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文◎郑谷苑(中原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认知,是「知道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讨论人如何获得知识,形成想法和感受,如何记忆,思考,以及如何处理内在(脑子里)和外在(外界物理世界)的讯息,如何做出决定等等。因为关心这样的议题,所以认知心理学也很自然的成为神经科学这个整合的大学门中的一员。
以我个人来说,自从大三修了认知心理学之后,就觉得这门课真是有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所讨论的主题,像是人为什么无法过目不忘(记忆),聪明是天生遗传还是后天学习的(智力),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都相同吗(知觉历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所使用的方法。认知心理学使用严谨的实验,透过谨慎精致的实验控制、清晰的逻辑推理,对我们裸眼无法直接观察的脑运作历程,做出简洁清晰的推论或解释。这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图解认知心理学》这本书,将认知心理学常见的主题分成八章,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图示,来呈现基本的认知实验和研究发现。对于初学者,尤其是没有很多时间的初学者,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入门之径。不过做为一个大学的老师,当同学问我要看什么参考书时,我通常都会说如果不是内容错误的书,只要你读得下去,不限范围,都可以读一读。但是,我同时也会接着强调,对自己有兴趣的主题,不能只读入门书。因为入门书就像别人帮你写的笔记,让你可以很快的获得一个约略的知识,但是没办法让你在这个领域里面有足够的知识,做更复杂的思考。所以在这里,我也同样建议本书的读者,如果你读完之后,也和我一样,觉得认知心理学很有趣。不妨再找更深入的书籍来继续阅读。
《图解认知心理学》的章节是:认识认知心理学、大脑与认知、感官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知识,以及运用。当然,认知心理学的范围不只如此。像是创造力,判断与决策,人工智慧等等也都是。不过,本书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核心观念,以及经典的实验,都有很清楚的交代。俗话说:「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当然这句话本身有它适用的范围限制,但是在本书中,这些图解和图示,的确能帮助读者清楚的了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系的必修课程。不过这本书不是设计给主修心理学的学生,而是给所有对认知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所以你可能会问,一般读者,知道了这些理论和实验,跟我们实际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呢?在这里,我就几个比较「实用」和重要的角度,来举一些例子。
首先,就像前面所说的,认知是人「知的历程」,而「知道」这件事,可以再分为两件事:一个是获得知识,形成概念;另外一个就是有能力知道、判断事情。第一方面比较简单,传统的教育也比较着重这方面的训练。我们从小上学,学会基本的语言和数学概念,也学会了各种学科知识。所以我们知道台湾最长的河川是浊水溪,最高的山是玉山。我们知道人类大脑最后发展完成的区域是前额叶,而它也是我们上了年纪时,最早开始退化的脑区。第二方面就难得多了。我们怎样才能有能力了解新的事物,有能力判断知识是否正确。现在智慧型手机几乎人手一机,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常常在社交群组中收到「小小心理测验」之类的讯息。给你九个图,请你选择最爱的一个。然后,哇拉!答案揭晓。根据你选择的答案,对方(从来没有现身的藏镜人)就会跟说你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个性,今年运势如何等等。我每次收到这种讯息,头都很痛。头痛的点,是在于这种小测验其实还蛮受欢迎的,这表示某种程度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相信,或是至少不排斥它。我一直很讶异,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容易就相信,好像不用任何理由,不用任何证据。为什么选一号的,就是「活在当下」的人?选三号就有「远大抱负」?选五号就「不计较付出」。我常常在想,人们如此容易相信我们被「餵食」的讯息,难怪各种诈骗手法三不五时的都会成功。
人,是会想要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心理测验也的确是方法之一。但是上述的小游戏,并不是真的心理测验。本书有简单的说明心理测验的观念,让我们了解测验背后的道理,有了道理,我们才好做出判断。如果我们在了解自己这件事上,能够更客观、更有判断力,也许在其他方面,也比较有能力判断知识的正确性。
第二个例子是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广泛的事,可以从学会学校的知识,到学会组装一台脚踏车。可以学会如何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到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理念。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很多建议。例如,你了解感官和知觉的运作,就可以了解我们如何接受物理世界的讯息。了解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喜欢的事物,学习动机就强),就可以了解兴趣的重要性。了解记忆的形成,和固着化过程,就可以知道理解比死记重要。知道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了解背景知识的重要,还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异。
再来一个例子,是有关老化。人口老化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医学和科技的进步,老化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身体可能还不错,但是退休之后的生活变长了。最起码的考虑,是退休之后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最令我们担心的事,就是老化之后有失智的问题,让自己变成家人的负担,让生命变得没有尊严。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也很有多发现。一方面,我们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变化。即使是健康的老人,也会在听力,视力,认知历程,判断力,记忆力,反应速度,讯息处理容量方面,有一定的减缓和退步。所以知道这些事实,让老人,以及老人周围的家人好友,知道如何改变互动方式,不会因为这类的现象而引起无谓的冲突,使人际关系冷淡恶化。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也提供一些建议,让我们在实际日常生活中,DIY的减缓大脑老化的速度。
最后一个例子比较沈重严肃,是关于生命。我刚开始进行本书的校订时,五月二十九日,台湾发生了北投文化国小八岁刘姓女童被冷血割喉的案件。这个案件本身没什么争议,我相信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都觉得这件事的令人发指,令人悲伤,令人无法接受。尤其是兇手龚重安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悔意或歉意,更令人无法接受。然而,附带引起的支持死刑和废死的争论,双方有点鸡同鸭讲,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讨论。我个人是赞成废除死刑的,我的理由,其实是非常「认知」的。简单的说,无论是法官,检察官,陪审团,只要是由人来做决定,我们就无法排除误判的可能性。其他的刑罚,万一判错了,或许还有改判和赔偿的机会。但是死刑是不可逆的。人如果冤枉被判死刑了,就无法补救。支持死刑的人说,龚重安难道会被误判吗?不但证据确凿,他本人也认罪。这个案例是不会误判没有错,但是有死刑这个制度存在,就有别的嫌疑犯,有可能会被误判。
在认知心理学里,「错误记忆」方面的研究让我们知道记忆是如何的容易被操弄、扭曲,甚至植入。除了记忆有可能失真之外,在刑事案件中,还有审讯过程不当(包括刑求的可能性)等等其他原因,在台湾或是国外,都有很多误判的案件,造成事实上是无辜的嫌疑犯家破人亡的例子。当然,支持死刑的人说的没错,龚重安十恶不赦,他不会被误判。但是一九九一年发生的吴铭汉、叶盈兰夫妇命案,苏建和等三个人到二○一二年被判无罪定谳。漫长的二十一年中,他们三人多次被判死刑,多次提出非常上诉。如果其中任何一次死刑判决被执行了,那这三个无辜的人就枉死了。废死是一件沈重的事,因为每个案件的受害者和家属、我们的整个社会,都需要公平正义。废死当然需要严谨慎重公正的配套才可行。但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从道德发展和判断与决策的角度,我在想的问题是,如果只能二选一,台湾到底是要宁可错杀一个无辜,还是不能放过一个确定的恶徒。
《图解认知心理学》这本书不但告诉我们基本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也帮我们把这些研究和日常生活连结起来,更让我们能进一步的思考和我们人生、生命、价值有关的种种问题。读同一本书,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和看法。对我而言,认知心理学让我知道很多有趣的现象,更让我了解自己,尊重他人。
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能够有效地“赋能”读者。我读完这本书,并没有觉得知识就止步于此,而是感觉自己获得了一种新的“看世界”的方式,一种理解他人、理解自己的新视角。它不仅仅是介绍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运用这些概念。比如,在讲到“学习策略”的时候,书中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比如如何提高记忆效率,如何更有效地进行信息编码和提取。在讲到“决策”的时候,它也揭示了一些常见的认知陷阱,让我们能够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这些内容,对于我来说,简直是“干货满满”。我不是那种读完书就束之高阁的人,我更希望学到的知识能够对我产生实际的影响。这本书做到了这一点。它让我开始更有意识地去观察自己的思考过程,去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做出某种决定,去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表现出某种行为。这种“觉察力”的提升,让我觉得非常可贵。它不仅仅是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我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信息的人,而是能够主动去分析、去解读、去运用信息。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定价。它是一本能够真正改变你看待事物方式的书,也是一本能够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提升自己的实用指南。
评分这本书简直把我对“心理学”的认知刷新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之前总觉得心理学离自己很远,要么是艰深晦涩的学术理论,要么就是一些看起来像是“心灵鸡汤”的泛泛而谈。但拿到这本《图解认知心理学 更新版》后,我才发现,原来认知心理学是如此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且可以被如此清晰、生动地呈现出来。书中的图解设计,绝对是点睛之笔。那些复杂的概念,通过精巧的插画和流程图,瞬间就变得直观易懂。我记得我之前一直对“记忆的储存与提取”机制感到模糊,看了书里的一个关于“信息加工模型”的图,就把整个过程理解透彻了。而且,它不仅仅是“图解”,更是“认知”的图解,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告诉你“为什么”以及“怎么运作”。比如,它会解释为什么我们会“选择性注意”,为什么有时候会“记忆模糊”,为什么我们在做决策时会受到“认知偏见”的影响。这些内容,让我对自己的思维方式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认识。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时的学习方法、记忆技巧,甚至是在人际交往中的沟通方式。这本书真的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思考模式和行为习惯。阅读过程中,我经常会时不时地停下来,对照着书中的例子,回想自己过去的经历,恍然大悟的感觉此起彼伏。它不像很多理论书籍那样,读完就忘了,而是真正地在你脑海中留下印记,并且能够指导你的实际行动。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要在接下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运用书中的一些认知策略了。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更新版”这几个字,绝对不是虚设!在阅读过程中,我能够明显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前沿理论。很多章节都融入了近年来认知科学领域的一些突破性发现,比如在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方面对认知过程的新解读。这让我觉得,我不是在阅读一本陈旧的教科书,而是在跟进一门鲜活的、正在不断发展的学科。举个例子,在关于“工作记忆”的章节,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经典的WM模型,还引入了近年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解释了工作记忆在大脑中的具体神经机制,以及一些与工作记忆损伤相关的疾病(比如ADHD)的表现。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常高,因为它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能让你了解到认知心理学在当下的发展动态。而且,它在解释这些前沿内容时,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即使是没有相关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这一点非常难得。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认知心理学的书籍,很多都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理论,更新速度非常慢。但《图解认知心理学 更新版》显然是经过精心打磨,紧跟学术前沿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认知心理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断地自我更新和发展,而这本更新版,恰恰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最新鲜的知识。
评分我必须要夸一下这本书的“故事性”和“人文关怀”。虽然它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但它却没有给人那种枯燥乏味的感觉。相反,我感觉作者在撰写这本书时,倾注了很多心思,让每一个概念、每一个理论都仿佛有了生命。书中的案例,很多都充满了人情味,或者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比如,在讲到“归因错误”的时候,书里举了一个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关于为什么我们会更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忽略自己的。读到这里,我忍不住笑了出来,因为这简直就是我平时会犯的错误!这种能够触及我们内心深处的例子,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理论。而且,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人类认知过程的探索热情,也深深感染了我。我能感受到作者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分享一种对理解人类心智的乐趣。他没有把我们读者当作被动的接受者,而是鼓励我们去观察、去思考、去反思自己的认知过程。这种“陪伴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学习的过程非常愉快。书中的一些小标题,或者是一些引言,都很有启发性,能够引发我们对自身、对世界的更深层思考。它不仅仅是一本“图解”的书,更是一本能够“点亮”我们思维的书,让我们看到,原来我们的思维背后,隐藏着如此丰富而有趣的规律。
评分这本书的逻辑性与条理性,让我印象深刻。作为一个对知识体系化要求很高的人,我一直很看重一本书是否能够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而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图解认知心理学 更新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上来就抛出各种概念,而是循序渐进地带领读者进入认知心理学的世界。从最基础的“感知”开始,逐步深入到“注意”、“记忆”、“思维”、“语言”乃至“决策”等更复杂的认知过程。而且,每个部分之间的过渡都非常自然,就像一条条逻辑链条,将看似独立的认知功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展现了大脑作为一个整体是如何协同工作的。我尤其欣赏它在解释每个概念时,都不仅仅停留在定义层面,而是会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机制,并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和实验研究来佐证。这些案例,有些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点滴,有些则是一些经典的心理学实验,它们都非常具有代表性,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抽象的理论。阅读的时候,我经常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的作者是如何做到将如此庞杂的知识,梳理得如此清晰,并且如此引人入胜的。这背后一定是对认知心理学有着极为深厚的理解,并且具备了高超的教学和写作能力。这本书让我不再觉得认知心理学是高不可攀的学科,而是变成了一个可以被轻松掌握、并且充满魅力的领域。它不仅仅是一本学习资料,更像是一本思维工具书,教会你如何更有效地思考和学习。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