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改变技术:理论与运用(第四版)

行为改变技术:理论与运用(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行为改变
  • 行为疗法
  • 心理学
  • 干预技术
  • 健康促进
  • 自我提升
  • 行为科学
  • 临床心理学
  • 咨询心理学
  • 行为认知疗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改变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为是每个人常见的问题,但却也是棘手的。本书作者以浅显的文字介绍简单但实用的行为改变之相关理论、技术与其运用,不仅包含了传统的技术,也涵盖了新的技术与运用。因此,对大学生、家长或教师,甚至从事专业服务的特教教师、心理师、社工师而言,本书均可算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好的,这是一本名为《心理测量学导论:原理与实践》的图书简介,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行为改变技术:理论与运用(第四版)》的内容。 --- 心理测量学导论:原理与实践 作者: [虚构作者姓名,例如:张华, 李明]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现代教育出版社] ISBN: [虚构ISBN,例如:978-7-1234-5678-9] --- 图书简介 在当代科学研究、教育评估、人力资源管理乃至临床诊断等诸多领域,对人类心理与行为进行精确、可靠的测量,是实现客观决策与有效干预的基石。本书《心理测量学导论:原理与实践》旨在为广大学者、学生、以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士,提供一个系统、深入且极具操作性的心理测量学基础框架。本书不仅详尽阐述了测量学的基本理论,更侧重于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的量表编制、数据分析与结果解释之中。 一、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结构设计遵循了从基础概念到高级应用的逻辑递进路线,共分为六个主要部分,涵盖了心理测量的核心要素: 第一部分:心理测量的基石 本部分首先界定了心理测量的概念、历史沿革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关键作用。我们深入探讨了测量的哲学基础,包括操作性定义(Operational Definition)的重要性,以及心理特质(Psychological Constructs)如何被转化为可观察和可量化的指标。本部分重点阐释了测量误差的本质,区分了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并介绍了误差来源的初步识别方法。此外,还对不同类型的测量工具(如问卷、投射测验、生理测量等)进行了分类比较,明确了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 第二部分:测量的信度(Reliability) 信度,即测量的稳定性与一致性,是衡量一个测量工具优劣的首要标准。本部分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系统讲解了信度的四大核心类型:重测信度(Test-Retest Reliability)、复本信度(Parallel Forms Reliability)、内部一致性信度(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包括著名的克朗巴赫$alpha$系数(Cronbach's Alpha)和分半信度(Split-Half Reliability)——以及评分者信度(Inter-Rater Reliability)。对于每一种信度估计方法,本书不仅提供了详细的数学公式推导,更结合实际案例演示了如何使用统计软件(如SPSS或R)进行计算、报告与解释。此外,还讨论了信度与测量长度、测量范围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信度估计来校正测量误差对信度系数的影响。 第三部分:测量的效度(Validity) 效度,即测量工具是否真正测量到了它声称要测量的特质,是测量有效性的核心。本部分对效度的各个维度进行了细致的剖析: 1. 内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 强调专家判断、内容取样代表性以及结构化访谈在确保内容效度中的作用。 2. 标准关联效度(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区分了预测效度(Predictive Validity)和同期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并介绍了如何计算相关系数以及效度系数的实际意义。 3. 结构效度(Construct Validity): 这是最复杂也最关键的部分。我们详细介绍了验证性因子分析(CFA)和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在检验理论结构方面的应用,并解释了区分效度(Discriminant Validity)和汇聚效度(Convergent Validity)的实践操作。 本部分还专门辟章讨论了效度理论中的经典观点与当代发展,例如孟德尔森效度模型,并强调效度是一个累积性的证据集合,而非单一指标所能决定。 第四部分:测验的编制与常模建立 从理论走向实践,本部分指导读者完成一个心理测量的全过程。我们详细介绍了项目分析(Item Analysis)的步骤,包括项目难度(Item Difficulty)和项目区分度(Item Discrimination)的计算及其对测验整体效度的影响。在常模(Norms)的建立上,本书深入阐述了标准化(Standardization)的过程,包括样本代表性的获取、分数转换的技术(如T分数、Z分数、标准十等分位等),以及常模修订的重要性。特别地,书中提供了大量关于如何避免“常模过时”和“常模污染”的实用建议。 第五部分:项目反应理论(IRT)导论 作为现代心理测量学的核心发展方向,本书引入了对项目反应理论(Item Response Theory, IRT)的基础介绍。与经典测验理论(CTT)的对比分析,使读者能理解IRT在项目参数估计、个体能力参数估计以及测验信息函数(Test Information Function, TIF)等方面的优势。虽然保持了概念的清晰性,但本部分提供了必要的数学模型(如单参数、二参数和三参数模型)的概述,为读者后续深入学习提供了坚实的桥梁。 第六部分:测验的应用与伦理 本部分关注心理测验在特定情境下的实际应用,例如:教育诊断、人才选拔中的公平性问题(Differential Item Functioning, DIF检测),以及临床心理测量中的诊断准确性评估(敏感性与特异性)。最后,本书以专章探讨了心理测量的伦理规范,包括数据保密、结果的负责任解释、测验的滥用防范等,旨在培养读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职业道德。 二、 本书的特色与优势 1.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本书的每一章都配有详细的“实践案例”和“统计操作指南”,确保读者不仅理解“是什么”,更能掌握“怎么做”。 2. 清晰的数学逻辑: 对于核心公式,本书提供了直观的解释和逐步推导,避免了纯粹的公式堆砌,使得学习过程更加流畅。 3. 强调批判性思维: 本书鼓励读者对现有的测量工具和结果保持审慎的态度,引导读者识别测量报告中的潜在偏误和局限性。 4. 适用范围广泛: 无论您是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还是公共卫生领域的学生或研究者,本书都能为您提供坚实的测量学基础,帮助您设计出更科学的评估工具,并更准确地解读研究数据。 《心理测量学导论:原理与实践》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本指导从业者提升测量专业水平的实用手册。掌握本书内容,即意味着掌握了用科学、严谨的方法理解人类复杂行为的钥匙。 --- 目标读者: 心理学、教育学、人力资源管理、社会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测量与评估工作的专业人士。 字数统计(粗略估计): 约 1550 字。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v
译序 ix

第1篇 行为改变取向 1
第1章 导论 3
第2章 行为改变简史 19
第3章 专业伦理问题 33

第2篇 基本行为原则与程序…47
第4章 正增强 49
第5章 透过制约性增强发展并维持行为73
第6章 透过消弱减少行为 83
第7章 透过间歇性增强发展行为的持续性99
第8章 减少行为的间歇性增强类型117
第9章 刺激区辨与类化:在适当时间与地点做适当的事 127
第10章 借由撤除发展适当行为145
第11章 逐步养成 157
第12章 运用行为连锁发展新行为171
第13章 透过处罚消除不当行为187
第14章 利用逃避与避免制约建立适当行为207
第15章 反应制约原则的程序217
第16章 反应与操作制约结合233
第17章 行为改变的类化 247

第3篇 有效计画策略的事前考量263
第18章 规则与目标 265
第19章 示范、引导及环境诱发283
第20章 前事控制:动机 299

第4篇 处理资料 311
第21章 行为评估 313
第22章 直接评估行为:记录什么和如何记录329
第23章 进行行为改变的研究349

第5篇 整合所有的部分 365
第24章 功能评估:不当行为的起因367
第25章 计画、执行与评估介入方案385
第26章 代币制度 399
第27章 协助发展自我控制 417
第28章 认知行为训练、自我引导因应法、接纳与承诺治疗法 443

参考书目463
索引 507

图书序言

专文推荐

  俗谚「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似乎改变一个人的行为确实是不容易的,然而有些人却无法逃避改变行为的责任,例如身为父母的人,生了一个固执难养的小孩时,还是需要学习如何帮助孩子增加可以应变的弹性行为,一个老师也需要去试图帮助一个好动的孩子可以安静在教室内上课。除了个人外,公司行号或是政府机关都需要面临如何改变个人或团体行为的挑战,例如改掉司机酒后驾驶的习惯,或是建立百姓诚实报税的行为。当我们面临这些困难的挑战时,如何不要向问题屈服,这确实是生活中需要学习的一种艺术。

  改变个人行为的理论与技术很多,行为学派﹙behaviorism﹚却是被运用最广的其中之一,最多人会认为行为学派的多数理论都是由学者在狗、老鼠、鸽子等动物身上的实验所获得的结果,不适合用在高等动物的人类身上。在我出国进修之前,也曾抱有这种想法,直到有机会在国外接受完整的行为学派的技术训练之后,才知道过去对行为学派的歧视,完全因为个人的无知所致。这几年个人在国内运用行为学派于特殊学生或一般学生的学习或行为的问题时,发现行为改变技术确实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利器。然而,当我在很多场合介绍时,很多教师或家长希望能推荐适合的参考书籍,发现国内介绍行为学派的书籍,不是过于理论,就是过度着重技术的讲解,很少有书籍对同一技术能够连结理论、技术与实例为一体,盖利马丁﹙Garry Martin﹚和约瑟夫皮尔﹙Joseph Pear﹚合着的「行为改变技术─理论与运用」﹙Behavior modification: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就是一本能将理论、技术与实例由浅入深介绍的参考书,正如他们书名的副标题,他们不只在介绍内容,也介绍执行的方法。

  盖利马丁和约瑟夫皮尔这本书籍,除了对于每一个行为改变技术在原理、技术的运用以及实例的讨论外,最值得推荐的是,虽然他们的书名仍为「行为改变」﹙behavior modification﹚,但是他们并未被拘泥于传统的操作制约的行为改变技术,他们除了介绍操弄行为后果的技术,例如增强、惩罚或代币之外,也另辟章节讨论行为的原因与功能诊断,以及介绍运用行为前事变项的技术。由此可见,两位作者试图将「行为改变技术」的意义扩大,超越以操作制约为主的技术,扩大到反应制约的技术,以及应用行为分析所强调的实验诊断。虽然,作者在文中认为「行为改变」一词比「行为治疗」或「应用行为分析」更广﹙参阅第二章﹚,但是,作者确实已经将过去二十年行为学派所发展的革新技术,融入在他们的「行为改变」一书中,这是国内很多相关书本所少见的。

  此外,盖利马丁和约瑟夫皮尔在这本书更辟专章讨论使用行为改变技术时应考虑的专业伦哩,书中提出很多在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时,所要面临的争议性的论题,这些讨论可以提供给很多服务专业人士,包括教师、心理治疗师、社工师等,在执行专业服务时参考。

  行为学派的理论与技术,说穿了就是只有刺激─个人─反应三者的连结关系而已,道理很简单,但却也因为简单,所以在运用上就有很多巧妙的搭配,很多人的学习仅以技术为重点,就常犯过度简化的问题。事实上,如何运用简单的技术在各种难题上,就是一门艺术。很难得的是,盖利马丁和约瑟夫皮尔的一书中,也见章节讨论如何运用这些简单的技术来解决问题,由行为的定义、问题的诊断、行为介入的计画、以及到计画成效的评鑑,这些都是简单技术的合併使用,就像跳舞一样,舞步简单,但如何运用简单的舞步跳出优美的舞蹈,却是一门艺术。我很欣赏这本书除了教导舞步之外,也提供步骤和范例教导读者如何将简单舞步配合歌曲适切的运用。

  鑑于上述理由,我积极推荐学富文化公司能将此书翻译给国人,也推荐我的学生黄裕惠老师担任本书的翻译,因为译者在本系硕士班就读时,曾专研于行为学派之技术等相关学习,并以功能分析为其硕士论文的主题,所以,她的专业训练和经验应该足以胜任此翻译工作。

  最后,谨用我经常勉励特教教师的一句话,「不要轻易放弃行为改变技术」与各位读者共勉。当您发现自己在解决行为的问题遇到瓶颈时,不妨利用这一本书重新学习。当我们希望挑战困难的问题时,不能仅在观念或态度的层面打转,但也不能让自己的学习停留在技术层面,本书将理论、技术和应用三者高度连贯的撰写手法,以及非常实用的案例和练习题,均有助于学习者融会贯通,如此一来,技术的运用才能提升到艺术的层面。

  不可不学的行为改变「艺术」

洪俪瑜
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教授

译序

  身为译者,很高兴翻译《行为改变技术》﹙Behavior Modification: What It Is and How To Do It﹚一书,因为这本书完整地介绍行为改变技术的理论,同时兼顾行为改变技术运用的细节。除此以外,全书前后连贯性高,有助于读者了解不同概念之间的关连。对于有心想要学习及精熟行为改变技术者而言,实在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

  中文版部分,进行部分调整。首先,译本删除原书中属于临床应用的部分,并且将行为改变简史与专业伦理问题这两个章节移至第一篇,这是因为这两章的理解,特别是第三章,有助于减少应用者滥用行为改变技术。另,文中的「他」指称两性,并非单指男性。而所谓的「家长」或「老师」,指的是任何运用行为改变技术改变他人行为的人,「孩子」或「学生」指的是行为改变技术运用的对象。书中所用之研究或案例,若有名字或情节有雷同部分,则纯属巧合。

  此书为中文第四版,配合原文书第九版,不仅引用了更新的研究,同时也配合原书调整章节顺序。与中文第三版相较,除了增加第廿章的动机一章外,第廿八章则针对认知行为改变与行为治疗的第三波运动有详细的说明,是更动较多的部分。

  本书出版以来,得承蒙很多前辈或实务工作者指教,提供有关翻译流畅度或排版的意见,再版时也纳入这些意见,希望能让读者更容易阅读。未来也欢迎读者不吝指教,促使本书有更好的品质。当然,译者在翻译一事上仍有许多努力的空间,因学识及经验不足所造成的不便,尚请读者见谅。

  本书能够不断地再版,要感谢师大洪俪瑜教授这些年对我的鼓励与督导,让我得以享受知识的奥妙与乐趣。同时,学富出版社于雪祥与蔡福根先生的协助,配合原文书更新而进行中文书的再版,让更多人得以了解行为改变的理论与应用技巧。就译者立场,希望透过一己之力,让更多人可以享受这本书的乐趣,进而更了解行为改变技术,相信对自己及工作,都会有所助益。因为,从行为改变技术的观点来看生活经验,也许会让你对很多事情有不一样的想法与反应。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之间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尽管它可能没有直接切入我最感兴趣的某个细分领域,但其对于行为改变基本原理的梳理,简直是鞭辟入里。作者在论述过程中,巧妙地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乃至一些认知科学的视角,描绘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行为图景。我特别留意到关于“自我效能感”和“目标设定”的章节,它们之间的关联性被清晰地阐释出来。书中详细解释了高自我效能感如何促使人们更积极地面对挑战,以及如何通过设定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的目标来有效地引导和维持行为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者提供了大量可操作的策略和工具,比如如何识别并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如何利用环境线索来促进期望行为,以及如何建立有效的奖惩系统来巩固新行为。即使我不是这本书的核心目标读者,也能从中汲取到宝贵的智慧,用于指导个人发展或理解他人的行为。

评分

这是一本在宏观层面进行理论构建的著作,虽然可能与我寻找的微观应用存在一定距离,但其对“社会影响”在行为改变中的作用的探讨,让我耳目一新。书中详细阐述了参照群体、社会规范、榜样学习等社会因素,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模式。我尤其关注的是关于“社会认同”和“群体动力学”的章节,作者通过分析这些社会心理现象,解释了为何在群体中,个体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有时甚至会做出与个人意愿相悖的选择。书中引用了大量的社会实验和案例研究,生动地展示了社会环境在促进或阻碍行为改变中的强大力量。虽然本书可能没有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来“改变”他人的行为,但它深刻地揭示了外部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改变的巨大影响,这对于我理解和预测群体行为,以及思考如何利用社会力量来推动积极的社会变革,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次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行为改变技术的书籍,虽然并非我最初寻找的特定主题,但其中提及的一些基础概念和理论框架,却意外地引起了我的兴趣。书中开篇对“行为”的定义、分类以及其形成机制的探讨,让我对日常生活中许多习以为常的行为模式有了新的认识。例如,它详细阐述了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在塑造个体行为中的作用,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解释了为何某些习惯会根深蒂固,又该如何逐步打破。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理论停留在抽象层面,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各种行为改变技术的核心原理,比如强化、惩罚、消退等,并说明了它们在不同情境下的具体应用。虽然这本书的侧重点与我原先的预期有所不同,但它所提供的基础知识,无疑为我理解更复杂的人类行为提供了坚实的地基。读完相关章节,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不合理习惯,也初步了解了如何通过调整环境和反馈机制来促成积极的改变。

评分

这本书在阐述“认知过程”与行为改变的关系时,显得尤为精辟。尽管书中可能没有直接回答我关于某个特定行为矫正方案的疑问,但其对“思维模式”、“信念系统”以及“认知偏差”的深入剖析,却为理解行为的根源提供了新的视角。作者通过清晰的逻辑和翔实的例子,阐述了非理性思维如何导致负面情绪和不良行为,以及如何通过认知重构等技术来改变这些思维模式。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自动化思维”和“核心信念”的论述所吸引,它们被认为是影响个体行为最深层的驱动力。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识别并挑战这些自动化思维,如何循序渐进地改变根深蒂固的核心信念,从而达到行为上的持久改变。尽管我没有在书中找到针对我个人具体问题的“处方”,但它所提供的关于认识自身思维模式、理解思维对行为的影响,以及如何主动调整认知以促进积极改变的理论框架,无疑为我的个人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以一种近乎哲学思辨的方式探讨行为背后的动因。虽然它并没有直接涉及我想要了解的某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但其对“动机”的剖析,却让我茅塞顿开。书中反复强调了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的区别,以及它们在驱动行为上的不同力量。作者通过大量研究和理论引述,揭示了当人们从“必须做”转变为“想要做”时,行为改变的效率和可持续性会发生怎样的飞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自主性”、“胜任感”和“归属感”这三种基本心理需求的阐述,它们被认为是激发内在动机的关键要素。书中通过对这些基本需求的深入挖掘,为理解为何有些人能够长期坚持某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另一些人则难以持续,提供了深刻的洞见。即便我没有在书中找到直接解决我特定问题的答案,但这种对行为“为什么”的深刻反思,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