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读通佛学与心理学:人类思想的两种伟大智慧

一本读通佛学与心理学:人类思想的两种伟大智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学
  • 心理学
  • 思想
  • 智慧
  • 哲学
  • 自我认知
  • 心灵成长
  • 人生
  • 觉醒
  • 通俗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或许你的烦恼,需要比心灵鸡汤更勐的解药

  一套教你参透痛苦的生命思维,让你找回真正的自我平静

  行为心理学家说:「把感觉、思维、情绪看作生理反应吧。」,心理学被认为不够重视个体的差异与自我意识。比起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学更侧重于解决行为上的问题。

  现代社会人们大量关注心灵层面的议题,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作者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和互补。

  我们都会有怕自己比不上别人的时候,佛洛伊德说那是因为「潜意识」作祟;阿德勒认为这是一种「出于自卑」的心态,然而在佛学的价值观里,这是因为看到他人得到短暂福报时,我们的慈悲心会被嫉妒蒙蔽。

  这本书并非一本心理学教材,它是一本让你通读佛学和心理学的入门书,从其历史中找出思想的精华,以便了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否需要佛学补充,以及需要怎样的补充。

  这本书在心理学之上加入了佛学的宗教性思维
  让我们在许多重要时刻能够跨越成长的难题,以及心灵的困惑。

  为什么要从佛教谈心理学?必须先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结合佛学和心理学更加完善人生的思考面向。

本书特色

  本书提出了三个「很少问更很少答」的问题:

  一、对现代心理学这门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祕及模煳的部分,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好评推荐

  悉达多的心理学就是探讨从整体上解决人们由心理而影响生理的健康问题。现代心理学也在吸收佛教理论,并开始用禅修的方法来应对问题。——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作者认为心理学对其「使用者」来说是「不够」的:打着科学方法的心理治疗,不足以解决现代人的烦恼;心理学的发展似乎「不愿意解决现代人烦恼」。现代的面相学、星相学、属相学都不科学,却一直在给人以关爱。心理学一直标榜自己是科学,却不爱人。本书把宗教还原为世俗的唯物主义的行为艺术后,却又在世俗中保留了「爱」……——李星良|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好的,下面为您呈现一本关于不同主题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深入探讨特定领域知识,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一本讀通佛學與心理學:人類思想的兩種偉大智慧》一书的内容。 --- 图书简介: 《跨越邊界:後工業時代的社會變遷與全球化敘事重構》 作者: [虚构作者名称,例如:艾德里安·凡德堡] ISBN: [虚构ISBN号]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称,例如:新視野學術出版社] 字数: 约 45 万字 定价: [虚构定价] ---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部跨学科的深度研究报告,聚焦于21世纪初以来,全球社会结构、经济模式以及文化认同在后工业化与深度全球化双重驱动下的复杂演变。作者摒弃了传统线性的发展论视角,转而采用一种多维度的“场域分析”方法,剖析了信息技术革命、劳动力市场的碎片化、以及新型地缘政治张力如何共同重塑了现代人的生存境遇与集体意识。 全书结构分为四个核心部分:“基石的松动:后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失衡”、“数字化的双刃剑:信息流与身份政治的交织”、“新的共同体探寻: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重组”,以及“叙事危机与全球伦理的重建”。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我们正处于一个“不确定性溢出”的时代——技术的进步并未带来预期的普遍福祉,反而加剧了社会内部的技能极化与财富集中。作者详细考察了“零工经济”(Gig Economy)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分析了它对传统社会保障体系和工会力量的瓦解作用,并提出了“弹性剥削”这一新概念来描述当代工作模式下隐蔽的权力关系。 第一部分:基石的松动:后工业经济的结构性失衡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在去工业化浪潮中所经历的痛苦转型。重点讨论了知识经济对蓝领阶层的冲击,以及“创意阶层”(Creative Class)的崛起及其与传统中产阶级的文化隔离。 自动化与技能陷阱: 探讨了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中的部署,如何制造出对高度专业化人才的渴求,同时使大量中等技能岗位永久性消失。作者运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展示了技能差距如何转化为收入不平等。 金融化与实体经济的脱钩: 考察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资本流动日益脱离实体生产的现实,重点分析了资产泡沫化对普通民众储蓄和住房可负担性的长期影响。 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本章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供应链韧性建设的驱动力,指出贸易保护主义并非简单的民族主义复苏,而是对全球化风险过度集中的理性(尽管是成本高昂的)反应。 第二部分:数字化的双刃剑:信息流与身份政治的交织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它并非一部探讨技术本身的著作,而是关注技术如何成为权力分配和群体认同构建的新媒介。 算法治理与“信息茧房”的社会学解读: 作者区分了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信息质量的劣化之间的矛盾。通过对特定政治事件中舆论极化的案例研究,揭示了推荐算法如何无意中固化偏见,加剧社会群体的认知原子化。 “在场”的消亡与虚拟社群的崛起: 探讨了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从物理空间向数字平台迁移后,公共讨论质量的系统性下降。虚拟社群的即时满足感与低门槛参与性,如何替代了需要长期投入的公民实践。 数据主权与个体隐私的悖论: 审视了大型科技公司在收集和利用个人数据方面日益增长的权力。本书提出,在后信息时代,数据不再仅仅是资源,它已成为定义个体社会价值和政治权利的“数字资产”。 第三部分:新的共同体探寻: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资本重组 这一部分聚焦于地理空间的变化,尤其是全球大都市区内部的社会分化与再连接尝试。 超级都市的“内卷化”: 深入分析了全球主要城市(如纽约、伦敦、东京、上海)如何吸引全球精英资本,从而催生出高密度、高成本的精英飞地(Elite Enclaves)。这种空间隔离如何削弱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弱联系”(Weak Ties),而正是这些联系传统上是社会流动性的关键。 基础设施的政治学: 探讨了智能交通系统、共享住房项目等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在缓解或固化社会不平等方面的作用。作者强调,基础设施的规划本身就是一种政治选择。 地方主义的复兴与全球公民身份的张力: 考察了在宏大全球叙事失效后,人们如何转向更小的、基于地理或文化认同的“微型共同体”寻求归属感。这种回归是否能转化为有效的社会行动力,是本章的关键追问。 第四部分:叙事危机与全球伦理的重建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宏观的文化与哲学层面。作者认为,后工业社会的动荡,根源于支撑前一时代的宏大叙事(如进步主义、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崩溃。 进步神话的破灭: 分析了气候变化、长期经济停滞等现实挑战,如何动摇了人类可以无限度地控制和改善环境的信念。这种叙事真空为非理性和反智主义的兴起提供了土壤。 时间感知的异化: 探讨了信息爆炸如何压缩了人类对过去的反思深度和对未来进行长期规划的能力。当代社会生活被困于持续的“即时反应模式”中,削弱了审慎决策的能力。 寻求新的“公共美德”: 最后的章节呼吁超越意识形态对立,重建一套适应复杂性时代的操作性伦理框架。这个框架必须承认不确定性是常态,并强调跨代际的责任感,以应对环境和社会债务的累积。 本书的独特贡献 《跨越邊界》的价值在于其整合性和诊断性。它不满足于描述碎片化的现象,而是力求在经济结构、技术媒介和社会认同的交叉点上,提供一套连贯的分析工具。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社会学者以及任何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公民,提供一个清晰、且不失批判深度的时代地图。它不是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帮助读者更精准地提出正确的问题,以应对这个充满矛盾与机遇的后工业世界。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金木水


  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得芝加哥大学理学硕士及纽泽西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现旅居海外。他自幼爱好中西方文化,视野开阔、文笔轻松,通读佛学、哲学、心理学等,且擅于有条理地分析佛学的原理与方法。

  另着有《当励志不再有效——自我平静的五步锻炼》,该书侧重佛陀的方法,而本书侧重佛陀的原理。
 

图书目录

前言:两种智慧

第一部分.对现代心理学说「不够」——为什么对这门科学我们不能预期过高?
1. 谁有病,谁没病,谁治病
2. 我爱心理,所以我批评心理学
3. 理性的冲击,上帝死了
4. 科学的冲击,实验活了
5. 行为的冲击,心不见了
6. 关不上也打不开的另一扇窗:佛洛伊德
7. 加一点动机,加一点认知            
8. 真科学、伪科学及中间地带
9. 说「不够」,以用户的名义

第二部分.悉达多的心理学——为什么抛开神秘佛学仍有其理性价值?
10. 哪一个悉达多, 哪一个佛教
11. 以自为洲,不太像宗教的宗教
12. 以法为洲,不太够哲学的哲学
13. 佛说心理:从苦开始
14. 佛说治疗:灭苦为终
15. 一种想,思维不是「我」                
16. 一种「我」,「我」也不是「我」
17. 一种觉,验证无我
18. 悉达多的认知疗法:无主亦无客
19. 悉达多的行为疗法:实践于正道

第三部分.连接生命的心理学——为什么佛学能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20.    有信念,有感受,才有生命
21.    吾爱吾师,尤爱他对生命的专注

致谢
索引
 

图书序言

前言

两种智慧


  你拿起了一本书,却翻开了两本书。

  本书原名《悉达多的心理学》。 关于佛陀的本名「悉达多」, 我想说明的是:虽说用「佛陀」更尊重,但那样本书似乎变成了宗教书。别误解,本人既坚决支持宗教,也坚决支持理性。作为折中,当涉及个人时,我多用「悉达多」,而当涉及佛教时,我多用「佛陀」。为的是表明本书的主角为现身于世的人,而非升天之后的神。

  关于另一个关键字「心理学」,我想说明的是:「不够」不表示不敬。因为不够有两种:「很好而不够」或「不好而不够」。本书指的是前一种,即现代心理学很科学但要补充。可以说,我爱心理学,所以才批评心理学。之所以把佛教与心理学对应来写,是因为当今所有学说都宣称理性,本人还没有见过那个学说宣称自己非理性,哪怕最邪教的邪教也宣称自己理性,那么何为理性的基准?我以为这个基准只能是科学,暨现代心理学。

  从标题中各位已经看出,本书涉及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

  要说本书的缘由,主要是有感而发:

  一是有感于知识阶层的烦恼。之所以强调知识阶层,倒不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优越,而是因为这个人群格外容易受害。套用一句俗话:未必「知识愈多愈反动」,但一定「知识愈多愈烦恼」。究其原因,知识让人胡思乱想,而胡思乱想让人抑郁、焦虑、担心、后悔、自责、悲伤、愤怒……

  二是有感于理性资源的匮乏。之所以强调理性资源,因为现代社会中知识阶层的比重愈来愈大,可适合我们的方法却很少。何以见得?如果把心灵的道理分为信仰类与理性类,首先可以先排除前一类。不是说信仰不对,相反现代人急需信仰,可问题出在信仰要求「先信仰、后理解」,而知识阶层要求「我先想清楚,再决定信还是不信」,结果彼此无缘。如何帮助这些「非想清楚不可」的大脑呢?只能靠理性。可现实情况是:成体系的理性资源很少。

  我找来找去,只找出两种:现代心理学与佛学。

  至于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正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

  首先,我希望讲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或许你会问:市场上的心理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很简单,心理学界虽然内部观点各异,对外却惊人一致地为现代心理学「歌功颂德」。我能理解对科学的歌功颂德,却偏好以科学的精神「理性质疑」。并且不能只破不立,必须有破有立。这是本书作为心理学书的两点不同。

  接下来,我更希望讲清楚佛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同样你会问:市场上的佛学书已经很多,本书有何不同?也很简单,我想写的既非神秘的宗教,亦非放下、淡然、不执着的小故事,而是佛陀的理性与逻辑。并且我不准备按教义来写,而准备按心理学来写。这是本书作为佛学书的两点不同。

  最后,我还希望清楚地比较佛学与现代心理学。前者能否解决后者解决不了的问题?各位很想知道比较的结论吧,谨此预告比较的难度:心理学爱好者可能指责我不够中立,而佛学爱好者又可能拒绝接受我的中立,两边恰恰证明「本书不能更中立」!

  关于阅读的建议,既然本来就不只一本书,那你就当两本书读吧。

  如果对心理学感兴趣,可按第一、三、二部分的顺序读;如果对佛学感兴趣,可按第二、三、一部分的顺序读;即使在每一部分中,你也可以跳跃阅读。其实这种方式我原本排斥,为什么现在反而鼓励呢?

  因为本书信息量实在太大!想想看,人类思想史上的两种伟大智慧,各写出十卷八卷都不多,现在却写到一本书中:先是现代心理学像从一块面包被压缩成一层饼干,接着佛学像从另一块面包被压缩成另一层饼干,最后还被叠加成「双层压缩饼干」。

  除非你能说:智慧的营养,多多益善!

  对仅仅出于好奇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满足你的好奇——让两种伟大的人类智慧在你头脑中碰撞,或许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吧。要知道前人的智慧固然重要,可什么更重要呢? 唯有属于自己的那一点点!

  对有一定专业基础的朋友,我希望本书能最大限度挑战你的专业基础——现代心理学是科学真的没问题吗?佛学不是科学还算心理学吗?如果刚开始读时你愈来愈困惑,那读到最后你会愈来愈清醒。要知道,既然真智慧,就经得起理性的质疑。若问谁的理性? 唯有你我自己的理性!
 
金木水
2016年写于南京紫金山

推荐序

慰籍现代人心灵的大骨头汤


  作者毕业于名校,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熟读佛学、哲学、心理学经典。由他来解释悉达多的心理学,有其合理性。

  在本书即将完成的时候,我通读了此书,当时认为这本着作堪称伟大作品。着作出版后,再读此书后,为了不刺激以写书为生的某些学者,认为此书堪称现代心理学、宗教学的重要作品。更明白些,即说此书堪称慰籍现代人的大骨头汤。称此书为大骨头汤,一是说难啃,没有好的思想牙齿或许不好啃;二是说有营养。说它是大骨头汤,也是针对心灵的鸡汤。

  这里有必要简要回顾心灵鸡汤的发展史。若干年前,某位思想家为了保护一些知识者脆弱的神经,为了回避伟大思想利刃给公众带来的不适,弄出了一本《心灵鸡汤》。这锅心灵鸡汤刚刚熬制出来时,人们发现鸡汤中的鸡肉来自放养的走地鸡,这种鸡不吃工厂产出的鸡饲料,不打抗生素不打药。很快,这种新鲜的鸡汤引起大量的知识商贩的模仿,无数的熬制鸡汤的店铺出现,知识的海洋变成了鸡汤的海洋。结果是,为数不多的伟大思想被鸡汤的海洋淹没,而这些“知识商铺”的经营者自己都对这些充满添加剂、散发着腐味的鸡汤都感到恶心。心理鸡汤如何煮沸佛学,只举一个例子就够了:一个毕业于另一所名校的大学教师在阐释佛学智慧时说,飞船之所以能上天,是因为天空是空的。

  本书之所以是大骨头汤而不是鸡汤,主要在于其中没有过多的廉价的甚至是有害的添加剂。其突出的成就,表现为思想方法上的「三个还原」。

  一是把当今充满鸡汤味道的佛教思想还原为悉达多的思想,即还原为当年创建佛学的那个国王、贵族的觉悟思想。这个年轻的王公贵族的伟大在于内心的不安,在于他从自己奢华的生活看到对立面的贫困,从自己安逸的生活看到对立面的躁动,从生看到死,从甜蜜看到苦涩。于是,至少他在思想上实现了人类生命的轮回,经历了人类极不相同的人生,成就了伟大的人文主义思想。这种还原的方法论意义在于,悉达多个人的经历和思想,或许可以作为当代正在涌现的无数衣食无忧、思想空虚的权贵富豪的导师,成为他们觉悟的引领者。

  二是把当今充满鸡汤味道的佛学思想还原为心理学。佛学作为宗教思想,信仰仍是核心概念。信仰意味着心灵的探索,意味着个性的约束,意味着生命的牺牲。无论是让追逐享乐的现代人接受宗教信仰还是政治信仰,都无异于酷刑或坐牢。于是,用一种柔和的生活方式替代信仰的生活方式,大概是对现代人最大的民主或心灵慰籍。书中为这种替代提供了方法。因此,现代人,无论是哪一种宗教信徒,无论是哪一种政治信徒,都可以选择一种「心理的生活」。作者要做的,是告诉大家选择从悉达多的生活和思想中演绎出来的心理生活。这个还原的意义在于,在现代这种文化民主的氛围中,个人完全可以抛弃掉宗教的或者政治的包袱,去过自己满意的心理生活,造成适合自己的心理状态。这种宗教解放──继而是政治解放的伟大思想,在一百多年前已经被黑格尔、马克思等伟大的思想家提出并解释了,只不过今天的民众更愿意接受另一种解释方式。

  三是把心理学还原为对心理病症来说或许无用的一种现代社会交往方式。作者在行文间回顾了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指出了心理学不是科学,因为心理学「配不上」生命,因为把心理过程分解为身体器官的功能,就取消了生命的「爱」!作者对心理学大师说抱歉,因为冯特、詹姆斯、华生都对心理学做出了充满矛盾的定义。作者认为心理学对其「使用者」来说是「不够」的:打着科学方法的心理治疗,不足以解决现代人的烦恼;心理学的发展似乎「不愿意解决现代人烦恼」。现代的面相学、星相学、属相学都不科学,却一直在给人以关爱。心理学一直标榜自己是科学,却不爱人。本书把宗教还原为世俗的唯物主义的行为艺术后,却又在世俗中保留了「爱」,而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从哪里寻找呢?作者阐释了悉达多的人生和思想。同时,作者在阐述着述缘由是也没忘记「自嘲」:

  「没错,我在批评别人的同时,并没忘记表扬自己。坦然地讲,第一,本书的目标,与心理学家的长远目标高度一致:不是为了辩论,而是为了改进;第二,本书的精神,也与心理学的批判精神高度一致:我爱心理学,所以批评现代心理学。」

  以上对此书的「读感」肯定是「不够」的。如果读者厌倦了鸡汤,那就请去啃这块大骨头吧。

李星良|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

图书试读

20. 有信念,有感受,才有生命——方法上多元一些

两种智慧好说,「谁够谁不够」难说。因为众所周知,比较是会惹麻烦的事。

*比较出真知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吧,一位明星在台上很自在,两位明星同台就较劲,甚至双方的粉丝都各为其主捏一把汗。我以为这就是比较出来的麻烦。

之所以列举如此不恰当的例子,因为作者也捏着一把汗,不是为明星,是为自己。如前言中所预警,现代心理学的爱好者可能认为本书不够中立,佛学爱好者又可能拒绝接受本书的中立,虽说两边恰恰证明作者不能更中立,但愤怒之余仍会迁怒作者──为何比较呢……

按说是啊,如此麻烦的比较,意义何在?

意义就在于:我们所讲的两种智慧,并非虚无缥缈的智慧,而是理性的智慧──前一种智慧太好办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不做就办到了,可后一种智慧不好办。何为理性?它以怀疑为源头,以比较为过程。

首先看看人类的三种基本逻辑──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无不出自比较。

其次看看现代心理学这边,大师威廉・詹姆斯将比较列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而现代宗教学这边, 大师麦克斯・穆勒更提出「只懂一种宗教的人,其实什么宗教都不懂」。

那么佛学呢?有人会说:佛教不是无分别吗?

说实话,那是本质世界的境界,而非现象世界的境界。不信的话,就请教下某位「不分别」大师三个问题吧:第一,我们见小孩落水,该救还是不救? 第二,我们坐下,该坐火炉上还是坐凳子上?第三,我们出门, 该穿衣服还是不穿衣服?如果都「不分别」的话,大师仍然是大师,但世界就乱了。

并且那是佛陀之后的说法,而非佛陀时代的说法(因此又超出了本书的范畴)。还不信的话,请读下佛教的原始经典《阿含经》吧:从始至终,佛陀不都在与婆罗门教、顺势派、怀疑论等外道「分别」吗? 本书以佛陀为师,既然比较出真知,那真智慧就不怕理性的检验!

诸位,先别为我惹麻烦的勇气鼓掌。因为开场白通常是柔和的:在我看来,现代心理学与佛学各有所长,甚至前者的所长更明显──它最科学、最正统、最主流,当之无愧成为现代人解决心理问题的首选,而包括佛学在内的其他任何学说,都只能作为科学之外的补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总感觉自己内心深处有些空虚,像是丢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又说不上来具体是什么。于是,我翻出了之前朋友推荐的一本书,虽然名字听起来有点“大”,但里面的内容却意外地能引起我的共鸣。作者没有上来就讲那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去探讨那些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困惑:为什么我们会焦虑?为什么会执着?为什么总觉得自己不够好?我特别喜欢他分析‘无常’的那一部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痛苦,正是因为我们想抓住一些注定会溜走的东西,无论是人、是事,还是某种感觉。书里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那些抽象的概念。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复咀嚼作者的文字,然后看看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影子。它不像是一本说教的书,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跟你聊天,点醒你那些一直以来被自己忽略的真相。我发现,很多我们现代人所谓的‘心理问题’,其实在古老的智慧里早有答案,只是我们太忙,太浮躁,没有去倾听而已。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现代人的迷茫和那些历久弥新的智慧,让人读完之后,感觉心里塌实了很多,不再那么慌张了。”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我之前对佛学和心理学的一些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佛学是关于出世的,是关于放下一切的,而心理学则是关于分析和解决当下问题的。但这本书却展示了两者之间惊人的契合度。作者在探讨‘慈悲’时,并不是简单地讲要做个好人,而是将其与心理学中的‘共情’和‘自我关怀’联系起来,说明了如何真正地去理解他人,也如何去善待自己。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业力’和‘行为模式’的关联。书里解释说,我们现在的很多困境,并非是命运的安排,而是过去行为所产生的习惯性反应,这和心理学中的‘习得性行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解释让我感到一种解放,因为这意味着我们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思维,来创造更好的未来。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联想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关系,无论是家庭、朋友还是工作,书里的很多分析都让我豁然开朗,觉得自己能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了。”

评分

“我最近一直被一种莫名的焦虑感困扰,感觉生活就像是一场无休止的赛跑,稍有停歇就觉得自己落后了。偶然间翻开这本书,它就像一股清泉,瞬间洗涤了我焦躁的心灵。作者在讨论‘苦’的时候,并没有回避我们生活中真实的痛苦,而是从佛学的角度去分析这些痛苦的根源,比如贪嗔痴,以及心理学中的负面情绪和思维定势。最让我感到触动的是,书里提到了‘知足’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我们总是被灌输要追求更多,要不断进步,但这本书却引导我去思考,也许幸福并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自己所拥有的。它并没有宣扬消极,而是鼓励一种积极的接纳和感恩。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做一些练习,比如静观自己的呼吸,或者写下自己感恩的事情。这些看似简单的方法,却真的能帮助我慢慢地平静下来,找回内心的力量。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外界,而是改变看待世界的眼光。”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关于‘我是谁’、‘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类宏大哲学命题抱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读到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玄乎,让我在理解上望而却步。然而,当我拿起这本书时,我发现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它并没有回避那些深刻的哲学追问,但它将这些问题巧妙地融入到对个体心理体验的细致剖析之中。作者在讲述‘空性’时,并没有用那些复杂的梵文术语,而是通过分析我们的认知模式,揭示了事物并非独立存在的本质。我尤其赞赏它对‘我执’的阐述,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深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行为和思维习惯,比如在竞争中不惜一切代价想要证明自己,或者在社交媒体上过度在意他人的评价。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身上那些不自觉的‘我执’是如何在作祟。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非常实用的方法论,让我能够从理论走向实践,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去理解自己行为的根源。它不是给你答案,而是教你如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是我在这类书籍中难得遇到的。”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人类的意识和潜能充满好奇,也尝试过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我们熟悉的心理学概念,与古老而深邃的佛学智慧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框架。作者在阐述‘轮回’时,并没有将其描绘成一个神秘的宗教教义,而是将其理解为一种不断变化的生命能量和意识的延续,这与心理学中关于潜意识和传承的观点有着微妙的呼应。我特别喜欢它对‘觉知’的讲解,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知道”,而是指一种更深层次的、不带评判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对于我们理解自己的情绪波动,以及摆脱那些无意义的烦恼,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看似独立存在的‘自我’,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演变、充满联系的整体。它鼓励我去探索内心深处的奥秘,去理解那些驱动我行为的潜在动力,并最终找到一种更具智慧的生活方式。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改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坚定的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