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西法效应:在善恶的边缘了解人性(修订版)

路西法效应:在善恶的边缘了解人性(修订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Philip Zimbardo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社会心理学
  • 行为科学
  • 伦理学
  • 犯罪心理学
  • 人性
  • 实验心理学
  • 影响力
  • 从众心理
  • 权力与控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全球最具传奇的真人实境实验
了解人性最需要看的经典着作

  一九七一年,社会心理学家金巴多教授主导「史丹佛监狱实验」;该实验有如一发震撼弹,引爆全球心理学界重新审视以往对人性的天真看法。

  三十年后,金巴多教授以《路西法效应》(The Lucifer Effect)一书,首度亲自撰述、完整说明「史丹佛监狱实验」过程,并唿应从「史丹佛监狱实验」到「伊拉克监狱虐囚案」三十多年来观察到的社会现象,深度剖析复杂的人性,全盘且深入解释「情境力量」影响个人行为的概念。

  在实验中,先经标准的生理与心理检测,挑选了自愿担任受试者、身心健康且情绪稳定的大学生,以随机方式分派到「守卫」和「犯人」两组,接着让他们身处模拟的监狱环境。

  实验一开始,受试者便强烈感受到角色规范的影响,努力去扮演被指定的角色。但到了实验第六天,情况却演变得过度逼真,原本单纯的大学生已转变为残暴不仁的狱卒或情绪面临崩溃的犯人,连教授自己都沉醉于典狱长的角色,于是为期两週的实验不得不宣告中止。

  为什么一套制服、一个身分,就轻易让一个人性情大变?为什么握有权力的人,会轻易地为「以控制他人为乐」所诱惑?而身为弱势角色者,为什么却常以沉默来面对问题?面对其他弱者者也未见同情?

  借由独具开创性的「史丹佛监狱实验」研究,金巴多教授将为读者解释「情境力量」和「团体动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变成残忍的魔鬼。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努力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如「男性-女性」、「上司-员工」、「父母-子女」、「老师-学生」、「医生-病人」等关系,在这些社会角色剧本的规范与束缚下,我们是否会像上帝最爱的天使路西法一样,不知不觉地做出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行为?或是在某种情境压力下,对他人做出肢体、言语暴力或其他自认不会做出的事情?

  本书提供认识地位和权力角色差异的原因;了解在环境中影响个人思考、情感及行动的形成及改变原因;帮助读者重新审视、了解自己,一旦面临陌生情境,自己「会做什么」及「不会做什么」,以及面对情境的强大压力,如何勇敢反抗「路西法效应」。

名人推荐

  诚恳推荐这本集金巴多教授三十年思考、经验与智慧的心血结晶……身体力行金巴多教授处理暴力的原则,我们的国家社会,将更充满理性与温馨。──黄富源,前中央警察大学犯罪学系教授

  金巴多应获得由衷的感谢,感谢他揭开且照亮黑暗,让我们看见人性的另一个角落。——哈维尔(Václav Havel),前捷克总统

  在出色的研究的来龙去脉中,金巴多展示了好人如何在情境的力量下转变成为十恶不赦的坏蛋──甚至连你也不例外!──盖尔.希伊(Gail Sheehy),《人生变迁》作者

  当代经典之作,多层面融合敏锐细腻的个人探索、睿智的社会心理学分析,以及持续对道德议题的热情。──里夫顿(Robert Jay Lifton),《纳粹医生》作者

  若过去的二十五年有任何一本重要且令人注目的书而我尚未遇见,那就是这本了。金巴多迷人又美丽的文字力量,揭开了邪恶源头的神秘面纱。《路西法效应》不只是让黑暗面浮现,也促使光明面持续光亮。对每人而言都是重要的一本书。──韩森(Jon D. Hanson),哈佛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教授

  在史丹佛监狱实验中,金巴多在实验室中培养了邪恶。这堂课不只让我们知道黑暗的样貌,也在他的忠告下让我们充满希望。《路西法效应》源自于严谨的社会科学实验,但阅读起来像是小说,它的重要性就如《圣经》一般。──安东尼.普拉卡尼斯(Anthony Pratkaniis),加州大学心理学退休荣誉教授

  必读的着作!身为美国刑事侦缉部的高层官员,曾于第一阵线上看见阿布葛拉布监狱的情景,所以我清楚了解金巴多是真正了解那里所有运作的原因。──马西亚.德鲁特级准尉(CW4 Marcia Drewry),美国CIDC退休调查专员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


  史丹佛大学心理学退休荣誉教授,曾任教于耶鲁大学、纽约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他是知名教科书《心理学》(Psychology and Life)作者之一,与其着作《害羞》(Shyness),两书总销售量已逾两百五十万本。

  金巴多曾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目前为史丹佛恐怖主义跨领域政策、教育和研究中心主任。他也在美国公共电视网获奖节目〈发现心理学〉担任旁白,并协助制作。在二○○四年,出任伊拉克阿布葛拉伊布监狱虐囚案其中一位监狱守卫的专家证人。
  
  史丹佛监狱实验专属网站:www.prisonexperiment.org,每年浏览次数超过上百万人次。参访作者个人网页请至:www.zimbardo.com,本书网页请至:www.LuciferEffect.com。

译者简介

孙佩妏


  成大行为医学研究所毕。

陈雅馨

  台大社会所毕。自由译者。译有《爱情的正常性混乱》(立绪)、《未来的性》(麦田)、《为孩子种一棵树》(麦田)等书。

图书目录

专文推荐 路西法的震撼 前中央警察大学犯罪学系教授黄富源
专文推荐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
前言
致谢

第一章 邪恶心理学:情境上的性格转变
第二章 星期日突袭逮捕行动
第三章 堕落仪式正式开始
第四章 星期一:犯人叛乱
第五章 双重麻烦的星期二
第六章 逐渐失控的星期三
第七章 假释的权力
第八章 星期四:对峙时刻
第九章 逐渐淡出黑暗的星期五
第十章 人格转变的炼金术:史丹佛监狱实验的意涵
第十一章  史丹佛监狱实验的伦理及延伸意涵
第十二章  社会动态学调查(一):权力、遵从与顺服
第十三章  社会动态学调查(二):去个人化、去人性化与不为之恶
第十四章  阿布葛拉伊布监狱虐囚事件
第十五章  让系统接受审判
第十六章  抗拒情境影响力,颂赞英雄人物

注释

图书序言

推荐序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恶魔
by 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黄扬名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一日,台湾发生了一件空前未有的憾事──台北捷运随机杀人事件,共造成四死二十四伤。社会上一片挞伐之声,不论是针对犯案者本人或是他的父母、学校等等,彷彿他是台湾万恶之首,除了他之外,台湾没有其他恶人似的。

  但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可能都住着一个恶魔,在未来的某一天,你、我也都有可能犯下更骇人听闻的刑案。我相信,多数人对于这样的说法,应该都认为是无稽之谈,但在看了《路西法效应》这本书之后,相信你会改观的。

  《路西法效应》缘起于史丹佛监狱实验(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SPE),在这实验中,一群年轻的男性被随机分配为狱卒或是囚犯,原本预计执行两週的实验,在六天后草草结束,因为狱卒的行为出现超乎想像的改变,且有多名囚犯情绪崩溃。

  这个实验可以算是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实验之一,有以下几个原因:一、这个实验证实了,权力的赋予、角色的认同会让一般人的行为产生巨大的改变,甚至让他们做出违反人性的事情。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实验血淋淋的证据,大家应该都不会相信,平凡的小老百姓会变得如此残忍,以为只有像希特勒那样兇残的人,才会作出丧失人性的事情。二、这个研究严重了违反研究伦理,对于部分的参与者造成心理上的创伤,后续人体相关的研究都引以为鉴。SPE的计画主持人金巴多教授后续还做了很多关于角色、态度改变的研究,是这领域相当重要的研究者,在二○○四年发生波湾虐囚案时,他也担任了专家证人,为虐囚者的行为改变提供科学的解释。因为SPE带来的负面效应,也让金巴多教授后来进行人不少与助人相关的研究,并创立了一个中心,协助害羞的人走出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的大部分章节鉅细靡遗描述了这个研究进行的始末,以及不同角色的心情转折,其中当然包括金巴多教授自己的转折。在一个访问影片中,金巴多教授提到了他和研究伙伴都沉醉在实验参与者行为上巨变的惊讶之中,直到他当时的女友(现任老婆)克丽斯汀娜‧马斯勒(Christina Maslach)教授说:「如果这研究的发展是你想要的,那我想我并不认识真正的你!」这句话,让金巴多教授惊觉这个实验或许有其重要性,但它对人性的伤害已经远远超乎本的预期,也因此提前结束了实验。

  在台湾社会最接近SPE的例子,大概就是二〇一三年发生的洪仲丘事件,一名役男在关禁闭时,因为被过度操练而致死的案件。虽然现在真相还未完全釐清,但可以确定的是,在洪仲丘已经身心俱疲的状态下,有人继续操练才会造成这样的憾事。为什么那个人或那些人可以做出这样不人道的事情?相信多数人都想不透,但若可以从服从权威、角色扮演的角度切入,不难理出一个头绪。

  在《路西法效应》这本书中,对于这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历程做了详细的介绍,也提供了读者方法,可以不要因为服从权威、过度沉浸在自己被赋予的角色中,而做出了自己往后会后悔的行为。

  在台湾,不少台面上政治人物的言行,就常常被乡民们拿出来嘲讽,原因不外乎,他们对同一件事情的态度、看法,竟然可以因为自己的角色转变,而有了近一百八十度的转变。俗语说「换个位置换个脑袋」,替这些不一致的行为下了很好的註解,毕竟多数人都想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某种程度上的重要性。

  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个我在当兵时发生的小故事。有一次,长官要大家针对一个议题做表决,其中大长官属意的是A方案,我的小长官属意的是B方案。在投票前的休息时间,大长官私下和我都觉得A方案比较好,后来投票时,我也就投了A方案,最后A方案也获得通过。事后,小长官很生气的骂了我,他说:「你不知道你是我的属下,应该要认同我的决定吗?」虽然当时我不尽然认同这样的说法,但时过境迁回想起这件事情,还是会有所挣扎:难道当人们有新的角色时,就应该放弃原本的自我吗?到底「我」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还是一个我们虚幻的想像,其实「我」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外界对于「你」这个角色的期待而产生的副产品。

  当「我」这个概念不存在或不重要时,所作所为是否就完全不受规范,也不需要承受任何责任?过去的研究和历史告诉我们,事实似乎就是如此,人们若认为自己的行为只是被告知、要求、做了该做的事时,就有较高的可能性会做出极端的行为。例如,在米尔格兰(Milgram)的实验中,实验参与者被告知要遵守他人的指令,在另一个人答题错误时去电击他,即便电击本身已经到达会致人于死的程度,还有六成以上的实验参与者会继续电击他人。此外,当个人的责任被稀释或「我」被忽略时,人们的行为也会有很大的转变。例如,一群人路过一名倒在路旁的老人,可能没有人会停下脚步,但若是自己一个人路经这位老人身旁,则因为没有他人可以分担责任,就会倾向去协助这位老人。这些证据都显示了,「我」的认同,对人们的行为有很重大的影响。

  虽然SPE证实了权力的赋予、角色的认同会改变一个人,就像书名借用圣经中的角色「路西法」的故事一样,从极善的天使变为撒旦身旁的走狗。

  但造成这样改变的,绝对不是外力可以独自达成的。从SPE实验后续的结果分析,就可以发现实验参与者的人格特质,影响了他们在这实验中的行为改变,显示人们还是可以对抗环境的影响,发展出不同的样貌。

  最后,想请大家一起思考,为什么人们的行为模式这么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其实这样的运作方式是符合演化原则的,因为如果我们的行为模式固定不变,当外在环境有所改变时,必然会造成灭绝的后果。因此,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并非二分的制度,而是一个连续性的维度,可以适性去做改变。倘若我们能够用这个角度来重新思考人们的行为,对于人在善恶间的自由转换,或许也就不那么意外了!我们也要提醒自己,虽然多数的例子都是从善变为恶的,但这个转变并非单方向的转变,也并非不可逆的。

  我相信不少读者在阅读《路西法效应》时,心中会感到不安、不舒服,甚至会感到不舍。但若一九七一年没有SPE这个研究,后续还是很有可能会有类似的研究,我们该庆幸的是,执行这个研究的研究者金巴多教授,用很坦率的方式来描述研究的始末,以及协助大家去了解这研究对探索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所以,与大家共勉,在纷纷扰扰的外在环境下,能够善恶分明,时时都能做一个问心无愧的自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