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获得灵启经验,人就能挣脱病症的诅咒,甚至连疾病本身都会沾上灵性。
─荣格
物质科学当道,宗教面临存亡之危,但灵性的唿唤盘旋人心,我们如何找寻失落的灵魂?
本书试图为灵性需求找到合于当代情境的载具。作者史丹博士认为,回归宗教传统或拥抱物质科学可能都行不通,而荣格心理学是新的可能性──「关注自性」(minding the self),走上个体化历程。
在本书中,史丹博士穿梭西方宗教、东方禅学、脑科学、伦理学、自身灵启经验以及荣格的书信、《红书》,描绘当代灵性旅程多彩的风景。他指出,灵性之路是一条由象征、梦境以及随之而来的灵启经历所共筑的道路。它跨越文化,指向超越,让人不受世俗自我(ego)所綑绑,进而能连结万有之本,体现自性、展现神性。
有别于传统宗教讲求追随象征公义的神,史丹指出,在关注自性的灵性之旅中,个人将敢于同时面对内心的正、邪力量,予以调和。这过程难免苦痛,但终将带来心灵平衡,成为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为世界带来正面的力量。
名人推荐 王浩威/作家、心理治疗师
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马思恩/荣格分析师、香港荣格中心创办人
邓惠文/作家、精神科医师
魏宏晋/北京大学哲学博士、荣格作品译者
荣格指明了一条心理的宗教道路,人人都可通过个体化努力走向上帝,这本书对此论述精彩,令人激赏。──魏宏晋/荣格作品译者
史丹博士关注自性的发展,以荣格心理学做为宗教再神圣化的基础,为现代灵性追求建议了一条可行出路。──洪素珍/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
对于个体化的概念如何作为自性觉醒的灵性历程,史丹博士这本书为读者褪去神秘面纱。他告诉我们,自性的经验即是将我们与神连结的真实内在经历。这个历程同时让我们明白「象征」是如何透过梦、神话、经典和童话,对个人和集体心灵产生实质的攸关与意义。对于如何在这个后现代世界过有意识的灵性生活,分析心理学提供了确切指引──这是荣格对人类的贡献。──马思恩(Shirley See Yan Ma)/荣格分析师、《缠足幽灵:从荣格心理分析看女性的自性追寻》作者
这本书用荣格的生命与学说作导引,为读者将当代灵性困境作了卓越论述。莫瑞‧史丹为人称道的就是,他的风格带着学者式的论述扎实,同时又能让非专业人士与一般读者轻易了解与接受。──大卫‧泰西(David Tacey)/澳洲墨尔本拉筹伯大学(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文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