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怎么会干坏事?:我们不愿面对的隐性偏见

好人怎么会干坏事?:我们不愿面对的隐性偏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Mahzarin R. Banaji, Anthony G. Greenwald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偏见
  • 认知偏差
  • 道德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公正
  • 刻板印象
  • 隐性偏见
  • 决策学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我们真像自以为的那样,慷慨、公正、诚实?

小心,潜意识正在背叛你!
骨子里,你仍然排挤穷人、只对自己人好?
白人警察误杀黑人,都是潜意识偏见作祟?

  虽然意识上已认同人人平等,偏见歧视早就自动储存大脑中,我们却浑然不知。
  当内隐关联测验掀开心智盲点, 证明隐性偏误的确影响心态行为,我们竟难以置信。

  要别人这样看待你,你却那样看待别人?
    
  在意识上,我们反思后理性认知;偶而说谎、以好人自居、正确回答调查,这都是自我印象管理的一环,无非希望别人这样看你待你。但在潜意识里,我们却自动直觉联想;在过往文化环境里对特定群体的刻板印象,形成社会心智臭虫和盲点,潜移默化,让你不知不觉用异样眼光看别人,以反射动作待别人。

  偏见与歧视,一直藏在潜意识里
    
  在意识上,对黑人、女人、老人、穷人、自己人,对非我族类,对特定群体,公平公正已是主流价值;但在下意识无意识里,在不知不觉中,在作为与不作为上,我们的偏见与歧视,继续以更隐形的方式出现,四处可见。

  你看得见自己的盲点吗?你了解自己的内心吗?你能公正而准确地评价他人吗?

  两位心理学家发明了「内隐关联测验」,多年来,让人类潜意识中的心智臭虫、问答谎言、思维失调、刻板印象、内群体偏好等类不自觉的偏见与歧视一一显形。像喜欢白人讨厌黑人、女主内男主外、男生数学比较好、帮助自己人…等。这些看似无伤大雅、我们不愿承认、不明显甚至不相信的盲点、偏见与歧视,虽还不构成道德指控,但因无意识的认不认同、行不行为,却的确已影响了社会与世界。
    
  其实,在种种文化态度先入为主的影响下,涉及年龄、性别、种族、国籍、性取向、宗教信仰、社会阶级乃至是否残障,每个人心底都对他人有些偏见;在潜意识的刻板印象中,对特殊社会群体的好恶,仍然不假思索影响着我们对他人性格、能力、潜力的评价。
    
  歧视与偏见虽然愈来愈隐而不显,却足以使弱势更劣势,使强势更具优势。
    
  如何消除或超越潜意识偏见?让人们更认识自己、更客观公正、更表里如一?有哪些指导原则与策略?
    
  当然,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位心理学家提出唿吁,也在持续努力中。

【关于本书】

  2005年1月14日,哈佛大学校长赖瑞‧萨默斯(Larry Summers)提出,导致女性在数学领域表现相对落后的三个原因之一,是她们数学方面的天赋能力的欠缺。由于有些人在这一问题上持其他看法,一场全美性的激烈大辩论随之展开。即使后来世界各地有超过2,000篇的社论和新闻报导参与了萨默斯的大辩论,但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赢家。
 
  本书关注的是包括上述例子在内的一系列隐性偏误(hidden bias),它们指的是我们对特定社会群体的零散知识(bits of knowledge)。我们在文化环境中反覆接触到这些知识,将它们储存在大脑里,一旦成型,将影响我们对待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我们却对这种区别对待全然不知。通过与人们探讨隐性偏误,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自身行为被潜意识的思想所影响表示不敢相信。
 
  这种隐性偏误造成的盲点和双眼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我们本身察觉不到。本书最大的挑战,就是要说服读者,我们如何在大脑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证明事实确实存在。
 
  本书最重要的起点来自包括作者在内的很多人于1995年开始研究的内隐关联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如今在implicit.harvard.edu网站上,已有超过1400万人完成了这项测验。内隐关联测验能够帮助我们揭示大脑中隐性偏误形成的盲点,深入探究了隐性偏误的盲点并发现它的组成部分。
 
  隐性偏误的盲点普遍存在于很多好人身上。本书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释科学知识,从而使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为与出发点保持一致。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玛札琳.贝纳基(Mahzarin R. Banaji)、安东尼.格林华德(Anthony G. Greenwald)


  玛札琳.贝纳基和安东尼.格林华德已经合作超过三十年,两人分别任教于哈佛大学和华盛顿大学。他们志趣相投,都希望透过研究理解人类心智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运作方式。两人和同事布莱恩.诺塞克(Brian Nosek)共同开发的「内隐关联测验」,改变了他们自身,也改变了他们的研究工作和领域。在implicit.harvard.edu网站上,有超过1400万人完成了这项测验。


图书目录

目次∣Content
 
前言
 
1心智臭虫
受骗的眼睛/视觉心智臭虫/记忆心智臭虫/可得性捷思法与锚定/社会心智臭虫/背离效用最大化原则
 
2五颜六色的谎言
无意与有意之间的谎言/灰色谎言:抱歉,她不在/无色谎言:我每天只抽半包烟/红色谎言:我爱你/蓝色谎言:我总是勇于认错/问答题敌不过印象管理/重新审视诚实度
 
3直捣盲点
触及内心最真实的想法/扑克牌分组测试/花卉─昆虫内隐关联测验/内隐关联测验的妙用/种族内隐关联测验/自动化偏好=偏见?/用测试结果预测人的行为?/中度相关的含义
 
4双面心智
「同性恋并没有什么错」/割裂的心智:反思与自动/解离:理性与直觉的拉扯/认知失调:难以直面的矛盾/有其身必有其心/你会和入殓师约会吗?/同时知道也不知道/你觉得好笑吗?/谁喜欢老年人?/将忧虑转化为改变自我的力量
 
5大家都在贴标签
这怎么可能?/有些刻板印象更合理/当刻板印象不刻板/负面居多的刻板印象/分类影响行为/大脑的分类本领/刻板印象怎么用/刻板印象与独一无二的人类个体/每个人都在用
 
6偏见的隐藏成本
M医师的误判/地球是球形vs.地球是平的/一夜成名记忆实验/如果Sebastian 是Samantha 呢?/错把好人当罪犯/疑心的负担:欧巴马竞选之路/自我击败的刻板印象/女性是自己事业的绊脚石/哈佛校长惹的祸
 
7我们和他们
星肚史尼奇vs.光肚史尼奇/把雨靴当妈妈的雏鸟/「像我的」和「不像我的」/性别俱乐部/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小团体实验的惊人发现/大脑在不在乎「我们」vs.「他们」?/裁缝的手与耶鲁教授的手
 
8终极目标
要比心智臭虫更聪明乐团如何招募最优秀的演奏家?/心智臭虫可以终结吗?/不花脑筋的解决方式/数字解决?/不安的平等主义者/脱对自身的偏见/心智臭虫、盲点和解决方案
 
附录1 种族态度的科学研究
 
附录2 种族、劣势与歧视
 
志谢

图书序言

前言
  
  一如所有嵴椎动物,人类双眼的视网膜上也有一个盲点。这个区域叫作scotoma(希腊语的原意是「黑暗」),意思是没有对光敏感的细胞,因此虽然光照射在此区域,却无法通过有效途径被大脑的视觉区域所感知。
  
  弔诡的是,人们能「看见」自己的盲点。不信让我们尝试一下:下图中的长方形中间有个「+」号,用手遮住一只眼睛,另一只手将这幅图举起离眼睛一臂距离。然后缓缓将这幅图拉近,这时眼睛还是关注「+」号不变。当距离眼睛大约6呎时,与睁开的那只眼睛同侧的黑点将会消失。将这幅图继续拉近,黑点又会重新出现。黑点消失的那一刻就是那一点的光线射入视网膜中盲点的时刻。有意思的是,当你将视线转换到另一侧能看见的黑点上时,「+」号就会消失。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注意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在黑点消失的位置,并没有在网格背景上留下空缺,你看见的是没有间断的格线。你的大脑相当了不起,它用合理的事物─这个长方形上格线的延伸─弥补了盲点的空缺。除了刚才你经历的现象,还有一种病理学条件下的现象叫做盲视(blindsight)。盲视病患患者能够准确地伸手拿取放在他们面前的物体,却完全意识不到对该物体的视觉体验。如果在盲视病患患者面前放一把锤子,然后问:「你能看见面前的东西吗?」患者病患会回答:「不能。」但是如果让患者病患伸手去拿那把锤子,病患他却能够成功地完成这个动作,可他刚才竟然说看不见面前的锤子。之所以出现如此令人匪夷所思的现象,正是由于盲视的条件创造了一条视网膜与大脑之间的通道,即使在没有视觉意识的情况,也能对行为进行指引。
  
  本书的关注点并不是视觉感知的影响,而是另一种类型的盲点,包括一系列隐性偏误(hidden bias)。这种隐性偏误造成的盲点和人们在刚才的网格实验中产生的盲点有个相同点:和自己双眼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我们察觉不到这种隐性偏误。这种盲点与戏剧性的病理学现象盲视也有个共同特征:一如「看」不见锤子的病患患者,他们的行为不受盲视的影响,隐性偏误也能够在我们潜意识的情况下指导我们的行为。
  
  本书所指的隐性偏误包括哪些内容呢?它们─由于找到不更好的词─是我们对特定社会群体的零散知识(bits of knowledge)。由于我们在文化环境中反覆接触到这些知识,因此将它们储存在大脑里。一旦在大脑中成型,隐性偏误将影响我们对待特定社会群体的行为,我们却对这种区别对待全然不知。通过与人们探讨隐性偏误,我们发现大多数人对自身行为被潜意识的思想所影响表示不敢相信。
  
  本书的目的在于说明为什么以作者为主的众多科学家,认为隐性偏误十分可信。大量的科学证据都能证实这个结论。想说服读者并不是个简单的挑战,我们如何在大脑毫无意识的情况下证明事实确实存在呢?
  
  几年前,我们给人们提供了一项测试,试图揭示可能存在的隐性偏误。这项测试是询问人们对两位美国文化偶像─欧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和玛莎.史都华(Martha Stewart)─的偏好。一封措辞完美而幽默的电子邮件,证实了我们的行为被处于大脑盲点区的资讯所左右这一让人难以置信的事实。邮件中写道:「亲爱的哈佛人,我绝对不是那种喜欢玛莎.史都华胜过欧普拉.温弗瑞的人。请你们调整测试。法兰克。」
  
  我们明白法兰克想表达的意思。他清楚,在大家的共识中,这句话隐含的意思就是,他喜欢玛莎.史都华超过欧普拉.温弗瑞。但是,法兰克不相信,在意识不到的情况下,他的大脑里有一个附加的偏好。因此,这项测试本身需要重新设计!
  
  法兰克眼中这份有瑕疵的测试问卷,是包括我们在内的很多人于1995年开始研究的内隐关联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IAT)。正如前面实验中的长方形及黑点帮助我们看到视网膜上的盲点一样,内隐关联测验能够帮助我们揭示大脑中隐性偏误形成的盲点。视网膜上的盲点仅仅证实了人类视觉系统中盲点的存在,内隐关联测验则深入探究了隐性偏误的盲点并发现它的组成部分。
  
  我和玛札琳在俄亥俄州的哥伦布市(Columbus)相遇。1980年,玛札琳从印度来到俄亥俄州立大学(Ohio State University)读博士时与我一起共事。可以说,1980年代见证了心理学这个分支的重大改变。研究方法的变革,使心理学成为能够揭示内省无法触及的强大的心理内容和过程。在当时,心理学只是在这个范畴的边缘徘徊。我们两个人试图研究这些方法能否逐渐揭示并解释这些对社会行为看不见的影响。
  
  潜意识的心理功能大大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激增,人们也逐渐加深了理解。二十五年前,大多数心理学家秉持的观念是,人类行为主要由有意识的想法和感觉所支配;现在,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认为人类的判断和行为很少是意识的产物。二十五年前,「潜意识」这个词基本上不会出现在我们平时阅读或发表文章的科学期刊中─因为在20世纪早些时候,它并不为心理学研究所青睐;现在,「潜意识认知」这个术语频繁出现,直到1990年代,它的出现频率才被另一个相关的术语「内隐认知」超越。二十五年前,心理学家研究大脑的主要方法仅限于询问人们的心理状况及意图;现在,研究方式各式各样,其中大多数都不用研究对象报告他们自己的心理状况或行为意图。
  
  细读参考文献的读者会发现,我们高度依赖过去八十年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并紧跟其步伐。其中两位科学家的卓越发现让包括我们在内的后人受益匪浅。通过多年的共同努力,纲纳.缪达尔(Gunnar Myrdal) 率领的团队于1944年完成《美国困境》(An AmericanDilemma),这本书与当时其他力量相结合,从此将种族歧视问题列入国家议事日程。戈登.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于1954年写成《偏见的本质》(The Nature of Prejudice),为科学研究偏见奠定了基础与组织架构,从而推动了21世纪新的科学研究的继续发展。
  
  正如已故的美国参议员丹尼尔. 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Moynihan)所言:「人人都有权拥有自己的观点,却无权拥有自己的事实。」这点说来容易做来难,因为事实的构成往往比较模煳甚至充满争议。政治讽刺作家史蒂芬.科尔伯特(Steven Colbert)创造了一个相关术语叫做「事实性」(truthiness),将之定义为: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观点,而忽略了常规意义上被证实的事实。
  
  为了嘲讽事实性,伪保守主义者科尔伯特假装自己更偏向于事实性而不是事实。他说:「我不相信书籍,书里只有事实,却没有心理感觉。」为了避免耽溺于事实性,我们选择更加忠实于证据,尤其是实验结果得到专家的广泛认同。换句话说,我们一贯坚持并有意识地选择,更加注重事实而不是内心想法。
  
  和其他科学家一样,我们没有资格断定,现在经过证实真实有效的,未来一样经得起考验。未来的知识一定会超越并取代现在的理解。但是,我们如果以谦逊的态度做好手头的事,就能使本书中的结论在未来几十年避免被推翻的命运。其中一个重要的结论是:隐性偏误的盲点普遍存在于很多好人身上。
  
  对「好人」这个词我们有些惶恐。我们(更不用说道德权威)没有识别好人、坏人的特殊技能。这里的「好人」指的是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那些出发点良善且能据此约束自己行为的人。本书最大的目的就是充分解释科学知识,从而使这些好人更能做到自己的行为与出发点保持一致。

图书试读

第4章 双面心智

「同性恋并没有什么错」

回想起电视喜剧《欢乐单身派对》(Seinfeld)第57集的场景,难免让人会心一笑。「出柜」这集讲述杰瑞和乔治发现一名年轻女性在监听他们,他们为引起她的注意而假扮情侣的故事。他们后来才发现,这个女人是一名记者,偷听他们的目的就是在报纸上将杰瑞曝光。为了收拾残局,杰瑞和乔治反覆向女记者澄清,说他们不是同性恋,其间也反覆强调「同性恋并没有什么错」。

即使是对此一情景及主人公一无所知的观众,也能轻易发掘这句反覆出现的台词暗含的幽默感:一方面,当代社会对同性恋的态度使大家认为同性恋是正当合理的(杰瑞和乔治可以假扮同性恋情侣);另一方面,他们之后反覆否定的迫切态度又说明,很多人内心深处还是认为同性恋有些不对劲。

我们的偏好有各式各样的形式,譬如我们喜欢或排斥、鼓励或反对、接近或避免什么人事物。为了构建理论并进行研究,心理学家习惯将人的心智通过不同特征划分为反思式自动化两个系统。一方面,杰瑞的反思式心智的确是认同同性恋的,他能理直气壮地说自己认为同性恋没有任何错。但是另一方面,杰瑞也是大文化环境的产物,在几个世纪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同性恋都被当作一种不幸的心理错乱,甚至许多情况下被当作一种会下地狱的罪行,遭众人厌恶。如果杰瑞的自动化心智将同性恋与罪恶相连结(^^同性恋=有罪^^),这必然会影响他的想法、感觉以及行为,让他感到不安甚至是可耻。
当然,这一集的点睛之笔,在于反覆出现的台词「同性恋并没有什么错」,以及它瞬间抓住的要点,提醒人们心智存在两个割裂的部分——反思的和自动的。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