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 言
文◎郑谷苑(中原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
认知,是「知道的过程」。认知心理学讨论人如何获得知识,形成想法和感受,如何记忆,思考,以及如何处理内在(脑子里)和外在(外界物理世界)的讯息,如何做出决定等等。因为关心这样的议题,所以认知心理学也很自然的成为神经科学这个整合的大学门中的一员。
以我个人来说,自从大三修了认知心理学之后,就觉得这门课真是有趣。一方面是因为它所讨论的主题,像是人为什么无法过目不忘(记忆),聪明是天生遗传还是后天学习的(智力),每个人对世界的感受都相同吗(知觉历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所使用的方法。认知心理学使用严谨的实验,透过谨慎精致的实验控制、清晰的逻辑推理,对我们裸眼无法直接观察的脑运作历程,做出简洁清晰的推论或解释。这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
《图解认知心理学》这本书,将认知心理学常见的主题分成八章,用浅显易懂的文字和图示,来呈现基本的认知实验和研究发现。对于初学者,尤其是没有很多时间的初学者,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入门之径。不过做为一个大学的老师,当同学问我要看什么参考书时,我通常都会说如果不是内容错误的书,只要你读得下去,不限范围,都可以读一读。但是,我同时也会接着强调,对自己有兴趣的主题,不能只读入门书。因为入门书就像别人帮你写的笔记,让你可以很快的获得一个约略的知识,但是没办法让你在这个领域里面有足够的知识,做更复杂的思考。所以在这里,我也同样建议本书的读者,如果你读完之后,也和我一样,觉得认知心理学很有趣。不妨再找更深入的书籍来继续阅读。
《图解认知心理学》的章节是:认识认知心理学、大脑与认知、感官知觉、注意力、记忆、语言、知识,以及运用。当然,认知心理学的范围不只如此。像是创造力,判断与决策,人工智慧等等也都是。不过,本书在认知心理学的基本发展历史,核心观念,以及经典的实验,都有很清楚的交代。俗话说:「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当然这句话本身有它适用的范围限制,但是在本书中,这些图解和图示,的确能帮助读者清楚的了解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系的必修课程。不过这本书不是设计给主修心理学的学生,而是给所有对认知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所以你可能会问,一般读者,知道了这些理论和实验,跟我们实际日常生活有什么关联呢?在这里,我就几个比较「实用」和重要的角度,来举一些例子。
首先,就像前面所说的,认知是人「知的历程」,而「知道」这件事,可以再分为两件事:一个是获得知识,形成概念;另外一个就是有能力知道、判断事情。第一方面比较简单,传统的教育也比较着重这方面的训练。我们从小上学,学会基本的语言和数学概念,也学会了各种学科知识。所以我们知道台湾最长的河川是浊水溪,最高的山是玉山。我们知道人类大脑最后发展完成的区域是前额叶,而它也是我们上了年纪时,最早开始退化的脑区。第二方面就难得多了。我们怎样才能有能力了解新的事物,有能力判断知识是否正确。现在智慧型手机几乎人手一机,我相信大家跟我一样,常常在社交群组中收到「小小心理测验」之类的讯息。给你九个图,请你选择最爱的一个。然后,哇拉!答案揭晓。根据你选择的答案,对方(从来没有现身的藏镜人)就会跟说你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个性,今年运势如何等等。我每次收到这种讯息,头都很痛。头痛的点,是在于这种小测验其实还蛮受欢迎的,这表示某种程度上,很多人都或多或少相信,或是至少不排斥它。我一直很讶异,为什么大家会如此容易就相信,好像不用任何理由,不用任何证据。为什么选一号的,就是「活在当下」的人?选三号就有「远大抱负」?选五号就「不计较付出」。我常常在想,人们如此容易相信我们被「餵食」的讯息,难怪各种诈骗手法三不五时的都会成功。
人,是会想要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心理测验也的确是方法之一。但是上述的小游戏,并不是真的心理测验。本书有简单的说明心理测验的观念,让我们了解测验背后的道理,有了道理,我们才好做出判断。如果我们在了解自己这件事上,能够更客观、更有判断力,也许在其他方面,也比较有能力判断知识的正确性。
第二个例子是学习。学习是一件很广泛的事,可以从学会学校的知识,到学会组装一台脚踏车。可以学会如何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情绪管理,到如何清楚表达自己的理念。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可以提供很多建议。例如,你了解感官和知觉的运作,就可以了解我们如何接受物理世界的讯息。了解情绪对学习的影响(喜欢的事物,学习动机就强),就可以了解兴趣的重要性。了解记忆的形成,和固着化过程,就可以知道理解比死记重要。知道大脑神经回路的形成过程,就可以了解背景知识的重要,还有主动学习和被动学习的差异。
再来一个例子,是有关老化。人口老化是全世界共同面对的问题。由于医学和科技的进步,老化造成的结果之一,就是我们身体可能还不错,但是退休之后的生活变长了。最起码的考虑,是退休之后要做什么,可以做什么?最令我们担心的事,就是老化之后有失智的问题,让自己变成家人的负担,让生命变得没有尊严。近年来,认知心理学在这方面,也很有多发现。一方面,我们了解大脑运作的基本变化。即使是健康的老人,也会在听力,视力,认知历程,判断力,记忆力,反应速度,讯息处理容量方面,有一定的减缓和退步。所以知道这些事实,让老人,以及老人周围的家人好友,知道如何改变互动方式,不会因为这类的现象而引起无谓的冲突,使人际关系冷淡恶化。另一方面,认知心理学也提供一些建议,让我们在实际日常生活中,DIY的减缓大脑老化的速度。
最后一个例子比较沈重严肃,是关于生命。我刚开始进行本书的校订时,五月二十九日,台湾发生了北投文化国小八岁刘姓女童被冷血割喉的案件。这个案件本身没什么争议,我相信只要是心智健全的人,都觉得这件事的令人发指,令人悲伤,令人无法接受。尤其是兇手龚重安从头到尾都没有任何悔意或歉意,更令人无法接受。然而,附带引起的支持死刑和废死的争论,双方有点鸡同鸭讲,并不是在同一个层次上进行讨论。我个人是赞成废除死刑的,我的理由,其实是非常「认知」的。简单的说,无论是法官,检察官,陪审团,只要是由人来做决定,我们就无法排除误判的可能性。其他的刑罚,万一判错了,或许还有改判和赔偿的机会。但是死刑是不可逆的。人如果冤枉被判死刑了,就无法补救。支持死刑的人说,龚重安难道会被误判吗?不但证据确凿,他本人也认罪。这个案例是不会误判没有错,但是有死刑这个制度存在,就有别的嫌疑犯,有可能会被误判。
在认知心理学里,「错误记忆」方面的研究让我们知道记忆是如何的容易被操弄、扭曲,甚至植入。除了记忆有可能失真之外,在刑事案件中,还有审讯过程不当(包括刑求的可能性)等等其他原因,在台湾或是国外,都有很多误判的案件,造成事实上是无辜的嫌疑犯家破人亡的例子。当然,支持死刑的人说的没错,龚重安十恶不赦,他不会被误判。但是一九九一年发生的吴铭汉、叶盈兰夫妇命案,苏建和等三个人到二○一二年被判无罪定谳。漫长的二十一年中,他们三人多次被判死刑,多次提出非常上诉。如果其中任何一次死刑判决被执行了,那这三个无辜的人就枉死了。废死是一件沈重的事,因为每个案件的受害者和家属、我们的整个社会,都需要公平正义。废死当然需要严谨慎重公正的配套才可行。但是,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从道德发展和判断与决策的角度,我在想的问题是,如果只能二选一,台湾到底是要宁可错杀一个无辜,还是不能放过一个确定的恶徒。
《图解认知心理学》这本书不但告诉我们基本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和实验,也帮我们把这些研究和日常生活连结起来,更让我们能进一步的思考和我们人生、生命、价值有关的种种问题。读同一本书,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和看法。对我而言,认知心理学让我知道很多有趣的现象,更让我了解自己,尊重他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