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枢文集 第七册: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

杨国枢文集 第七册: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心理学
  • 华人心理学
  • 本土化心理学
  • 杨国枢
  • 文化心理学
  • 中国心理学
  • 学术著作
  • 心理学研究
  • 社会心理学
  • 文化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身为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推动者,杨国枢教授先后发表六篇论述研究本土化的意义、理念与研究方法以及本土化研究的发展。杨教授本身也实质地从事了有关华人自我理论、自我评价‧自我实现、人格理论‧性格向度,乃至社会取向、「缘」、「忍」的心理研究。文集第七、八册收集了二十篇杨先生心理学本土化研究论文。
《杨国枢文集》第七册: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 图书简介 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杨国枢先生学术思想的精粹汇编,聚焦于华人本土化心理学这一开创性领域。作为《杨国枢文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册收录了杨国枢先生在二十世纪后期至新世纪初,对华人心理学研究范式的深刻反思与积极建构的奠基性文献。全书不仅全面展现了杨国枢先生对西方心理学理论在华人社会应用局限性的批判性认识,更详尽阐述了他倡导和实践的“本土化”研究路径,是理解当代华人心理学发展脉络的必读之作。 第一部分:本土化心理学的理论基础与历史回顾 本册开篇部分,集中阐述了华人本土化心理学提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石。杨国枢先生深刻指出,西方心理学体系在解释和预测华人行为与经验时,常因文化预设的不同而遭遇“水土不服”的困境。他以清晰的逻辑,剖析了传统心理学概念(如自我、动机、认知结构等)在面对儒家文化圈群体时的解释力不足之处。 他强调,真正的本土化并非简单地将西方理论进行“翻译”或“修正”,而是需要从华人社会特有的历史经验、哲学传统和社会结构中,提炼出能够真正描述和解释华人心理现象的本土性概念和理论框架。本部分系统回顾了台湾学界乃至大中华区心理学研究在引入西方理论后所经历的争论,为后续提出本土化方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论证基础。 第二部分:本土化概念的建构与实证探索 文集的核心篇章,详细介绍了杨国枢先生及其合作者在本土化概念建构方面的开创性工作。这部分内容集中体现了其“从本土经验出发”的研究哲学。 一、 关系性自我(Relational Self)的阐释: 杨国枢先生对“自我”概念的重新审视是本册的亮点之一。他指出,与西方强调独立、自主的“独立自我”(Independent Self)不同,华人社会更倾向于“关系性自我”的建构。本部分收录了他关于关系性自我在不同人际情境下(如家庭、社群、组织)的动态表现、测量工具的开发,以及其对个体价值观和行为选择影响的实证研究。这些研究不仅描述了关系的重要性,更深入探究了“关系”如何内化为个体的认知结构和情感体验。 二、 孝道与家庭结构的影响: 本册对孝道(Filial Piety)的研究进行了深入的专题论述。杨国枢先生将孝道视为一种核心的文化价值,并试图将其从传统道德规范提升为可测量的心理学变量。他探讨了孝道在代际关系、资源分配、个体压力应对等多个层面的具体表现。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他对孝道“双重性”的分析——即它既是维系家庭和谐的积极力量,也可能成为个体负担的来源——提供了精细入微的洞察。 三、 华人特有的价值观与动机模式: 此部分还涵盖了对“面子”(Face)、“人情”(Guanxi/Human Feeling)等非西方心理学概念的系统化研究。他不仅界定了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尝试将其置于更宏大的价值体系中进行考察。例如,如何理解在追求成就动机时,社会认可和避免负面评价(失面子)所扮演的角色,以及这些动机如何与个体目标形成复杂的交互作用。 第三部分:本土化研究方法的倡导 杨国枢先生深知,本土化的理论必须辅以本土化的研究方法。本册的后半部分,着重探讨了如何改进和创新心理学研究范式以适应华人文化情境。 他提倡研究者应更加深入地扎根于当地的社会生活和语言环境中,摒弃简单地套用标准化西方量表的倾向。这包括采用更具情境敏感性的定性研究方法,以及发展更能捕捉华人思维模式的测量工具。文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研究设计中融入“生活世界”的视角,确保研究的生态效度和文化适切性。 此外,本册还收录了对华人传统哲学资源(如儒、释、道)与现代心理学理论进行对话的早期尝试。杨国枢先生认为,这些传统智慧不仅是历史遗迹,更是挖掘本土心理资源、构建新理论的重要思想源泉。 总结与价值 《杨国枢文集》第七册《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是华人心理学从“跟随”走向“自主建构”的关键里程碑。它清晰地勾勒出一位大家对学科发展方向的深刻思考和不懈努力。阅读本书,读者不仅能系统地了解本土化心理学的缘起、核心概念(如关系自我、孝道)的建构过程及其初步的实证支持,更能体会到一种严谨而富有文化自觉的学术精神。本书为后来的华人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基础,是每一位关注跨文化心理学、中国文化与现代科学对话的学者和学生不可或缺的参考书。它所展现的,是对知识主权的积极争取和对人类心智复杂性的深刻尊重。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杨国枢


  杨国枢教授(1932-)一生致力学术研究、倡导政治社会改革与民主化。曾任教台大、香港中文大学、佛光及中原大学心理学系,担任生命线协会、心理学会、心理卫生学会、亚洲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中央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2003年担任教育部国家讲座主持人。先生曾主编《大学杂志》,参与国民党与党外公政会协商,创立澄社、担任大学改革协会理事长、行政院教育改革谘询委员兼教育理念与目标组召集人。

编者简介

瞿海源/主编


  曾任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及社会所研究员、社会所所长、台大社会系教授、澄社社长、报社主笔、民间司改会董事长、公视董事。
 

图书目录

华人本土化心理学 序
 
第八篇 华人本土化心理学
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层次与方向
中国人描述性格所採用的基本向度:一项心理学研究中国化的实例
华人社会取向的理论分析
我们为什么要建立中国人的本土心理学
性格测验之发展与本土化
心理学研究的本土契合性及其相关问题
三论本土契合性:进一步的澄清
人际关系中的缘观
忍的心理与行为
本土化心理学的意义与发展
当代华人的传统与现代双文化自我:其现身、组成与变迁
华人特质自尊与状态自尊的关系: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观点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跨文化心理学和民族心理学充满兴趣,而杨国枢先生的《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无疑是这一领域的重镇。虽然我手上还没有这本书,但想象一下,在其中,作者会如何解构西方心理学理论在解释华人心理现象时的局限性,并尝试提出更具解释力的本土化视角。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关系”在中国社会心理学中的核心地位。不同于西方强调的个体独立性,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似乎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它如何影响着个体的自我认知、情绪管理、甚至是道德判断?书中或许会涉及“情”与“理”的辩证关系,以及在不同情境下,这二者如何权衡与取舍。另外,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如何处理“现代化”与“本土化”之间的张力。在全球化浪潮下,华人社会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自身的文化独特性,并在心理学领域找到一条既能与国际接轨,又能立足本土的道路?这本书的出现,似乎预示着我们正在走向一条更为成熟和自信的学术之路,一条不再盲目追随,而是积极建构自身话语体系的道路。

评分

虽然《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细品读,但仅仅书名就给我一种亲切感和使命感。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次对我们民族心理基因的深度挖掘。我猜想,书里会充满着对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回溯,比如那些古老的哲学思想、民间谚语,甚至是传统节日习俗,在作者的笔下,它们会转化成理解当下华人心理模式的钥匙。比如,书中是否会探讨“孝道”文化对现代华人家庭结构和代际关系的影响?以及“中庸”之道在华人决策过程中的体现?我尤其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集体智慧”的论述,以及它如何影响创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对于“内卷”现象的探讨,我相信是本书一个非常现实和重要的切入点。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华人心理是如何应对压力、焦虑以及竞争的?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些具有东方智慧的解答,帮助我们在快速发展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平和与韧性?我期待的,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引发共鸣的读物。

评分

我一直对杨国枢先生的学术思想推崇备至,尤其是他对于华人心理学本土化的不懈追求。虽然《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我尚未得见,但可以预见,这本著作定然是他在这一领域研究的集大成者。我猜测,书中会就“情境性”和“关系性”这两个华人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展开深入论述。与西方心理学普遍强调的普适性理论不同,华人心理可能更强调特定情境和人际关系对个体行为和心理的影响。比如,在家庭、职场、朋友聚会等不同情境下,同一个人表现出的心理模式和行为方式可能会截然不同。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实证研究,来佐证这些观点?我非常好奇,作者会如何处理“本土传统”与“现代社会”的融合问题。在现代化进程中,华人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迁,传统的心理模式是否还在延续?又以何种形式发生演变?这本书或许会为我们提供一个理解当下华人心理复杂性的全新视角,让我们看到,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华人心理正展现出独特的韧性和创造力。

评分

《杨国枢文集》的出版,无疑是中国心理学界的一件盛事。而第七册《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更是备受瞩目。虽然我还没有机会翻阅这本书,但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非凡的学术价值。我猜测,本书会重点关注华人文化特质如何塑造个体的人格发展、社会认知以及情感表达。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内敛”与“含蓄”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人际交往和自我呈现中的作用?还有,“集体认同”和“归属感”在华人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行为和决策。我特别期待看到作者如何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构建一套具有本土特色的心理测量工具和研究方法,来更准确地捕捉和解释华人心理现象。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心理学智慧,或者对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忽视的心理学内涵进行重新解读。我理想中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能够引领我们深入理解自身文化根源,并为华人心理学研究开辟新道路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这套《杨国枢文集》我一直关注着,尤其是第七册《华人本土化心理学(一)》,虽然我还没来得及仔细翻阅,但仅凭书名就足以引发我无限的遐想。杨国枢先生作为华人心理学界的泰斗,他对本土化心理学的贡献可以说是开创性的。我特别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如何深刻影响个体心理发展和行为模式的深入剖析。例如,儒家思想中的“人伦”观念,在现代社会中是如何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又如何塑造了个体的家庭观、事业观甚至婚恋观?还有,集体主义文化背景下,个体如何平衡自我需求与群体利益?这本书会不会探讨“面子”文化在人际交往中的微妙作用,以及它如何影响决策和情感表达?我甚至在想,书中是否会引用大量生动的案例,来展示这些本土化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在教育、企业管理、心理咨询等领域。如果能看到作者如何从中国人的视角出发,构建一套独属于我们自己的心理学理论体系,那将是多么令人振奋的事情!这不仅仅是学术的进步,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去感受那份属于华人智慧的独特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