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理心术:心灵的社会建构八讲

心理学与理心术:心灵的社会建构八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理心术
  • 社会心理学
  • 心灵建构
  • 认知
  • 行为
  • 人际关系
  • 文化心理学
  • 思维模式
  • 自我认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心理学不能够老是以为可以讨论「心里面」的东西,而是需要用人的周边事情来帮助我们理解「心」,才可以把「心理」的话语说清楚。──宋文里

  当主流心理学社群热衷仿效物理学建立「标准情境」来研究人的心智运作模式时,作者宋文里教授不以为然,另辟蹊径。他从后现代社会建构论出发,引领我们从日常话语溯源,检视个人与天地、与他人、与自己的关系,试图勾勒出我们文化脉络下的「心灵」真貌。

  「心」,象形字,画的是心脏,汉字里有大量以「心」为部首的字,意味什么?

  「灵」,若将之拆解,会发现是「巫师念咒(三个口)祈雨」,这种远古时期再自然不过的天人沟通,为何现代人对它的态度是欲拒还迎?

  这个「欲」的主体,也就是山谷的「谷」字,到底又是指什么?问题又来了。

  再看看「爱」,从古文来看,是上下两只手抓着心,这是我们理解的「爱」吗?古时中国人会对人说「我爱你」吗?

  在这本书里,宋文里试图建构一种「诗学为体,科学为用」的心理学,他回到语言的最初,用严谨的语源学态度抽丝剥茧,发现在汉语语境下的「心灵」之学,更像是一种「理心术」,是关乎「性命」、「天道」的学问,从来就不只是「心里面」的学问而已。「生活中无处不是心理学。心理学的核心概念『自我』,其所在之处正是『散布在人的周遭』。」。

  本书由2015年宋文里以「心灵的社会建构」为题的八堂讲课内容录音稿誊录改写。宋文里将他的所知浑身解数地作生活化的表达,与学员作精彩的激盪。本书在相当程度上保留了课堂双向对话的原貌,盼课堂师生共同建构出的论述,能引动更多人对生活与意义的省思。

本书特色

  ◎「上追甲骨文,下探时髦语」的心理学,生动、白话,充满博学又幽默的文化知识。
  ◎以后现代社会建构观点,试图勾勒更贴近我们文化与生活的心理学:形成一种「诗学为体,科学为用」的「理心术」。

盛情推荐

  李维伦/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教授
  余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翁士恆/东华大学谘商与临床心理学系助理教授
  彭荣邦/慈济大学人类发展与心理学系副教授
  杨 蓓/法鼓文理学院生命教育硕士学位学程专任副教授
  赵文滔/台北教育大学心理与谘商学系教授、伴侣谘商与家庭治疗师
  顾瑜君/东华大学自然资源与环境学系教授
  (依照姓氏笔画排列)
 
现代社会中的自我探寻与人际构建:一本关于复杂人性的深入剖析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穿越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网络与自我认知的迷宫,深入探讨个体在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角色如何塑造我们的内在世界和外在行为。这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论表面的学术著作,而是一场引导读者进行深度自我反思、理解他人行为逻辑的实践之旅。 第一部分:现代性的阴影与原子化的个体 1. 碎片化的身份认同:在海量信息流中寻找“我”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的身份不再是单一、稳定的核心。社交媒体、职业变迁、多元文化的碰撞,都在不断地解构和重塑着我们对“我是谁”的认知。本书首先审视了后现代社会如何将传统意义上的“自我”打散成无数个面向不同情境的“面具”。我们将探讨: 数字身份的构建与异化: 线上形象与线下真实自我的张力如何影响心理健康?虚拟社群的归属感是真实的慰藉,还是更深的孤独? 叙事性自我的危机: 人类通过故事来理解生命,但当生活本身变得过于随机和断裂时,我们如何编织一个连贯、有意义的人生叙事? “表演性”生活与真实情感的疏离: 从福柯的权力机制到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解析在公共场域中,我们如何不自觉地成为自己生活的导演和演员,以及这种持续的表演对内心世界的消耗。 2. 效率至上主义对生命节奏的侵蚀 现代资本主义的逻辑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将人视为可量化的“人力资源”。这种对效率和产出的过度强调,对人类心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忙碌”的道德化与疲惫的文化: 为什么“我很忙”成了一种值得炫耀的资本?分析这种文化如何压制了对深度思考和慢节奏生活的渴望。 量化自我与内在价值的悖论: 当所有的努力都被KPI、点赞数、成就等级所衡量时,个体的内在价值感如何被削弱?如何从“做成什么”转向“成为什么”? 时间的主体性丧失: 我们是被时间驱动的钟表机器,还是时间的主人?探讨如何重新夺回对个人时间流逝的感知和控制权。 第二部分:人际关系的重构:从亲密到公共场域的张力 3. 亲密关系的脆弱性与“承诺恐惧症” 在个体独立性被推崇到极致的今天,建立和维系深层、持久的亲密关系变得愈发困难。本书细致剖析了现代爱情和友谊中的结构性障碍。 选择的悖论与过度选择: 在一个看似拥有无限伴侣选择的时代,为何人们反而更难做出承诺?分析选择的边际效应递减如何作用于情感连接。 “情感劳动”的分配与不公: 亲密关系中的隐形付出——情感劳动——如何被忽视和不平衡分配?探讨如何在伴侣之间建立更公平的责任感。 界限的艺术: 探讨个体在保持自我完整性(清晰的界限)和实现深度融合(亲密关系)之间的微妙平衡点。界限不是拒绝,而是维护关系健康存续的基础。 4. 群体极化与“回音室”效应下的社会互动 数字平台重塑了我们与“他者”的交流方式,加速了社会的分裂。我们不再是共同面对现实,而是躲进各自的回音室。 认知偏差的放大器: 探讨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在算法推荐下的爆发式增长,以及它如何固化偏见、阻碍同理心。 道德优越感的陷阱: 分析在网络匿名性或半匿名性掩护下,个体如何更容易地表现出道德上的优越感和攻击性,从而简化复杂的社会议题为简单的“善恶对立”。 有效对话的复兴: 提出在高度极化的环境中,如何运用非暴力沟通原则、悬置判断的态度,重新开启跨越意识形态鸿沟的、富有建设性的对话。 第三部分:意义的追寻与内在的韧性 5. 意义的祛魅与精神饥渴 当宏大叙事(宗教、意识形态)逐渐失去解释力,人类对于“为什么而活”的追问并未停止,而是转向了对微观、个人化意义的构建。 意义替代品的陷阱: 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身份政治如何暂时填补意义的空缺,但长期来看却加剧了虚无感? 面对无常的哲学: 借鉴斯多葛主义(Stoicism)和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的核心洞察,探讨在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现代生活中,如何建立一个基于内在价值而非外在成就的意义系统。 “恰到好处的痛苦”: 分析人类在成长中对适度挑战的内在需求。过度保护或逃避困难,反而会阻碍心智的成熟与韧性的培养。 6. 批判性心智的培养与内省的实践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为读者提供一套工具,用于持续、批判性地审视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惯性。 元认知能力: 培养“思考我们如何思考”的能力。识别自动化反应、情绪驱动决策,并有意识地介入其中。 同理心的深度训练: 区分同情(Sympathy,感到难过)与同理心(Empathy,设身处地理解感受)。探讨如何通过阅读文学、艺术以及深度倾听来拓宽共情的能力范围。 行动中的伦理选择: 在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社会中,如何在个人责任与结构性限制之间做出艰难的伦理抉择?强调行动的意义在于其意图和对自我价值的肯定,而非仅是结果的成功。 通过对这些核心议题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帮助读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世界中,锚定一个更清晰、更坚韧的自我,并学会以更具洞察力、更富建设性的方式与周围的世界建立连接。这不仅是一次知识的获取,更是一次对如何过一种“值得过的生活”的深刻反思与实践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宋文里


  美国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Urbana-Champaign)校区谘商心理学博士,国立清华大学荣誉退休教授,天主教辅仁大学兼任教授。专长领域为文化心理学、艺术心理学、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学等。1986年起在清华大学社人所、社会所先后开设文化心理学、论述心理学、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学科专题,后来也延续到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至今。

  宋文里勤于着述立言,2018年精选十余篇未曾中译的佛洛伊德作品,严谨翻译、评註编成《重读佛洛伊德》一书,带给汉语读者阅读佛洛伊德之全新经验,亦启发当代人思索如何回应佛洛伊德抛出之重大问题。宋文里另译有《成为一个人:一个治疗者对心理治疗的观点》(Carl Rogers),《人类本性原论》(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从文化心理学观点谈教育的本质》(Jerome Bruner),《宗教的动力心理学》(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镇压的疯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关系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转与重建:心理治疗与社会建构》(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学术专书。他的专文着作及文化艺术评论多篇刊载于各种学术期刊及杂志。在学术研究之余,他也喜欢画画,或写写童话、寓言和诗。

 

图书目录

成书缘起
谢辞
【阅读序一】听这门课:把话说下去/高郁絜
【阅读序二】读这本书:心理诗学革命/冷尚书
 
【开场白】「诗学为体,科学为用」的汉语心理学
【导 论】本讲堂的开场机缘
 
【第一讲】社会建构论在现代汉语心理学中的来龙去脉
【第二讲】「心理学」与「理心术」
【第三讲】「心」的社会建构:关于「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第四讲】「灵」的社会建构:理心术和灵(巫)术的本体论与方法论问题
【第五讲】实情与所感:「情」、「感」的社会建构
【第六讲】你、我与他者:关系与伦理的社会建构
【第七讲】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权的社会辩证
【第八讲】忠与恕,好人与小人:这还只是心理学吗?
 
【附 录】参考书及延伸阅读书目

图书序言

导读

成书缘起

撰文/宋文里


  本书是心灵工坊邀请我到「心灵工坊成长学苑」讲堂所讲授的八堂讲课内容,根据录音誊抄成稿,稿本经过我本人的修订。这是我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成书出版。我对于文字很有要求,原本不太愿意接受口语转化而成的书写文稿,因为我认为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型态。但由于读者们殷切企盼,编辑传达此意后,我才认清:这明明是一种「口传文本」,而非自行撰写的书稿,保留着课堂现场双向沟通的语言型态以及讲课内容。把这誊录稿拿来出版,也算是自成一格。

  讲堂的理论基础「社会建构论」(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一种用来作人文科学(human sciences)探究的新兴观点,跨越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学、文化研究、性别研究以及其他种种助人专业(helping professions)的各相关领域之间,来去自如。目前这方面的着作在世界各地已有很多出版,只是在华语地区比较少见。本书的「社会建构论」是从肯尼斯.格根(Kenneth Gergen)谈起,但并不限于他的理论范围。这要从格根教授和我,以及心灵工坊之间不算短的缘分谈起。

  我从1986年起在清华大学社会人类学研究所、社会学研究所先后开设论述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微观研究等跨学科专题,后来我把这种心理学研究统称为「人文心理学」,或甚至叫做「文人心理学」。在此发展过程中,我就经常使用格根的着作(包括格根所编的各种专辑)为教本,后来也延续到辅仁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至今。但社会建构论还包括许多其他的重要作者,而格根的着作中也常和他们互相征引,所以在我的课堂上,在这将近三十年的教学中,必定会扩及所有这些代表论着的范围,包括格根的「知识战友」们:John Shotter、Rom Harré、Jerome Bruner、Jan Valsiner、Mary Gergen等等,还会扩及1950年代以来,在整个人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经典着作,包括Bachelard、Bakhtin、Blumer、Buber、Derrida、Foucault、Garfinkle、Goffman、Habermas、Heidegger、Jaspers、Kristeva、Levinas、Merleau-Ponty、G. H. Mead、Peirce、Said、Sapir、Vygotsky、Wittgenstein等等,还有很长的名单。

  现代汉语的知识社群里固然有些人会谈及其他的某种「建构论」(譬如建构实在论、女性主义的建构论等)但任何理论主张都不能只是望文生义,我们必须设法浸润在这些动人的思想内容之中,看看是否能够达到像朱熹说的那般「浃洽内涵」的境界,也要试试看在本讲堂中如何能够纳入相关的讨论。

  另外,我对于使用汉语一事非常在意,但不愿把所做的学术工作挂上「本土」、「中国」之类的标签,我不认为自己对于汉语学术的强调可等同于那些标签所明示、暗示的意义,最多只强调:我们在思想交流中确实是在「使用汉语」。有人因此而称之为「汉语的文化心理学」,但我认为那仍只是一种「他称」;在「自称」中,我宁可说:这是用汉语所讲的「人文探究」,或是一种「人学」,其他标签都只是画蛇添足。另外,原本大家期待的「心理学」,在我所主张的汉语论述中,还因此自然转化为「理心术」──此中奥妙,读者可自行体会。

  以下就是这八个讲次(含最前面的开场白、导言)的内容大纲:

  【开场白】「诗学为体,科学为用」的汉语心理学
  在出场时,我先以一种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了一首诗,同时也说明了建构论中的基本方法论。由于这份文本就是本于我自己对该诗的翻译,以及对于英语/汉语之间的翻译所作的几番拿捏,由此体现了意义建构的种种思维型态。我就以此具体的方法实践来开始现身说法。

  【导论】本讲堂的开场机缘
  先说明以下八讲的缘起,触及了三大方面:
  (一)从格根的社会建构论谈起;
  (二)体制源于社会建构,而人则生活在建构中;
  (三)讲堂的用意是要来面对现实社会体制中的难题。

  【第一讲】社会建构论在现代汉语心理学中的来龙去脉
  格根在2009年修订再版的《酝酿中的变革:社会建构的邀请与实践》(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以及他在同年出版的《关系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其实是他三十年来推行社会建构主义和关系论运动的集大成之作,都深入浅出,可以作为本讲次的基本读物。但社会建构论的来龙去脉还有更多要点需要补充说明,如此一来,这一讲才能为我们的总题「心灵的社会建构」作好开讲的准备。

  【第二讲】「心理学」与「理心术」
  本讲堂的讨论聚焦之处,一般称为「心理学」,但在汉语的语境中,我们宁可称之为「理心术」。所有学员必须记住:我们要面对后现代转型之后的种种学问对心理学的启蒙与挑战,但同时,我们又是用汉语来承接这些启蒙的挑战。我们要学会的「心理学」也是「理心术」──我们要学会这种学问创化的过程。

  【第三讲】「心」的社会建构:关于「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于是我们开始用汉语里最精妙的几个范畴来一一展开这些社会建构论。古汉语的一个单字,常比现代汉语的双字(或多字)词包涵更多意义的底蕴。「心」是我们的第一个问题。

  【第四讲】「灵」的社会建构:理心术和灵(巫)术的本体论与方法论问题
  用「灵」作为第二个问题,牵涉到广泛的语言文化建构,以及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对于「灵」这种攸关宗教信仰的问题,仍旧一直抱持欲拒还迎的矛盾心态。由于我在宗教研究方面有多年浸润、探索的经验,因此来此作一番发挥。

  【第五讲】实情与所感:「情」、「感」的社会建构
  「问世间,情是何物?」──人人会问,几人能答?「情」不只是「情绪」,而更像是「心情」、「情感」的「实情」。当它涉及「感」的问题时,心乃为之一动──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感人之事,情在其中,但我们又是怎样真实地「涉入」(甚至「陷入」)而致感动落泪的?

  【第六讲】你、我与他者:关系与伦理的社会建构
  格根在社会建构论之后,近年着墨更多的是「关系论」。这个并不新鲜的名词,却值得格根为它另写一本书《关系的存有》;而格根的战友约翰.萧特(John Shotter)为何可以为「你」一个字就写出一大篇文章?前辈大师马丁.布伯(Martin Buber)为何可以宣称「我─你」若未结合成一词,那「我」就根本没有存在的可能?而我们最害怕的是:和你、和我相对,但却不知在何方的「他者」,已经悄悄降临于我们所有人际关系的恶梦中。

  【第七讲】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权的社会辩证
  不是男女关系,不是两性平等,而是男男女女两两交叉,形成一个多元性别的世界,让我们在情色、情慾等等关系中又似优游自得,又似深陷泥淖。「我们已经很开放了!没有性禁忌了!」──这些傻话是谁讲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社会辩证法来进行逆向思考母权社会成立的道理,以及其中的女男男女关系。

  【第八讲】忠与恕,好人与小人:这还只是心理学吗?
  学问之道在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在在都是要尽心尽力,但「尽己之谓忠」是其中的第一条道理。为什么在我们的世界里,这道理好像已经湮没到漫涣难知了?心、灵、情、感云云,我们谈得这么多,除了要提升「尽己」和「推己及人」以外,还能「所为何事」?我们和圣贤的传统还有接轨吗?或边际界线何在?我们究竟有没有在当代处境中,建构出什么「心的道理」来?

 

图书试读

【第四讲】
 
「灵」的社会建构:理心术和灵(巫)术的本体论与方法论问题
 
来自巫的「灵」,以及「性命之学」
 
谈论心灵时,要特别说明一点是,我们既然翻译了西方知识,譬如心理学(psychology),它的字首是psycho(psyche),源自于希腊文;而古希腊在谈论psyche时,绝对不是在谈我们今天的psychology,换句话说,不是在谈论mind、mental这样的概念。Psyche在概念上还相当于「灵魂」(或就是「魂」),另外,psyche也接近于「气」,跟汉语白话里常用的「气」,两者有若何符节之处,但不完全一样:就像「气息」与「元气」之间有相似也有差异。总而言之,那是当时希腊人的构想,后来进入现代语言,大家再谈起psyche时,却已是似懂非懂。
 
也就是说,psyche牵涉到「灵/魂」的概念,但就在西方后来各语言体系之间的理解就有些差异,譬如我们比较一下欧陆的德语,以及英美语系,他们在使用「灵魂」这个字眼时,在语意上就有差别。欧陆的人对于spirit、soul,也就是关于灵魂的字眼,相对比英美语系较容易接受。但是盎格鲁‧萨克逊(Anglo-Saxon)人(也就是用英语的族群)认为这样的说法已经涉及巫术的领域,而所谓的现代化就是要把巫术排除掉,不让它污染文明。因此,盎格鲁‧萨克逊语系的人一讲到spirit、soul,就要作出很明显的区分,对后者这个带有巫术意味的字,在使用上出现极端矛盾的心态──最好的兄弟叫soul brother,但最好的研究报告(paper)里不可以提到soul。
 
然而,在德语中,有一个相对于spirit的字叫Geist,这个字是指精神,也指鬼魂(Geist的字源和ghost接近)。德国人竟然可以使用这个字,把人文学科叫做Geisteswissenschaften──此字一般译为「人文科学」。但以德文的原意,应该翻成「精神科学」。只是在英语当中没有造出这样的词。如果我们把心理学叫做Spiritual Science,这个说词在英语中就是江湖术士的用语了。然而,德语和英语的情况完全不同。因此,我们可了解:即使不考虑汉语的变化,光是在西方语言中就存在不同的系统,对语言的理解就不一样。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心理学与理心术:心灵的社会建构八讲”让我眼前一亮,立刻勾起了我深入探究的兴趣。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很多时候,理论性的书籍读起来会有些晦涩。而“理心术”这个词,则预示着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包含了实践和指导的意义。我尤其对“心灵的社会建构”这一概念感到好奇。在现代社会,我们越来越意识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紧密联系,但具体到心灵层面,这种联系是如何发生的?我们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是否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这本书的“八讲”结构,也预示着内容会系统而深入。我期待着通过阅读,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个体心理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启示,指导我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听起来就挺有意思的,“心理学与理心术”,感觉像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我一直对人类的行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感到好奇,所以这本书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尤其对“心灵的社会建构”这个概念很感兴趣,总觉得我们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们的想法、感受,甚至是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周围环境、文化、人际关系的影响。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深入探讨这一点,比如,我们的价值观是如何被家庭和社会塑造的?为什么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某些问题上的看法会截然不同?书中提到的“八讲”也让我觉得内容会很有条理,不是那种杂乱无章的堆砌。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找到一些关于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新视角,或许还能学到一些调整自己心态,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的方法。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很简洁大气,给人一种专业又易于亲近的感觉,这让我对阅读体验有了更高的期待。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严谨又不失人文关怀的笔触所吸引。作者在探讨心理学理论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理心术”这一更具实践指导意义的部分。我一直认为,纯粹的理论往往显得枯燥乏味,而脱离了理论根基的实践又容易流于表面。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心灵的社会建构”的论述,这部分内容对我来说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我们常常习惯于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视为“天然”的,却忽略了它们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我想,这本书会带领我深入剖析那些不自觉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因素,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的“自我”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在与世界的互动中,一点一滴被“建构”出来的。这种认识,本身就具有一种解放的力量,能让我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更自由地去探索和定义自己。

评分

拿到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它的名字就蕴含着一种深刻的洞察力。“心理学与理心术”,一下子就把人拉到了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领域。我一直觉得,纯粹的心理学研究有时会显得过于抽象,而“理心术”则让人联想到一种内省和自我调节的能力。更让我着迷的是“心灵的社会建构”这一副标题。我们活在社会中,接触形形色色的人,经历各种事件,这些经历必然会对我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影响。我想这本书会深入剖析,我们是如何在这种社会互动中,逐渐形成我们独特的思维模式、情感反应,甚至是世界观的。这种“建构”的过程,想必是充满细节和奥秘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和分析,来帮助我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并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方法,让我能够更主动地去“管理”我的内心,而不是被动地被社会所塑造。

评分

书名“心理学与理心术:心灵的社会建构八讲”确实非常吸引人。它巧妙地将科学性的心理学与实用性的“理心术”结合起来,并点出了“心灵的社会建构”这个核心议题,让人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而我们的心理状态,更是在与社会的互动中不断形成和调整的。这本书的“八讲”结构,暗示着内容会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探讨这一复杂的议题。我特别好奇书中会如何阐述“社会建构”这一概念,它是如何作用于个体的心理,又是如何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认知和行为的。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一些关于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内心世界的视角,并学习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更健康、更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的“理心术”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