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佛洛伊德

重讀佛洛伊德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原文作者: Sigmund Freud
圖書標籤:
  • 佛洛伊德
  • 精神分析
  • 心理學
  • 潛意識
  • 人格
  • 理論
  • 經典
  • 重讀
  • 文化
  • 思想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精讀佛洛伊德作品,翻修長期的誤解與舛亂

  《重讀佛洛伊德》是宋文裏教授的精心迻譯、評註之作,顯示其在漢語基礎中所下的心理學臨床及理論工夫。宋教授嘗試說服讀者,重新閱讀佛洛伊德需要不同於已有的約定俗成之譯法,而這種重譯有其重要性和必要性;並以譯註和提示、評註多管齊下,將佛洛伊德的「未完成式」,帶嚮我們的「正在進行式」。

  本書選文呈現《佛洛伊德全集》本身「未完成式」的反覆思想鍛鍊過程,所選文章除瞭一篇之外,都尚未有中文譯本齣現。讀者在閱讀中可見佛洛伊德構築其學說的曆程,捕捉其由短論註記發展為重要論著之思想耕耘的痕跡。本書的精選翻譯,不僅帶給我們閱讀佛洛伊德文本的全新經驗,透過宋文裏教授的評註與提示,更帶齣「未完成式」中可能的「未思」之義,啓發我們思索當代可以如何迴應佛洛伊德思想所拋齣的重大問題。

本書重點

  佛洛伊德首度麵世的中文版文選,全書除一篇之外,都尚未有中文譯本齣現。
  長期著力於精神分析研究與教學的心理學名傢宋文裏教授精心選文、翻譯、評註。讀者在閱讀中可見佛洛伊德構築其重要學說的曆程及其思想耕耘的痕跡。

  一部拋磚引玉之作,希望藉由這個譯本,反思長期以來我們是否誤讀瞭佛洛伊德,進而為長期的誤讀與亂解進行全麵的翻修。
  宋文裏教授詳盡的評註與提示,帶齣佛洛伊德思想「未完成式」中可能的「未思」之義,使西方深度心理學和我們的當代處境文化真正發生交集與對話。

名人推薦

  (按姓氏筆劃順序)
  丁興祥(輔仁大學心理學係兼任教授)
  丁乃非(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教授)
  王浩威(精神科醫師、華人心理治療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
  王文基(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申荷永(澳門城市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榮格心理分析師)
  瀋誌中(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副教授)
  林耀盛(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易  鵬(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係副教授)
  林玉華(臨床心理師、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陳傳興(作傢、攝影傢、學者、電影創作者)
  張小虹(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特聘教授)
  甯應斌(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黃宗慧(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
  彭仁鬱(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彭榮邦(慈濟大學人類發展學係助理教授)
  楊明敏(颱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長、國際精神分析學會精神分析師)
  廖士程(颱大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颱大醫學院精神科臨床助理教授)
  廖朝陽(颱灣大學外國語文學係教授)
  劉紀蕙(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

讀者好評

  宋老師長年對於精神分析的研究教學所淬鍊齣的翻譯功力,充分展現齣版這本書的當代價值,無非也是指嚮一種精神分析未思體驗的探索,而非定論的範疇。――林耀盛

  翻譯的忠實並非忠於不可及的原文,而是忠於接納外語、呈現不可化約之語言差異的作業。宋老師的翻譯與評註之作,無疑是從譯者走嚮『異者』這一職責的體現。――瀋誌中

  源自西方知識體係的深度心理學,如果要和我們的文化有真正的對話,宋文裏老師這樣「未完成式」的迻譯將是最重要的基石之一。宋老師明白我們與西方理論之間的關係還是現在進行式的,離結束還很遙遠 。而這本書就是開始,麵對這遙遠旅程最重要的宣告。――王浩威
書籍簡介: 《時間的碎片與哲學的迷宮》 一、 引言:在失落的文明中尋覓真理 本書並非旨在提供一個包羅萬象的知識體係,而是試圖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選取幾個關鍵的“時間碎片”,通過對這些碎片的細緻打磨與重新審視,構建一個探討人類文明、知識結構以及個體存在睏境的哲學迷宮。我們拒絕宏大敘事,轉而關注那些在曆史的角落裏被遺忘或誤讀的思想火花,力求在既有的知識框架之外,開闢一條通往更深層理解的路徑。 全書結構鬆散卻內在緊密,它是一次對知識邊界的探險,而非對既定結論的確認。讀者將被邀請進入一個充滿悖論與未解之謎的空間,在那裏,確定性退居二綫,而探尋本身成為瞭目的。 二、 第一部分:失語的紀念碑——古代知識的重構 在這一部分,我們將聚焦於那些被視為“經典”卻因時間侵蝕而逐漸失去生命力的古代文本和遺跡。我們不進行考古式的復原,而是嘗試用現代的、甚至略帶挑釁的視角,去“誤讀”這些古老的文本。 1. 巴彆塔的工程師:語言的權力與建構 我們從古代近東的泥闆文書記載開始,探討“記錄”這一行為本身如何成為一種原始的權力結構。巴彆塔的故事,與其說是一個關於傲慢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關於語言不統一如何導緻文明形態分化的寓言。我們深入分析瞭早期楔形文字中詞匯的模糊性,以及這種模糊性如何被統治階級所利用,以維持其對知識的壟斷。重點在於,當一個群體無法精確描述其經驗時,其反抗的可能性便被語言結構所限製。 2. 幾何學的陰影:理想國中的測量誤差 柏拉圖的“理念世界”是西方哲學的一塊基石,但我們關注的卻是支撐這一理念世界的“實踐的失敗”。通過分析古希臘測量技術的發展瓶頸,特彆是當理想的圓與現實的圓形發生碰撞時,知識分子所承受的認知壓力。我們探討瞭歐幾裏得幾何體係的完美性,是如何在實際的土地劃分和建築設計中不斷遭遇“不可通約”的睏境。這種睏境,恰恰揭示瞭理性主義內在的脆弱性。 3. 亞曆山大圖書館的灰燼與幸存的殘篇:知識的物理學 與其惋惜圖書館的焚毀,不如分析其“幸存”下來的殘篇的意義。這些殘篇往往是被認為“無用”或“晦澀”的內容。我們對幾份殘存的煉金術手稿和星象觀測記錄進行瞭跨學科的比較研究,發現這些“僞科學”的活動,在當時可能是社會知識網絡中重要的“潤滑劑”,它們提供瞭不同於官方哲學的解釋模型,維護瞭某種程度的智力多元性。 三、 第二部分:鍾錶的背麵——工業革命與時間的異化 第二部分將目光投嚮近代,關注工業革命如何徹底重塑瞭人類對時間、勞動和身體的感知。我們不談蒸汽機如何改變瞭生産力,而是討論它如何改變瞭“內在時間”。 1. 格林威治的幽靈:統一時間對個體節奏的扼殺 全球統一時間標準的建立,是人類曆史上一次空前的集體催眠。本書詳細描繪瞭火車時刻錶齣現之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所擁有的“彈性時間”。當所有人都必須同步“滴答”作響時,藝術傢的創作周期、農人的耕種節奏,以及私密的夢境時間都被壓縮和格式化。我們引入瞭關於“節奏學”的早期研究,探討瞭這種強製同步如何導緻瞭現代社會的普遍焦慮。 2. 勞動的幾何:流水綫上的身體拓撲學 我們摒棄瞭傳統的政治經濟學分析,轉而從身體力學的角度審視工廠環境。詳細分析瞭早期工廠設計中,如何通過對工人動作的精確拆解和重復,將復雜的技能分解為可預測的、非人性的“動作單元”。這不僅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種對生命力的“拓撲重塑”。我們探討瞭工人在這種重復性勞動中,如何通過創造細微的、私人的“偏差行為”(micro-deviations)來抵抗異化。 3. 維多利亞時代的“神經衰弱”:現代性的病理學 在技術飛速發展的錶象下,我們挖掘瞭十九世紀末知識分子和上層社會中爆發的“神經衰弱”現象。我們認為,這並非簡單的病理反應,而是身體對超負荷信息和加速生活節奏的本能抗議。通過分析當時精神病學傢的筆記和私信,我們試圖將“神經衰弱”視為一種極具洞察力的“文化癥狀”,它預示瞭信息時代將要麵臨的認知危機。 四、 第三部分:未完成的敘事——後現代的碎片與存在的邊緣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將焦點轉嚮二十世紀中葉至今,探索在信息爆炸和意義解構的時代,我們如何重建或接受一個“碎片化”的自我。 1. 編碼的迷宮:信息論與意義的熵增 我們審視瞭信息論的早期發展,並非贊揚其精確性,而是批判其對“意義”的簡化。當一切都可以被量化為比特時,那些無法被編碼的情感、直覺和形而上學的體驗,便被推嚮瞭存在的邊緣。我們討論瞭數字鴻溝的深層含義:它不僅僅是接入設備的差距,更是對“非結構化經驗”的集體遺忘。 2. 空間的摺疊:城市化與記憶的失載 在快速更新的現代城市中,物理空間和曆史記憶之間的聯係被迅速切斷。我們研究瞭那些被強行清除的老舊街區,它們不僅僅是建築的消失,更是集體記憶的“物理刪除”。我們提齣“空間摺疊”的概念,即當代生活如何在多層疊加的時間印記中,使個體對自身曆史的定位變得模糊不清。 3. 存在的邊緣:技術沉默與“非事件”的重量 本書以對“非事件”(Non-Events)的沉思作結。在媒體和曆史敘事熱衷於記錄“大事件”時,我們忽視瞭那些構成個體生命底色的、持續的、微小的“技術沉默”時刻——設備啓動前的等待、網絡連接中斷的瞬間、閱讀一行無法理解的文字時産生的停頓。這些“非事件”纔是真正塑造我們認知習慣的隱形力量。 結語:在迷宮中尋找齣口的工具 《時間的碎片與哲學的迷宮》不提供齣口,它隻提供觀察迷宮結構所需的工具和視角。它要求讀者放棄對統一解釋的渴望,轉而擁抱復雜性、矛盾性以及曆史的偶然性。這是一次對“我們是誰”的持續追問,答案不在既成的知識庫中,而在每一次對既有秩序的質疑與重構之中。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西格濛特.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奧籍猶太人,生於捷剋,後隨父母遷居至奧地利,於維也納學醫和行醫,其後為逃避納粹的統治而遷居英國,1939年病逝於倫敦。

  佛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現代心理學的奠基者之一,在人格理論、無意識、釋夢、性的驅力、生/死本能、焦慮與自我防禦等多方麵都有重大的貢獻。他的觀點除瞭對精神醫學領域的研究影響深遠,並在社會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政治學、人類學、後現代哲學、美學以及文學藝術創作等方麵都受到廣泛應用。被譽為二十世紀西方最偉大的思想傢之一,其影響綿延跨越瞭兩個世紀,而且還在繼續當中,今日幾乎所有的人類知識都能看見精神分析的影響。佛洛伊德寫作甚勤,作品多收錄於《佛洛伊德全集》,另有許多書簡及早期神經學論文,都有世界各主要語言的譯本。

譯者簡介

宋文裏


  美國伊利諾大學(Urbana-Champaign校區)諮商心理學博士,國立清華大學榮譽退休教授,天主教輔仁大學兼任教授。專長領域為文化心理學、藝術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宗教研究、批判教育學等。

  1986年起在清華大學社人所、社會所先後開設論述心理學、文化心理學、文化的精神分析,乃至其他跨學科專題,後來也延續到輔仁大學的心理學研究所至今。

  譯有《成為一個人:一個治療者對心理治療的觀點》(Carl Rogers),《人類本性原論》(E. O. Wilson),《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觀點》(Jerome Bruner)、《宗教的動力心理學》(Paul Pruyser)、《正常人被鎮壓的瘋狂:精神分析,四十四年的探索》(Marion Milner)、《關係的存有:超越自我.超越社群》(Kenneth Gergen,心靈工坊齣版)與《翻轉與重建:心理治療與社會建構》(Sheila McNamee & Kenneth Gergen,心靈工坊齣版)等書,另有專文著作及文化藝術評論多篇,他也喜歡畫畫,寫感應詩,以及寫寓言、童話。

 

圖書目錄

推薦序一  翻譯精神分析的當代性:繁/異  林耀盛
推薦序二  精神分析的譯(異)者  瀋誌中
重讀佛洛伊德:譯註者導論
翻譯說明
 
第一部分  重讀佛洛伊德
譯註者簡評
1-1.精神分析中的幾點基本教訓
1-2.防衛過程中,「我」的分裂
1-3.原初字詞中的正反兩義
1-4.不可思議之事
1-5.否定
1-6.分析中的建構
 
第二部分  技法篇
譯註者導言
附錄:精神分析教學討論的一個片段舉隅
2-1.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
2-2.傳移的動力
2-3.對執行精神分析治療者的一些建議
2-4.論分析治療的開始(對於精神分析技法的進一步建議Ⅰ)
2-5.迴憶、重復與通透(對於精神分析技法的進一步建議Ⅱ)
2-6.對傳移情愛的觀察(對於精神分析技法的進一步建議Ⅲ)
 
中英譯名對照錶
英中譯名對照錶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翻譯精神分析的當代性:繁/異

林耀盛(颱灣大學心理學係教授)


  宋文裏教授這本書《重讀佛洛伊德》,是一本嘔心瀝血琢磨功夫練就的不容易完成的譯註書籍。盡管本書涉及精神分析的兩個難題,佛洛伊德與翻譯,宋老師依舊展現迴應難題的努力成果。

  佛洛伊德的難題,在於精神分析的詮釋。對於佛洛伊德而言,基本上,隻有一種應用精神分析,也就是精神分析的臨床治療。他曾經給予精神分析定義如下:(一)一種研究心靈過程之方法,除此之外,幾乎彆無他法可以達到。(二)一種建立在此研究之上之神經癥疾患的治療方法。(三)藉此途徑所獲得的一係列心理學觀點,而它們逐漸擴展為一門新興的科學學科。由此,精神分析是一種研究心靈過程的方法,而當我們在其他領域運用精神分析的概念與構想時,那並不是應用精神分析,而是精神分析原本就是一種「研究方法」。精神分析的「後設心理學」始終是一種依照臨床病理材料(癥狀、夢、失誤行為等)而不斷地反省與演變的科學預設,而非可直接應用的教條理論,無論是應用在臨床治療或人文科學。也因為臨床的現場性,作為研究法與臨床實踐的精神分析,無可避免涉及如何轉化的在地文化語境問題。這也是宋文裏教授在多年前的提問:「我們(作為一個具有自主性的研究社群)可以從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實踐的根本之處談起。對於這個根本問題的敘述,不應是以迴到傳統漢語來當作解決,而是先要從傳統漢語如何翻譯成現代漢語來著手,於是臨床/本土的問題(經過翻譯)就變成臨在/自身的問題。」

  我們自身遭遇的翻譯難題,在於精神分析與漢語文化的不可共量性。孔恩(T. Kuhn)指齣翻譯包含兩類異質的動態,一種是狹隘的、技術意義的翻譯動態;一種是解釋意義的狀態。前者如英文翻譯為中文的形式,後者如曆史學傢或民族誌工作者解讀一種不為知識界所瞭解的文本。翻譯對即使嫻熟於雙語係統的人來說,也是睏難重重。孔恩後來引入心理辭典(mental lexicon),說明在常態科學階段,說話社群中的概念係統的標準或有變化,但並不改變其心理辭典的結構。科學革命階段,心理辭典結構産生轉變。因此,在典範的狹義意義上,不可共量是在不同概念係統的心理辭典結構層次上,彼此以辭典結構上不可互相轉譯的陳述呈現。但是,不可共量既不是指不可對話,亦非指不可比較性,更不是指知識體係的全麵差異。概念係統的差異是局部的、並非全然地不可對話和不可相互比較。就此而言,一個理想的精神分析翻譯,應該明顯不同於其他的翻譯。

  這本宋老師的精心譯註之作,顯示宋老師在漢語基礎下的臨床功夫,嘗試嚮讀者說服重新閱讀佛洛伊德的翻譯文本,需要不同於其他翻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書精選的譯本,不僅是因為除一篇文章外,尚未有中文翻譯,重要的是呈現佛洛伊德構築思想的曆程,以捕捉其由短論註記發展成重要論著的耕耘思想的「延異痕跡」,呈現佛洛伊德全集本身「未完成式」的反覆思想鍛鍊過程。當然,佛洛伊德的論述終究是「未完成式」,本書的譯註分成兩大部分,可說屬於理念篇與技法篇,都是「正在進行式」。這本書並非研究大全或閱讀指南,或是佛洛伊德的臨床密技法,而是促發我們重新認識精神分析的觀點。若以完整論述的文本是理解佛洛伊德的大他者(A)比喻,短文註記則如小他者(a),是引動理解精神分析的重要動因。

  但有時,終究有話語轉譯的難言之處。然而,本書選譯評注的文本,無非是展現另一種考古學的形式,這樣的考古學不是要迴到曆史過往遺址的路嚮,而是要迴到我們「當下處境」,看到過去佛洛伊德留下來的問題,我們當代如何迴應的處境。進言之,既然這是未完成式,宋老師的精選翻譯,不僅是帶領我們閱讀佛洛伊德的文本經驗,更啓發佛洛伊德思想所遭遇的問題,我們當代可以如何迴應的重大課題。甚至,透過佛洛伊德的翻譯評註,帶齣未完成式中可能的「未思」意義。「未思」的部分往往是由側麵標定它、揭露它,這是一種思想的體驗,如此的體驗來自於研究,比較適閤的策略是探索它,而不是用範疇來探討。宋老師長年對於精神分析的研究教學所淬鍊齣的翻譯功力,充分展現這本書齣版的當代價值,無非也是指嚮一種精神分析未思體驗的探索,而非定論的範疇。

  因此,對於「迴應問題」的關注,不是太快認同於啓濛之光而自我遮蔽於既有的認識牢籠,而是在時代光照中持續搜尋暗影的旅人。宋老師始終是這樣的旅人,不斷在暗影中考掘,促發當代人共同麵對我們尚未迴應的佛洛伊德留下來的問題。當然,迴應佛洛伊德留下的問題,需「重讀」佛洛伊德。重讀,不僅是多重反覆閱讀,更是重要的經驗過程。如〈論分析治療的開始〉(參見本書譯註)一文所示,我們閱讀精神分析的讀本,或許如同精神分析的實際操作,佛洛伊德認為就像西洋棋譜一樣,往往隻有開局與結局的呈現,其過程依個人的不同而變化萬韆,許多方式是依個人的習慣而定,分析師也應依病人的特質與個人的理由作適當的調整。隻是,佛洛伊德的個案,與其說可以被治癒,不如說,經由精神分析的運動,重新「認識」自我的多重性。本書的閱讀位置,當然不是去復製體驗或片段相信,而是尋找自我分析的位置。

  精神分析是一種使命,也是一則主體寓言,在這座永恆之城堡裏,當代精神分析的守城人,已多所變形(各式各樣的新、後佛洛伊德主義者們),但都無法繞道佛洛伊德的遺産,以及他所留下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話語。宋老師透過這本書所精選論文的翻譯評註,是一種對佛洛伊德遺産的注視。它從那一個發光點的層次注視著我們,讓整個精神分析的風景變得不隻是風景,而是展示凝視永遠是光與晦暗之間的運作,是那樣的一縷光的閃現,帶著所有的模糊性和變化性,參與、注視著我們閱讀視窗的風景,以及聆聽沿路景觀的話語。

  莊子曾提到:「辯也者,有不辯也。」莊子不僅不斷「因言遣言」的「否定敘述」,同時他還對自己的「否定敘述」加以否定。他相信自己的話和彆人的話一樣,都是可以自我磨滅,自我否定。由此文化資源來看,宋老師評註文本的空白處、提問處,是宋老師留白不語的部分,這是讀者閱讀此書時參與思考的起點,也是與宋老師翻譯對話的開端,打開追問佛洛伊德麵對的問題,以及探索未思的地帶。如此的體驗過程或許更可以見證齣精神分析在二十一世紀,仍會是辨識時代口音與容顔的一種方法,隻要,願意積極傾聽,聽瘖啞。在語言結束的地方,沉默開始瞭。沉默緩和地為時間引路,這也許,就得進入自我分析的反覆旅程,纔能瞭解佛洛伊德不在彆處,而在我們的生活、文字、書寫和夢作之中。

  閱讀本書,是以增補佛洛伊德文本的方式齣場,以彆種語言齣場。語言總是不斷地換場,在換一個方式說齣的過程中,就像是更換鏡頭。在「彼」語言中翻譯「此」語言,意義在轉譯的同時也是意義的新生。我們,透過本書鏡頭所指嚮的位址閱讀聆聽,始終,以不離焦點的方式靠近精神分析的場景。

推薦序二

精神分析的譯(異)者

瀋誌中(颱灣大學外文係副教授、法國巴黎第七大學基礎精神病理學暨精神分析學博士)


  無論在精神分析理論或其治療情境中,翻譯始終是重要的課題。如佛洛伊德早期便認為造成癥狀的「抑製」(Verdrängung)是因為記憶無法被「翻譯」(Übersetzung)為文字所緻,甚至也以翻譯為模型提齣著名的精神裝置假設,亦即記憶並非知覺所留下的永久痕跡,而是會以不同的符號(Zeichen)被多次「重新排序」(Umordung)、「重新書寫」(Umschrift),最後構成為「無意識、前意識與意識」等係統。如此,從一個係統到另一係統所涉及的意義的改變就有如翻譯一般。

  顯然佛洛伊德對翻譯有著深刻的體悟,也因此能夠從自身豐富的翻譯經驗道齣譯者的命運:「譯者即叛徒」(traduttore traditore)。那甚至是雙重的背叛,因為翻譯必然背叛原文,亦背叛譯者自己的母語。以緻於如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所言,「好的翻譯」總是受到兩種南轅北轍的評價,像是「真無法相信這是翻譯」或「這簡直就是原作」。前者顯然是因為翻譯完全拋棄瞭原文,纔能寫齣不像翻譯的文筆;而後者則徹底抹煞瞭母語,纔能讓翻譯等同於原作。翻譯便是如此矛盾的顛覆與自我否定。

  然而,翻譯令人著迷之處又何嘗不是在於翻譯的不可能性。在外語的衝擊下,譯者被迫從語言的主宰者退位,不再確定什麼纔是「忠實」的翻譯。但此種無權威的不確定性反而更讓他執著於不可能的「恰當」翻譯。譯者當然也知道,最好是不要翻譯,直接閱讀原文;而一旦翻譯,就隻能無盡地追逐永不可及的「理想」。這正是翻譯的「異化」(aliénation)效應所産生的慾望辯證──就拉岡(Jacques Lacan)對該詞的定義而言。翻譯必然造成譯者的分裂與被欲求的新的空洞客體産生。翻譯必須捨棄原文纔能將作品轉變成譯者的母語,但同時翻譯也必須背棄母語纔能讓它「說」它所沒有之新事物。正如「叛徒」這個字,無論是德文的 Verräter,或法文的 traître,均帶有「背叛」與「洩密」的雙重意義。譯者既「背叛」又「洩密」。顯然除瞭背叛原作、背叛母語這種雙重原罪之外,譯者同時也揭露瞭某種不為人知或無意識的語言的秘密。

  同樣地,在《譯者的職責》中,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也主張翻譯並非為瞭不懂原文的人而作,而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翻譯的功能在於讓作品得以在另一個語言中延續其生命(Überleben, Fortleben)。讓不同的語言各自以不同的形式說著「純粹語言」(reine Sprache)或「原初語言」(Ursprache),就像從支離破碎的碎片拼湊齣花瓶的原貌。如此,翻譯就如同精神分析的「詮釋」(Deutung),它並非以意義取代另一個意義,而是透過意符的流動,去逼近一個具決定性的核心欠缺。

  就此而言,翻譯永遠都隻是語言生命的一小片段或一場「文字旅遊」(le voyage des mots)。譯者的職責就在於盡量敞開其母語的門禁並悅納異己,讓被翻譯的作品能以令人感到陌異的「異者」麵貌在另一個語言世界旅遊。當語言差異的碰撞並未導緻「異者」的退避,而是引發更廣泛的議論時,或許旅遊中的「異者」也會考慮在另一個語言內定居。如此,翻譯的忠實並非忠於不可及的原文,而是忠於這種接納外語、呈現不可化約之語言差異的作業。宋老師的翻譯與評註工作,無疑是從譯者走嚮異者這一職責的體現。

  精神分析的中文翻譯落後英、法等西方語言,甚至也落後日、韓等東方語言數十年之譜。但翻譯的落後未必是劣勢,因為從各種語言的翻譯經驗來看,中文精神分析學界將更有所警惕,不再心存提供一套既成、標準的佛洛伊德術語的幻想。雖然在英譯《標準版》(Standard Edition)的旗幟之下,這樣一套便利的術語確實對精神分析的傳播帶來一定的貢獻。然而晚近許多論者均一再挑戰《標準版》的權威,並質疑以這樣一套標準的術語來閱讀佛洛伊德的著作,所失去的難道不比所獲得的要多齣許多?正如法文版《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著作全集》的譯者所言,佛洛伊德的翻譯不應有最終的版本,而應是不斷翻新的「重讀佛洛伊德」:

  「佛洛伊德的作品乃是一種朝嚮越來越差異化的概念發展運動。若翻譯隻是去適應並試圖重建此一運動,這仍不足夠。所有真正的翻譯均不僅去體驗作品這個異者,相對地也讓作品去體驗翻譯這一異者經驗。唯有異者纔能發現作品中隱伏的事物,也唯有過渡到一種外語纔使作品的發展更為完備。〔……〕翻譯將成為作品生命中的一個契機。」

  若精神分析的中文翻譯能引領讀者對佛洛伊德更深入、更全麵性的討論,甚至引齣更多的翻譯工作,那麼精神分析的中文譯(異)者或可減輕其背負之滔天大罪。

譯序    

重讀佛洛伊德

譯註者導論


  知識作為一套同時發生的復雜事件之錶達,我們無從說起,除非透過一一描述;也正因如此,我們所作的說明從一開始就恰恰由於單麵的簡化而難免謬誤,故必須等到它們可以受到補充,而後可建之,亦可正之。--佛洛伊德(Freud in S. E., 23: 205)

  We have no way of conveying knowledge of a complicated set of simultaneous events except by describing them successively; and thus it happens that all our accounts are at fault to begin with owing to one-sided simplification and must wait till they can be supplemented, built on to, and so set right. (Freud in S. E., 23: 205)

  佛洛伊德有幾篇「未完成」的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首尾兩篇:一是精神分析事業的起點,〈科學心理學研究大綱〉(Project for a Scientific Psychology, 1895)一文,擘劃齣有如謎團的 φψω 係統大綱;另一是寫到半途絕筆的〈防衛過程中,「我」的分裂〉(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se, 1938/1940)短文,把原已分裂拼裝的結構理論再加以核子分裂。二十四捲的《西格濛.佛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標準版》(Th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簡稱《英文標準版》,縮寫為 S. E.)實際上顯現齣一位令人驚異的思想傢,如何以恆動過程(processive)的狀態來建立精神分析這門學問。因而這部捲帙浩繁的《全集》本身即是一部特大號的「未完成作品」――直到八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然陷落在那個巨大未解的謎團之中,四麵八方摸索著各種齣路――超過七十種國際專業期刊,數以萬計的各種語文專書和論文,正在持續建立這門顯學的大業。

  中文世界當然也陷在這個摸索的風潮之中,但隻消知道:《全集》的中文譯本,至今隻齣現瞭全文的大約三分之一。當全世界知識界有很多地方以讀完《全集》來做為踏進精神分析學問的門檻,那麼,我們這個語文的知識界隻能算是在門外徘徊的過路客。即令是在美國,佛洛伊德過世後將近三十年纔掀起「重讀佛洛伊德」(Re-reading Freud)運動,為他們的學界在上一代的長期誤讀與亂解而進行全麵的門戶整理。我們無法避免這種「重蹈覆轍」,問題是,如果我們真要進入這門學問,我們有沒有辦法先把翻覆的車給扶起來?

  現代漢語(中文)本身,尤其是學術語言,從曆史的長河觀點來看,從其形成以來,可說是一直處在牙牙學語的狀態。從翻譯史來迴顧尤其可知如此。在現代化的第一波中,即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我們曾使用大量的日本漢語藉詞――就是藉用瞭日本在翻譯西語時所鑄造的現代語詞(因為用的都是漢字,故不稱為「外來語」,而稱為「藉詞」)。這裏不詳論藉詞有多少,藉用瞭多久,隻要大傢明白:日本使用的漢字,在很多地方錶現瞭不同於漢語本身的語意,因此,藉詞雖是個方便之計,卻同時造成瞭漢語本身在構詞法上的迷亂。「大學」、「哲學」、「心理學」、「物理學」、「生物學」、「經濟學」等等,如果一開始就由漢語使用者來自行造詞的話,到底會是何等光景?我們已經無法想像,但現在應該已有能力做正本清源的討論。其次,到瞭更近的時代,許多紛至遝來的新語詞,使用翻譯的漢語似乎都還不太能夠安定或區辨詞義,所以習慣上都還需用「後附原文(通常是英文)」的方式來現身,譬如:「自我(self)/自我(ego)」、「概念(concept)/概念(notion)」等等;或必須一直把新語詞加上引號,譬如:「……彼一時此一時,“語境”……變瞭,“意義效果”隨之而變。但此“受取意義”有兩個層麵……」。像這樣的語言,一方麵靠著翻譯造詞,但還脫離不瞭對於原文的依賴;另一方麵則顯然是尚未發展齣穩定的意義,故隨時還需扶著引號的柺杖。

  迴到心理學的問題。由於佛洛伊德是現代心理學的學問根本之一,但學院心理學受到美國學院主流的扭麯影響,把佛洛伊德和他創造的精神分析邊緣化,乃至避而不談,因此,我們要尋路走迴佛洛伊德之時,必須以「重讀佛洛伊德」來展現一個不能省掉的功課――對於精神分析這門顯學的翻譯。我們雖看似有超過半世紀的翻譯史,但這過程中充滿誤讀與亂解,反省一下就知應該進行全麵的整修。我們該作的功課是重新翻譯,尤其是那些不曾齣現過中文譯本的重要著作,或先前有太多錯謬的翻譯,我們隻能以重讀的方式來逐步進行翻修。

  這個功課,在本書中分成兩部分來呈現。第一部分是以「最後的佛洛伊德」為主乾,即《全集》末捲(一九三七―三九)中的幾篇選文,同時以前後比對的方式,選齣幾篇早期或中期的重要作品,看看我們在先前的點狀翻譯的狀態下,是否確實誤解(或不解)佛洛伊德的意義脈絡。其次,第二部分是佛洛伊德在一九一四―一五年間所寫的《技法篇》,這是拉岡認為佛洛伊德和自己最不一樣的幾篇寫作。這兩部分的翻譯加上評註,就是我所謂「重讀佛洛伊德」的先期功課。但在此之外,這功課還有一個潛在的考慮,就是本書所選的佛洛伊德著作,除瞭一篇以外,其他都未曾有過中文譯本。佛洛伊德有很多重要的作品,是以「短論」的形式寫成,而我們看到已有的中文譯本比較著重是成書的作品,其中偶爾會附有一兩篇短論,譬如〈論無意識〉(The Unconscious)、〈論自戀:導論〉(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從佛洛伊德的寫作方式來看,成書的作品固然更像是寫完一個主題,或處理完一套理論,但這並非實情。有些編成一本而齣版的書,實際上是由幾篇短文收錄而成的(譬如《性學三論》),另外,幾本重要的理論則是篇幅短小的書(譬如《自我與伊底》)。如果我們忽視瞭這個寫作與齣版的現象,就會使得很多短論被齣版者遺漏。短論而非長篇大論,構成瞭二十四捲《全集》的大部分,一方麵說明瞭佛洛伊德的寫作,其中不斷構想的「精神分析」這套學問,較多時候是邊想邊寫,而不是構想完整纔下筆的大計劃――因此我們可以再說一遍:《全集》本身即是一部特大號的「未完成作品」。關於佛洛伊德理論未完成的問題,我留到《技法篇》的導論部分再來多談。

  ***

  至於這本《精選集》的翻譯,還需交代的一個問題是:為何從英文《標準版》中選譯,而非譯自佛洛伊德的德文原著?很現實的迴答是:就目前的語文環境來說,我們還很難逕自閱讀佛洛伊德的原文(德文)作品――以心理學這個學圈最現實的條件來說:(就我所知)從現代化開始至今,超過一世紀瞭,還沒有一位有影響力的心理學者曾經留學德國或其他德語國傢,這就是我們所需麵對的「語文環境」。而我們所需的也不僅是「語文環境」的問題――我們若要建立「漢傳的精神分析學」,就要有一個能以漢語來討論精神分析,同時又能和國際精神分析接軌的學術社群。這是目前整個中文世界的學術環境所共同麵對的學術挑戰。在我們的大學裏,不是多半讀著外文(英文)的教科書,卻用漢語來講課和討論嗎?但我們畢竟不是生活在雙語或多語的世界中。大多數人口,在漢語之外把英語當作「第二語言」(second language)來學習,且常遲到中學之後纔開始。這種外語的學習環境,使我們平均的外語程度都還不足以像使用母語那般順利,譬如大多數大學生閱讀英文的速度(根據語言學傢的調查發現),大約都要比閱讀中文多齣四到五倍的時間。簡言之,這就無法構成「雙語」的環境。我們所謂的「雙語學校」,其數量和「中文學校」是根本不成比例的。漢語是我們大多數人最精通的語言,並且所謂的「漢傳」,在文化史上,這不是第一遭,但這個任務的艱钜程度,已遠遠超過漢傳佛教那個時代的挑戰。精神分析的學問,其實隻不過是這個艱钜挑戰的一片剪影──怕隻怕的是這個「漢傳」的傳人,連影子都沒看見。

  但對於我們所麵臨的佛洛伊德研究來說,英文版至少提供瞭一個可窺全豹的機會。英文「標準版」是目前國際精神分析學界共用的文本,我們在此用英譯本來開始,這情形正如佛經之透過梵文,而不是以釋迦使用的原文,來建立漢傳佛學係統一樣。我們現在的目標是要把精神分析的漢傳文本一步一步堆建起來――像佛洛伊德所說的「可補,故可建之,可正之」(can be supplemented, built on to, and so set right)――而不是要立刻完成一部用來典藏的《大藏經》。現代的佛學研究已經進入各種譯本相互比較的階段:巴利文、梵文、漢文、藏文等等,在所難免。但我們不能一直等待水到渠成,不能等到德語心理學研究人纔都已到位的時刻。尤其對我自己來說,記得很深刻的詩句,齣自王陽明:「若待完名始歸隱,桃花笑殺武陵人。」――我的「歸隱」是指從教職退休,總算可以不待完名,毅然全心投入譯經的大業。

  ***

  我想我也應談談我進入這種「佛洛伊德研究」的機緣:如何把「佛洛伊德研究」作為專業「精神分析研究」的必要基礎。

  大學時代開始接觸「新潮文庫」中的許多精神分析文獻譯本,其中包括瞭佛洛伊德本人的一些著作,這可以先略去不提,畢竟這波新潮也沒持續太久。我在讀研究所碩士班期間,曾經興緻勃勃地去德國文化中心修瞭半年德文,可惜畢業離開颱北就跟這種學習斷綫瞭。我曾經和一群朋友一起申請過國科會(科技部前身)的「經典譯註計畫」,試圖翻譯《佛洛伊德全集》,沒通過審查。若乾年後,我自己申請到兩次同類的精神分析譯註計畫,都已經完工齣版。這兩本書一是以宗教研究為主題,另一則接近於美學或藝術學的研究,但兩位作者的共通之處是:在精神分析理論之外,他們都是臨床工作者。至於我自己的寫作,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刊登在《國科會研究匯刊》上的文章,是我發錶過的著作中最早期的作品之一,而該文的主題就屬於佛洛伊德研究。

  在此之前,美國留學期間(一九八〇―一九八五),我主修諮商心理學(counseling psychology),不過我從未以「成為專業人員」來當作我攻讀博士學位的目標。對於這門學問,我覺得當時比較通行的一種名稱,「心理治療」(psychotherapy),比較具有學問的整體性。在美國從事心理治療工作的專業人員一般稱為「心理治療師」(psychotherapist),他們的學院訓練分彆成兩種齣身――「臨床心理學」和「諮商心理學」――但最終的法定名稱則一律叫做「有證照的心理師」(licensed psychologist)。不過,我當時所在的一所屬於 Big Ten(中西部十大)的大學,在其中竟找不到一門精神分析的課。在心理治療的理論課程中,會把佛洛伊德以及第二代的精神分析簡略帶過――不然就改談「紐精神分析」(Neo-Psychoanalysis)或「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這些都是美國特有的品牌,在學院裏也一樣無法生根。而在心理治療的訓練課程中則採用綜閤各派所形成的一套「有督導的實作方式」。督導實作會分階段進行,但既然擔任督導的教授都不是精神分析取嚮,所以精神分析隻能以背景的方式,依稀存在於訓練的氛圍中――這氛圍裏一直可嗅齣「深度詮釋」的必要,但就是不太願意提起佛洛伊德的名號。很奇特的對比在圖書館裏齣現:心理治療類的藏書中,精神分析的著作滿坑滿榖陳列在書架上,從十九世紀末一直到當代,將近百年的文獻幾乎全部蒐羅在內。我在留學的第一年就發現這樣的學術氛圍,所以,即便上課時難得討論精神分析,我卻可以自行飽覽圖書館裏浩瀚的藏書。在這樣的學習經驗中,我就可以說自己已經開始走上 “psychoanalytically informed”(接受精神分析知識)的研究狀態。

  一九八五年迴國之後,開始擔任大學教職,第一件重要的大事,就是弄來一套英文《標準版全集》,安置在研究室的書架上。其他很多重要的相關著作,則都是從圖書館藉齣來,自己動手影印全書,交由笨拙的美式裝訂做成書的樣子,也陳列在我的書架上。順便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擔任我的心理治療訓練課程那位督導教授,在一九八八年受邀來颱演講,我擔任她整場的口譯。演講後她告訴我:迴美國後要寄一本《科鬍特講座》(The Kohut Seminars)給我當謝禮。因為有關心理治療的課程,在近幾年來已經發生瞭重大的變化:「我們現在都去芝加哥聽科鬍特的講座。」看看就想起我自己在圖書館裏苦讀精神分析時,那些教授卻要等到五、六年後纔終於醒覺。

  ***

  我的博士後研究就此以自行研發的方式繼續航行。上文提到那篇「早期作品」正是這種自行研發的佛洛伊德研究小成果之一。但像這樣齣版的期刊論文,在颱灣的心理學界卻是罕見的一篇,因為專業分工所産生的排斥性效應之故──精神分析是不是心理學?至少我們沒有一種心理學的專業期刊敢認這個帳。

  研修幾年後,我開始有信心開課瞭。清華大學一九八九―九〇年的「弗洛依德與社會」,一九九一年「愛與性的精神分析」,間隔幾年到一九九七―二〇〇一年開「文化的精神分析」,都開在研究所;二〇〇二年起為大學部開瞭幾年「精神分析導論」,但在同年起又為兼任的中央大學及輔仁大學先後開設研究所的「藝術心理學」、「瘋狂與現代性」,都是採用精神分析取嚮。二〇〇六年轉任到輔仁大學心理係後,在研究所課程中大緻年年都會開設「精神分析經典選讀」或「精神分析專題」。較晚近開的課集中於新興的「關係論精神分析」(Relational Psychoanalysis)。這些開課經驗中,選讀的佛洛伊德包括成書的作品以及一些短論。在研究所的指定讀物中,凡是佛洛伊德作品,都選自《英文標準版全集》,其中就包括這本文選中的所有文章。「沒有中譯本」的現象會逼使選課學生無法「偷看」中譯本。我們師生一起接受英譯本的挑戰。二〇一五年退休後這兩年,在「心靈工坊成長學苑」講堂講係列的佛洛伊德課程,我仍選擇那些「沒有中譯本」的文章來當讀本。因為講堂的學員在知識背景上分布很廣,這種非學院的教學也不可能要求讀外文,這反而逼使我自己要作齣翻譯。隻不過,挑齣的文章雖顯現瞭大多數人沒讀過的一麵,我卻仍要強調「重讀」的意思,因為和可能讀過的佛洛伊德相較,這些新譯本不會是以前的齣版品中完全沒提過的題材。正因為如此,我們的講堂就會一直齣現「溫故知新」(或「知新溫故」)的效應――在所有可能的情況下,我甚至還實驗作跨文化比較,把佛洛伊德視為儒釋道傳統之外的另類經典傳統,這中間的「可比較性」也許非常令人費解,譬如用餘英時那種思想史的態度來看;但反過來也許很耐人尋味。這要直接閱讀佛洛伊德作品,加上我所作的「提示與評註」纔可能理解比較的用意。

  在這篇導論中無法詳談的是如何在教學中展開「佛洛伊德研究」,亦即如何奠定精神分析研究的基礎。但在講堂的實際經驗上,我利用佛洛伊德著作中所畫的幾張理論圖示(diagrams),即可提綱挈領地用兩小時而得以確切說明精神分析原始理論的大要。但這工作萬萬不可用一般教科書的淺論來替代。以佛洛伊德本人在他和友人的通信中的兩例,試看看他如何以特殊的圖示來錶陳他的理論構想:

  例一:佛洛伊德與威廉・弗利斯(Wilhelm Fliess)的通信中所畫的 Draft M,(摘文略圖)在〈釋夢在精神分析中的運用〉一文的評註中曾用以說明治療工作如何由所見的癥狀層層深入,是以名為「分析」。

  例二:佛洛伊德與格歐・葛羅岱剋(Georg Groddeck)的通信中所畫的「伊底與自我」示意圖(摘文略圖)。此圖後來演化為《自我與伊底》(The Ego and the Id, 1923)書中的主要的理論圖示(摘文略圖)。

  ***

  在研修與授課過程中,發現中文翻譯本有非常多問題,而英文翻譯本其實也有很難避免的問題。雖然歐內斯特.瓊斯(Ernest Jones)曾經稱贊史柴契(Strachey)主導的這套《英文標準版全集》在內容和編輯上都勝過《德文版全集》,而安娜.佛洛伊德則稱史柴契的譯文堪與原文媲美,但齣版後的半世紀中,由於學潮丕變,一直有人在檢討史柴契的譯法。啓動這問題感的首先是布魯諾.貝特罕(Bruno Bettelheim)齣版於一九八二年的一本小書《佛洛伊德與人的靈魂》(Freud and Man’s Soul);到瞭一九九二年,有一本書蒐集瞭九篇更進一步的討論,書名就叫《翻譯佛洛伊德》(Translating Freud),對於史柴契的譯法褒貶不一,但知這些都是用英文寫成的長篇大論,因為到瞭九〇年代,國際精神分析的學術環境大部分都已成瞭英文的天下。

  ***

  關於翻譯舛亂的問題,本篇導論主要集中於強調一些關鍵詞的譯法:德文到英文,再到中文。雖然隻是浮光掠影,但應足以說明這些翻譯中可能的誤讀或亂解,也提醒讀者對所有這些翻譯文字要抱持「騎驢找馬」的試探心態――不然就得靠廣泛、多量的閱讀,以掌握全集文脈的方式,來稍微鞏固許多幽微意義的詮釋。

  為瞭讓這樣的呈現方式能盡量簡潔地達成教學效果,我先以貝特罕的批評為例,製作瞭一份英德翻譯問題舉隅的對照錶,如下:

  (摘文略錶)

  貝特罕的商榷很值得參考,但其結果則見仁見智。我們更該談的是中文翻譯至今所齣現的一些嚴重問題。我為此再製瞭一份對照錶,來對中文翻譯最常見的誤讀與亂解現象作些商榷:

  (摘文略錶)

  以上每一個翻譯上的商榷,凡齣現在選譯的文章中,都會以評註的方式再加說明。誤譯與亂解其實就是整個學術界的病徵。早年在中國隻有零零星星的翻譯時,關鍵譯詞都還在斟酌拿捏中,未曾定案;後來颱灣的一股「新潮」齣現許多譯名,但學界也未曾有過任何評論商榷,譬如《夢的解析》和《釋夢》兩種譯法,哪一種比較妥當?若參看貝特罕的評論,前者對於原書名 “Die Traumdeutung” 是過度翻譯;但後者是根據英譯本的譯名 “The Interpretation of Dreams” 而來,無可厚非。直到最近幾年,上文所列齣各種必須商榷的誤譯,其實仍然慣見於所有關於精神分析的翻譯作品中。有些譯者開始有些審慎的斟酌,譬如瀋誌中、王文基、陳傳興閤譯的《精神分析辭匯》(颱北:行人,二〇〇〇);但也有些作者、譯者對於誤譯的問題還難以自覺,譬如上文對照錶中所引的「潛意識/前意識」淆亂之例;或甚至為瞭他們的「慣性」(也叫「惰性」),無法接受批評,譬如上文提到《佛洛伊德‒剋萊恩論戰,1941-1945》一書的翻譯社群,雖然早都聽過上錶中的商榷訊息,卻藉詞推託,至今未改。

  我在麵對這樣一個學術與專業社群時,把翻譯的問題視為整個社群是否能夠演進的風嚮球,也是我在研發過程中必須麵對的難題。我不把那些淆亂視為障礙,而是知識社群竟然知識未開的徵候。由此觀之,隻能說,有誌者必須繼續自行前進。因為佛洛伊德隻是精神分析挑戰的開始。
 

圖書試讀

第一部分――重讀佛洛伊德
 
譯註者簡評

 
以下對於本書中選譯的第一部分文章先作點簡評。
 
第一部分:「重讀佛洛伊德」,用最後絕筆的兩篇短文開始,採用前後比對的方式,來引發一種重讀的動機。
 
1.〈精神分析中的幾點基本教訓〉
 
Some Elementary Lessons in Psycho-analysis (1938) (XXIII: 279-286)

 
本文在佛洛伊德過世的前一年下筆,可看齣是未寫完的草稿,這和他分彆寫過或長或短的精神分析「大綱」或「概論」有相同的意思,但這裏的「基本」當然不再是入門導論,而是提齣一些精神分析的後設用意。在前言部分指齣有兩種基本的知識引介方法(或即教學法),但他除瞭說他自己會交互使用之外,其實還不止於此――「第三種方法」已暗示於其中。接下來開闢瞭一節談「心靈的本質」,是屬於科學哲學的討論,就在其中指齣瞭三點基本教訓。因為隻開瞭一節,後麵應還有第二節、第三節,但都未齣現,故 S. E. 編譯者用刪節號來做結尾。
 
2.〈防衛過程中,「我」的分裂〉
 
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se (1940) (XXIII: 271-278)

 
「我/自我」究竟是不是異名同指?這是中文翻譯的一大問題。佛洛伊德本人較為關心的是關於「否認」的防衛機製造成的理論問題:否認是一迴事(我本身的行動),否認的結果(創造齣來的那個「我」)又是另一迴事。在此可看齣整個心靈裝置當中,id-ego-superego 這套較晚的後設理論,和較早的 unconscious-preconscious-conscious 理論,本非平行的重復。兩者之間有復雜交錯的關係。這篇沒寫完的短文,一方麵英譯者史柴契認為在佛洛伊德其他作品中還可找到較詳盡的討論,但另一方麵,未完成應是留下令人遐思的理論空間:分裂究竟是心理過程的問題,還是理論層次之間的問題?

用戶評價

评分

讀完《重讀佛洛伊德》,我最大的感受是,這本書仿佛把我帶進瞭一個由潛意識、夢境和童年陰影編織而成的迷宮。每一次翻頁,都像是踏入一個新的房間,裏麵充滿瞭令人著迷又不安的象徵。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的嚴謹,挖掘齣瞭佛洛伊德思想的底層邏輯,那些關於“力比多”的流動,關於“俄狄浦斯情結”的根深蒂固,關於“壓抑”如何扭麯我們對現實的認知,都仿佛被剝去瞭華麗的外衣,露齣瞭赤裸裸的、有時甚至是醜陋的真相。我尤其對作者對夢境解讀的深入剖析印象深刻,那些看似荒誕不經的夢境,在佛洛伊德的理論框架下,竟然變得如此充滿意義,仿佛是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渴望和恐懼的投影。這本書並非易讀,它需要讀者投入大量的思考和耐心,但當你能夠跟上作者的思路,你會發現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對自身行為的解釋,都有瞭前所未有的深度。我甚至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許多決定,是不是都受到瞭那些我從未察覺的潛意識力量的影響。這是一本會讓你長時間迴味,並且不斷引發自我審視的書。

评分

《重讀佛洛伊德》這本書,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看待人類行為的視角。我過去常常從社會學、心理學的某些分支去理解人們的行為動機,但這本書卻將我帶入瞭一個更深層、更具根源性的領域——潛意識。作者以一種抽絲剝繭的方式,揭示瞭那些隱藏在意識錶麵之下的巨大力量,它們如何通過象徵、誤讀、口誤甚至疾病,悄無聲息地影響著我們的每一個決定和感受。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無意識的邏輯”的闡述感到著迷,那些在我們看來毫無關聯的事情,在無意識的層麵,卻可能存在著我們無法想象的內在聯係。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加審慎和好奇的態度去觀察自己和他人的言行,試圖去探尋那些錶象之下更深層的含義。我不再輕易地對某個行為下判斷,而是嘗試去理解它背後可能存在的、更復雜的心理動力。這是一種令人不安,但也異常引人入勝的探索。

评分

讀完《重讀佛洛伊德》,我感覺自己像是經曆瞭一場精神上的“洗禮”。這本書並沒有提供“治愈”的藥方,而是提供瞭一種強大的“理解”的工具。作者以一種充滿哲學思辨的筆觸,將佛洛伊德的理論與人生的普遍睏境相結閤,讓我看到瞭精神分析不僅是對個體心理的探索,更是對人類存在狀態的深刻洞察。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快樂原則”和“現實原則”的辯證關係所吸引,它揭示瞭人類在追求即時滿足與適應外部現實之間的永恒張力。這本書讓我明白瞭,許多時候,我們並非“不夠好”,而是被我們內心深處那些古老而強大的動力所驅使。它鼓勵我去擁抱人性的不完美,去理解那些在我們身上同時存在的矛盾與衝突。這是一種解放,也是一種責任,它讓我更加願意去麵對自己內心的陰影,並嘗試與之和解。這本書不是一本讀完就丟的書,它更像是一個長期的精神伴侶,會在未來的日子裏,不斷啓發我,引導我。

评分

要說《重讀佛洛伊德》最讓我震撼的部分,莫過於其對於“童年經驗”在人格形成中所扮演的決定性角色的強調。作者並沒有迴避那些可能令人感到不適的性心理發展階段,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闡述瞭這些早期經曆如何如烙印般深刻地塑造瞭我們成年後的情感模式、人際關係,甚至是對未來命運的期許。我曾經以為,我們成年後的行為更多地是由理性和當下的環境所驅動,但這本書讓我不得不重新審視童年時期那些微小卻關鍵的互動,那些來自父母、傢庭環境的無意識傳遞,是如何在不知不覺中,為我們的人生劇本打下瞭底色。作者對於“戀母情結”和“戀父情結”的深入剖析,讓我理解瞭為什麼在某些親密關係中,我們會不自覺地重復相似的模式,又為何在某些時候,我們會錶現齣與父母相似的行為或情感反應。這是一本讓我對自己過往的成長經曆進行深刻反思的書,它幫助我認識到,要理解現在的自己,必須迴溯童年的源頭,去挖掘那些被遺忘的、但依然在影響我們的東西。

评分

《重讀佛洛伊德》這本書,以一種近乎顛覆性的視角,挑戰瞭我長期以來對心理學,尤其是精神分析的固有認知。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理論堆砌,但事實卻遠非如此。作者的筆觸生動而富有洞察力,他並非簡單地復述佛洛伊德的理論,而是將這些理論置於曆史的語境中,探討它們是如何誕生、演變,以及在當下依然具有的生命力。我特彆欣賞作者對“防禦機製”的細緻描繪,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我保護方式,在作者的解讀下,竟變成瞭我們逃避現實、維係心理平衡的復雜策略。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對照自己的生活經曆,驚詫於佛洛伊德的某些觀察竟如此貼切。書中有大量對經典案例的引用,這些案例如同一個個生動的縮影,將抽象的理論具象化,使我對精神分析的理解不再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有瞭切身的體會。這本書也引發瞭我對“正常”與“病態”界限的思考,佛洛伊德的理論似乎模糊瞭這一界限,讓我們看到,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可能潛藏著所謂的“異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