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每一个案件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心理状态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一些有名,或者不那么有名、但典型的案件作为案例分析;第二部分则主要涉及一些,犯罪心理学领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来回答。这些案例分析与回答问题少了很多的演绎性,应该说整本书都是基于比较客观的立场写成的。
但是——没错,很多事情都会有「但是」,不能肯定这些分析完全排除了主观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毕竟本书所有的案例分析,基于一些现实的原因,採用的基础资讯都是新闻媒体报导的公开讯息,而非实际办案过程中的证据链,从根本上不能排除新闻媒体报导具有的特性和主观性。但笔者还是站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上,力求客观分析。
个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往后的发展,特别是首次经历的时候。所以第一部分的第一个案例,我写了一段从业经历中的第一个案子。作为个人从业首例,它对我的影响很深,从一定程度上让我更深刻的理解犯罪、死亡或者是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个案子使我从一个犯罪学学生的角度,开始思考犯罪产生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行为层面。所以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单独罗列第一个案例分析,虽然它很短。
每一个案件的发生,都会是一则引起轰动的新闻。刑事犯罪的新闻关注度是很高的,但是新闻报导的时效性往往会导致很多讯息出现错漏,这是一直存在的悖论。基于这个原因,我的习惯或者说原则,是不针对任何新发生,或者是没有结论的案件做犯罪心理的分析,因为资讯不全,并且舆论情况复杂,这个时候做的任何犯罪心理分析,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在本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案件本身的新闻时效性已经完全消失了。
幼年环境影响、群体、性、暴力,如何展现在犯罪行为中
本书的第二部分不会再涉及案例分析,而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尝试更完备的解释犯罪心理学。我觉得问题是直接、易懂的,可以引起即时回馈。这个部分涉及几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我在这里把这些问题分为成长、群体、性、暴力与文学作品几个小的部分去写。
「成长」的部分会涉及青少年犯罪、童年环境和天生犯罪人的问题。谈到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什么往往呈现出,不符合评价标准的残忍和无情;紧接着又谈到很多人关心的童年环境,对一个人是否会成为犯罪者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是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天生犯罪人的问题。天生犯罪人的问题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带着争议,其基于颅相学与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在欧洲颅相学研究热潮消退之后,变得越来越薄弱,后期该理论的创始人龙布罗梭(Cesare Lombroso)自己也否定了天生犯罪人的存在。但无论是学界还是非学界,针对天生犯罪人的讨论好像才刚刚开始。
在「群体」的部分,我们将会看到传销的套路,以及邪教类型犯罪的犯罪心理,其中还会表现群体犯罪过程中的群体作为一个容器,对参与其中的人有什么影响,以及群体的煽动性是如何展现的。
「性」一直是活跃度很高的话题,有关于性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引起讨论。在这个部分里,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儿童性犯罪、偷窥及熟人强姦(约会强姦)。除了偷窥,剩下的两种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其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至于偷窥,实际上这种行为的发生正在变多,因为其隐蔽的特性,所以偷窥者都会有一种对自己行为的天生自信。这两年的社会新闻中,屡屡出现针对儿童的性犯罪。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在很多国家的刑罚中,最残忍的刑罚都是留给杀婴以及对儿童实施性犯罪的罪犯,足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阶段,对此行为的深恶痛绝是一致。
而熟人强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一个半公开的祕密了,有很多违背女性性意志和性自由的行为,都是在模煳的半推半就中实行的。而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资料显示,有过半的强姦行为是在相互认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足以看出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
「暴力」这个部分涉及的是家暴、利用医疗纠纷闹事及校园暴力问题。利用医疗纠纷闹事牟利在前几年可说发生得非常频繁,而这种事件本身也从向医院索赔,转变为针对医务工作者的人身攻击。家暴则是一个隐祕的犯罪行为,在旧观念里,家暴可能不被认为是犯罪,而是属于家庭纠纷,以至于在处理上面临很多问题,如取证、执行困难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暴为被害者带来的影响非常负面且深远,无论男女,很多家暴被害者同时伴有心理和生理的伤痛而生活着。
至于「校园暴力」的话题,现实情况让我们越来越关注,孩子在学校可能遭遇到的不友善,例如霸凌、冷暴力(孤立)、体罚虐待等。其中,霸凌与校园暴力对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体罚和虐待,也大大伤害老师的形象。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其危害都显而易见,而在全社会讨论校园暴力的同时,我想聊一聊更深层的成因。
「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是我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相关人物心理的一点拙见,被我荼毒的对象有三个,有虚构的、也有现实的作者,分别是三岛由纪夫、卡缪(Albert Camus)《异乡人》(有版本译为《局外人》)中的莫梭,以及很悲伤和现实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人物,包括施暴者和被害者。关于三岛由纪夫的内容,是与一位编剧朋友聊天聊出来的。朋友表示,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很值得一看,于是我们对他最后的结局展开讨论。虽然讨论,但当时我并没有多了解三岛由纪夫,反而是在讨论后,才去了位于日本京都的金阁寺看看。
莫梭是卡缪的经典作品《异乡人》中的主角,很多人,包括我在看莫梭时,都会疑惑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行为出现。刚好有一天网路知识分享平台的后台,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且没有人回答,于是就有了这篇针对虚构出来的主角莫梭的心理分析。而最后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则是一篇约稿,始于一位媒体工作者朋友发送的、关于这本书已故作者的故事。朋友觉得太残忍了,根本不能称之为人的行为,于是在当时没途径买到这本书来看的前提下,看了网路流传的版本,写出了这篇约稿,后期刊登在一个小众媒体上。这部分大致如此,对文学作品的任何评判都是各有深意的,所以如果觉得不看也罢,那索性就随它去吧。
十几万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本书无法道尽犯罪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仅仅期待可以表达一点不同的认知。虽然本人对于学科的认知也不尽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更新和学习的地方,但还是期望能与各位读者一起体会,没有太多渲染的犯罪心理学可能是什么样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十几万字的旅程吧。(本书的案例分析全部基于现有公开信息产生,与实际办案所用分析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并包含一定主观性。)
推荐序一
邪恶一直都在生活的背面,就看你怎么翻页 第一次见到所谓的罪犯,是在我执业的第三年,打照面的场合叫做「精神鑑定」。
这类鑑定主要由地方法院委託,精神科医师与临床心理师组成团队执行。业务内容包括「鑑别案主是否处于心神丧失状态」、「判断教化之可行性」等。当然,并非每个案主都是罪犯,有些是受害者,有些是脑伤患者(家属声请禁治产宣告),而有些则是嫌犯──因为是在尚未定罪的情况下做司法鑑定。
当天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名六十多岁的男子,以「猥亵女童」的罪名遭法院起诉。他连续半年指侵邻家四岁女童数十次,转介的目的是判断有无教化可能,也就是法官需要了解他的精神与智能状态,来决定能否进行心理治疗。
坦白说,先前看完侦查卷宗后,我拳头就硬了。过程中我不太想去理解他的身家背景,也不想聆听整个犯案过程,因为我记录到的全是推诿卸责的托辞,耳边听到的只剩求情般的垂死挣扎。我所感受到自己与恶的距离,大概就是六十公分的桌宽,而我只想尽可能延长这段距离。
然而,一个罪犯会缺乏悔意、选择辩驳,其实才正是犯罪后的真实样态。我的责任不是握紧拳头,而是松开眼界,仔细观察与推敲,从他的抗辩中理出犯案动机,从评估中推测教化的可行性。
但我完全浪费了那次机会,报告只有冷硬的数字与制式的结论,因为我不敢想像自己的孩子若遭此境遇,我该如何应对。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去想像整件事的发生经过,这件事就与我无关,我不需要让自己多一场噩梦。可见当时的我,并没有想通一件事:「犯罪,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透过全书15则案例,以及5篇与犯罪相关的议题,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罪行的起点,几乎都源自于人类最普遍、共同的需求:性、自尊、感情、经济、被关注、被重视。于是众生一路向前,然而通过了某些节点之后,诸如「性格障碍」、「家庭解裂」、「人际冲突」或「情绪缺陷」,命运便各自歧异。而我在第一次精神鑑定没能做到的事,作者张蔚做到了,他将这些节点连成一线,勾勒出犯罪心理的轨迹,并分门别类、次第分析,分析思路如何偏斜,动机如何成形,最后绕进不可逆转的死局。人都有一闪而过的恶意,但它之所以没有扩张,或许是因为健全的家庭、坚定的信仰,或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在某个深夜回想起来,额手称庆。
如果一次选择,就能左右恶意的指向,那么我们与它的距离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远。
倘若我们的生活是一本书,这些犯行不会是另一本特别篇,它会印在每一页的背面,你可以选择翻页,也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页。但无论如何,这些被你无视的情节,终究会纹丝不动的留在页面上,在人祸横行的轨迹上,我们永远不可能置身事外。
人心迂回,恶意难辨,作者试图为我们描摹轮廓,预判走势,完整架构出邪恶的样貌。尽管它并不讨喜,却始终是这社会的一部分,先能做到直视与理解,才能谈防范与停损,那怕又是一场徒劳;但至少面对犯罪,我们能做的不会只有祈祷。
临床心理师、《人生障碍俱乐部》作者/刘仲彬
推荐序二
究竟,在汪洋般的杀意背后,存在着怎么样的动机?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还沉浸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后劲中,便收到这本书的推荐序邀约。原本担心从感性的戏剧,一下子跳到理性的心理学书籍,是否会无法适应,结果证明我多虑了。翻开书稿,我忍不住一页接着一页,不知不觉间就读完整本书。
本书挑选中国、日本、美国曾发生过的重大杀人案件,除了整理过程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尝试由各个面向切入,丰富剖析行为人(犯罪者)的动机、心路历程。作者彷彿侦探般,带我们从群体凌虐、无差别杀人、连续杀人、情杀、杀害亲生子女等令人震惊的案件中,抽丝剥茧找出可能的真相,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原因。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杀人犯罪,有着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因素,绝非只靠着鼻屎般的动机,就产生汪洋般的杀意。
书中文字在引领我们以第三者角度看这些案件时,作者自谦无法避免有主观涉入,但书中内容引用众多相关研究文献,也运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切入,阅读起来没有教科书的艰涩,却又比八卦报导具备更多专业性。
近年来,台湾陆续发生几起引发热议的重大案件,例如捷运随机攻击、资优生情杀等,校园霸凌、虐婴和虐童也不时出现在报纸、新闻。当我们看到这些事件,震惊之余也不免困惑,为什么在人类社会中,会出现这样的犯罪甚至杀人者?传统中华文化有着「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虽然家庭教育、童年经历的确与犯罪人格有关,却常常被无限上纲至「当出现犯罪者时,只要责怪他的父母就好了」,再加上群众「除之而后快」的氛围,反而忽略进一步深入探讨犯罪事件为何发生,以及犯罪者是如何形塑而来。
与其单纯攻击、批判,我们更需要进一步了解「行为人」与「犯罪行为」的脉络:包括心理、生理、家庭、人际关系、社会背景,甚至时代因素的影响,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而非仅让这些不幸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或是纯粹情绪上的发洩。
本书针对我们看到犯罪新闻时常有的疑问深入讨论,例如「人为何会有非理智的暴怒,进而犯罪?」、「犯罪者是否天生注定?」、「虐待动物与犯罪的关联性」、「负面标签、污名化怎么来?又会如何影响人们成为犯罪者?」等。书中第二部分则持续探讨几个关于犯罪的重要议题,包括「为什么青少年会做出令人惊讶的犯罪?」、「童年环境对犯罪人格的形成影响有多大?」、「约会强暴的比例为何这么高?」等,也谈到现在常见的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的形成因素,与建议的因应策略。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虽然我们可能惊讶于其中描述的案件,但透过作者精辟的分析,能清楚理解所谓犯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论是对犯罪心理有兴趣,或想提升避免危机、未雨绸缪的能力,相信这本书都能让你满载而归!
谘商心理师、人际沟通讲师/玛那熊
推荐序三
从经纬脉络分析案件过程与犯罪成因 在撰写本书推荐序的今天(2019年5月28日),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早上又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随机杀人事件。一名五十余岁的男子持刀砍杀19人,其中两人伤势严重,送医急救仍不治,而行凶男子则当场自砍颈部,送医后也死亡。此次川崎市随机杀人事件,为日本1999年东京都池袋地区随机杀人事件发生以来的第七起。所造成的伤亡规模,仅次于2016年同县的相模原市「津久井百合园」事件(中央社:日本随机杀人不断,2016年单起事件19死最惨重〔2019年5月28日〕。本书也会在第八章介绍)。
每当发生类似的随机杀人事件,或是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例如性侵、儿虐、家暴与纵火等)、引起社会大众关注时,大家不禁要问,这些犯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么泯灭人性的犯罪呢?
人类以系统性的方法研究犯罪成因,已有两百年历史。从早期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导因于行为人自由意志、理性抉择的论点,到晚近扩大认为犯罪的发生与行为人精神异常、心理疾患(例如反社会人格)有关,甚至也与行为人所处之环境(例如本书所提周遭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学习与标签烙印)息息相关。
本书作者张蔚博士,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背景,透过「经」、「纬」框架,撰写本书。在「经络」方面,收录当代中外15个经典的杀人犯罪案件,将杀人犯罪的类型,逐一分类探究(例如随机杀人、连续杀人与集体杀人等),让本书具有相当的阅读广度。
在「纬脉」方面,每一个案例都透过「案件经过」与「犯罪成因分析」的方式铺陈。特别是犯罪成因分析,作者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从挫折攻击、精神疾患或是人格障碍等各种角度出发,兼论每位犯罪者身处的犯罪环境,以及诸如学习机制、烙印标签和压抑文化等诱发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最后导致发生这些重大杀人案件,兼具有相当的阅读深度。
透过此一经、纬架构娓娓道来,让读者能节奏分明的了解每个案例;对于每一个案例背后的成因分析,也都能深刻洞悉。本书特别运用结合犯罪心理和身处环境的方式诠释犯罪成因,更是与晚近犯罪学发展之脉动不谋而合。
最后,作者再根据社会所关心的五个犯罪问题,从犯罪人成长环境、群体、性与暴力出发,深入浅出的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体、展现出犯罪行为,让本书在科普文采中,又不失有学术气息,更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在犯罪学已成为社会显学之际,本书的出版,可说是引领读者进入研究犯罪学殿堂的踏板(gateway)。透过本书,希望能带动更多对于犯罪问题有兴趣之读者,投入犯罪学之研究,成为犯罪学家。因此,乐为导读。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赖拥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