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恶的20个样貌:杀人、强暴、伤害、霸凌,那些「平常人很好呀」的人,怎么瞬间变邪恶?你我心里也有一两个这样的特征

邪恶的20个样貌:杀人、强暴、伤害、霸凌,那些「平常人很好呀」的人,怎么瞬间变邪恶?你我心里也有一两个这样的特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犯罪心理
  • 社会心理学
  • 邪恶本质
  • 人性黑暗面
  • 道德沦丧
  • 心理变态
  • 普通人犯罪
  • 群体行为
  • 社会影响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的内心,住着一个天使,也住着一个魔鬼,
所谓人性,就是天使与魔鬼的博弈。
我们要做的,就是当魔鬼出现时,不能放任其冲破善恶的底线。」

─本书作者

  ◎邻居和家人口中的好好先生,为何瞬间暴怒成杀人犯?
  ◎为什么要提防虐待动物的人?儿童性侵犯、无差别杀人者的内心在想什么?
  ◎怎样的行为算是家暴?熟人强暴呢?我可以告跟踪我的人让他坐牢吗?
  ◎犯罪之后,到底哪些犯罪行为人真的可教化、可矫正?本书有案例可证。


  杀人、强暴、分尸、伤害、诈骗,对很多人来说,是新闻也是故事,
  而且是「他人」的故事,以为离自己很遥远。

  但这其实是误会。这些人,跟你我一样都是普通人,
  他们有父有母,有喜怒哀乐,也有想要追求的未来。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让一个普通人瞬间有了邪恶的样貌?
  杀人究竟意味着什么?有没有人是天生的坏人?
  有一天,你我也可能变成暴力伤害的犯罪行为人吗?
  其实,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两个这样的特征──不说别的,
  平常善良的人,最常参与的暴行就是「霸凌」。

  作者张蔚长期研究犯罪心理学,拥有法学与心理学双学位
  他在书中用剧本的讲述方式,让你彷彿在看CSI美剧一样,
  分析中、美、日三国发生过的15件案例,另外包含5篇犯罪议题讨论,
  像医生解构疾病一样,帮助读者重新解构犯罪,让你提早看清邪恶的样貌。

  ◎他们平常都是好人,怎么转眼变了模样?

  ‧真心照料换来的,不一定是幸福!人在非理智情况下会有多可怕?
  凶嫌与女友相处多年、受到女友义无反顾的照料,却因一时冲动杀害女友。
  导致人们暴怒的因素很多,大家都以为是被害者的言行激怒对方,
  错了,真正原因是……。

  ‧好老师为什么会变成连续杀人犯?甚至杀人后还面露笑容,自称救世主。
  从小乖巧,长大后是学生口中的「开朗好老师」,竟冲进福利机构疯狂杀了19人?
  你知道无差别杀人事件这几年为何一再发生?因为标签。标签为什么会杀人?

  ◎发生在身旁、或身上的犯罪——行为人是怎么形成的?

  ‧有人是天生的坏人吗?为什么青少年犯罪比成人凶狠?
  义大利犯罪学家曾提出11个天生是坏人的长相(作者要你千万别对照自己)!
  生物犯罪学派也从染色体与基因做多方研究,所以结论是?作者有答案。

  ‧邪教的洗脑套路是什么?它其实是群体犯罪,传销型犯罪也是。
  这些犯罪都有套路,他们会说:给你机会要珍惜啊,外头不会教你技能的!
  而且聚会场合就像群体暴动,高频率的重复口号、互相鼓励,用心理暗示控制。
  你也曾是其中一员吗?又或者,你还是其中的加害者……?

  什么样的人可能犯罪?为什么要选择犯罪?你有没有可能也会犯罪?
  本书让你全方位了解,那些「平常人很好呀」的人,是怎么瞬间变得邪恶?

各界推荐

  临床心理师/刘仲彬
  谘商心理师、人际沟通讲师/玛那熊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赖拥连
  谘商心理师/胡展诰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蔚


  陕西西安人,现居深圳。深圳大学法学学士,英国南威尔斯大学犯罪学与刑事司法硕士,中国政法大学犯罪心理学博士(在读,师从马皑教授)。

  拥有犯罪现场勘查及涉外法律工作经历。国家二级心理谘询师。第四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首届青年心理学者论坛演讲嘉宾,国际经济学商学学生联合会(AIESEC)全球青年社会论坛演讲及闭幕嘉宾。芒果TV《明星大侦探》第四季20181117期解说嘉宾,以「十方迦南」为笔名,在知乎及其他网路平台上回答有关「犯罪心理学」的各种问题。
 

图书目录

推荐序一 邪恶一直都在生活的背面,就看你怎么翻页/刘仲彬
推荐序二 究竟,在汪洋般的杀意背后,存在着怎么样的动机?/玛那熊
推荐序三 从经纬脉络分析案件过程与犯罪成因/赖拥连
作者序    犯罪心理学不只研究罪犯的心理,而是普通行为
前言 每一个案件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心理状态

第一部分 他们平常都是好人,怎么转眼变了模样?

第一章  真心照料换来的,不一定是幸福──情绪激动下的伤害致死案
第二章 我会有今天,都是妳害的──法院审判员枪击案    
第三章 你愿不愿意当我画作的模特儿?——大久保清连续强姦杀人案
第四章 跪下!给本女王跪下!——角田美代子连续杀人案    
第五章 无法分手的恐怖情人——大学情杀案
第六章 为人内向老实,却是连续姦杀案的凶手——甘肃白银案
第七章 带头的动手了,谁敢不动手?——绫濑水泥杀人案
第八章 好老师为什么会变成连续杀人犯?——神奈川福利机构大量杀人案
第九章 「无缘」的孤独凶手——秋叶原无差别杀人案
第十章 消失吧!伤害过我的人——津山杀人案    
第十一章 拼错的「SHOOLL KILL」——最兇残少年连续杀人案
第十二章 精神病态的花蝴蝶——跨国闺密杀人伤害案
第十三章 酝酿多年,就等这一刻复仇——除夕灭门血案
第十四章 关上的门与少了良知的朋友——留日学生被害案    
第十五章 不愿悲惨童年再度上演——故意杀害亲生幼女案    

第二部分 发生在身旁、或身上的犯罪──行为人是怎么形成的?

1.青少年犯罪,往往比成人凶残
2.传销型犯罪与邪教的洗脑套路
3.性犯罪在我们周遭快速增长
4.你我身边的各种暴力犯罪
5.文学作品的真实罪行──人物分析

参考文献
致谢

 

图书序言



每一个案件背后,都隐藏着特殊的心理状态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一些有名,或者不那么有名、但典型的案件作为案例分析;第二部分则主要涉及一些,犯罪心理学领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题来回答。这些案例分析与回答问题少了很多的演绎性,应该说整本书都是基于比较客观的立场写成的。

  但是——没错,很多事情都会有「但是」,不能肯定这些分析完全排除了主观性。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毕竟本书所有的案例分析,基于一些现实的原因,採用的基础资讯都是新闻媒体报导的公开讯息,而非实际办案过程中的证据链,从根本上不能排除新闻媒体报导具有的特性和主观性。但笔者还是站在犯罪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上,力求客观分析。

  个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其往后的发展,特别是首次经历的时候。所以第一部分的第一个案例,我写了一段从业经历中的第一个案子。作为个人从业首例,它对我的影响很深,从一定程度上让我更深刻的理解犯罪、死亡或者是亲密关系。更重要的是,这个案子使我从一个犯罪学学生的角度,开始思考犯罪产生的深层原因,而不仅仅是停留在行为层面。所以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单独罗列第一个案例分析,虽然它很短。

  每一个案件的发生,都会是一则引起轰动的新闻。刑事犯罪的新闻关注度是很高的,但是新闻报导的时效性往往会导致很多讯息出现错漏,这是一直存在的悖论。基于这个原因,我的习惯或者说原则,是不针对任何新发生,或者是没有结论的案件做犯罪心理的分析,因为资讯不全,并且舆论情况复杂,这个时候做的任何犯罪心理分析,都是不负责任的。所以在本书中,所有的案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案件本身的新闻时效性已经完全消失了。

  幼年环境影响、群体、性、暴力,如何展现在犯罪行为中

  本书的第二部分不会再涉及案例分析,而是用一个个的问题,尝试更完备的解释犯罪心理学。我觉得问题是直接、易懂的,可以引起即时回馈。这个部分涉及几十个问题,这些问题涵盖了犯罪心理学的各个方面。我在这里把这些问题分为成长、群体、性、暴力与文学作品几个小的部分去写。

  「成长」的部分会涉及青少年犯罪、童年环境和天生犯罪人的问题。谈到了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为什么往往呈现出,不符合评价标准的残忍和无情;紧接着又谈到很多人关心的童年环境,对一个人是否会成为犯罪者所产生的影响。然后是这一部分的最后一个问题──天生犯罪人的问题。天生犯罪人的问题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带着争议,其基于颅相学与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在欧洲颅相学研究热潮消退之后,变得越来越薄弱,后期该理论的创始人龙布罗梭(Cesare Lombroso)自己也否定了天生犯罪人的存在。但无论是学界还是非学界,针对天生犯罪人的讨论好像才刚刚开始。

  在「群体」的部分,我们将会看到传销的套路,以及邪教类型犯罪的犯罪心理,其中还会表现群体犯罪过程中的群体作为一个容器,对参与其中的人有什么影响,以及群体的煽动性是如何展现的。

  「性」一直是活跃度很高的话题,有关于性的一切,似乎都可以引起讨论。在这个部分里,主要涉及的问题有儿童性犯罪、偷窥及熟人强姦(约会强姦)。除了偷窥,剩下的两种都是非常严重的犯罪,其犯罪心理的表现形式也比较复杂。至于偷窥,实际上这种行为的发生正在变多,因为其隐蔽的特性,所以偷窥者都会有一种对自己行为的天生自信。这两年的社会新闻中,屡屡出现针对儿童的性犯罪。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从中世纪以来,在很多国家的刑罚中,最残忍的刑罚都是留给杀婴以及对儿童实施性犯罪的罪犯,足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阶段,对此行为的深恶痛绝是一致。

  而熟人强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则是一个半公开的祕密了,有很多违背女性性意志和性自由的行为,都是在模煳的半推半就中实行的。而更令人难以相信的是,资料显示,有过半的强姦行为是在相互认识的情况下发生的,足以看出这个问题有多么严重。

  「暴力」这个部分涉及的是家暴、利用医疗纠纷闹事及校园暴力问题。利用医疗纠纷闹事牟利在前几年可说发生得非常频繁,而这种事件本身也从向医院索赔,转变为针对医务工作者的人身攻击。家暴则是一个隐祕的犯罪行为,在旧观念里,家暴可能不被认为是犯罪,而是属于家庭纠纷,以至于在处理上面临很多问题,如取证、执行困难等。但不可否认的是,家暴为被害者带来的影响非常负面且深远,无论男女,很多家暴被害者同时伴有心理和生理的伤痛而生活着。

  至于「校园暴力」的话题,现实情况让我们越来越关注,孩子在学校可能遭遇到的不友善,例如霸凌、冷暴力(孤立)、体罚虐待等。其中,霸凌与校园暴力对孩子的成长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而体罚和虐待,也大大伤害老师的形象。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校园暴力,其危害都显而易见,而在全社会讨论校园暴力的同时,我想聊一聊更深层的成因。

  「文学作品」这一部分,是我个人对于文学作品相关人物心理的一点拙见,被我荼毒的对象有三个,有虚构的、也有现实的作者,分别是三岛由纪夫、卡缪(Albert Camus)《异乡人》(有版本译为《局外人》)中的莫梭,以及很悲伤和现实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中的人物,包括施暴者和被害者。关于三岛由纪夫的内容,是与一位编剧朋友聊天聊出来的。朋友表示,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很值得一看,于是我们对他最后的结局展开讨论。虽然讨论,但当时我并没有多了解三岛由纪夫,反而是在讨论后,才去了位于日本京都的金阁寺看看。

  莫梭是卡缪的经典作品《异乡人》中的主角,很多人,包括我在看莫梭时,都会疑惑为什么他会有那样的行为出现。刚好有一天网路知识分享平台的后台,有这样的一个问题,且没有人回答,于是就有了这篇针对虚构出来的主角莫梭的心理分析。而最后的《房思琪的初恋乐园》则是一篇约稿,始于一位媒体工作者朋友发送的、关于这本书已故作者的故事。朋友觉得太残忍了,根本不能称之为人的行为,于是在当时没途径买到这本书来看的前提下,看了网路流传的版本,写出了这篇约稿,后期刊登在一个小众媒体上。这部分大致如此,对文学作品的任何评判都是各有深意的,所以如果觉得不看也罢,那索性就随它去吧。

  十几万字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本书无法道尽犯罪心理学的认识和理解,所以仅仅期待可以表达一点不同的认知。虽然本人对于学科的认知也不尽完善,还有很多需要更新和学习的地方,但还是期望能与各位读者一起体会,没有太多渲染的犯罪心理学可能是什么样貌。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这十几万字的旅程吧。(本书的案例分析全部基于现有公开信息产生,与实际办案所用分析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并包含一定主观性。)

推荐序一

邪恶一直都在生活的背面,就看你怎么翻页


  第一次见到所谓的罪犯,是在我执业的第三年,打照面的场合叫做「精神鑑定」。

  这类鑑定主要由地方法院委託,精神科医师与临床心理师组成团队执行。业务内容包括「鑑别案主是否处于心神丧失状态」、「判断教化之可行性」等。当然,并非每个案主都是罪犯,有些是受害者,有些是脑伤患者(家属声请禁治产宣告),而有些则是嫌犯──因为是在尚未定罪的情况下做司法鑑定。

  当天坐在我对面的,是一名六十多岁的男子,以「猥亵女童」的罪名遭法院起诉。他连续半年指侵邻家四岁女童数十次,转介的目的是判断有无教化可能,也就是法官需要了解他的精神与智能状态,来决定能否进行心理治疗。

  坦白说,先前看完侦查卷宗后,我拳头就硬了。过程中我不太想去理解他的身家背景,也不想聆听整个犯案过程,因为我记录到的全是推诿卸责的托辞,耳边听到的只剩求情般的垂死挣扎。我所感受到自己与恶的距离,大概就是六十公分的桌宽,而我只想尽可能延长这段距离。

  然而,一个罪犯会缺乏悔意、选择辩驳,其实才正是犯罪后的真实样态。我的责任不是握紧拳头,而是松开眼界,仔细观察与推敲,从他的抗辩中理出犯案动机,从评估中推测教化的可行性。

  但我完全浪费了那次机会,报告只有冷硬的数字与制式的结论,因为我不敢想像自己的孩子若遭此境遇,我该如何应对。也就是说,只要我不去想像整件事的发生经过,这件事就与我无关,我不需要让自己多一场噩梦。可见当时的我,并没有想通一件事:「犯罪,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透过全书15则案例,以及5篇与犯罪相关的议题,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罪行的起点,几乎都源自于人类最普遍、共同的需求:性、自尊、感情、经济、被关注、被重视。于是众生一路向前,然而通过了某些节点之后,诸如「性格障碍」、「家庭解裂」、「人际冲突」或「情绪缺陷」,命运便各自歧异。而我在第一次精神鑑定没能做到的事,作者张蔚做到了,他将这些节点连成一线,勾勒出犯罪心理的轨迹,并分门别类、次第分析,分析思路如何偏斜,动机如何成形,最后绕进不可逆转的死局。人都有一闪而过的恶意,但它之所以没有扩张,或许是因为健全的家庭、坚定的信仰,或某人不经意的一句话,让我们做出正确的选择,然后在某个深夜回想起来,额手称庆。

  如果一次选择,就能左右恶意的指向,那么我们与它的距离并没有想像中的那么远。

  倘若我们的生活是一本书,这些犯行不会是另一本特别篇,它会印在每一页的背面,你可以选择翻页,也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页。但无论如何,这些被你无视的情节,终究会纹丝不动的留在页面上,在人祸横行的轨迹上,我们永远不可能置身事外。

  人心迂回,恶意难辨,作者试图为我们描摹轮廓,预判走势,完整架构出邪恶的样貌。尽管它并不讨喜,却始终是这社会的一部分,先能做到直视与理解,才能谈防范与停损,那怕又是一场徒劳;但至少面对犯罪,我们能做的不会只有祈祷。

临床心理师、《人生障碍俱乐部》作者/刘仲彬

推荐序二

究竟,在汪洋般的杀意背后,存在着怎么样的动机?


  「全天下没有一个爸爸妈妈,要花20年去养一个杀人犯!」还沉浸在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后劲中,便收到这本书的推荐序邀约。原本担心从感性的戏剧,一下子跳到理性的心理学书籍,是否会无法适应,结果证明我多虑了。翻开书稿,我忍不住一页接着一页,不知不觉间就读完整本书。

  本书挑选中国、日本、美国曾发生过的重大杀人案件,除了整理过程与细节外,更重要的是作者尝试由各个面向切入,丰富剖析行为人(犯罪者)的动机、心路历程。作者彷彿侦探般,带我们从群体凌虐、无差别杀人、连续杀人、情杀、杀害亲生子女等令人震惊的案件中,抽丝剥茧找出可能的真相,以及隐藏在背后的各种原因。这些真实发生过的杀人犯罪,有着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因素,绝非只靠着鼻屎般的动机,就产生汪洋般的杀意。

  书中文字在引领我们以第三者角度看这些案件时,作者自谦无法避免有主观涉入,但书中内容引用众多相关研究文献,也运用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切入,阅读起来没有教科书的艰涩,却又比八卦报导具备更多专业性。

  近年来,台湾陆续发生几起引发热议的重大案件,例如捷运随机攻击、资优生情杀等,校园霸凌、虐婴和虐童也不时出现在报纸、新闻。当我们看到这些事件,震惊之余也不免困惑,为什么在人类社会中,会出现这样的犯罪甚至杀人者?传统中华文化有着「养不教,父之过」的说法,虽然家庭教育、童年经历的确与犯罪人格有关,却常常被无限上纲至「当出现犯罪者时,只要责怪他的父母就好了」,再加上群众「除之而后快」的氛围,反而忽略进一步深入探讨犯罪事件为何发生,以及犯罪者是如何形塑而来。

  与其单纯攻击、批判,我们更需要进一步了解「行为人」与「犯罪行为」的脉络:包括心理、生理、家庭、人际关系、社会背景,甚至时代因素的影响,以期达到预防的目的;而非仅让这些不幸成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或是纯粹情绪上的发洩。

  本书针对我们看到犯罪新闻时常有的疑问深入讨论,例如「人为何会有非理智的暴怒,进而犯罪?」、「犯罪者是否天生注定?」、「虐待动物与犯罪的关联性」、「负面标签、污名化怎么来?又会如何影响人们成为犯罪者?」等。书中第二部分则持续探讨几个关于犯罪的重要议题,包括「为什么青少年会做出令人惊讶的犯罪?」、「童年环境对犯罪人格的形成影响有多大?」、「约会强暴的比例为何这么高?」等,也谈到现在常见的家庭暴力、校园霸凌的形成因素,与建议的因应策略。

  这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虽然我们可能惊讶于其中描述的案件,但透过作者精辟的分析,能清楚理解所谓犯罪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不论是对犯罪心理有兴趣,或想提升避免危机、未雨绸缪的能力,相信这本书都能让你满载而归!

谘商心理师、人际沟通讲师/玛那熊

推荐序三

从经纬脉络分析案件过程与犯罪成因


  在撰写本书推荐序的今天(2019年5月28日),日本神奈川县川崎市早上又发生一起骇人听闻的随机杀人事件。一名五十余岁的男子持刀砍杀19人,其中两人伤势严重,送医急救仍不治,而行凶男子则当场自砍颈部,送医后也死亡。此次川崎市随机杀人事件,为日本1999年东京都池袋地区随机杀人事件发生以来的第七起。所造成的伤亡规模,仅次于2016年同县的相模原市「津久井百合园」事件(中央社:日本随机杀人不断,2016年单起事件19死最惨重〔2019年5月28日〕。本书也会在第八章介绍)。

  每当发生类似的随机杀人事件,或是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例如性侵、儿虐、家暴与纵火等)、引起社会大众关注时,大家不禁要问,这些犯罪人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出这么泯灭人性的犯罪呢?

  人类以系统性的方法研究犯罪成因,已有两百年历史。从早期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导因于行为人自由意志、理性抉择的论点,到晚近扩大认为犯罪的发生与行为人精神异常、心理疾患(例如反社会人格)有关,甚至也与行为人所处之环境(例如本书所提周遭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学习与标签烙印)息息相关。

  本书作者张蔚博士,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与实务背景,透过「经」、「纬」框架,撰写本书。在「经络」方面,收录当代中外15个经典的杀人犯罪案件,将杀人犯罪的类型,逐一分类探究(例如随机杀人、连续杀人与集体杀人等),让本书具有相当的阅读广度。

  在「纬脉」方面,每一个案例都透过「案件经过」与「犯罪成因分析」的方式铺陈。特别是犯罪成因分析,作者运用犯罪心理学的理论,从挫折攻击、精神疾患或是人格障碍等各种角度出发,兼论每位犯罪者身处的犯罪环境,以及诸如学习机制、烙印标签和压抑文化等诱发犯罪者的犯罪动机,最后导致发生这些重大杀人案件,兼具有相当的阅读深度。

  透过此一经、纬架构娓娓道来,让读者能节奏分明的了解每个案例;对于每一个案例背后的成因分析,也都能深刻洞悉。本书特别运用结合犯罪心理和身处环境的方式诠释犯罪成因,更是与晚近犯罪学发展之脉动不谋而合。

  最后,作者再根据社会所关心的五个犯罪问题,从犯罪人成长环境、群体、性与暴力出发,深入浅出的剖析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个体、展现出犯罪行为,让本书在科普文采中,又不失有学术气息,更具有画龙点睛之效。在犯罪学已成为社会显学之际,本书的出版,可说是引领读者进入研究犯罪学殿堂的踏板(gateway)。透过本书,希望能带动更多对于犯罪问题有兴趣之读者,投入犯罪学之研究,成为犯罪学家。因此,乐为导读。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赖拥连

图书试读

人在非理智情况下会有多可怕?

在谈到这个问题时,我想起了很早之前看过的丹尼尔‧高曼(Daniel Goleman)在《EQ》第一部里面写到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惯犯──理查.罗伯斯,一个刚刚刑满释放的偷窃老手,他打算重出江湖。罗伯斯以前是个瘾君子,为了满足毒瘾、筹措买毒的钱而入室行窃,次数达到惊人的一百多次,后在一次犯案过程中被捕,并被判刑。理查.罗伯斯后来在狱中坦白,他本来早已经萌生金盆洗手的念头,但是现实情况不允许他这样做,而他也没有什么可以快速得到钱的技能,况且他要供养女友和他们年仅3岁的女儿。他实在很缺钱。

理查.罗伯斯在一个午后,物色到合适的目标,随后闯入纽约上东区的一间寓所,此寓所的租户是两位年轻的女子──21岁的《新闻周刊》研究员珍妮丝.威利和23岁的小学老师艾米莉.霍弗特。理查.罗伯斯本来以为寓所白天无人,却没想到研究员威利这一天没有外出,而是在家中。被发现之后,为了不让威利唿救,罗伯斯用刀威胁她,并把她绑了起来,随后继续自己的盗窃行为,将寓所内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在罗伯斯正要离开时,霍弗特回来了,目睹了罗伯斯的罪行。为了安全脱身,理查.罗伯斯一不做、二不休,把霍弗特也绑了起来。

理查.罗伯斯在多年之后回忆往事,他说在绑霍弗特时,威利警告他:「你一定逃脱不了,我记得你的样子,我会协助员警把你逮捕归案。」罗伯斯本来想干完这最后一票就洗手不干了,但这时听到威利的警告,他突然间陷入前所未有的恐慌。随后据他自己说,他完全失去了控制。深陷愤怒和恐惧情绪中的罗伯斯,抓起厨房桌子上的汽水瓶,把两个女人砸晕,然后又拿起菜刀对两个女人一阵勐砍。

理查.罗伯斯在很多年之后悲恸的说:「我当时疯了,头都炸开了。」

这是一个故事,也是一个真实事件。社会学教授江山河在《犯罪学理论》中提出,很多狂热式犯罪都伴随着这种所谓的「神经失控」,也就是非理智。这属于顷刻间爆发的情绪,因为来得太快,所以大脑根本无法判断行动正确与否,以及用什么程度的行为应对,周边神经系统会立刻进入攻击或防御状态,去应对当下的情况。而神经失控的特征就是失控之后,当事人并不知道自己当时怎么了。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