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从小,我就在一个家庭氛围不好的环境成长,自从有记忆以来,父母亲经常争吵,偶有彼此出手的情况,虽不致导致双方受伤,却早已悄悄地在我心里埋下「脱逃」的种子!
经历过两段感情,时间都在五年左右,第二段感情让我决定走入婚姻。这段婚姻维持了十二年,终究划上句点。省思婚姻之路,老实说,我曾经怨恨过我的父母,原来,走入婚姻只是我想逃离原生家庭的唯一途径(在当时)。只不过这怨恨之念并未停留在心中太久,因为后来我想通了一个道理:没有我的父母亲,便没有我!
纵使离婚两年,我仍不敢告诉母亲,因为母亲随着年岁增长,情绪波动起伏愈大,家里的气氛一年比一年更糟。这些年来,我也算是家里的灵魂人物,尤其近年来有种莫名的动念,让我对父母亲的原生家庭、成长背景想更进一步的了解,便总是在与父亲小酌同时,聆听父亲娓娓道来……。
看了高老师的着作《您也害怕孤独吗?解析边缘性人格》,我才明白,原来母亲便是所谓边缘性人格!外婆50几岁年纪轻轻便喝农药自杀,母亲则因为外公拿取隔壁邻村的聘金,要将她嫁给一名莫名男子,继而逃离家乡北上台北,在一家日本料理店工作,因此结识父亲。被遗弃的内在恐惧其实一直存在母亲心中好多年。当我从父亲那儿得知母亲的成长背景,更加心疼!阅读了高老师的着作后,更加了解母亲,也更能理解情绪背后的元兇。我明白,唯有给予母亲更多的疼惜与关爱(尤其是父亲丈夫的角色),才能抚平母亲体内的魔鬼。
之后,我开始质疑,在这样的家庭成长,是否也遗传了母亲的边缘性人格。高老师建议我进入罗吉斯心理谘商所网站(www.rogersc.com)做「忧郁症、边缘性人格、焦虑症自我检测」。将时间拉回十几年前,用以当时的情绪状态加以检测。检测结果,是「中度忧郁症」,虽然另外两项检测结果,证明我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我决定寻求高老师的协助,找出心中疑惑。
与高老师的结识或许是冥冥中之必然(至少我是这么想的)。咀嚼这本书的同时,我亦尝试着与自己对话。从阅读的一开始到最后一页,从书中无论是媒体社会新闻案例,或是高老师谘商的个案,无不提醒我们,人的性格养成来自原生家庭(照顾者)的依附关系与对待,这是最强大的连结。
童年记忆的召唤,让我重新进入时光隧道,唤醒了深藏多年父母失和对我的负面影响,但也化解并且让我走过这悲伤。因为我逃不开躲不掉,这经历和记忆包含在我生命之中,是生命走过的足迹,是一段生命不可被 灭的过程。也许这段过程有点意料之外,有些让人震惊,不想接受,但生命仍必须学习面对这未知的旅程。我必须在当中学会去抛掉不适合生命的部分,让自己重新接纳生命所需要改变的部分。本书赤裸裸的揭露我内心底层那从未开启的潘朵拉盒子,却也疗癒了我生命中难以承受之重。
现在的我,很幸福。凡走过必留下痕迹,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无法抹灭!好的、不好的(不一定是坏的)终将为自己留下扉页。
原来,27、28岁当时想结束自己生命的波澜,再回首!开始未必开始;结束未必结束。
相信您阅毕此书,也将认为这是一本值得推荐他人阅读的好书。
李静萍
硕士毕业,教育工作者
现职为亲职教育、生命教育讲师,
海崃两岸心理谘询协会亲子教育主任委员
爱你一辈子志工,蒲公英天使志工
序文 我们每天翻开报纸,阅听社群大小事物,总有些事情难以理解,例如:
为什么:
省吃俭用,却乐此不疲的养一大群宠物?
无法培养兴趣嗜好,却沉迷于菸酒、毒品?
须永远有热恋的感觉, 无法忍受平淡感情?
极端思考,不容灰色地带,不是深蓝,就是深绿?
遇到情伤,女性会割腕,男性会捶墙成伤?
无法忍受女友穿着暴露?
即便体重过重,仍疯狂饮食?
一辈子为情所困,甚至成为恐怖情人?
本书将为您一一解答。
现代人因情感冲突而失恋、分居、离婚比比皆是,个性不和该是伴侣分手、离婚的最大原因,依据我多年谘商经验,边缘性人格的强势、急躁、极端、情绪、压抑,或惯于操控亲近的人,应是将笼统的个性不和因素加以具体化,您该能发现以上所出现的各种情绪反应,充斥于我们社会各个角落,如果我们能通晓此人格的来龙去脉,并适时调整改善,相信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情感冲突与离异,毕竟我们最重要的人生课题是维系和谐情感与婚姻幸福。本书的写作目的就是企图揭开此复杂难懂、长久以来被忽略的边缘性人格神祕面纱。
您可能好奇,为何有些人能享受孤独,可单独浪迹天涯,有人却害怕孤独,无法独自忍受漫漫长夜,如果亲人离异,或伴侣提出分手,会像中了魔一般,出现心神不宁的情绪反应,我们经常借由媒体知道,平常温和理性的正常人,会为了情感伤人或自杀,甚至痛下杀手,冷血的背后,其实潜藏着心魔,如果我们任凭这可怕的心灵魔鬼任意流窜,仍会有很多无辜生命受到伤害。本书将引导您了解人类心魔,希望能遏止充斥着社会版面的人伦悲剧。
本书结稿前,云林发生一位17岁少女,因父亲将外遇所生3岁女儿带回家中抚养,在备受冷落之余,曾于脸书表示:「家不像家、家人不像家人 、「一个人,惯了 、「我恨过年! 等悲愤语言后,一位师长眼中乖巧的青少女,竟以尖刀刺死同父异母妹妹。在此之前,成长于冷漠家庭的北捷杀人兇嫌郑捷,其杀人动机至今未明,如果我说这同样是极端孤独后所启动的变态行为,应离事实不远,遗憾的是,很多人仍浑然不知孤独会令人抓狂,甚至酿成恐怖悲剧。
写书需要动能,缺乏足够动能,就很难让人下笔,这本书的动能来源是:身为心理谘商工作者,过去二十年来的谘商专业聚焦于忧郁与焦虑,从2010年初始,我发现谘商中的忧郁症个案有许多人同时符合边缘性人格诊断标准,为了精确掌握两症的关联度,我开始将过往谘商前所使用的忧郁、焦虑心理测验置入边缘性人格测试,结果在忧郁症个案中,发现约有八成同时出现边缘性人格问题,也就是两者的共病性(comorbidity)偏高,过去我们知道原生家庭、童年经验、父母照顾不周可能导致忧郁症,如果阅毕此书,经过进一步探讨与了解,您会认为此答案应该更易形成边缘性人格而非忧郁症。
以前对边缘性人格个案的专业印象是情绪、行为与思考模式深不可测,遇到感情刺激所引发的狂躁不安、自伤、伤人等,在谘商中是戒慎的,深怕个案在谘商过程中出事、自杀,然而当我深入了解问题的根源,尤其前来谘商个案虽为情所困,也出现忧郁、情绪、极端、恐惧寂寞等边缘性人格问题,但他们不致有酗酒、嗑药、自残或自杀等典型边缘性人格的样态。希望本书能让所有心理工作者改变过往成见,让这群被忽略的中度边缘性人格个案得到妥善治疗。
本书第一篇先让读者知道此理论的来龙去脉,从瑞士医师波耐(T. Bonet)于1684年发现部分病患出现极不稳定的情绪反应,到1994年DSM-IV完整列出边缘性人格的九大标准,此人格疾患理论终于大势底定。接着讨论了此九大标准,让您通晓边缘性人格的症状反应为何?我同时于第三篇加註,如遇到此困境「我们该怎么办」?除此九项诊断标准外,我透过这四年来近身接触谘商个案,列出我对此症的了解,可见第5章「认识边缘性人格小常识」。
多数人不清楚孤独的产生与婴儿时期是否被良好抚育;童年是否孤单;父母是否经常争吵;父母是否有边缘人格特质,或是否曾经历分离焦虑阴影等因素息息相关。
西方心理学早在百年前就发现人类孤独密码,由于多年来少有人将抽象的孤独议题加以分析与串联,以至于与人类健康、幸福、快乐相关的心理学密码仍因理论太过深奥而沉睡中。西方心理学界以边缘性人格为专书,至今寥寥可数,台湾除几本翻译专书外,更是付之阙如,欲通晓孤独与边缘性人格,就该理解几位关键大师们的相关论述。
第二篇在「为何罹患边缘性人格」的主题下,希望能带领读者深入心理学大师们从佛洛依德发现潜意识以降,如何为这伟大理论苦心钻研,让世人认清婴幼儿在心灵需求与成长中,需要照顾者更多的了解与关怀,以免孩子长大后因被爱不足而过度投射于未来伴侣。我将此书定位为大众心理书籍,然而本篇的精神分析与客体关系论艰涩难懂,为了让读者能深入浅出理解其中奥祕,我尽量将之白话化,并加以註释,让您更能接近这些理论。
当了解边缘性人格样态与形成因素后,本书第三篇先试着提醒读者从婴幼儿、童年、青少年及成人期各阶段需留意的事项,包括我们该以何种方式抚慰幼儿心灵、如何在童年阶段营造家庭气氛、如何避免青少年的边缘性人格行为、如何维护成人的情感关系等,此篇还特别罗列「边缘性人格的自我陪伴疗法」一章,指出克服边缘性人格除心理谘商外,也须以运动、增加兴趣嗜好、扩展人际关系、练习独处等方式面对,当克服依附他人的习惯,边缘性人格的躁动心灵会渐次平静,当能自我自然陪伴之际,就是边缘性人格心理谘商发挥疗效之时。
在认识为何罹患、如何改善边缘性人格后,我们希望读者能实际看到生活周遭的鲜活案例。第四篇首先提出边缘性人格的核心问题:自杀伤人,先介绍了这几年来受大众瞩目的自杀案件,东、西方两大演艺人员,张国荣与玛丽莲.梦露的生平与自杀案件分析,接着也分析了2012年中,媒体所报导的情杀案件,最后邀请了曾前来罗吉斯心理谘商所的边缘性人格个案,写出他们在谘商过程的感想与回馈。
天下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有些不幸的孩子,却是因为父母在错误的育婴或教育观念中,懵懂的伤害了子女而不自知,这些孩子在欠缺爱的抚慰下,心灵如同失温般,终其一生需要更多陪伴与关怀,他们在寂寞恐惧中企图填满那失温的心灵,然而害怕分离或被遗弃恐慌中所出现的各式边缘性人格问题,却要由这些从小的被害者承受,为了彻底改变充斥于世间的情感悲剧,本书是写给:
心理治疗专业人员:
边缘性人格不该是过去我们所认知的重度患者,如果您的案主在处理感情过程中,易因分手、离婚、分离,出现情绪失控、极端反应,透露出害怕分离与被遗弃而抗拒孤独的内在恐惧,这样的心理反应,虽未出现自杀、自伤等问题,仍可考虑被界定为中度边缘性人格。有部分心理治疗人员受到教科书及DSM诊断标准影响,遇到边缘性人格个案,可能因其过度依附及严重自伤、自杀企图而抗拒或转介。本书将协助您克服障碍,让您轻松惬意的接纳此症个案。
边缘性人格者的亲友:
如果我们纳入中度边缘性人格诊断标准,这些过去可能被以忧郁症为治疗方向的案主,将可能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者。如何深入了解,并协助这些陷入感情困境的亲友,乃现代人极重要的学习课题,此书将详尽为您揭露此症的神祕面纱,找出答案后,便能助您改善边缘性人格亲友的情感困境。
边缘性人格者的伴侣:
如果您与伴侣的关系不佳,且对方个性强势、急躁、情绪化,不时有操控、极端反应,因害怕孤单,有过度依附现象,这都是典型边缘性人格现象,如果我们不明究里,很可能会因对方的非理性而冲突不断,长久以往,原本开朗乐观的性格,可能因抑郁而罹患忧郁症,本书将引导您面对感情苦海,改善与伴侣的互动。
边缘性人格者:
边缘性人格是所有心理症状中,最复杂难懂之一,它涉及婴儿期的养育、童年期的孤单、青少年期的人际困扰,及成年期的感情问题。欲改变心理问题,如能通晓此症状的来龙去脉,将产生事半功倍的疗癒效果,这本书将带您从童年经验、父母性格、家庭气氛等因素探索此人格的样态、成因及解决办法。
为人父母者:
如果您问我这本书最希望让哪一族群看?我认为此书最该看的人是为人父母者,尤其每位父母在有孩子前,心中都期许未来能孕育出健康、快乐的下一代,然而如果不先了解孩子从出生后的内心世界与基本需求,这小小的生命可能因此受到无法抹灭的伤害。这本深入浅出、适合所有教育程度阅读的书,将教导您教育出健康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