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为什么「我们」会变得疯狂、盲目、冲动?让你看透群众心理的第一书

乌合之众:为什么「我们」会变得疯狂、盲目、冲动?让你看透群众心理的第一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Gustave Le Bon
图书标签:
  • 社会心理学
  • 群体行为
  • 大众传播
  • 从众心理
  • 行为经济学
  • 社会学
  • 群体极化
  • 情绪化决策
  • 历史
  • 经典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2017年版新增文化评论人詹伟雄专文导读

「在这个众声喧嚷的时代,我们该如何辨识出群众的缺失,
重拾理性与思辩能力,进一步釐清事实与真相?」

  长销百年不坠,当代读来更具意义的群体心理学经典名着
  全球近二十种语言版本,累计销售上千万册
  心理学大师佛洛伊德誉之为「一本当之无愧的名着」
  美国心理学泰斗奥尔波特&社会学大师墨顿 齐声赞赏

  为什么一到百货公司週年庆,人们就像失心疯一般地大肆抢购?
  当某个公众人物爆发丑闻时,为什么人们都毫不迟疑地相信记者?
  看到鼎泰丰的人潮,即便没吃过也认定它们的小笼包最好吃?
  当7-11推出集点活动时,就算你不爱Hello Kitty也会跟着蒐集?
  我的理性哪里去了……为什么当人成为群众的一分子,就会变成受人摆布的玩偶?

  我们都以为人类是理性的动物,然而诸如上述这些看似不理性的行为却是天天在发生。

  究竟是为什么呢?

  长久以来,无数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试图为之提出理论上的解释。有些学者相信,因为人类的群居天性,总要与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并且脱离不了群体生活;因此他们开始研究起人们在团体中的心理状态,想要从中找出「群众心理」与某些非理性行为之间的关联,因而在之后逐渐形成了「群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而本书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正是这个领域的先驱,本书遂也成为研究群众心理的经典着作。

  ▍跨越时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心理学经典

  本书写成于一个民众的集体意识初萌芽的年代。作者勒庞生长的背景是动盪不安的法国大革命之后,因此他对于群众心理以及群体力量的观察格外精辟入里。

  勒庞在本书中对「群体」所做的精细剖析,让心理学大师佛洛伊德、着名社会心理学泰斗奥尔波特等大师们都爱不释手,后世更有不少心理学研究是立基于本书之上,可说是一部跨越时空限制,直剖根本人性的一部心理学经典。

  勒庞对于群体的看法是:「一个群体的运作具备其独有的特征,不同于个体单独的行为模式。群体在组织化的过程中,每个成员的观念和想法会渐趋一致,他们自觉的个性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集体的群众心理。」

  当独立个体受到刺激时,大脑会告诉他不要冲动,但是成为群体一员后,他会觉得自己无所不能。因此透过匿名、传染、暗示等因素的作用,人们就会丧失理性和责任感。表现出一些平常被视为不理性的特质,像是疯狂、冲动、偏执、盲目、狂热、易被鼓动等等。这种现象使得我们在无意间变成了群氓之族,身处在一个群氓时代里。

  ▍群体的五大特征

  勒庞在书中扼要地举出了群体的五大特征,分别为──

  ▪ 群体是冲动的奴隶
  「群体是冲动的奴隶。与群体成员一样,独立个体同样会受到这种刺激影响,但是他的大脑会告诉他不要冲动,这是不明智的,因此他会控制自己而不受冲动影响。从心理学角度解释这种现象,即是独立个体具备控制本能的能力,而群体缺乏这种能力。」

  ▪ 群体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
  「(群体)的一个普遍特征是极易受人暗示……通常,群体总是在期待中关注某事,因此很容易被暗示……最初的暗示经过相互传染后进入群体所有成员的大脑,接着群体态度趋于一致,并很快成为既定事实。」

  ▪ 群体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群体情感不论好坏都会呈现出双重性──极端简单与夸张。这一点和许多其他方面一样,群体成员作为个体出现时,与原始人类是相似的。他们无法对事物做出细致的区分,只从事情的整体上观察,而忽视中间的发展过程。任何情感态度的表露,通过暗示和相互传染迅速散播开来,从而强化群体夸张的情感,这样明确得到群体认可的物件就会变得异常强大。」

  ▪ 群体是偏执和专横的代名词
  「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情感。他们对待各种意见、思想和信念,要不是全盘接受,就是一概否决;要不是视其为绝对真理,就是视其为绝对谬误。通过暗示加以诱导而不是通过推理得出的信念通常亦是如此。我们意识到,这种偏狭常常与宗教信仰有关,并绝对控制着人们的思想。」

  ▪ 群体是矛盾共同体
  「群体有时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有时也表现出无私奉献、勇于牺牲以及公正无私这样十分高尚的举动,而且比独立个体表现得更崇高。以名誉、光荣和爱国主义为号召,最有可能打动群体,并常常使他们不顾生命、慷慨赴义。……群体为了自己了解甚少的信仰、思想和只字片语,便敢于直面死亡,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

  ▍群体的力量,不能忽视

  相较于过去的任何一个时点,现在的我们都是处在一个群体更有力量的时代。只要打开电脑、连上网路,我们就能接触到全世界;不妨看看Facebook、Twitter这些社群网站的影响力吧!相较于传统的大众媒体,人们透过网路媒介,可以让许多谣言、潮流或者广告流窜的速度更快、更广,群体更容易被组织起来,其力量也愈来愈不容忽视。

  在这样的时代里,某些特定的观念和想法借由群众心理的影响力,几乎是防不胜防地置入我们的脑袋,也让我们在无形中不再主宰自己的思维。想要夺回你对自己的主控权吗? 要如何避免自己成为受他人摆布的傀儡呢?关于群众心理作用的一切真相,你不能不知道。

  透过本书,可以让你看清楚这个社会,也重新掌握自己的思维;不要让有心人误用群体的力量,对社会造成坏的结果。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我们一定能够将群体力量导向更好的用途。

各界重量级好评赞誉

  勒庞的《乌合之众》是一本当之无愧的名着,它极为精致地描述了集体心态。──心理学大师 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心理学领域已经出版的着作中,最有影响者,非勒庞的《乌合之众》莫属。──美国社会心理学大师 奥尔波特(Gordon Allport)

  勒庞的这本书具有持久的影响力,是群体行为研究者不可不读的文献。──美国社会学大师 墨顿(Robert Merton)

  勒庞具有不断发现有研究价值的问题的能力,他所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会成为所有社会心理学家和善于思考社会的人共同关注的问题。──前美国最高法院大法官 霍尔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
《群體社會的鏡像:個體、規範與變革的內在動力》 一場深入探索人類社會結構與個體行為相互作用的哲學與社會學之旅。 在這個由無數個體交織而成的複雜網絡中,我們如何從孤立的原子轉變為具有集體意識的有機體?個體在面對社會壓力、文化規範和制度框架時,其獨立思考與自主選擇的能力究竟如何被形塑、被約束,甚至被徹底顛覆?本書旨在超越對單一事件或特定群體的表面觀察,深入剖析驅動人類社會運作、產生穩定性與內在衝突的深層結構性力量。 第一部:個體的錨定與解放——從笛卡爾到後結構主義 社會的基石是個體,但個體的「自我」是如何被建構起來的? 本書首先回溯哲學史上關於主體性的重要辯論。我們將探討笛卡爾「我思故我在」所確立的理性主體,如何受到啟蒙運動的推崇,成為現代社會的理想藍圖。然而,這種完全自主、邏輯清晰的個體形象,在面對複雜的現實世界時,顯得何其脆弱。 接著,我們將引入批判理論的視角,審視權力、知識與語言如何滲透並塑造個體的內在世界。福柯的「全景敞視主義」概念,不再僅僅指向物理監控,更揭示了現代社會中自我審查機制的普遍性——個體如何內化社會的凝視,從而主動遵守規範,成為自我馴化的工具。我們將分析,當個體開始懷疑其思想的「純粹性」時,那份被賦予的自主性其實是受限於特定的歷史條件與權力結構。 在這一部分,我們專注於社會化的過程。家庭、學校、工作場所,乃至於休閒娛樂空間,如何透過潛移默化的儀式、獎懲機制和敘事,將自然人轉化為合格的社會人?我們不只探討規範的「內容」,更著重於規範「運作的方式」——它如何成為一種無形的、內在的約束力,使個體在無意識中做出符合群體預期的選擇。我們將分析,這種內化的規範系統,如何為後續群體的集體行為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基礎。 第二部:結構的張力——規範、慣例與社會秩序的維繫 社會秩序的穩定性並非偶然,它依賴於一套龐大且精密的規範體系。本章將深入探討這些體系如何被建立、維持,以及它們如何處理內在的矛盾與張力。 慣例(Convention)的經濟學與人類學解讀: 社會的許多運作看似自發,實則建立在難以言喻的默契之上。從交通規則到商業禮儀,慣例如何解決「協調問題」,並在沒有中央強制力的情況下,有效地組織數百萬人的行動?我們將分析,當群體中的關鍵個體開始偏離既有慣例時,如何引發漣漪效應,測試既有秩序的邊界。 制度的僵化與適應性: 制度,作為被正式化的規範,為社會提供了可靠的預期。然而,當外部環境發生劇烈變化(如技術革命或氣候變遷)時,僵化的制度往往成為變革的阻力。我們將考察制度的「路徑依賴性」——過去的成功經驗如何反過來鎖定未來的可能性?我們關注的不是制度的崩潰,而是制度內部為維持自身合法性而採取的策略性調整,以及這些調整對個體經驗產生的潛在異化。 身份政治與邊界劃分: 規範的建立往往伴隨著「他者」的界定。社會秩序需要清晰的內群體(In-group)與外群體(Out-group)的劃分。本章深入探討符號、儀式和共享的歷史敘事如何被用來強化邊界,並分析在身份認同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代社會,這種邊界劃分如何影響資源分配、政治參與和社會信任的建立。 第三部:變革的引擎——從異議到社會運動的組織邏輯 社會的演進並非平緩的線性過程,而是通過斷裂與重組實現的。本章聚焦於那些挑戰現狀、推動社會轉型的力量。 異議的產生與社會化: 並非所有對規範的不滿都會轉化為行動。我們將分析「認知失調」與「結構性壓力」如何在特定條件下促使個體從私下抱怨轉向公開表達不滿。關鍵在於,異議如何通過人際網絡、非正式組織以及媒介傳播,迅速獲得「集體認可」的基礎,從而從孤立的抱怨升級為有組織的行動。 動員的基礎與資源動員理論: 成功的社會變革往往不是由最受壓迫的群體自然發動的,而是需要有效的組織、資源(資金、人才、媒體曝光)和機會結構。我們將考察社會運動組織(SMO)在動員過程中採用的策略——如何將抽象的訴求轉化為具體的行動口號?如何利用現有的社會資本和制度漏洞?這部分將深入探討「框架建構」(Framing)的藝術——即如何讓原本看似個人化的困境,被重新定義為一個必須通過集體行動才能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後果與制度化: 社會運動的勝利往往是短暫的。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分析變革成果如何被吸收、被制度化,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最初的激進訴求如何被稀釋或曲解。是變革徹底重塑了舊有的規範,還是舊有的規範成功地將變革力量同化,使其服務於自身的延續?這是一個關於權力持續性的核心問題。 總結:走向一個更精確的理解 本書不提供簡單的「群體心理學」解釋,而是力圖提供一套更為精確的工具,用以理解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規範對行為的潛在控制,以及集體行動的內在邏輯。它邀請讀者超越對特定現象的道德評判或情緒反應,轉而深入探究:是什麼樣的結構、語言和權力關係,塑造了我們所謂的「我們」,以及我們將走向何方。這是一本獻給所有渴望穿透社會表象、理解秩序如何生成與瓦解的深度思考者。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


  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闻名于世,被后人誉为「群体社会的马基维利」。

  勒庞早年在巴黎学医,并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游历欧洲、北非和亚洲,写了数本有关人类学和考古学的着作。一八七○年起在巴黎行医;一八八四年开始研究群众心理学,阐发了强调民族特点与种族优越性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勒庞尤以对群体心理特征的研究而着称;他认为「民族的精神」或「种族的灵魂」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基础,一个民族、种族或一种文明都具有民族的精神,即共同的感情、利益和思维方式。

  本书《乌合之众》出版于一八九五年,为勒庞最有名的着作之一。他的思想对于后世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影响较深,同时也成为现代意识形态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材料。
 
 

图书目录

导读 风、血与诗——感受群众,才能理解群众,试读《乌合之众》(詹伟雄)

序 论勒庞《乌合之众》的得与失(美国社会学大师 罗伯特.墨顿)
《乌合之众》的功能/佛洛伊德眼中的《乌合之众》/未竟的肖像画(未竟的世纪末众生相)/旷日持久的争论战/布朗热浪潮/历史在勒庞眼中永远是矛盾的/勒庞不是先知

前言

导论 群体时代

第1章 群体一般特征:受人摆布的玩偶
群氓之族/受人摆布的玩偶

第2章 群体态度与群体道德:感情的傀儡
群体冲动、善变且暴躁:群体是冲动的奴隶
群体的被暗示性与轻信:群体永远徘徊在无意识边缘
群体态度的夸张与单纯:群体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
群体的偏狭、专横与保守:群体是偏执和专横的代名词
群体道德:群体是矛盾共同体--为什么今天杀人放火、无恶不作,明天却可以牺牲和不计名利地献身

第3章 群体的观念、推理能力和想像力
群体观念:群体是固有观念的奴隶
群体的推理能力: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弱智
群体想像力:天才的想像力成为了他们受制于人的弱点

第4章 群体信仰的宗教形式:宗教形式的忠实追随者
偏执与狂热是群体信仰的孪生兄弟
盲目是群体的禀性

第5章 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间接因素
种族:使群体走出野蛮状态的有力支撑
传统:控制我们内心最深处自我的无形主人
时间:真正的创造者和伟大的毁灭者
政治和社会制度:虚假、短暂的外衣
教育:使民族走向衰落的刽子手

第6章 影响群体意见与信念的直接因素
形象、话语和措辞:无坚不摧的利器
幻想:人类艺术与文明的真正缔造者
经验:群体摆脱幻想控制的利器
理性:对文明发展不起作用的「垃圾」

第7章 群体领袖及其说服手段
群体领袖:贪图个人利益的巧言者
领袖的说服手段--断言、重复和传染:说服群体的最好修辞手法
声望:麻痺群体判断力的「杀手锏」

第8章 群体信念与意见的变化范围:推迟文明灭亡的因素
坚定不移的信念:文明不可缺少的支柱
易变的群体意见:受机遇摆布的玩偶

第9章 群体分类
异质群体
同质群体:共同信仰的结合体

第10章 犯罪群体:受无意识支配的刽子手
无意识的行凶者
疯狂的大屠杀

第11章 形式陪审团:比法官更具人情味的刑事群体
「弱智」群体
他们同样是情感的奴隶
他们是「犯罪群体」的保护伞

第12章 选民群体:政治机器的杰出作品
「迎合」是候选人获胜的基石
无休止的争论战
群体权力拥有与宗教一样的力量

第13章 议会:文明民族的理想象征
议会制度是一切现代文明民族的理想
议会是领袖操控群体的机器
消耗财力和束缚人们自由的机器

结语 民族的回圈过程

图书序言

导读

风、血与诗——感受群众,才能理解群众 ,试读 《乌合之众》


  公元1789年7月14日傍晚,巴黎暴民攻破了君权象征的巴士底狱,典狱长德.劳奈(Bernard-René de Launay)被活捉游街,准备递送到市政厅前处决,沿途,不少的民众用随身的武器戳刺他,在抵达目的地前,德.劳奈几乎崩溃了,他挣扎着高喊:「够了,让我死吧!」也就是这一用力,他的腿踢中了一位围观者的小腹,这时群众便开始鼓譟,要这位民众立时杀了他。

  勒庞的《乌合之众》一书,引述了法国大革命史学家(应该是Hippolyte Taine)的记述,是这么描绘这幅杀戮场面:

  「他是个失业厨师,无聊的好奇心使他来到巴士底狱,想看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因为大家都这么认为,他也认为这是一种爱国行为,甚至觉得自己应该得到一枚勋章,奖励自己手刃恶魔。他拿着一把借来的刀对着裸露的脖子下手,但是刀有点钝,怎么都割不动,于是他从兜里掏出一把黑柄小刀(作过厨师,应该对切肉很在行),成功完成了任务。」

  当一个人身处于亢奋的群众之中,成为了群体的一份子,这个人就不再是孑然一身时的那个人了,他会展露出前所未有的想法和行动,远远偏离人生轨道,这是《乌合之众》一书的主要意旨,当然,勒庞还会加上一句:群众永远比个人愚笨得多,「不是整个世界比伏尔泰更聪明,而是伏尔泰比整个世界更聪明」;虽然弔诡的却是,历史的进程往往还得靠着这种本质愚蠢的群众运动来推进,「激发人类走上文明之路的不是理性,而是充满激情与胆量的幻想」。

  《乌合之众》一书出版于1894年,英文版于一年后上市,两种版本都成了市场畅销书,可以想见,整个十九世纪欧陆革命的动盪,加上各地区国族国家独立的起义风暴,使西方见识了群众运动巨大的能量,不论是从中得益的革命家,或是于其中受苦的市民阶级,都积极地想理解这神祕难解的暴风如何生成、怎么运作,又如何能去芜存菁、化害留利,使群众能为己用,或至少能降低其狂野非理性的一面,而保留其创造式破坏的一面。

  对勒庞而言,他当然是个站在「乌合之众」对面的知识份子,虽然他对法国的教育有很多的批评,但观诸他一生的所作所为,显然仍是以身为「启蒙之子」的法国伏尔泰信徒为职志的,《乌合之众》是他对法国十九世纪城市中的暴民所作的社会心理学研究(直接的情感因素是他目睹1871年巴黎公社的暴力起义事件),而在完成这部小书后,他转而把研究旨趣转向放射性元素,据说还差点于1903年获提名角逐诺贝尔物理奖,他的一生中,明显地向往着一间宽大稳顿的书房而非硝烟四起的街头,这样的智识历程,远远不同于撰写《悲惨世界》的雨果,或者热切肯定巴黎公社革命的马克思。

  但我们也可以这么说:正是他对群众的由衷不安,方才使他能捕捉到群众运动中扑朔迷离的几个特质,并且以极其动人的修辞表达出来。譬如说他对群众运动中领袖人物的解析:「群体成员缺乏意志,会本能地转向意志坚定的人,因为他们身上具有群体成员身上缺乏的品质」,便启蒙了二十世纪的希特勒,《我的奋斗》这一本自传直接由勒庞的指引中取材,从都会鲁蛇心理的阴暗反面打造出光芒四射的时代偶像,召唤了上千万德国人成为纳粹信徒。也或是由于其面向历史与现实中的真切恐惧,勒庞才能深刻观察到「民众>群众>暴民」的因果关系,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非偶然:「群体中,愚蠢、无知和心怀嫉妒的人,会摆脱自己卑微无能的感觉,从而产生残忍、巨大的短暂力量」。当然,他对群众们雷霆万钧划破时代场景后、烟火散尽后的个人沧桑运命,也是洞烛机先的,他最常被后世人引用的一句话便是:「群体中的个体,彷彿是空气中的尘埃,可以被风吹到任何地方。」

  二十世纪是一个群众运动更加奔腾的世纪,有趣的是,支持《乌合之众》于西方书肆常卖的,不是群众或学者,而是各色各样希望能召唤起群众运动的政治行动家;二十世纪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抬头,也不再把《乌合之众》看成是一本具有严谨意义的学术着作,勒庞思想中的生物决定论、父权偏见与欧洲中心主义也愈来愈不政治正确;在社会「集体意识」这个研究议题上,勒庞法国同胞涂尔干所着的《社会分工论》与《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以其对日常生活更穿透性的理解,明显地在知识地图上具有着更广大的说服力和启发性。那么,身处在一万多公里距离之外、一百多年时光之遥的台湾读者,再来读这本《乌合之众》的理由会是什么?

  五十多年前,美国社会学结构功能论大学者墨顿(Robert K. Merton)于《乌合之众》英文版写的导读中,指明了勒庞的这本小书,有着三个开创性的价值,其一,他指出「群体社会」即将到来,执政者会反过来听从主流民意来施政;其二,群体当道,平庸和低俗的文化会成为最有价值的文化;第三,群体会成为历史发展中无可替代的主要推动者。

  虽然已半世纪了,墨顿所揭橥的三个提醒对台湾读者仍然有效,而且十分有效,因为台湾才刚刚进入民主化社会,在台湾的历史上,民主的岁数还没有超过三十岁,这样的理解也就意味着:台湾史中的大部分的岁月都在潜意识里渴望着「群众」,也伺机召唤着「群众」,唯其如此,我们才能够推翻殖民者或极权政权,获得民主,但坦白说,我们也因此而完全缺乏另一面对「群众」的理解,吾人对群众可能产生的暴力后果一无所悉,因为我们就货真价实地承受着执政者施加于上的暴力,历史上满满是镇压的血渍,从而使我们无从想像群众也可能鲜血满手,而且相较体制暴力更不可捉摸,但,虽然欠缺历史经验,网际网路与电视传播所流转的强大群众猎巫气息,或者各种平庸意见当道的决绝与刚硬,却也是现世台湾人不陌生的群体压力。

  勒庞是一位看着巴黎街垒革命长大的小孩,他的恐惧,正是吸引人们阅读《乌合之众》的起点,唯有切身地穿过时代场景,才能把时代的一些气息带至外来者的面前,让我们同时闻嗅到暴风、鲜血与诗,并心生些许警惕和反思。从这个角度看,《乌合之众》(之于我们)具备着更多的文学性而胜于科学性,狄更斯的《双城记》也写法国大革命,但,请相信我,它不会比《乌合之众》更扣人心弦。

詹伟雄(文化评论人)

图书试读

第1章 群体一般特征――受人摆布的玩偶
 
▍群氓之族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群体」是指个体的聚集体,无论这些个体属于哪个民族、从事什么职业或性别,也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走到一起。但是从心理学角度看来,「群体」有着完全不同的含义。在某些既定条件下,且只能在这些条件下,聚集成群的人们会呈现一些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完全不同于群体中个体所具备的特点。这群人的观念与想法渐趋于一致,他们自觉的个性逐渐消失,形成群体心理。毫无疑问,这种群体心理是暂时的,但呈现出的特点是清晰、明确的。于是,这样的个体聚合体成为一个组织化的群体——我姑且先如此称之,因为没有一个更好的说法;又或许心理群体这一名词更为可取。它成了一个单独的存在体,并受群体精神的统一支配。
 
很明显地,仅仅由于一群人偶然发现他们彼此同处一地,并不能使他们获得组织化群体的特点。从心理学角度看来,当一千个人偶然聚集在公共场所,没有任何坚定的目标,他们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群体。要想具备组织化群体的特征,某些前提条件必不可少,我们必须对其性质加以确定。
 
一个群体向组织化群体转变的首要特征是:自觉个性的消失以及观点的明确转变。因此,组织化群体并不总是需要一定数量的个体同时出现在某个地点。有时在某种强烈情感的作用下,数以千计的孤立个体也可能获得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特征,例如民族事件。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偶发事件就足以促成他们聚集起来展开行动,从而立刻获得群体特有的特征。有时,五六个人就可能构成一个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而偶然聚集在一起的数百人却算不上。此外,虽然不可能看到整个民族聚在一起,但在某些影响的作用下,它也会成为一个群体。
 
这种心理群体一旦形成,便会获得某些暂时且明确的普遍特征。除这些普遍特征外,它还有独有特征。这些独有特征因群体构成要素的不同而各不相同,因此群体精神结构也会有差异。所以,心理群体是可分类的。当我们深入研究该问题时会发现,异质群体(即由不同要素构成的群体)与同质群体(即由派别、身分团体和阶级等大体相似的要素构成的群体)会表现出某些相同的特征,除这些相同特征外,他们还具备使彼此相区别的独有特征。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乌合之众》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社会观察的升华。这本书没有贩卖焦虑,而是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剖析了群体心理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我一直对社会上各种“潮流”和“风向”的变化感到好奇,总觉得其中隐藏着某种规律,而这本书恰恰揭示了这些规律。作者对于群体特质的分析,比如群体想象力丰富、容易被诱导、情绪化强等,都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回想起自己曾经参与过的一些集体讨论,那些声音越来越大,观点越来越极端的时刻,正是群体力量在发挥作用。书中提到,群体常常会为了维护自身的“群体认同”,而变得对外排斥和敌对,这一点在现实中的各种群体冲突中屡屡可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对“乌合之众”的描述,更是对我们每个人如何在这种群体性行为中保持自我,保持清醒的启示。它鼓励我们去质疑,去思考,去审视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集体观点。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社会运作的理解更加立体,也更加具备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评分

《乌合之众:为什么「我们」会变得疯狂、盲目、冲动?让你看透群众心理的第一书》这本书,如同一记警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和行为。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独立思考的人,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然而,书中对群体心理的描绘,却让我看到了自己身上隐藏的“群体性”一面。作者深刻地指出,群体会放大个体的感情,使得原本温和的人变得冲动,原本理性的人变得盲目。这种“同化效应”是如此强大,以至于我们常常会在不知不觉中,被集体的声音所淹没。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暗示”和“传染”的分析,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某些场合,情绪会像火焰一样迅速蔓延,将所有人都卷入其中。我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在某个群体事件中,我发现自己的情绪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煽动,虽然理智上知道不妥,但身体却不由自主地跟着行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需要付出比我想象中更多的努力。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种理论上的解释,更是一种实践上的指导,让我开始更加警惕那些可能裹挟我进入群体盲区的言论和氛围。它让我明白了,在参与任何集体行为时,都应该问问自己,我是出于真心,还是仅仅因为“大家都在这样做”?

评分

《乌合之众》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撼。我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理性的人,能够独立思考,不受他人影响。然而,这本书却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以及我所处的社会环境。书中对群体心理的剖析,细致入微,令人信服。我特别喜欢作者关于“群体在情感和行为上的传染性”的论述,这解释了为什么在某些场合,原本理性的人会做出冲动甚至失去理智的行为。就像一场瘟疫,情绪可以迅速在人群中蔓延,将个体淹没在集体洪流之中。书中提到,群体会变得更加倾向于极端,容易被简单化的口号所吸引,这在我关注的新闻和网络评论中都能找到呼应。有时候,明明知道某些言论是站不住脚的,但看到很多人都支持,自己也难免会动摇,甚至会产生一种“大众都是这样想的,我难道错了?”的错觉。这本书让我深刻理解到,个体意识在群体面前的脆弱性,以及保持独立思考是多么宝贵。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心理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社会学、政治学甚至是历史学的入门读物,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历史事件和现实社会现象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社会的观察更加敏锐,对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这让我对未来如何与他人互动,如何更清醒地看待社会问题,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评分

读完《乌合之众:为什么「我们」会变得疯狂、盲目、冲动?让你看透群众心理的第一书》这本书,我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虽然书名听起来有点吓人,似乎在指责我们每个人都是“乌合之众”中的一员,但实际上,它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隐藏在我们集体行为背后的复杂心理机制。我一直觉得,理解社会现象,比如一些突然爆发的群体事件,或者某个社会思潮的兴起,总是觉得缺了点什么。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群体在特定情境下,个体如何被集体的力量所裹挟,情绪如何被放大,理智又如何被消磨。书中的例子虽然有些年代感,但其揭示的底层逻辑至今仍然适用。比如,作者提到群体往往缺乏批判性思维,容易被煽动性言论所左右,这一点我在生活中屡见不鲜,无论是网络上的热点讨论,还是现实中的一些集会,都能看到这种现象的影子。更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批判群体,而是试图去理解群体行为背后的动力,这是一种更加深刻和建设性的视角。它让我反思,在参与任何集体活动时,自己是否也容易陷入群体思维的陷阱,是否应该更加警惕那些试图利用群体情绪的言论。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我们”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被更强大的社会力量所塑造和影响的存在。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拿到《乌合之众》这本书,我对它的期待并没有那么高,以为只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理论书籍。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彻底被这本书的洞察力所折服。作者对于群体心理的分析,不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其根源,揭示了群体形成、发展以及衰亡的内在逻辑。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群体在智力上是平庸的,但感情上却可能非常激烈”这一观点,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看似荒谬的口号,能够在群体中引起巨大的共鸣。书中也详细阐述了领袖在群体形成中的作用,一个有魅力的领袖,能够轻易地将群体引向他想要的方向,无论是为了崇高的目标,还是卑劣的阴谋。这让我开始反思,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主动选择了某个观点,而是被某个“领袖”或者“意见领袖”所引导。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力的框架,来理解那些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群体现象。比如,为什么某个明星会突然爆红,又突然陨落?为什么某个产品会突然成为爆款?这些背后,都有群体心理在起作用。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拥有了一双能够看穿事物本质的眼睛,不再轻易被表象所迷惑,也更加警惕那些试图利用群体心理来达到目的的行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