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总是自以为是:政治与宗教如何将我们四分五裂

好人总是自以为是:政治与宗教如何将我们四分五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Jonathan Haidt
图书标签:
  • 政治哲学
  • 宗教研究
  • 社会批判
  • 文化评论
  • 两极分化
  • 身份政治
  • 道德心理学
  • 公共领域
  • 价值观冲突
  • 社会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道德之刃
凝聚人心,亦使人目盲。
每个人在谈到心中视为神圣的目标时,都是目盲得无法视物。

  为什么(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好像是伪君子?

  人类的本质不仅是讲道德,同时也爱说教、爱批评、爱论断,着迷于正义,最后必然会变得自以为是——我是对的,你是错的——造成二元对立的分裂局面。政治与宗教就是两大角力场,人们相互打斗,彷彿世界的命运有赖于我们这方赢得每一场战役。

  社会心理学家强纳森.海德特运用了二十五年来在道德心理学领域的开创研究,证明道德判断并非源于理性,而是源于直觉。我们的心智一分为二,理性的骑象人就是要服侍情绪的大象,骑象人为大象直觉恶心或神圣的事物编造出各种论据理由,从而做出道德判断。什么才是合乎正义?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德的基本原则如同舌头有六种味觉受体:关怀、公平、忠诚、权威、圣洁与自由,组合成世上林林总总的道德母体。道德母体相近的人走在一起形成团体,我们先天既是自私的黑猩猩,但同时也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蜜蜂,为保蜂巢击退入侵者,牺牲小我也在所不惜。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义、英雄主义,也带来了战争、种族屠杀⋯⋯。

  道德凝聚人心,却也令人目盲得看不见事实。本书以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心理学、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结果,阐释人类难以和睦相处的原因。想要了解自身、自身的侷限与潜力,那么就先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义,运用心理学的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这场游戏。

  大家都应该要自知,自己其实是个自以为是的伪君子。

本书重点

  ・《象与骑象人》作者改革道德心理学着作。

  ・人类的道德、正义感从何而来?

  ・道德的多样化为何这么容易就让一群好人分裂成几群互有敌意、又不想相互了解的群体?

  ・自由派和保守派心理特点与道德观有何不同?为什么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优势,能烹调出选民喜爱的菜餚?

  ・身处由政治与宗教所引起两极化的世界,我们其实可运用心理学技巧去掉自己眼中「正义」之刺,使大家融洽相处。

  ・本书获以下学会、媒体选为年度好书:
  2012年
  英国心理学会 The British Psychological Society
  《卫报》Guardian(心理学类畅销书)
  《展望》杂志Prospect Magazine
  《子午线》杂志Meridian Magazine
  《商业策略》杂志Strategy+Business(最佳商业类书籍)
  《至善》杂志Greater Good Magazine
  2013年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The Society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媒体书籍大奖)
  索卡洛广场书奖Zócalo Book Prize

媒体赞誉

  「此一旷世巨作大幅增进人类对人性的了解……海德特寻求的不仅是胜利,更是智慧,因此《好人总是自以为是》才会这么值得一读。」——《纽约时报书评》

  「内容很有意思,见解十分深刻……可以想像他摆出的主要姿态犹如一位雄辩无碍、口若悬河、目光敏锐的爱国人士,他站在美国政治领域相互交战的派系之间,力劝大家努力理解彼此的观点,不要再妖魔化彼此、大肆抨击对方、争个你死我活……据我判断,海德特真正的贡献在于邀请大家坐下来好好谈。」——《华盛顿时报》

  「[《好人总是自以为是》] 如此引人注目,原因就在于其顺畅地融合了渊博的学识和有趣的消遣,而且作者显然乐于挑战惯有的思维⋯⋯[海德特的] 核心论点如下:我们的道德观多半是与生俱来,能凝聚我们的向心力,却也使我们目盲,无视于形态不同的道德观。这论点不但简单,也有良好的立论。」——英国《卫报》(伦敦版)

  「精妙的散文……海德特写出精彩佳作,犹如一道新颖又有创意的明光,照进了道德心理学领域,呈现的中心思想更是能引发广泛讨论。」——美国《科学》杂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Jonathan Haidt(强纳森.海德特)


  现居纽约市,在纽约大学的史登商学院担任伦理领导学教授。一九九二年获得宾州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学位后,即于美国维吉尼亚大学任教十六年之久。着有《象与骑象人》,并与人共同编辑《心盛:正向心理学与幸福生活》(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译者简介

姚怡平


  台湾苗栗县人,政大英语系毕业,蒙特瑞国际研究院笔译硕士,现为自由译者。主要从事书籍翻译与软体在地化,译作已达十余本。如果说书籍翻译有如剷雪,软体在地化就有如拔萝卜。有时剷雪有时拔萝卜,两种劳动方式替换着做,日子比较有意思。

图书目录

前言

第1部 直觉先来,策略推理后到
中心隐喻:心智一分为二,如同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

1 道德从何而来?
理性即为且应当只能为热情的奴隶,除服侍听命于热情外,无法妄求他职。

2 直觉的狗和牠理性的尾巴
如果你想要改变对方的想法,就必须跟对方的大象谈一谈,引出新的直觉,而非新的论据。

3 大象是主人
人类祖先要生存下去,真相和名声哪一个比较重要?

4 请投我一票(原因在此)
假使老鼠能按下按钮,让自己的奖励中枢受到电子刺激,老鼠就会一直按到牠倒下饿死为止,好比极端的党派意识可以让人上瘾。

第2部 道德不光是伤害和公平而已
中心隐喻:正义之心如同舌头有六种味觉受体

5 在怪异的道德观之外
吞下红色药丸,就能脱离母体让幻觉消失;吞下蓝色药丸,意识就会回到那个相当愉快的幻觉里。

6 正义之心的味蕾
道德犹如甜与苦、热与冷之别,均来自每种感官或器官的特定感觉。因此,道德感应划分为感性的味觉。

7 政治的道德基本原则
在左派的眼里,公平往往意味着平等,但是在右派的眼里,公平是指比例。

8 保守派的优势
人类用武器和闲话来武装自己,培养出结盟的能力,谁的行为要是威胁到群体其余的人或单纯使人不快,就会遭到羞辱、放逐或杀害。

第3部 人类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
中心隐喻:道德凝聚人心却也令人目盲

9  为何我们的团体感这么强?
当团体里的每个人开始共享意向促成道德母体的诞生,这就好比是人类演化史上「跨越卢比孔
河」的重大事件。

10 蜂巢开关
我成为一颗透明的眼球;我微不足道;我看尽一切;普遍的存有在我的全身上下流动不已;我是上帝的一部分、一颗粒子。

11 宗教是团队运动
不理性的信仰有时竟能帮助群体更理性地运作。神圣可凝聚人心,然后让人在霸道的习俗面前目盲不视。

12 为何不能化歧见为助力?
如果你真的想要让脑袋开放,先让心开放吧。

结语
致谢
参考书目
图片鸣谢

图书序言

前言

  「我们能不能好好相处?」这句唿吁在美国相当知名,出自于一九九二年五月一日罗德尼.金恩(Rodney King)之口。金恩是个黑人,前一年遭四名洛杉矶警察痛殴,濒临死亡,美国全国上下都看过金恩挨打的录影画面。后来,陪审团宣告警方无罪,各地民众愤慨不已,洛杉矶更是发生为期六天的暴动,共有五十三人遭杀害,逾七千栋建物遭纵火,暴动状况多有现场直播,直升机在民众的头顶上盘旋,用新闻摄影机追踪民众的行动。一名白人卡车司机遭受极其恐怖的暴行,金恩心生怜悯之情,出面唿吁和平。

  金恩说出的这句唿吁经美国人过度使用后,成了大家经常耳闻的一句俗话。这句口头禅多半用于博君一笑,很少用于认真唿吁大家相互了解。因此,要把金恩的话当成本书开头第一句话,我不免多所犹豫,最后仍决定採用,此乃基于两大理由。第一个理由,今日的美国人说出这句话时,并非针对种族关系,而是针对政治关系和跨党派合作的失败。很多美国人都觉得,华盛顿每晚传来的消息犹如直接从华盛顿城上方盘旋的直升机抛下,是在传递战区来的快电。

  本书开头採用这句老生常谈,第二个理由就是金恩说了这句话后,还继续说了一些少有人引用的美好话语。当时,接受电视访谈的金恩结结巴巴,努力抑制泪水,常常把话说了又说,接着他说:「拜託,我们可以在这里好好相处的,我们可以好好相处的,我的意思是,我们全都会困在这里好一阵子,好好努力解决问题吧。」

  本书阐释人类难以和睦相处的原因。我们的确会困在这里好一阵子,因此起码要尽力去了解人类为何如此容易分裂成几个敌对的团体,为何各自确信所属阵营扛着的旗帜是正义之旗。

  终生致力于研究的人士往往会认为,自己着迷研究的某样东西就是了解一切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市面上有多本书籍讲述烹饪、母爱、战争甚至盐巴等等,究竟如何促进人类历史的转型,而本书正是其一。我研究的课题是道德心理学,我要证明道德这种独特的人类能力促成了文明的诞生。我无意暗示烹饪、母爱、战争、盐巴是不必要的,本书是站在道德心理学的角度,带领读者一探人性和历史。

  愿读者在这趟旅程的结尾,能以全新的思维去思考人类生命中最重要、最伤脑筋、最能引起不和的两种话题—— 政治与宗教。礼仪书都教大家,在文明社会可别谈论政治与宗教,可是我鼓励大家讨论。政治与宗教表达出我们潜在的道德心理,而了解背后的心理学就能有助于大家团结一心。本书的宗旨就是让这两种主题引起的一些愤怒与不和给排解出去,让大家改以敬畏、惊叹、好奇的眼光来看待。我们幸运极了,竟能发展出这一套复杂的道德心理学,这使得突然现身于森林和莽原的人类,历经数千年的时间,终于步入了愉快、舒适又特别和平的现代社会。希望本书能让大家以更平常、更文明、更有趣的方式谈论道德、政治、宗教等话题,甚至在有男有女、观念各异的场合,也能大方讨论。希望这样的讨论能协助大家融洽相处。

  天生正义

  我原本可以把书名取为The Moral Mind(《道德之心》),借以表达人类的心智系用于行道德之事,正如其用于语言、性欲、音乐,以及大众书籍基于最新科学发现而提及之其他种种事物。不过,我却选择了The Righteous Mind(直译《正义之心》)这个书名,借以传达人性的本质不仅是讲道德,同时也爱说教、爱批评、爱论断。

  Righteous这个英文字源于古挪威文的rettviss以及古英文的rihtwis,这两个古字皆有「公道、正直、德行」 (just, upright, virtuous)的意思,这些意思纳入了righteous 与righteousness这两个现代英文字当中。然而,时至今日,righteous和righteousness二字却带有强烈的宗教含义,因为美国人往往把希伯来文的tzedek翻译成righteous或 righteousness。在希伯来圣经里,Tzedek是一常见字,通常用于描述那些依据上帝旨意行事之人,同时也是用来指称上帝的特质,以及上帝对人类的审判(往往很严厉,但大家一律认为那是公正的)。

  Righteousness(正义)和 judgmentalism(论断主义)之间的关系,从righteous一字的若干现代定义中便可得知,比如说,righteous的其中一个字义即为「源于强烈的公道感、道德感或公平感」。类似的关系也出现在 self-righteous(自以为是)这个词汇,self-righteous 的意思是「对自己心中的正义深信不疑,尤其是跟别人的行为和信念背道而驰者;站在狭隘的立场讲道德却不宽容异见」。我想要向读者证明,着迷于正义——最后必然会变得自以为是——其实是一种很正常的人类境况(human condition),这是人类演化得来的特质,并不是某种毛病或错误悄悄潜入了客观理性的心智里。

  人类的正义之心使得人类——而非别种动物——得以组成大型的合作团体、部落和民族,不用借由亲属关系就能相互依附。然而,人类的正义之心也必然会让合作团体永远苦于道德冲突。多个团体之间产生某种程度的冲突,这种情况甚至是社会迈向健全发展的必经之路。十几岁的我曾经希望世界和平,而今日的我却期盼世界有多种相互抵触的意识型态维持在平衡状态,期盼有多种课责制度(system of accountability)使我们不能拿得太多又不负责任,期盼越来越少人会认为正义之目的可合理化暴力之手段。这些愿望不是很浪漫,却很有可能成真。

  内容预告

  本书内容共分为三部分,读者可视为三本独立的书籍,只是每一部分都依附前一部分而生,每部分分别代表道德心理学的一项重要原理。

  第一部分,阐述第一项原理——直觉先来,策略推理后到。道德上的直觉系为自动出现,几乎是即刻发生,早在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尚未开始前就上场了。最先出现的直觉往往会促成后续的推理。如果你认为人是借由道德推理来认清真相,那么别人跟你意见不合时,对方所展现出的愚蠢、偏见、不合逻辑,肯定会让你经常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你把道德推理视为人类发展出的一种技巧,其目的是为了稳固自己的社会议题立场,为了合理化自己的行为,为了捍卫自己所属的团队,那么一切就合理多了。请时时注意直觉,可别把道德论证信以为真,道德论证多半是事后才迅速建构出来,用以促成一项或多项策略目标。

  第一部分的内容共有四章,中心隐喻系为「心智一分为二,如同骑在大象上的骑象人,骑象人的工作就是服侍大象」。骑象人代表的是有意识的推理,亦即人类充分意识到的一连串言语和意象。在心理历程当中,骑象人只佔了百分之一,大象却佔了其余的百分之九十九,发生于意识之外,却主导了大部分的行为。这个象征是我在上一本书——《象与骑象人》——发展出来的,该书说明人类终其一生跌跌撞撞地寻求意义和关联之时,骑象人与大象是如何共同合作,而有时合作成效并不佳。本书使用象与骑象人的象征来解决若干谜团,例如:为什么(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好像是伪君子?为什么政党的死忠支持者情愿相信无耻的谎言和阴谋论?另外,有些人对于理性思考似乎毫无反应,本书会运用前述象征,向读者说明应採用何种方法,才比较容易说服这种人。

  第二部分,阐述道德心理学的第二项原理——道德不光是伤害和公平而已。内容共有四章,中心隐喻系为「正义之心如同舌头有六种味觉受体」。西方的世俗道德规范如同一盘盘的菜餚,只试着去活化一种或两种的味觉受体,不是关切伤害和苦难,就是关切公平和不公。然而,人类还拥有这么多强大的道德直觉,比如说是自由、忠实、权威和神圣。本书会对以下疑问提出说明:「这六种味觉受体是从何而来?」「这些味觉受体是如何构成世上众多道德菜餚的根基?」「为什么右翼政治人物具有先天优势,能烹调出选民喜爱的菜餚?」

  第三部分,阐述第三项原理——道德凝聚人心却也令人目盲。内容共有四章,中心隐喻系为「人类是百分之九十的黑猩猩加上百分之十的蜜蜂」。人类的天性是天择而成,同时在两个层次运作。在每个团体中,个体会相互竞争,而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的后代,对于这样的竞争很是擅长。竞争让人类的天性有了丑陋的一面,而讲述人类演化起源的书籍往往是以丑陋面作为主题。人类确实是自私的伪君子,善于装出一副仁义道德的模样,连自己都被唬得一愣一愣。

  然而,群体之间的竞争也会塑造人类的天性。许久以前,达尔文曾说,凝聚力最强、合作度最高的群体,往往都会击败那些由自私个体组成的群体。达尔文的群体演化概念早在一九六○年代就已不受欢迎了,但最近的发现又让达尔文的概念重回舞台,并具有深远的含义。人类并非时时都是自私的伪君子,在特殊的情况下,也有能力抛下微小的自身,变成有如躯体里的细胞,或者是蜂巢里的蜜蜂,为了群体的意义而採取行动。这类的体验通常是人类生命中极其珍爱的一部分,但蜂群思维有可能会让我们对其他的道德层面视而不见。蜜蜂般的天性促成了利他主义、英雄主义、战争及种族屠杀。

  若把正义之心视为灵长类动物的心智加上蜜蜂的表面,就能站在全新的角度看待道德、政治、宗教。本书会证明人类「高层次的天性」可促使人类极度利他,只不过利他的对象多半是跟自己同一群体的成员。本书会证明宗教(可能)是演化上的适应作用,以利凝聚群体的向心力,同时借由共同的道德观,协助群体建立社群。近年来,有些科学家(新无神论者)主张宗教是一种病毒或寄生虫,但我不这么认为。我会站在演化适应的观点,解释为何有些人是保守派,有些人是自由派(liberal,又称改革派),有些人是自由意志派(libertarian,又称古典自由派)。人们会支持那些跟自己抱有同样道德观的政治团体。人一接纳了特定的观点,就会对别种道德观视而不见。

  (词汇备註:在美国,liberal指的是改革派或左翼的政治信念,本书是基于这个意义使用此字。然而,在欧洲和其他地方,liberal比较接近原本的字义,亦即自由的价值凌驾一切,涵盖经济活动在内。欧洲人使用liberal时,往往比较接近美国人说的libertarian,无法轻易就以左右翼划分。本书提及liberal 之处,美国地区以外的读者或可替换为进步派〔progressive〕或左翼〔left-wing〕。)

  读者即将阅读的章节,着墨于神经科学、遗传学、社会心理学、演化模型等的最新研究结果。然而,本书的重点却是以下这则古老的明训,大家都应该要自知,自己其实是个自以为是的伪君子。

  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你自己眼中有梁木,怎能对你弟兄说: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你这假冒为善的人! 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第七章第三节至第五节)

  若要启蒙思想(或可说是智慧),我们全都必须去掉自己眼中的刺,然后逃离自己那一套永无休止、心胸狭窄又引起不和的道德主义。八世纪僧璨禅师撰写的〈信心铭〉曾言: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
  但莫憎爱,洞然明白。
  毫釐有差,天地悬隔。
  欲得现前,莫存顺逆。
  违顺相争,是为心病。

  我并非要大家奉行僧璨禅师的教诲过日子,其实我认为,世界要是没了道德主义,没了闲话,没了批评,很快就会腐朽衰败,陷入一片混乱。然而,假使想要了解自身、自身分歧的意见、自身的侷限、自身的潜力,那么就必须往后退一步,放下自己的那一套道德主义,运用道德心理学的一些技巧,分析大家正在玩的这场游戏。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运用心理学,检视这场「顺」与「逆」之间的对抗。我们每个人的正义之心里头,我们所属的正义团体之间,全都上演着这样的对抗场面。

图书试读

1 道德从何而来?【节录】

我要简单说个故事,建议读者读完之后,想一下故事人物的行为道不道德。

某户人家的狗在家门前被车撞死了,这家人听说狗肉很好吃,就把狗的尸体给切一切,煮来当晚餐吃,没人看见他们的行为。

如果你跟我的多数研究对象一样,教育程度很高,那么你会立刻觉得一阵恶心。可是,要说那家人不道德,你又不禁迟疑起来。毕竟,狗已经死了,那家人又没伤害狗,对吧?而且,那是他们的狗,他们有权处置狗的尸体,不是吗?假如我逼你说出看法,你可能会给我一种很微妙的回答:「我觉得很恶心,他们应该要把狗埋了就好,但我不会说他们不道德。」

好,接下来的故事更能挑起你的神经。

有个男人每星期都会上超市一趟,买一只全鸡。煮鸡前,他会跟鸡性交,然后再煮来吃。

同样的,没有伤害,没人知道,而且他就跟吃狗的那家人一样,都是从事一种回收再利用的行为,这种行为正如我的部分研究对象所指出的,是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不过,这次的恶心感比上次强烈多了,这样的行为似乎很……可耻吧。可是,要因为这样,就说不对吗?假如你是教育程度高的西方人,在政治上属于自由派,那么你可能又会给我一种微妙的回答,承认说人有权做想做的事情,只要不伤害到别人就好。

可是,如果你不是自由派或自由意志派的西方人,可能就会认为这个人跟鸡的尸体性交然后吃掉鸡,这种行为实在不对,不道德。对你而言,对地球上的多数人而言,道德的范畴很宽广,即使没有伤害到任何人,某些行为还是不对的。若能了解世界各地(甚至是同一个社会里)的道德观各有不同,那么就能跨出第一步,去了解自己的正义之心。接下来的一步,就是去了解各种道德观起初是从何而来。

道德的起源(镜次一)

我大学是读哲学系,希望能弄清楚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当初看伍迪.艾伦的电影看了太多部,误以为哲学多少会有点帮助。不过,我也修了一些心理学课程,非常喜欢,于是我决定继续读下去。一九八七年,我申请到宾州大学的心理学研究所,模煳打算着要进行幽默心理学的实验,还以为做这样的研究,可以去喜剧俱乐部混一混,或许会很有意思。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