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尔?史瑞伯生于1842年,他父亲是一位整形科医师、知名作家、教育改革家,而他自己则是一位博学、幽默、温文有礼的首席法官。1884年他参选国会议员失利,引发了精神崩溃,因妄想症而住进疗养院;隔年康复返家,1886年再次出任法官,由于十分精明干练,1893年升任最高法院的首席法官之一,但他却开始失眠,甚至企图自杀,因而再度被送进疗养院,这一次病情相当严重,直到1902年才宣告康复。
1903年,史瑞伯出版了《一个神经症患者的回忆录》,生动详尽地描写自己从虑病、失眠,到错觉、幻觉交逼,被死亡和酷刑折磨的恐惧,让身心饱受摧残,一意求死,再到「神蹟显现」,以弥赛亚自居,肩负着救世的使命,但为了达成任务,他必须放弃昂藏的男子之躯,去势变性为女人…。史瑞伯的妄想症状多采多姿,令人叹为观止,他的文笔更是流畅有力,词藻华丽,在字里行间展开滔滔雄辩,为一切荒诞古怪的思想内容归纳出一套癫狂的逻辑。
不幸的是,史瑞伯不久就再度住院,在灰暗的疗养院度过他的最后岁月,于1911年病故。
史瑞伯这本篇幅庞大的病人志,是一份异常心灵的宝贵见证,立刻被佛洛伊德视为珍宝。1910年夏天佛洛伊德到义大利渡假时,随身就带着这本《回忆录》,对史瑞伯进行解析。在此之前,佛洛伊德也曾根据达文西的笔记来探讨这位一代天才的内心世界。从史瑞伯古怪扭曲的妄想内容,佛洛伊德抽丝剥茧地深入防卫机制的核心过程,为妄想症的形成机转提出了极具创见的论述,并启发了日后对性别认同、女性情结、生殖、生死及存在等议题之研究。
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学派的开山祖师,他对于潜意识、梦境、原欲及心理防卫机制的研究,开启了现代文明对深层心灵探索的大门,他的影响力及历史地位,跟达尔文、爱因斯坦齐名。2006年5月,是佛洛伊德150岁冥诞纪念,为了完整呈现一代大师的治疗手法,心灵工坊将陆续推出《佛洛伊德经典个案系列》共六本,这本《史瑞伯》是继《朵拉》、《论女性》之后的第三本,随后还有《小汉斯》、《鼠人》、《狼人》即将出版,对于心仪佛洛伊德魅力的读者们,这绝对是值得收藏的珍贵典籍。
作者简介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奥籍犹太人,生于捷克,后随父母迁居至奥地利,及长在维也维学医和行医,其后为逃避纳粹而迁居英国,1939年以83岁高龄逝世于伦敦。
佛洛伊德是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者,他对梦、潜意识、人格动态发展的深入研究,让他成为一代宗师,其影响不只在心理学界,对文学、艺术、电影、人文理论也都有重大贡献。
译者简介
王声昌台大医学系毕业,台大预防医学研究所硕士。目前为国泰医院精神科医师。
导读、审阅者简介:
宋卓琦精神科医师,现任职于居善医院,桃园疗养院约聘指导医师。台湾精神分析学会讲师,中华团体心理治疗学会合格督导。
导读
百年来的回响
宋卓琦
一位曾高居德国德勒斯登(Dresden)上诉法院评议会主席的法官:史瑞伯(Daniel Paul Schreber),在西元1903年克服万难出版了一本详细描写他精神病历程的自传:《一个神经症患者的回忆录》(Memoirs of My Nervous Illness),企图说服世人相信他精采的妄想与幻觉内容。1911年,佛洛伊德依据这本《回忆录》出版了一篇论文,也就是这本书,阐述精神分析的一些理论,包括了妄想症、自恋、同性恋等议题。之后陆续有许多学者,就哲学或精神分析的立场,评论《回忆录》的内容以及佛洛伊德的理论。如今这些讨论,已经成为常用的教材。
史瑞伯的《回忆录》之所以会引发这么大的回响,一方面因为他本身是位成就很高的知识份子,可以把他的整套妄想系统用文字详细地描述出来,公诸于世,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素材。但在当时基于保护他家人隐私的因素,第三章相关的重要线索被删除,反而制造更多想像与臆测的空间。另一方面则是佛洛伊德非但不对这些世俗视为疯言疯语的内容嗤之以鼻,反而对史瑞伯着迷。他提出极有创造力的论述,解读那些妄想歪理,并深入剖析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因此引发知识界的兴趣,不断加入引申、解读或反驳,而且将议题更扩大到性别认同、女性情结、生殖、生死及存在等等。似乎令人人有话想说。
佛洛伊德在本文的简介中建议读者先阅读《回忆录》这本书,才比较能理解他的理论。由于《回忆录》尚无中文译本,所以先根据《回忆录》与1956年鲍梅尔医师(Franz Baumeyer)依据史瑞伯住院的残存病历写成的论文,以及1992年娄森医师(Zvi Lothane)根据病历及访谈资料写的书,将史瑞伯的一生做一简略的摘要:
首先介绍史瑞伯的家庭背景。他出生于西元1842年,在两岁时,大他两岁的姊姊夭折。他的父亲在当代的德国是位影响深远的外科名医及教育学家,家教极严,但后来因脑伤而有人格改变及情绪障碍,最后在史瑞伯十九岁时死于回肠溃疡穿孔。三十五岁时,史瑞伯瘫痪的哥哥自杀身亡,他只剩母亲及两位妹妹。三十七岁时,他与小他十六岁的妻子结婚。后来她流产六次,一直没有亲生孩子,在史瑞伯第二次住院时,她收养了一个女儿。
史瑞伯在四十二岁那年,陞任一个地方法院的首席法官,并积极参选议会,但失败了,不久他就发病住院。当时的病情是体重遽降及严重的虑病症状,他担心自己会死于心脏病,不会好起来。他话很少且情绪不稳定,住院中企图自杀共三次。这次住院中照顾他六个月的主治医师傅莱契教授(Paul Emil Flechsig),便是他日后妄想内容的主角之一。他在出院时已改善许多,但仍想像自己少了八、九公斤体重,认为医院说他增重两公斤是故意骗他的。
之后,他的工作表现依然杰出。到五十一岁时,他陞任更高的德勒斯登上诉法院评议会主席。自我要求高加上工作压力大,年底就引发他第二次的精神崩溃,这次住院达九年,也终结了他的事业。此次发病前的征兆是一些矛盾的想法,在理智与梦幻间接触,内容是关于他又发病了,以及若能当个女人、沉浸在性交的欢愉中多好。初期症状为失眠、杂音式的幻听、忧郁及自杀念头。他自述病情的转戾点,是在他妻子因远行探亲而暂时离开他四天。当中某一晚,他梦遗六次(可能是妄想式的记忆)。从此之后,他开始幻听到傅莱契教授及其他人或鬼对他说话,被害妄想逐渐成形:他自认是位遭到猥亵的年轻女子,阴茎被扭断,全身器官都毁损了,很想自杀解脱,而陷害他的人正是傅莱契教授。他开始感到上帝和他接触,但后来他又认为上帝也是幕后黑手。不久,这个被害妄想演变为夸大妄想:他的器官经由神蹟复原,成为不死之身。但因为上帝只懂得尸体,他身负救赎人类幸福的重任──也就是他必须经历数世纪慢慢转变为女人,再经由上帝的神蹟使他受孕,产生新的人种,然后他与其他人类会自然死亡,大家才能重新获得喜乐状态,此处指的主要是性慾的快感。再接下来,他妄想女性的神经已经遍佈他的全身,尤其胸部,他必须不断地从镜子中欣赏他的胸部并接触女性用品,运用想像力让自己如同一个女人不断地享受纵慾,否则上帝会当他是白痴而中断与他的接触。对于他的婚姻及妻子,他一直很肯定,但因为他的病及长期住院,他愿意结束这名存实亡的婚姻。
在那个时代,抗精神病药物尚未问世,他的妄想经历数年的自然演变,自圆其说而成一套神奇的理论,令他在道德与情慾间取得妥协。于是他所受的苦逐渐减轻,他的整体功能也在逐渐改善中。他于五十七岁开始写《回忆录》,并要求法院放他出院。但韦伯医师(Guido Weber)在专家报告中,认定他的妄想是无法治癒根除的,他的妻子也反对他回家,以致两度被驳回。不过从此之后,因他的情绪及生活功能恢复正常,而开始被容许更多的自由;他可以自行外出回家探视、购物、看戏,甚至独自旅行一周。当他第三次提出陈情时,韦伯医师在报告中指出,他的妄想与幻听虽然持续存在,但不至于妨碍他的生活功能或危害自己与他人,这才被法院判准自行出院,当时史瑞伯已六十岁了。隔年他的《回忆录》也出版了,他过着似乎相当平静的生活,还会写情诗给妻子,但没住在一起。
直到他六十五岁那年,陆续遭逢老母去世以及妻子中风的变故,他又发病了。此次他变得难以沟通,大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起初甚至大小便弄得一遢煳涂,虚弱得必须坐轮椅。从他极少数能令人理解的只字片语中显示,他仍有幻听,认为自己的器官正腐败消失、医师是撒旦,但都没再提到以前那些神奇的妄想了。这次住院达三年半,直到1911年他六十九岁时,在院中死于心肺衰竭。
这是一本挑战思维的书,但绝不是一本令人望而却步的书。虽然《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涉及了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但弗洛伊德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引人入胜的故事感。我能感受到他对于这个案例的投入,以及他试图将一个支离破碎的内心世界重新整合的努力。他笔下的史瑞伯,并非一个被简单标签化的病人,而是一个在痛苦中挣扎、试图理解自身处境的个体。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弗洛伊德如何将史瑞伯的幻觉和妄想,与他早年的经历、与家庭的关系,甚至与社会文化背景联系起来。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分析,让我看到了精神分析的强大生命力。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心理诊室,亲眼目睹了弗洛伊德是如何运用他的理论,去触碰和理解一个深陷困境的灵魂。我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妄想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用一种更富有同情心和理解力的方式,去审视人类的内心世界。
评分不得不说,《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是一次极其深刻的阅读体验。弗洛伊德的分析,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精准而毫不留情地剖析着史瑞伯的内心世界。但我并没有感受到冷酷,反而从中看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个体痛苦的极大悲悯。他如何将史瑞伯的“被害妄想”与“被爱”的渴望联系起来,并从中揭示出潜意识中的俄狄浦斯情结,这对我来说,是颠覆性的认知。我开始理解,我们所谓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内心世界的投射。这本书让我对“防御机制”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我们无意识的很多行为,都是为了保护我们脆弱的自我。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人类心理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它让我更加审慎地看待自己和他人,也更加理解了人类行为背后那股强大而神秘的力量。
评分读完《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之后,我脑海中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深入了人类心灵深处最幽暗、最复杂的迷宫。我并非精神分析领域的专业人士,但弗洛伊德的文字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清晰和逻辑性,展现了一个被病症折磨的灵魂。他笔下的史瑞伯,不仅仅是一个临床案例,更像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的妄想、他的恐惧、他的渴望,都以一种令人心痛的方式被剖析开来。我尤其被他对“爱”与“被爱”的解读所吸引,弗洛伊德如何将如此抽象的情感,与史瑞伯的病症紧密联系起来,并从中挖掘出深层的心理动因,这实在令人拍案叫绝。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与自我和他人理解的深刻对话。我开始反思自己人际关系中的一些微妙之处,那些我从未察觉的内心冲动和防御机制。这本书并非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窥见那些隐藏在行为之下的巨大力量。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解开一个谜题,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的顿悟却带来了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探险。弗洛伊德就像是一位勇敢的探险家,带领我进入了人类心灵未知的领域。我之前对精神分析的了解非常有限,但这本书却以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我逐渐理解了其核心概念。我对“自我”和“本我”的区分,以及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弗洛伊德对史瑞伯“被上帝爱”的妄想进行的精妙解读,让我惊叹于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隐喻性。他如何将看似荒谬的妄想,转化为理解个体内心冲突的密码,这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着迷的艺术。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不解之处,那些难以言喻的情绪和行为,是否也隐藏着类似的心理动因?这本书让我对“理解”有了更深的层次,不再仅仅是表面的沟通,而是深入到潜意识的层面,去探寻那些被压抑的欲望和恐惧。
评分《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漫长的、引人入胜的侦探推理。弗洛伊德就像那位敏锐的侦探,而史瑞伯的案例则是他要破解的奇案。我发现自己完全被卷入了这场智力较量之中,试图跟随弗洛伊德的思路,去理解史瑞伯那看似荒诞的妄想世界是如何构建起来的。他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像一位伟大的艺术家,用精妙的笔触描绘出一个人内心的起伏跌宕。我尤其惊叹于他对性力(libido)的运用,它在弗洛伊德的分析中,不仅仅是一种生物本能,更是一种强大的心理能量,驱动着人类的行为,也扭曲着史瑞伯的感知。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思考弗洛伊德是如何从只言片语的陈述中,推演出如此宏大的心理结构。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分析过程,让我既感到震撼,又忍不住想要继续探索。这本书让我对“正常”与“异常”的界限产生了新的思考,也让我对人类心灵的复杂性和脆弱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