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初版由台湾东华书局于 1991 年 4 月发行。问世后敷及半年,即荣获嘉新文化基金会优良着作奖;继而在同年底再获行政院新闻局优良着作及优良图书两项金鼎奖,创一书连获三奖之先例。本书初版发行后随即授权上海人民出版社发行简体字版,广受心理学界欢迎,不旋踵即为两岸三地大专院校心理学系及相关科系开设心理学课程者广为採用教学用书;销售盛况十多年来迄不衰退,至今仅在台湾之繁体字版即已连续增印至四十八刷。
为了兼顾多类型读者的需要,本书重修版动笔前,先行拟订了以下几项原则:(1) 内容必须包括最新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基本重要知识;(2) 内容陈述必须有组织有系统,特别是在文字陈述时,必须具有易读性与易懂性;(3) 两岸名词译文不同者,将对岸同词异译的译词并列在括号内,以减少读者的困扰;(4) 在本文内无法详述的相关资料,另设补充讨论专栏或附加脚註以资说明;(5) 对本文内新名词解释不足而影响读者理解时,随时举例予以说明;(6) 在每章之末增列最近出版资料,用以扩大读者的相关知识,并可做为有意进修者参考;(7) 採用套色版面,并大量增加精美插图,用以帮助读者对内文的理解,且增加其阅读兴趣。
作者简介
张春兴
学历:
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士、硕士,美国夏威夷大学教育心理学硕士,美国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哲学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
经历:
曾任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教授兼系主任,美国普度大学客座教授,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卫生协会、教育学会、辅导学会理事,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大学学术发展委员会、教师申诉委员会委员。现任台湾师范大学终身职名誉教授及博士生导师,花莲教育大学教育科学讲座,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吉林大学客座教授。
第一章 对现代心理学的基本认识
第二章 行为与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四章 意识与意识状态
第五章 学习历程
第六章 记忆与遗忘
第七章 思维与问题索解
第八章 生命全程的身心发展
第九章 动机与情绪
第十章 智力与智力测验
第十一章 人格与人格测验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
第十三章 心理异常及其成因
第十四章 心理治疗
拿到这本《现代心理学 重修版》的时候,我本来是抱着一种“随便翻翻,了解一下”的心态。毕竟,心理学这东西,听起来就很高深,又是“重修版”,感觉会更加学术化,可能离我的生活有点远。但没想到,它竟然这么有趣!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认知偏差的那几章。作者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我们为什么总是会高估自己对某件事情的了解(“知道的诅咒”),或者为什么会更容易记住那些让我们感到震惊或快乐的事情(“峰终定律”)。这些概念听起来好像很专业,但一旦结合了作者描述的那些生动的小故事,就变得特别容易理解,而且很有启发性。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做决定的时候,是不是也受到了这些认知偏差的影响。比如,我最近在纠结一件事情,总是倾向于听取那些支持我想法的意见,却忽略了反面的声音,现在才意识到,这可能就是“确认偏误”在作祟。这本书真的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全新的认识,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自己内心深处一些未曾察觉的运作机制。它没有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引导你去探索和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充斥着各种晦涩术语和冰冷理论的工具书。然而,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对“积极心理学”的独特解读。它没有像一些书籍那样,仅仅强调“努力”、“乐观”等口号,而是通过大量实证研究,深入剖析了幸福感、满足感、感恩等积极情绪的科学基础。例如,关于“心流”的理论,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了那种全身心投入、忘记时间的状态,并且给出了很多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并体验“心流”的具体建议。这对我来说太有用了,我一直觉得自己工作效率不高,容易分心,但读了这一章,我开始反思自己是不是没有找到那种让我真正沉浸其中的事情。此外,书中关于“品格优势”的讨论也让我眼前一亮。它不再是简单地告诉你应该如何“弥补不足”,而是鼓励你去发掘和发展自己的核心优势,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温暖而富有力量,它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读物,更像是一位智者在与你进行一次深入而真诚的对话,引导你去发现内心深处的潜能,并鼓励你活出更充实、更有意义的人生。
评分拿到这本《现代心理学 重修版》,我本以为它会是那种需要反复研读、才能勉强理解的学术大部头。但出乎意料的是,它读起来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尤其是关于“人格心理学”的部分,让我对“我是谁”这个问题有了全新的思考。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介绍了各种不同的人格理论,比如特质论、精神分析论、人本主义论等等,并且详细地比较了它们的异同。我最喜欢的是对“大五人格模型”的解读,它把人格分解为开放性、尽责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这五个维度,并且用很多有趣的测试题来帮助读者自我评估。读完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的一些行为模式,比如我喜欢尝试新事物,对未知充满好奇,这可能就和我的“开放性”得分高有关。这本书让我觉得,认识自己是一个持续探索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它没有用一种“非黑即白”的方式来定义人格,而是强调了人格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内容循序渐进,即使是对心理学完全没有基础的读者,也能轻松入门。它就像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地图,带领你在自己内心的世界里进行一场精彩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一个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在心理学的广阔领域里进行了一次令人兴奋的探索。我尤其被它在“社会心理学”部分所展现出的洞察力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抽象的理论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人与人之间微妙的互动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和认知的。举例来说,关于“从众效应”的讨论,通过几个经典实验的解读,让我深刻体会到群体压力是如何悄无声息地改变个体的判断。我甚至联想到了自己过去的一些经历,在一些场合,即便内心有不同的想法,也可能因为周围人的意见而选择了沉默或附和。此外,关于“依恋理论”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从童年时期的亲子关系出发,阐述了它如何深刻影响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模式。这让我对自己在恋爱中的一些困惑有了更清晰的理解,也更懂得如何去改善与伴侣之间的沟通和连接。这本书的语言流畅且富有逻辑性,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故事、案例和深入浅出的分析,构建了一个完整而引人入胜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我感到自己对人际交往的理解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更加自信地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社交场景。
评分坦白说,我对心理学的兴趣起初是源于一些日常的困惑,比如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充满活力,而有些人却显得疲惫不堪,又或者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塑造我们的性格。而这本《现代心理学 重修版》恰恰满足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求知欲,而且是以一种我意想不到的深度和广度。我特别欣赏它在“发展心理学”部分的呈现方式。作者不仅仅是简单地描述儿童的成长阶段,而是深入探讨了在这个过程中,环境、遗传以及个体的主动性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一个人的。例如,关于“关键期”的概念,让我对早期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意识到抓住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多么重要。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书中还触及了一些“变态心理学”的内容,但它并非以猎奇的姿态去描述,而是用一种科学、理性的态度,解释了心理疾病的成因、表现以及治疗方法。这极大地消除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恐惧和误解,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客观和包容的心态去看待那些身心受到困扰的人们。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全面,从个体成长到心理健康,无所不包,而且每一部分都充满了严谨的学术研究支撑,却又不失可读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