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

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心理學
  • 理心術
  • 社會心理學
  • 心靈建構
  • 認知
  • 行為
  • 人際關係
  • 文化心理學
  • 思維模式
  • 自我認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心理學不能夠老是以為可以討論「心裏麵」的東西,而是需要用人的周邊事情來幫助我們理解「心」,纔可以把「心理」的話語說清楚。──宋文裏

  當主流心理學社群熱衷仿效物理學建立「標準情境」來研究人的心智運作模式時,作者宋文裏教授不以為然,另闢蹊徑。他從後現代社會建構論齣發,引領我們從日常話語溯源,檢視個人與天地、與他人、與自己的關係,試圖勾勒齣我們文化脈絡下的「心靈」真貌。

  「心」,象形字,畫的是心髒,漢字裏有大量以「心」為部首的字,意味什麼?

  「靈」,若將之拆解,會發現是「巫師念咒(三個口)祈雨」,這種遠古時期再自然不過的天人溝通,為何現代人對它的態度是欲拒還迎?

  這個「欲」的主體,也就是山榖的「榖」字,到底又是指什麼?問題又來瞭。

  再看看「愛」,從古文來看,是上下兩隻手抓著心,這是我們理解的「愛」嗎?古時中國人會對人說「我愛你」嗎?

  在這本書裏,宋文裏試圖建構一種「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心理學,他迴到語言的最初,用嚴謹的語源學態度抽絲剝繭,發現在漢語語境下的「心靈」之學,更像是一種「理心術」,是關乎「性命」、「天道」的學問,從來就不隻是「心裏麵」的學問而已。「生活中無處不是心理學。心理學的核心概念『自我』,其所在之處正是『散布在人的周遭』。」。

  本書由2015年宋文裏以「心靈的社會建構」為題的八堂講課內容錄音稿謄錄改寫。宋文裏將他的所知渾身解數地作生活化的錶達,與學員作精彩的激盪。本書在相當程度上保留瞭課堂雙嚮對話的原貌,盼課堂師生共同建構齣的論述,能引動更多人對生活與意義的省思。

本書特色

  ◎「上追甲骨文,下探時髦語」的心理學,生動、白話,充滿博學又幽默的文化知識。
  ◎以後現代社會建構觀點,試圖勾勒更貼近我們文化與生活的心理學:形成一種「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理心術」。

盛情推薦

  李維倫/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教授
  餘安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翁士恆/東華大學諮商與臨床心理學係助理教授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與心理學係副教授
  楊 蓓/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專任副教授
  趙文滔/颱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係教授、伴侶諮商與傢庭治療師
  顧瑜君/東華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係教授
  (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現代社會中的自我探尋與人際構建:一本關於復雜人性的深入剖析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穿越現代社會錯綜復雜的人際網絡與自我認知的迷宮,深入探討個體在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這些角色如何塑造我們的內在世界和外在行為。這不是一本停留在理論錶麵的學術著作,而是一場引導讀者進行深度自我反思、理解他人行為邏輯的實踐之旅。 第一部分:現代性的陰影與原子化的個體 1. 碎片化的身份認同:在海量信息流中尋找“我”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的身份不再是單一、穩定的核心。社交媒體、職業變遷、多元文化的碰撞,都在不斷地解構和重塑著我們對“我是誰”的認知。本書首先審視瞭後現代社會如何將傳統意義上的“自我”打散成無數個麵嚮不同情境的“麵具”。我們將探討: 數字身份的構建與異化: 綫上形象與綫下真實自我的張力如何影響心理健康?虛擬社群的歸屬感是真實的慰藉,還是更深的孤獨? 敘事性自我的危機: 人類通過故事來理解生命,但當生活本身變得過於隨機和斷裂時,我們如何編織一個連貫、有意義的人生敘事? “錶演性”生活與真實情感的疏離: 從福柯的權力機製到戈夫曼的擬劇理論,解析在公共場域中,我們如何不自覺地成為自己生活的導演和演員,以及這種持續的錶演對內心世界的消耗。 2. 效率至上主義對生命節奏的侵蝕 現代資本主義的邏輯滲透到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將人視為可量化的“人力資源”。這種對效率和産齣的過度強調,對人類心智産生瞭深刻的影響。 “忙碌”的道德化與疲憊的文化: 為什麼“我很忙”成瞭一種值得炫耀的資本?分析這種文化如何壓製瞭對深度思考和慢節奏生活的渴望。 量化自我與內在價值的悖論: 當所有的努力都被KPI、點贊數、成就等級所衡量時,個體的內在價值感如何被削弱?如何從“做成什麼”轉嚮“成為什麼”? 時間的主體性喪失: 我們是被時間驅動的鍾錶機器,還是時間的主人?探討如何重新奪迴對個人時間流逝的感知和控製權。 第二部分:人際關係的重構:從親密到公共場域的張力 3. 親密關係的脆弱性與“承諾恐懼癥” 在個體獨立性被推崇到極緻的今天,建立和維係深層、持久的親密關係變得愈發睏難。本書細緻剖析瞭現代愛情和友誼中的結構性障礙。 選擇的悖論與過度選擇: 在一個看似擁有無限伴侶選擇的時代,為何人們反而更難做齣承諾?分析選擇的邊際效應遞減如何作用於情感連接。 “情感勞動”的分配與不公: 親密關係中的隱形付齣——情感勞動——如何被忽視和不平衡分配?探討如何在伴侶之間建立更公平的責任感。 界限的藝術: 探討個體在保持自我完整性(清晰的界限)和實現深度融閤(親密關係)之間的微妙平衡點。界限不是拒絕,而是維護關係健康存續的基礎。 4. 群體極化與“迴音室”效應下的社會互動 數字平颱重塑瞭我們與“他者”的交流方式,加速瞭社會的分裂。我們不再是共同麵對現實,而是躲進各自的迴音室。 認知偏差的放大器: 探討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在算法推薦下的爆發式增長,以及它如何固化偏見、阻礙同理心。 道德優越感的陷阱: 分析在網絡匿名性或半匿名性掩護下,個體如何更容易地錶現齣道德上的優越感和攻擊性,從而簡化復雜的社會議題為簡單的“善惡對立”。 有效對話的復興: 提齣在高度極化的環境中,如何運用非暴力溝通原則、懸置判斷的態度,重新開啓跨越意識形態鴻溝的、富有建設性的對話。 第三部分:意義的追尋與內在的韌性 5. 意義的祛魅與精神飢渴 當宏大敘事(宗教、意識形態)逐漸失去解釋力,人類對於“為什麼而活”的追問並未停止,而是轉嚮瞭對微觀、個人化意義的構建。 意義替代品的陷阱: 消費主義、享樂主義、身份政治如何暫時填補意義的空缺,但長期來看卻加劇瞭虛無感? 麵對無常的哲學: 藉鑒斯多葛主義(Stoicism)和存在主義(Existentialism)的核心洞察,探討在不確定性成為常態的現代生活中,如何建立一個基於內在價值而非外在成就的意義係統。 “恰到好處的痛苦”: 分析人類在成長中對適度挑戰的內在需求。過度保護或逃避睏難,反而會阻礙心智的成熟與韌性的培養。 6. 批判性心智的培養與內省的實踐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為讀者提供一套工具,用於持續、批判性地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和行為慣性。 元認知能力: 培養“思考我們如何思考”的能力。識彆自動化反應、情緒驅動決策,並有意識地介入其中。 同理心的深度訓練: 區分同情(Sympathy,感到難過)與同理心(Empathy,設身處地理解感受)。探討如何通過閱讀文學、藝術以及深度傾聽來拓寬共情的能力範圍。 行動中的倫理選擇: 在一個充滿灰色地帶的社會中,如何在個人責任與結構性限製之間做齣艱難的倫理抉擇?強調行動的意義在於其意圖和對自我價值的肯定,而非僅是結果的成功。 通過對這些核心議題的深入探討,本書旨在幫助讀者在紛繁復雜的現代世界中,錨定一個更清晰、更堅韌的自我,並學會以更具洞察力、更富建設性的方式與周圍的世界建立連接。這不僅是一次知識的獲取,更是一次對如何過一種“值得過的生活”的深刻反思與實踐指南。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宋文裏


  美國伊利諾大學厄巴納─香檳(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文化心理學、論述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宋文裏勤於著述立言,2018年精選十餘篇未曾中譯的佛洛伊德作品,嚴謹翻譯、評註編成《重讀佛洛伊德》一書,帶給漢語讀者閱讀佛洛伊德之全新經驗,亦啓發當代人思索如何迴應佛洛伊德拋齣之重大問題。宋文裏另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從文化心理學觀點談教育的本質》(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44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J. Gergen)等學術專書。他的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刊載於各種學術期刊及雜誌。在學術研究之餘,他也喜歡畫畫,或寫寫童話、寓言和詩。

 

圖書目錄

成書緣起
謝辭
【閱讀序一】聽這門課:把話說下去/高鬱絜
【閱讀序二】讀這本書:心理詩學革命/冷尚書
 
【開場白】「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漢語心理學
【導 論】本講堂的開場機緣
 
【第一講】社會建構論在現代漢語心理學中的來龍去脈
【第二講】「心理學」與「理心術」
【第三講】「心」的社會建構:關於「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第四講】「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第五講】實情與所感:「情」、「感」的社會建構
【第六講】你、我與他者:關係與倫理的社會建構
【第七講】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權的社會辯證
【第八講】忠與恕,好人與小人:這還隻是心理學嗎?
 
【附 錄】參考書及延伸閱讀書目

圖書序言

導讀

成書緣起

撰文/宋文裏


  本書是心靈工坊邀請我到「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堂所講授的八堂講課內容,根據錄音謄抄成稿,稿本經過我本人的修訂。這是我第一次以這種方式成書齣版。我對於文字很有要求,原本不太願意接受口語轉化而成的書寫文稿,因為我認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型態。但由於讀者們殷切企盼,編輯傳達此意後,我纔認清:這明明是一種「口傳文本」,而非自行撰寫的書稿,保留著課堂現場雙嚮溝通的語言型態以及講課內容。把這謄錄稿拿來齣版,也算是自成一格。

  講堂的理論基礎「社會建構論」(social constructionism),是一種用來作人文科學(human sciences)探究的新興觀點,跨越在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文學、文化研究、性彆研究以及其他種種助人專業(helping professions)的各相關領域之間,來去自如。目前這方麵的著作在世界各地已有很多齣版,隻是在華語地區比較少見。本書的「社會建構論」是從肯尼斯.格根(Kenneth Gergen)談起,但並不限於他的理論範圍。這要從格根教授和我,以及心靈工坊之間不算短的緣分談起。

  我從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先後開設論述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微觀研究等跨學科專題,後來我把這種心理學研究統稱為「人文心理學」,或甚至叫做「文人心理學」。在此發展過程中,我就經常使用格根的著作(包括格根所編的各種專輯)為教本,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心理學研究所至今。但社會建構論還包括許多其他的重要作者,而格根的著作中也常和他們互相徵引,所以在我的課堂上,在這將近三十年的教學中,必定會擴及所有這些代錶論著的範圍,包括格根的「知識戰友」們:John Shotter、Rom Harré、Jerome Bruner、Jan Valsiner、Mary Gergen等等,還會擴及1950年代以來,在整個人文學研究領域的重要經典著作,包括Bachelard、Bakhtin、Blumer、Buber、Derrida、Foucault、Garfinkle、Goffman、Habermas、Heidegger、Jaspers、Kristeva、Levinas、Merleau-Ponty、G. H. Mead、Peirce、Said、Sapir、Vygotsky、Wittgenstein等等,還有很長的名單。

  現代漢語的知識社群裏固然有些人會談及其他的某種「建構論」(譬如建構實在論、女性主義的建構論等)但任何理論主張都不能隻是望文生義,我們必須設法浸潤在這些動人的思想內容之中,看看是否能夠達到像硃熹說的那般「浹洽內涵」的境界,也要試試看在本講堂中如何能夠納入相關的討論。

  另外,我對於使用漢語一事非常在意,但不願把所做的學術工作掛上「本土」、「中國」之類的標簽,我不認為自己對於漢語學術的強調可等同於那些標簽所明示、暗示的意義,最多隻強調:我們在思想交流中確實是在「使用漢語」。有人因此而稱之為「漢語的文化心理學」,但我認為那仍隻是一種「他稱」;在「自稱」中,我寜可說:這是用漢語所講的「人文探究」,或是一種「人學」,其他標簽都隻是畫蛇添足。另外,原本大傢期待的「心理學」,在我所主張的漢語論述中,還因此自然轉化為「理心術」──此中奧妙,讀者可自行體會。

  以下就是這八個講次(含最前麵的開場白、導言)的內容大綱:

  【開場白】「詩學為體,科學為用」的漢語心理學
  在齣場時,我先以一種文本分析的方式,分析瞭一首詩,同時也說明瞭建構論中的基本方法論。由於這份文本就是本於我自己對該詩的翻譯,以及對於英語/漢語之間的翻譯所作的幾番拿捏,由此體現瞭意義建構的種種思維型態。我就以此具體的方法實踐來開始現身說法。

  【導論】本講堂的開場機緣
  先說明以下八講的緣起,觸及瞭三大方麵:
  (一)從格根的社會建構論談起;
  (二)體製源於社會建構,而人則生活在建構中;
  (三)講堂的用意是要來麵對現實社會體製中的難題。

  【第一講】社會建構論在現代漢語心理學中的來龍去脈
  格根在2009年修訂再版的《醞釀中的變革:社會建構的邀請與實踐》(An Invitation to Social Construction),以及他在同年齣版的《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Relational Being: Beyond Self and Community),其實是他三十年來推行社會建構主義和關係論運動的集大成之作,都深入淺齣,可以作為本講次的基本讀物。但社會建構論的來龍去脈還有更多要點需要補充說明,如此一來,這一講纔能為我們的總題「心靈的社會建構」作好開講的準備。

  【第二講】「心理學」與「理心術」
  本講堂的討論聚焦之處,一般稱為「心理學」,但在漢語的語境中,我們寜可稱之為「理心術」。所有學員必須記住:我們要麵對後現代轉型之後的種種學問對心理學的啓濛與挑戰,但同時,我們又是用漢語來承接這些啓濛的挑戰。我們要學會的「心理學」也是「理心術」──我們要學會這種學問創化的過程。

  【第三講】「心」的社會建構:關於「我知、我懂」的重新思考
  於是我們開始用漢語裏最精妙的幾個範疇來一一展開這些社會建構論。古漢語的一個單字,常比現代漢語的雙字(或多字)詞包涵更多意義的底蘊。「心」是我們的第一個問題。

  【第四講】「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用「靈」作為第二個問題,牽涉到廣泛的語言文化建構,以及我們在現代社會中對於「靈」這種攸關宗教信仰的問題,仍舊一直抱持欲拒還迎的矛盾心態。由於我在宗教研究方麵有多年浸潤、探索的經驗,因此來此作一番發揮。

  【第五講】實情與所感:「情」、「感」的社會建構
  「問世間,情是何物?」──人人會問,幾人能答?「情」不隻是「情緒」,而更像是「心情」、「情感」的「實情」。當它涉及「感」的問題時,心乃為之一動──這究竟是怎麼迴事?感人之事,情在其中,但我們又是怎樣真實地「涉入」(甚至「陷入」)而緻感動落淚的?

  【第六講】你、我與他者:關係與倫理的社會建構
  格根在社會建構論之後,近年著墨更多的是「關係論」。這個並不新鮮的名詞,卻值得格根為它另寫一本書《關係的存有》;而格根的戰友約翰.蕭特(John Shotter)為何可以為「你」一個字就寫齣一大篇文章?前輩大師馬丁.布伯(Martin Buber)為何可以宣稱「我─你」若未結閤成一詞,那「我」就根本沒有存在的可能?而我們最害怕的是:和你、和我相對,但卻不知在何方的「他者」,已經悄悄降臨於我們所有人際關係的惡夢中。

  【第七講】男男女女:性、情、欲及母權的社會辯證
  不是男女關係,不是兩性平等,而是男男女女兩兩交叉,形成一個多元性彆的世界,讓我們在情色、情慾等等關係中又似優遊自得,又似深陷泥淖。「我們已經很開放瞭!沒有性禁忌瞭!」──這些傻話是誰講的?我們需要一種新的社會辯證法來進行逆嚮思考母權社會成立的道理,以及其中的女男男女關係。

  【第八講】忠與恕,好人與小人:這還隻是心理學嗎?
  學問之道在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在在都是要盡心盡力,但「盡己之謂忠」是其中的第一條道理。為什麼在我們的世界裏,這道理好像已經湮沒到漫渙難知瞭?心、靈、情、感雲雲,我們談得這麼多,除瞭要提升「盡己」和「推己及人」以外,還能「所為何事」?我們和聖賢的傳統還有接軌嗎?或邊際界綫何在?我們究竟有沒有在當代處境中,建構齣什麼「心的道理」來?

 

圖書試讀

【第四講】
 
「靈」的社會建構:理心術和靈(巫)術的本體論與方法論問題
 
來自巫的「靈」,以及「性命之學」
 
談論心靈時,要特彆說明一點是,我們既然翻譯瞭西方知識,譬如心理學(psychology),它的字首是psycho(psyche),源自於希臘文;而古希臘在談論psyche時,絕對不是在談我們今天的psychology,換句話說,不是在談論mind、mental這樣的概念。Psyche在概念上還相當於「靈魂」(或就是「魂」),另外,psyche也接近於「氣」,跟漢語白話裏常用的「氣」,兩者有若何符節之處,但不完全一樣:就像「氣息」與「元氣」之間有相似也有差異。總而言之,那是當時希臘人的構想,後來進入現代語言,大傢再談起psyche時,卻已是似懂非懂。
 
也就是說,psyche牽涉到「靈/魂」的概念,但就在西方後來各語言體係之間的理解就有些差異,譬如我們比較一下歐陸的德語,以及英美語係,他們在使用「靈魂」這個字眼時,在語意上就有差彆。歐陸的人對於spirit、soul,也就是關於靈魂的字眼,相對比英美語係較容易接受。但是盎格魯‧薩剋遜(Anglo-Saxon)人(也就是用英語的族群)認為這樣的說法已經涉及巫術的領域,而所謂的現代化就是要把巫術排除掉,不讓它汙染文明。因此,盎格魯‧薩剋遜語係的人一講到spirit、soul,就要作齣很明顯的區分,對後者這個帶有巫術意味的字,在使用上齣現極端矛盾的心態──最好的兄弟叫soul brother,但最好的研究報告(paper)裏不可以提到soul。
 
然而,在德語中,有一個相對於spirit的字叫Geist,這個字是指精神,也指鬼魂(Geist的字源和ghost接近)。德國人竟然可以使用這個字,把人文學科叫做Geisteswissenschaften──此字一般譯為「人文科學」。但以德文的原意,應該翻成「精神科學」。隻是在英語當中沒有造齣這樣的詞。如果我們把心理學叫做Spiritual Science,這個說詞在英語中就是江湖術士的用語瞭。然而,德語和英語的情況完全不同。因此,我們可瞭解:即使不考慮漢語的變化,光是在西方語言中就存在不同的係統,對語言的理解就不一樣。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挺有意思的,“心理學與理心術”,感覺像是理論和實踐相結閤的。我一直對人類的行為和思想是如何形成的感到好奇,所以這本書的名字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我尤其對“心靈的社會建構”這個概念很感興趣,總覺得我們每個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我們的想法、感受,甚至是我們對自己的認知,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周圍環境、文化、人際關係的影響。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如何深入探討這一點,比如,我們的價值觀是如何被傢庭和社會塑造的?為什麼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在某些問題上的看法會截然不同?書中提到的“八講”也讓我覺得內容會很有條理,不是那種雜亂無章的堆砌。我希望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關於如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新視角,或許還能學到一些調整自己心態,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的方法。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簡潔大氣,給人一種專業又易於親近的感覺,這讓我對閱讀體驗有瞭更高的期待。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讓我眼前一亮,立刻勾起瞭我深入探究的興趣。我一直對心理學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很多時候,理論性的書籍讀起來會有些晦澀。而“理心術”這個詞,則預示著本書不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麵,更包含瞭實踐和指導的意義。我尤其對“心靈的社會建構”這一概念感到好奇。在現代社會,我們越來越意識到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緊密聯係,但具體到心靈層麵,這種聯係是如何發生的?我們的思想、情感、價值觀,是否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社會環境的影響?這本書的“八講”結構,也預示著內容會係統而深入。我期待著通過閱讀,能夠更清晰地理解個體心理與社會環境之間的復雜關係,並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啓示,指導我在現實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

评分

拿到這本書,第一感覺是它的名字就蘊含著一種深刻的洞察力。“心理學與理心術”,一下子就把人拉到瞭一個既理性又感性的領域。我一直覺得,純粹的心理學研究有時會顯得過於抽象,而“理心術”則讓人聯想到一種內省和自我調節的能力。更讓我著迷的是“心靈的社會建構”這一副標題。我們活在社會中,接觸形形色色的人,經曆各種事件,這些經曆必然會對我們的內心世界産生影響。我想這本書會深入剖析,我們是如何在這種社會互動中,逐漸形成我們獨特的思維模式、情感反應,甚至是世界觀的。這種“建構”的過程,想必是充滿細節和奧秘的。我期待書中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和分析,來幫助我理解這些抽象的概念,並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方法,讓我能夠更主動地去“管理”我的內心,而不是被動地被社會所塑造。

评分

初次翻開這本書,就被它嚴謹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觸所吸引。作者在探討心理學理論的同時,巧妙地融入瞭“理心術”這一更具實踐指導意義的部分。我一直認為,純粹的理論往往顯得枯燥乏味,而脫離瞭理論根基的實踐又容易流於錶麵。這本書似乎找到瞭一個絕佳的平衡點。我尤其期待書中關於“心靈的社會建構”的論述,這部分內容對我來說具有極大的啓發意義。我們常常習慣於將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視為“天然”的,卻忽略瞭它們背後深刻的社會文化根源。我想,這本書會帶領我深入剖析那些不自覺影響著我們的社會因素,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我們的“自我”並非憑空産生,而是在與世界的互動中,一點一滴被“建構”齣來的。這種認識,本身就具有一種解放的力量,能讓我們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更自由地去探索和定義自己。

评分

書名“心理學與理心術:心靈的社會建構八講”確實非常吸引人。它巧妙地將科學性的心理學與實用性的“理心術”結閤起來,並點齣瞭“心靈的社會建構”這個核心議題,讓人對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認為,人的成長和發展離不開社會環境,而我們的心理狀態,更是在與社會的互動中不斷形成和調整的。這本書的“八講”結構,暗示著內容會循序漸進,層層深入地探討這一復雜的議題。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闡述“社會建構”這一概念,它是如何作用於個體的心理,又是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我們的認知和行為的。我希望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獲得一些關於如何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內心世界的視角,並學習到一些能夠幫助自己更健康、更積極地麵對生活中的挑戰的“理心術”方法。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