉之盒/彭荣邦
前言
 
第一部 解析一种流行病
第一章 现代瘟疫
第二章 轶事思考
 
第二部 精神科用药的科学基础
第三章 流行病的根源
第四章 精神医学的神奇子弹
第五章 追猎化学失衡
 
第三部 治疗成果
第六章 揭露一场悖论
第七章 苯二氮平类药物的圈套
第八章 偶发疾病变成慢性病
第九章 双相情绪障碍症大爆发
第十章 解释一场流行病
第十一章 散布至儿童的流行病
第十二章 受苦的孩子们
 
第四部 细说一套妄想
第十三章 意识形态的兴起
第十四章 人们所说的故事……以及没说的
第十五章 清点获利
 
第五部 解决之道
第十六章 改革的蓝图

终章
志谢
注释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于精神疾病的诊断过程和治疗方法。过去,我接触到的很多关于精神健康的信息都比较碎片化,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新闻报道中的片段,缺乏系统性和权威性。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特别期待它能够系统地介绍各种常见的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并且详细阐述它们在诊断上的关键症状和鉴别要点。同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剖析药物治疗在精神疾病管理中的核心地位,解答我关于精神科药物的诸多疑问。例如,不同类型的精神科药物,如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情绪稳定剂等,它们各自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在选择药物时,医生会考虑哪些因素?药物的疗效如何评估?副作用又有哪些?我更希望了解,药物治疗不仅仅是简单的“吃药”,而是包含了一个复杂而精细的决策过程,并且能够与心理治疗等其他疗法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治疗体系。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治疗结果的分析,比如不同疗法的成功率,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经历的起伏,那将是极大的收获。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建立起对精神疾病治疗的全面认知,理解其中的科学性和人性化。

评分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精神健康领域中的一些普遍存在的误解感到困扰,比如“精神病都是疯子”或者“吃药就会上瘾”。我希望《谁开了处方笺?》这本书能够以一种清晰、严谨的方式,为这些误解正名。我期待它能系统地解释精神疾病的科学分类,揭示不同疾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区别,并且强调它们是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来诊断和治疗的。关于药物治疗,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精神科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解释它们是如何被研发出来的,以及为什么医生会选择使用它们。我希望能够了解到,药物并非洪水猛兽,而是经过大量研究和临床验证的有效工具,能够帮助患者缓解痛苦,恢复正常生活。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治疗结果的评估体系,了解医生是如何衡量药物治疗的成效,以及如何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病情变化来调整治疗方案。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药物依从性、长期用药的益处和潜在风险等方面的讨论,将对我非常有帮助。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破除对精神疾病和药物治疗的迷思,建立起科学、理性的认知,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支持那些正在经历精神健康挑战的人们。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的救命稻草!一直以来,我都对精神健康领域充满了好奇,但又觉得它深不可测,充满了术语和误解。当我看到《谁开了处方笺?》这本书名时,立刻就被吸引了。我迫切地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过程,让医生能够诊断出精神疾病,又如何根据这些诊断开出药方。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窗口,让我得以一窥那些看似寻常,实则充满复杂性的精神健康议题。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清晰地理解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知道有哪些常见的精神疾病,以及它们是如何被识别出来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深入了解药物治疗在其中的作用,了解不同种类的精神科药物是如何起效的,它们能解决哪些问题,又存在哪些局限性。我甚至对治疗过程中的一些细节感到好奇,比如医生是如何与患者沟通,如何评估治疗效果的,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挑战。这本书的厚重感让我觉得它一定涵盖了足够多的信息,能够满足我这个“小白”的好奇心,并为我建立起一个初步的、扎实的认知框架。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长久以来的疑问,让我不再对精神疾病感到神秘和恐惧,而是能够以更理性、更科学的眼光去看待它。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复杂系统,最好的方式是深入其运作机制。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在我看来,就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谁开了处方笺?》这个书名,恰恰点出了这个系统的核心环节——“处方”。我非常好奇,这个“处方”是如何产生的?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决策逻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从诊断的源头讲起,详细介绍各种精神疾病是如何被识别和分类的,包括它们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层面的表现。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诊断工具和技术进行介绍,比如问卷、访谈、甚至是一些神经影像学技术,它们是如何辅助医生做出判断的。而关于“开处方”的部分,我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不同类型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理,它们是如何影响大脑的化学物质,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我也想知道,在药物选择上,是否存在一个标准化的流程,还是更多地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和判断。书中关于治疗结果的探讨,也是我非常看重的一点。我想了解,一个成功的精神疾病治疗,其最终目标是什么?是完全康复,还是症状的有效控制?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治疗依从性的重要性,以及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如何积极参与的建议,那将是锦上添花。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医学发展史和人文学科都有所关注的读者,我总觉得《谁开了处方笺?》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引人深思。它不仅仅是关于疾病和药物的科普,更可能触及到“诊断”这个行为背后的权力、责任与伦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探讨精神疾病诊断的演变过程,了解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及它们是如何随着科学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我也好奇,在诊断过程中,医生所扮演的角色,他们如何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将患者的主观感受与客观体征联系起来,最终做出判断。更让我感兴趣的是,药物在精神疾病治疗中所扮演的“处方”角色。它背后是否存在着复杂的利益链条?药物的选择是否完全基于科学的考量,还是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治疗结果的探讨尤为期待,比如,药物治疗在改善症状、提升生活质量方面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是否存在“治愈”的可能性,或者更多的是一种长期的管理?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些真实的案例分析,或者对不同治疗方案的成功与失败进行深入剖析,那将极大地满足我探究真相的欲望,让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