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陷亲人过世的悲伤是患了忧郁症吗?
害羞 vs. 社交恐惧症、贪吃 vs.狂食症,该如何区隔?
调皮好动坐不住的孩子,何时开始成了「注意力不足过动症」?
精神疾病是生物学、心理学,还是社会关系的问题?
精神医学作为一门专科起始于19世纪的精神病院,只是当时的精神病院仍以收容、照护为主;19世纪末陆续开始出现高压淋浴、药物注射、睡眠疗法等物理治疗方式,不过仍与今日概念中的精神医学相去甚远。1930、1940年代,精神医学界一度盛行「三合一」的治疗方式:胰岛素昏迷、电击、额叶切除术。精神科医师们开始直接对大脑下手,自此精神疾病的治疗方式一路突飞勐进。二战结束后,挟着战时的医学发展,1954年治疗思觉失调症的药物——「托拉灵」上市,精神药物学时代正式展开。1988年「百忧解」出现,精神疾病治疗再次大大地往前跨了一步。
不过,人们在精神方面的问题并未就此解决。
从1987到2007年,二十年间美国境内精神疾病患者增加了两倍,18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罹患精神疾病的人数是之前的三十五倍!《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一版出版于1952年,至今已经到了第五版,收录的精神疾病数量也从60种增加到近300种。我们发现了更多的精神疾病吗?扩大诊断的结果,是否让健康的「正常人」成了病患?
【救救正常人】 今日,有数百万人整天担心自己生病,也被诊断出精神疾病,还接受许多不必要的治疗。我们把日常生活问题贴上精神疾病的标签,普通人被污名化,医疗资源也因此被大量浪费。我们忽略人类与生俱来自我疗癒的能力,把这个工作交给大药厂,让它们赚进白花花的钞票。
每个人有各样的生活经验,有各种情绪起伏:压力、失望、伤痛、挫折。这些都是作为「人」会陷入的低潮状态,不应被当作精神疾病。
作者法兰西斯医师除了是精神医学病学家,也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编修工作小组的主持人。在本书中,他从语言学、哲学、统计学爬梳「正常」与「不正常」的定义与界线,带领读者回溯心理治疗的历史,回顾巫术、希腊时期、中世纪欧洲对精神疾病的处理方式,接着谈到十八世纪欧洲精神之发展,最后带入当代DSM之成形,论述其贡献、影响与缺失。
【精神病大流行】 如果发明药物是为了治癒疾病,为何精神科用药发展的同时,却使罹病的患者越来越多?会不会当代这种以药物为主的医疗模式,反而引发了精神病大流行?
过去二十年来,精神医学在一般人的观念中有了相当大的转变;我们不再「讳『疾』忌医」,也开始接受药物作为治疗方式及其功效。1999年的精神医学报告指称,科学文献的确证明了精神科用药至少在「短期内」是「有效」的,有人说这些药物就像「用来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但长期而言,这些药物真的「治疗」了患者吗?
本书从四个案例访谈起,接着讲述精神疾病治疗的历史脉络,以及药物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第三部分则是利用案例及研究资料,逐步探讨近五十年来思觉失调症、焦虑症、忧郁症、双相情绪障碍症以及注意力不足过动症在美国境内的盛行状况,并针对每一种疾病的治疗结果研究做了基本回顾。所以,是否我们自以为建立了一场精神医疗的革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第四部分的三个章节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最后一部「解决之道」试图从目前几种发展中的解决方案,找出精神疾病另一种思考面向,以及其他可能的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