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是每个人常见的问题,但却也是棘手的。本书作者以浅显的文字介绍简单但实用的行为改变之相关理论、技术与其运用,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技术,也涵盖了新的技术与运用。因此,对大学生、家长或教师,甚至从事专业服务的特教教师、心理师、社工师而言,本书均可算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专文推荐 v
译序 ix
第1篇 行为改变取向 1
第1章 导论 3
第2章 行为改变简史 19
第3章 专业伦理问题 33
第2篇 基本行为原则与程序…47
第4章 正增强 49
第5章 透过制约性增强发展并维持行为73
第6章 透过消弱减少行为 83
第7章 透过间歇性增强发展行为的持续性99
第8章 减少行为的间歇性增强类型117
第9章 刺激区辨与类化:在适当时间与地点做适当的事 127
第10章 借由撤除发展适当行为145
第11章 逐步养成 157
第12章 运用行为连锁发展新行为171
第13章 透过处罚消除不当行为187
第14章 利用逃避与避免制约建立适当行为207
第15章 反应制约原则的程序217
第16章 反应与操作制约结合233
第17章 行为改变的类化 247
第3篇 有效计画策略的事前考量263
第18章 规则与目标 265
第19章 示范、引导及环境诱发283
第20章 前事控制:动机 299
第4篇 处理资料 311
第21章 行为评估 313
第22章 直接评估行为:记录什么和如何记录329
第23章 进行行为改变的研究349
第5篇 整合所有的部分 365
第24章 功能评估:不当行为的起因367
第25章 计画、执行与评估介入方案385
第26章 代币制度 399
第27章 协助发展自我控制 417
第28章 认知行为训练、自我引导因应法、接纳与承诺治疗法 443
参考书目463
索引 507
专文推荐
俗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似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确实是不容易的,然而有些人却无法逃避改变行为的责任,例如身为父母的人,生了一个固执难养的小孩时,还是需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增加可以应变的弹性行为,一个老师也需要去试图帮助一个好动的孩子可以安静在教室内上课。除了个人外,公司行号或是政府机关都需要面临如何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挑战,例如改掉司机酒后驾驶的习惯,或是建立百姓诚实报税的行为。当我们面临这些困难的挑战时,如何不要向问题屈服,这确实是生活中需要学习的一种艺术。
改变个人行为的理论与技术很多,行为学派﹙behaviorism﹚却是被运用最广的其中之一,最多人会认为行为学派的多数理论都是由学者在狗、老鼠、鸽子等动物身上的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不适合用在高等动物的人类身上。在我出国进修之前,也曾抱有这种想法,直到有机会在国外接受完整的行为学派的技术训练之后,才知道过去对行为学派的歧视,完全因为个人的无知所致。这几年个人在国内运用行为学派于特殊学生或一般学生的学习或行为的问题时,发现行为改变技术确实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利器。然而,当我在很多场合介绍时,很多教师或家长希望能推荐适合的参考书籍,发现国内介绍行为学派的书籍,不是过于理论,就是过度着重技术的讲解,很少有书籍对同一技术能够连结理论、技术与实例为一体,盖利马丁﹙Garry Martin﹚和约瑟夫皮尔﹙Joseph Pear﹚合着的「行为改变技术─理论与运用」﹙Behavior modification: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就是一本能将理论、技术与实例由浅入深介绍的参考书,正如他们书名的副标题,他们不只在介绍内容,也介绍执行的方法。
盖利马丁和约瑟夫皮尔这本书籍,除了对于每一个行为改变技术在原理、技术的运用以及实例的讨论外,最值得推荐的是,虽然他们的书名仍为「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但是他们并未被拘泥于传统的操作制约的行为改变技术,他们除了介绍操弄行为后果的技术,例如增强、惩罚或代币之外,也另辟章节讨论行为的原因与功能诊断,以及介绍运用行为前事变项的技术。由此可见,两位作者试图将「行为改变技术」的意义扩大,超越以操作制约为主的技术,扩大到反应制约的技术,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所强调的实验诊断。虽然,作者在文中认为「行为改变」一词比「行为治疗」或「应用行为分析」更广﹙参阅第二章﹚,但是,作者确实已经将过去二十年行为学派所发展的革新技术,融入在他们的「行为改变」一书中,这是国内很多相关书本所少见的。
此外,盖利马丁和约瑟夫皮尔在这本书更辟专章讨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时应考虑的专业伦哩,书中提出很多在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时,所要面临的争议性的论题,这些讨论可以提供给很多服务专业人士,包括教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师等,在执行专业服务时参考。
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技术,说穿了就是只有刺激─个人─反应三者的连结关系而已,道理很简单,但却也因为简单,所以在运用上就有很多巧妙的搭配,很多人的学习仅以技术为重点,就常犯过度简化的问题。事实上,如何运用简单的技术在各种难题上,就是一门艺术。很难得的是,盖利马丁和约瑟夫皮尔的一书中,也见章节讨论如何运用这些简单的技术来解决问题,由行为的定义、问题的诊断、行为介入的计画、以及到计画成效的评鑑,这些都是简单技术的合併使用,就像跳舞一样,舞步简单,但如何运用简单的舞步跳出优美的舞蹈,却是一门艺术。我很欣赏这本书除了教导舞步之外,也提供步骤和范例教导读者如何将简单舞步配合歌曲适切的运用。
鑑于上述理由,我积极推荐学富文化公司能将此书翻译给国人,也推荐我的学生黄裕惠老师担任本书的翻译,因为译者在本系硕士班就读时,曾专研于行为学派之技术等相关学习,并以功能分析为其硕士论文的主题,所以,她的专业训练和经验应该足以胜任此翻译工作。
最后,谨用我经常勉励特教教师的一句话,「不要轻易放弃行为改变技术」与各位读者共勉。当您发现自己在解决行为的问题遇到瓶颈时,不妨利用这一本书重新学习。当我们希望挑战困难的问题时,不能仅在观念或态度的层面打转,但也不能让自己的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本书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者高度连贯的撰写手法,以及非常实用的案例和练习题,均有助于学习者融会贯通,如此一来,技术的运用才能提升到艺术的层面。
不可不学的行为改变「艺术」
洪俪瑜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
译序
身为译者,很高兴翻译《行为改变技术》﹙Behavior Modification: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一书,因为这本书完整地介绍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同时兼顾行为改变技术运用的细节。除此以外,全书前后连贯性高,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连。对于有心想要学习及精熟行为改变技术者而言,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文版部分,进行部分调整。首先,译本删除原书中属于临床应用的部分,并且将行为改变简史与专业伦理问题这两个章节移至第一篇,这是因为这两章的理解,特别是第三章,有助于减少应用者滥用行为改变技术。另,文中的「他」指称两性,并非单指男性。而所谓的「家长」或「老师」,指的是任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他人行为的人,「孩子」或「学生」指的是行为改变技术运用的对象。书中所用之研究或案例,若有名字或情节有雷同部分,则纯属巧合。
此书为中文第四版,配合原文书第九版,不仅引用了更新的研究,同时也配合原书调整章节顺序。与中文第三版相较,除了增加第廿章的动机一章外,第廿八章则针对认知行为改变与行为治疗的第三波运动有详细的说明,是更动较多的部分。
本书出版以来,得承蒙很多前辈或实务工作者指教,提供有关翻译流畅度或排版的意见,再版时也纳入这些意见,希望能让读者更容易阅读。未来也欢迎读者不吝指教,促使本书有更好的品质。当然,译者在翻译一事上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因学识及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不便,尚请读者见谅。
本书能够不断地再版,要感谢师大洪俪瑜教授这些年对我的鼓励与督导,让我得以享受知识的奥妙与乐趣。同时,学富出版社于雪祥与蔡福根先生的协助,配合原文书更新而进行中文书的再版,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行为改变的理论与应用技巧。就译者立场,希望透过一己之力,让更多人可以享受这本书的乐趣,进而更了解行为改变技术,相信对自己及工作,都会有所助益。因为,从行为改变技术的观点来看生活经验,也许会让你对很多事情有不一样的想法与反应。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