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你的烦恼,需要比心灵鸡汤更勐的解药
一套教你参透痛苦的生命思维,让你找回真正的自我平静 行为心理学家说:「把感觉、思维、情绪看作生理反应吧。」,心理学被认为不够重视个体的差异与自我意识。比起解决心理问题,心理学更侧重于解决行为上的问题。
现代社会人们大量关注心灵层面的议题,而现代心理学与佛学,都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作者对现代心理学进行理性的质疑,并分析了佛教思想中的理性价值;提出两者在应对心灵问题层面上的互通和互补。
我们都会有怕自己比不上别人的时候,佛洛伊德说那是因为「潜意识」作祟;阿德勒认为这是一种「出于自卑」的心态,然而在佛学的价值观里,这是因为看到他人得到短暂福报时,我们的慈悲心会被嫉妒蒙蔽。
这本书并非一本心理学教材,它是一本让你通读佛学和心理学的入门书,从其历史中找出思想的精华,以便了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否需要佛学补充,以及需要怎样的补充。
这本书在心理学之上加入了佛学的宗教性思维
让我们在许多重要时刻能够跨越成长的难题,以及心灵的困惑。
为什么要从佛教谈心理学?必须先清楚现代心理学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才能结合佛学和心理学更加完善人生的思考面向。
本书特色
本书提出了三个「很少问更很少答」的问题: 一、对现代心理学这门科学,我们为什么不能预期过高?
二、抛开神祕及模煳的部分,佛学的理性价值何在?
三、佛学能否解决现代心理学解决不了的问题?
好评推荐 悉达多的心理学就是探讨从整体上解决人们由心理而影响生理的健康问题。现代心理学也在吸收佛教理论,并开始用禅修的方法来应对问题。——楼宇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
作者认为心理学对其「使用者」来说是「不够」的:打着科学方法的心理治疗,不足以解决现代人的烦恼;心理学的发展似乎「不愿意解决现代人烦恼」。现代的面相学、星相学、属相学都不科学,却一直在给人以关爱。心理学一直标榜自己是科学,却不爱人。本书把宗教还原为世俗的唯物主义的行为艺术后,却又在世俗中保留了「爱」……——李星良|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