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第一篇:弗洛伊德的灵言
前言 以前我就觉得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学说相当古怪,但是,身为「精神分析始祖」,他的思想一直主宰着现代医学。在他之后,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学说,但是,目前他的学说仍然被当成儿童心理学和成人的精神分析的工具来使用。
他的学说主张幼年时期的性压抑或幼年时期的恐惧情感,和长大成人之后的各种心灵纠葛或自卑、神经各方面的症状息息相关,这种说法让我觉得很诡异。一九○○年期间,在全世界各地流浪,遭到岐视的犹太人特有的文化方面因素,也许是促成他有这种观点的背景所在。
乍看之下,马克斯(MARX)和弗洛伊德的主张似是背道而驰,然而,他们在造就出二十世纪之后的无神论、无灵魂.唯物论的基础的观点却是相同的。「弒杀宗教」这一点也是不谋而合的。希望各位读者先仔细阅读本书内容。
后语 幼年时期「弒父」的潜在无意识,或许和因为恐惧一神教降罪于人类而否定神的观念是串连在一起的。
弗洛伊德和与其分道扬镳的荣格之间的差异在于,荣格实际上是个灵能者,所以在谨守心理学这种学问型态的同时,明确地相信灵或那个世界、神的存在,但是弗洛伊德只把灵界界定在梦境或者受到压抑的感情层级。
没有发现到自己已经化身成灵,成为那个世界的地狱界(综合无间地狱和色情地狱之类的地方)的一员,仍然执拗地持续分析他人的精神状况,此人所呈现的无明状态着实可悲。他虽然接近无意识的世界,却仍然间接地赞助达尔文或马克斯的唯物论帝国,这样的罪愆是很重的。这三个人再加上宣称「神已死」的尼采或许可以称为破坏二十世纪的犹太四人组。
于今之世,医学界必须敞开心胸,放眼灵界。
二○一三年九月三日
幸福科学集团创始人兼总裁 大川隆法
第二篇:以宗教观点分析「荣格心理学」
前言 本篇的主旨在于从宗教的观点,分析承继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之衣钵,堪称是心理学界的巨人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心理学。
心理学被视为医学疗法的一个领域,文科当中也有心理学科,对我们这种职业宗教家而言,很难分辨其是敌是友。
现在在美国等国家,星期日上教会是一种文化上的风俗习惯,在保有葬礼和土葬权利的同时,很多人在平日也会找特定的精神科医生,解决心理上的问题。在日本,传统宗教缺乏人生谘询的实用性,所以接受信徒谘商的新兴宗教,经常和精神科医生的工作相冲突。
宗教家对心理学感到不满的最主要原因在于,避谈灵性存在或灵界的如此学问态度,疑似与否定信仰的唯物论有串连之嫌。到底荣格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请各位读者仔细阅读。
后语 我的结论是,以一个宗教,至少算是比较先进的宗教的幸福科学来说,是比属于一门学问的心理学更明确地往前迈进的,没有用暧昧的抽象语言来模煳世界观。而且,毫不隐讳附身灵也好,天使也罢,举凡来自灵界的种种作用,同时拟定对策,我觉得这一点就已经是具有压倒性的进步了。
在我的印象当中,逃避神佛的存在或灵界的证明,只想以科学的角度来彰显一切的现代学者之类的「在家僧侣」,其真实面貌就是心理学者。心理学的教科书上没有写到的事情,只要细读本会的着作就应该可以获得解决。
「诚实的宗教家」应该比「迷信的心理学者」更值得信任吧?
二○一三年十二月十八日
幸福科学集团创始人兼总裁、幸福科学大学创立者 大川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