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

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ain Ferguson
图书标签:
  • 精神疾病
  • 资本主义批判
  • 社会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药物滥用
  • 医疗体系
  • 诊断
  • 权力
  • 文化批判
  • 不快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二○二○年,忧郁症将成为最主要的精神障碍
全球受忧郁症所苦的人口已上升到三点五亿!

  是谁让我们坠入痛苦深渊?

  心卫工作者必读的启蒙之作,
  拆解精神痛苦的社会根源


  「罢工纠察线不见了,全都变成劳工额头上的皱纹。」

  在心理疾病高度污名化的时代,无论是职场、校园霸凌,或是工作身心创伤,我们几乎都忘了致病的最大成分不是自己的大脑,而是社会。特别是社会贫富不均加大,有钱人不工作就可以累积财富,我们发现自己越工作越穷,最后身心俱疲。根据卫福部的最新统计,台湾在二○一七年中有将近二百六十四万人曾因精神疾患相关困扰而寻求医疗协助,比起十年前的数据大约提增三成。

  这是不断提高生产率和盈利的必然结果。中国大陆富士康工厂的年轻工人自杀,世界各地的工人也在苛刻的劳动条件下挣扎求存。此外,若政府以撙节为名删减社福预算,压缩民众的生存空间,孤独和社会孤立蔓延,忧郁症和焦虑症就更会攀升。从历史上看,供水与污水系统建立后,才能解决下阶层的传染病问题;同样地,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照顾措施,也会有助于改变劳工的身心困境。

  英国着名的社工系教授弗格森也是社会运动者,他尝试着将一般人不易懂的社会主义、精神分析理论,套入现代人的生活困境,于是有了这本导读的小书。近年来台湾争取劳动权益的诉求越来越频繁,这时我们更需要充实相关的知识背景。他深入精神医学内部,一路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连恩的反精神医学主张,梳理到晚近的批判精神医学以及「倖存者运动」。透过此书我们才了解,与其找寻不明的大脑致病原因,了解社会运动以及提出倡议,也是健康的重要解方。

名人推荐

  黄涵榆(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曾凡慈(中研院社会所助研究员) 专文推荐
  林宗弘、(中研院社会所研究员)、卢郁佳(作家)、万毓泽(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一致好评

好评推荐

  「这本书不仅适合精神医学和照护从业人员,若有读者对人文思想有兴趣、希望能更严肃思考我们所处的世界,也能获益良多。」台湾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黄涵榆

  「如何一步一步地,从挑战主流生物医疗模式开始,到争取更符合理想的精神照顾服务,乃至于打造一个更有益于集体心理健康的世界,这本书无疑是很好的起点。」中研院社会所助研究员,曾凡慈

  「弗格森这本杰出的研究带我们探索这些复杂的问题,他文笔极佳又充满人性关怀,最重要的是具有社会主义者的政治视角。这是专属我们时代的着作。」约翰.莫利纽(John Molyneux),爱尔兰马克思主义评论(Irish Marxist Review)编辑

  「本书最独特的贡献就是让我们了解精神痛苦。我们活在一个让人难以清醒的疯狂世界。作者解释了来龙去脉,也告诉我们其实有别种生活方式。强烈推荐给所有的心理相关工作者。」莎乐娜.威廉斯(Salena Williams),布里斯托皇家医院(Bristol Royal Infirmary)联合精神医学护理师

  「本书充满了洞见,让我们深入了解个人与社会经验的相互作用。它将会发挥影响力,支持我们全体一起去争取更多、更好的心理健康服务,以实现更好的世界。」盖.沈南(Guy Shennan),英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主席

  「在作者清晰而细腻的思考中,可看出他想跟精神痛苦者站在一起解决问题。他强烈地控诉这个疯狂世界,而本书来得正是时候,让我们即时得到启发去争取实现更好的世界。」罗迪.斯洛奇(Roddy Slorach),英国社会主义作家

  「本书让读者从最重要的唯物论角度去思考问题,避免踏入生物医学与后现代主义一些前提上的陷阱。」大卫.皮尔格里姆(David Pilgrim),利物浦大学社会政策与健康学(Health and Social Policy,University of Liverpool)教授


 
书名:《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 内容简介 一本直击当代社会病灶的犀利剖析,一场关于“幸福”与“异化”的深刻对话。 在光鲜亮丽的消费主义表象之下,现代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将个体推向焦虑、抑郁和精神倦怠的深渊。我们被告知,快乐是可以通过购买、努力工作和自我优化达成的目标;然而,为什么越是追求,我们反而感到越发空虚和无力? 《精神疾病製造商:資本社會如何剝奪你的快樂?》并非一本传统的心理学读物,它更像是一份对当代资本逻辑如何渗透并重塑我们内心世界的社会学诊断书。本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批判理论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将聚光灯投向了一个核心命题:我们所体验到的诸多“个人”精神困境,究竟有多少是源于个体层面的“缺陷”,而又有多少,是社会结构性压迫的必然产物? 全书结构严谨,论证层层递进,共分为五个主要部分,逐步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如何制造并贩卖“精神疾病”的完整链条。 --- 第一部分:诊断的陷阱——从“病理化”到“去政治化” 本部分首先对当代精神健康领域的诊断标准和话语权进行了审视。作者质疑了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等权威体系,认为其日益宽泛的分类标准,正在将原本属于社会性、政治性、经济性的生存压力,系统性地转化为生物学或心理学上的“缺陷”。 书中通过大量案例分析,展示了“过劳死”、“职业倦怠”等现象如何被简化为“工作狂障碍”或“压力管理不善”,从而巧妙地转移了对工作环境、劳动剥削和企业文化责任的追问。我们被教导去服用药物,去接受认知行为治疗(CBT),却鲜少被鼓励去质疑那个制造了这种痛苦的系统本身。作者认为,这种“病理化”的倾向,是维护既有权力结构稳定性的有效工具。 第二部分:时间与异化的炼金术——“效率崇拜”下的主体塑造 “时间就是金钱”,这句格言已内化为现代人的生存信条。本书深入探讨了资本对“时间”这一核心资源的无情占有与加速利用。作者指出,在后福特主义时代,劳动时间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八小时,它已经渗透到休闲、睡眠乃至思维的每一个缝隙。 此部分着重分析了“数字资本主义”如何利用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构建了一个“永不离线”的劳动场域。我们的注意力本身成为了一种可交易的商品。这种持续的“在场要求”和对“效率最大化”的内在驱动,制造了一种持续性的内在紧张。当个体无法达到资本设定的无限提高的生产率时,随之而来的挫败感和自我谴责,自然演化为普遍的焦虑和对自身“无能”的认定。作者将此过程称为“主体的自我剥削”。 第三部分:消费的幻象与匮乏的制造——“拥有”与“存在”的悖论 快乐的承诺,是资本社会最强大的营销口号。然而,本书犀利地指出,资本主义的本质在于制造永久性的匮乏感。 通过对广告理论、品牌构建和“参照群体效应”的剖析,作者揭示了消费主义如何利用符号和身份来构建我们的自我价值体系。我们购买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产品所附带的“他者认可”。一旦达成一个目标,新的、更高的“标准”便会立刻出现,形成一个永无止境的“渴望循环”。 这种循环机制有效地阻碍了人们对真正满足感的探寻,因为它将幸福的可能路径完全引向了物质交换领域。个体被困在“追逐”之中,无法体验到“存在”的丰盈,因为“存在”本身被资本定义为“尚未购买的东西”。 第四部分:社会联结的碎片化——孤独经济学与互助的消亡 真正的快乐往往根植于强健的社群联结和无条件的互助关系。然而,资本逻辑恰恰倾向于瓦解这些非市场的、难以量化的社会资本。 本书探讨了城市化进程、就业的流动性以及对“个人主义”的推崇,如何系统性地削弱了传统的家庭结构和邻里互助网络。当个人发现自己处于孤立的境地时,他们自然会转向市场提供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付费的心理咨询、健身房课程,还是依赖于高度算法驱动的线上社交平台。 作者认为,这种“社会性的缺失”被巧妙地包装成了“社交障碍”,从而为私营的“关怀产业”提供了无限的市场。孤独不再被视为社会结构性问题的副产品,而成了需要个体付费解决的“心理弱点”。 第五部分:超越制造——重夺叙事权与抵抗的可能 在系统性地解构了“精神疾病的制造过程”之后,本书的最后一部分转向了具有建设性的思考:我们如何在这个系统中保持清醒并争取真正的快乐? 作者强调,真正的抵抗首先是从语言和认知层面开始的——拒绝接受“我的痛苦是我的错”这一预设。这包括对诊断标签的警惕,对效率口号的质疑,以及重新定义“成功”和“价值”的努力。 书中探讨了诸如“慢生活”、“数字排毒”、“共同体构建”等实践,并非作为新的消费时尚,而是作为对资本时间观和个体化陷阱的拒绝。真正的快乐和精神健康,存在于对异化劳动和消费主义叙事的集体拒绝之中,存在于重建真实、非市场化的人际关系和对当下生活的深度在场之中。 --- 《精神疾病製造商》 是一份对我们时代的严肃挑战。它要求读者不仅要审视自己的内心,更要审视那个不断要求我们“变得更好、更快、更有效率”的外部世界。它旨在唤醒人们的社会敏感性,促使我们认识到,我们对幸福的渴望,与其说是个人追求,不如说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难以逃脱的社会陷阱。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伊恩‧弗格森Iain Ferguson


  英国西苏格兰大学(University of the West of Scotland)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荣誉教授,除了本书外,着作与合着有《反思福利:批判的视角》(Rethinking Welfare)、《夺回社会工作:挑战新自由主义与促进社会公义》(Reclaiming Social Work: Challenging Neo-liberalism and Promoting Social Justice)、《激进社会工作实务》(Radical social work in practice)等,并发表不少相关领域的学术文章。弗格森亦是英国激进左翼政党「社会主义工人党」(Socialist Workers Party)的资深成员。

译者简介

宋治德


  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出生,香港长大,香港浸会大学宗教与哲学系本科毕业。前香港职工盟组织干事。法国史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é de Strasbourg)之「伦理与社会」硕士课程毕业。现于史特拉斯堡大学哲学系修读博士学位。译着《托洛茨基主义》(Trotskyism)、《论平等:马克思主义与平等自由主义》(Equality)。
 

图书目录

推荐序  心智为何政治?  黄涵榆
推荐序  精神痛苦的社会根源  曾凡慈

前言
术语说明

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危机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资本主义与精神损害
第三节  从马克思主义的框架理解心理健康
——唯物主义方法
——历史方法
——辩证方法
第四节  本书的结构

第二章  一切都在脑中?
第一节  疯癫的模式
第二节  精神医学的恐怖历史
第三节  纳粹政权下的精神医学
第四节  从精神病院到《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
第五节  《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日常生活的医疗化
第六节  心理健康的医疗模式,今日路在何方?

第三章  「精神官能症与社会疾病」:马克思主义与精神分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佛洛伊德:无意识与性慾
——无意识
——性慾
第三节  佛洛伊德与布尔什维克
第四节  德国:失败的革命
第五节  雅各.拉冈:法国的精神分析革命
第六节  结论

第四章  《以疯为常》:反精神医学的政治
第一节  《分裂的自我》
第二节  从《自我与他者》到《体验的政治》
第三节  评价连恩
第四节 《精神病患的政治》
第五节  「塞奇威克式」的心理健康政治
第六节  结论

第五章  「发生在你身上的不幸事情,令你发疯」:精神医学霸权的新挑战
第一节  导言
第二节  挑战主流典范
——创伤
——解离
——依附理论
第三节  评价新典范
第四节  心理健康服务使用者运动:「我们没参与的决定,就与我们无关」
第五节  心理健康的政治:张力与团结

第六章  夺回掌控权:异化与心理健康
第一节  异化与精神痛苦
第二节  怎么办?
第三节  结论:夺回掌控权

附录
附录一  访谈:马克思主义与精神痛苦

宋治德 译

附录二  重访佛洛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之探讨
伊恩‧弗格森 作
陈宗延 译  宋治德 校

附录三  继承与创新:试论弗格森的激进社会工作理论
林致良  香港进步社会工作网络

注释
参考文献

 

图书序言

推荐序

精神痛苦的社会根源

曾凡慈 中研院社会所助研究员


  根据卫福部的最新统计,台湾在二○一七年中有将近二百六十四万人曾因精神疾患相关困扰而寻求医疗协助,比起十年前的数据大约提增三成。同样在二○一七年,台大医院精神科也发表全国第一个儿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发现高达百分之二十八点七的孩子患有任一种精神疾病,百分之三的孩子有自杀意念,百分之零点三有自杀行为。这样的心理健康危机显然不是台湾独有的现象。差不多同一时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报告指出:忧郁症已成为全世界人口中导致身心失能的最主要因素,自杀更在十五至二十九岁年轻世代死因中高居第二位。除了唿吁社会提供更充分且更精致的心理健康专业服务之外,我们还能怎样理解这样的数字所指涉的现实?思考什么样的解方?

  伊恩.弗格森是西苏格兰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学系荣誉教授,也是社会主义倾向的政治活跃分子。他在二○一七年写就《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Politics of the Mind: Marxism and Mental Distress),提供有别于主流精神医学框架的视角与洞见,好让我们能思索这些俨然已成为当代不可回避的集体问题。在本书中,弗格森开宗明义地将当代加剧的心理健康危机,归因于我们生活所在的政治经济体系──也就是以资本累积而非人类需求为动力的资本主义,据以挑战「(生物医疗)模式」,今日我们对精神痛苦的主流理论以及专业服务,都是奠基于此,也就是强调精神疾病的根源在于个人的生理性缺损(主要概念化为大脑功能异常),从而正当化药物与其他诸如认知行为治疗等介入形式。

  虽然对于现行精神疾病理论与实作抱持批判立场,弗格森绝非反精神医学人士。他深刻认识到:如果我们否认精神疾病的存在,甚至反对精神医疗本身,在当前新自由主义治理的趋势与脉络下,可能导致国家以撙节为名削减心理健康服务,直接造成更多受苦的人无从获取治疗资源,并将照顾责任更加诸在私己家庭之上(这实在有违社会主义的理念)。但与此同时,弗格森同样犀利地点出,医学模式将疾病的根源定位在个体的生物缺损,经常使得受服务的经验是压迫性与污名化的,也让康复成为个人的责任。而无论是使用药物或其他介入,如果目的都是借由改变个人的身心状态或行为模式,来适应社会的要求,最终还是无助于提升集体的精神福祉。因此,虽然问题的根源最终还是在于资本主义内建的竞争、剥削及其所导致的异化经验,但追求一种更看重使用者尊严与自主的心理健康照顾与服务模式,仍是当前刻不容缓的。

  因此,这本书非常适合推荐给两类型的读者:一种是肯认精神医疗对受苦的人可能带来的效用,却又对日益生物医疗化的实作趋势有所不满的精神医疗服务使用者、倡议者,甚至工作者。本书最精彩的贡献之一,无非是弗格森深入精神医学内部寻找那些深具批判性的思想遗产,一路从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连恩等人的反精神医学主张及其批评,梳理到晚近的批判精神医学以及倖存者运动所试图推动的典范转移:回到人们的生活经验中寻找精神痛苦的成因,并同时发展更能赋权增能的照护与支援方法。

  另一群合适的读者,则是从人文社会科学的训练出发,试图对当代日益普遍的精神痛苦予以结构性的理解,却又对强建构主义(strong constructionism)的认识取向感到踟蹰。这本书意识到,将「造成极大痛苦的心智与行为模式」等同于疾病,此种认知非常危险,但也同意「精神疾病」有可能做为一个批判性地概念,特别是当我们想透过这样的概念来反思既有社会组织与运作方式,并进一步提出改革的要求。正如弗格森在此书中所立论:借由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历史与辩证方法,揭示出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如何普遍性地失去对自己劳动力的有意识控制,这种异化经验会对他们的精神健康产生破坏性的后果。

  做为对当代精神痛苦与健康服务提供的政治分析,这本书无疑在理论层次上深具启发,但也同时需要更多经验材料的支撑与佐证。关于这一点,读者或许可以相互参看同样在近期出版、威金森与皮凯特所着的《社会不平等》及《收入不平等》。 其次,正如同弗格森(2019)在与雪莉.法兰克林(Shirley Franklin)辩论时指出:精神痛苦本身具有高度复杂性,任何一种粗糙的化约主义都是危险的; 将我们今日高度精神健康问题的原因归结于资本主义,这样的论点也必然有其限制。例如,弗格森显然没有注意到:性别是心理健康与疾病的重要影响因子。就以前面提到的忧郁症为例,女性有相较于男性的两倍盛行率,相对上,酒精成瘾则是有相反的性别比; 另外,年轻的性少数群体也比异性恋同侪有着更高的自杀比率。 当这个社会同时存在着多重的压迫体制彼此交织,很难冀望透过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就能许诺我们集体精神健康的更好前景。

  在台湾,我们对于精神痛苦的集体认识,或许正在十字路口:一方面,整个精神医疗体制日益倾向生物医学典范,借镜大脑科学与精神药物学所树立的自然科学权威;另一方面,各种关于创伤的心理论述借由文化出版与新媒体管道大量浮现,将精神痛苦的成因回溯到生命历程(经常是童年)微观互动中令人受挫的经验。除了肯认精神医疗具有救助效用,我们同样支持人们运用各种大众心理学的概念工具以自我帮助,或进一步发展创伤知情(trauma-informed)的文化来相互扶持。我们亦乐于看见,正是在此刻,由精神医疗使用者所主导的倡议运动,或所参与的心理健康服务改革,也在这块土地上悄然萌生。然而与此同时,对于整体社会制度如何不利于集体心理健康的辨认与论述,以及专业工作者「结构能力」(structural competency)的培养,都是至为重要的关键任务。如何一步一步地,从挑战主流生物医疗模式开始,到争取更符合理想的精神照顾服务,乃至于打造一个更有益于集体心理健康的世界,《精神疾病制造商》这本书无疑是很好的起点。

 

图书试读

第一章  心理健康的危机
 
第一节  导言
 
美国激进社会学家米尔斯(C. Wright Mills)在一九五○年代末的文章中,把他所谓的「私人难题」(private trouble)和「公共议题」(public issue)区分开来。以失业为例,他提出:
 
「在一个十万人口的城市中,只有一个人失业,那就是他的个人难题。为了帮助他,我们妥善地检视这个人的性格、技能、以及他当前所能接触的机会。但是在一个五千万名受雇者的国家,有一千五百万人的男性失业,就是一个议题,我们也许不能指望,在开放给所有人的机会当中,可以找到解方。毕竟机会的结构崩解了。为了找出正确的问题陈述和可能解方的范围,我们就不得不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而不仅仅是零星个体的处境和性格。」
 
心理健康的危机已成为二十一世纪重要的「公共议题」之一。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现在全球有三点五亿人受到忧郁症的影响,到了二○二○年,它将成为失能的主要成因。 根据二○一四年欧盟国家的社区研究数据和统计,我们发现,在冰岛、挪威和瑞士,十八至六十五岁的成年人口中,有百分二十七在过去一年至少曾罹患过一种类型的心理疾病,包括滥用药物、思觉失调、忧郁症、焦虑症和饮食失调等引起的问题,估计受影响人数有八千三百万人。 在英国,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个在某一年经历过心理健康问题。在我国,心理健康问题成为最庞大的「负担」——占全部疾病百分二十八,而癌症和心脏病各占百分之十六。
 
然而,这种负担完全不是平均分散在人群中。正如英国的心理健康基金会(Mental Health Foundation)二○一七年的一份报告所显示,如果你是穷人或低收入者,你有心理疾病的机会便大得多:「人口学上最重要的差异与家户收入和经济活动有关。据报告,生活在最低家户收入水平(低于一千二百英镑)的人,有近四分之三在一生中都有过心理健康问题,相较之下,最高家户收入水平(超过三千七百零一英镑)者只有百分之五十九。」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这个书名,我脑海里立刻闪过许多画面:无休止的工作、社交媒体上精心包装的生活、为了“不落后”而进行的攀比……这一切似乎都在暗示着,快乐并不是唾手可得的,甚至是被某种更强大的力量所“设计”和“剥夺”的。我迫切想要了解,作者是如何将“资本社会”与“精神疾病制造商”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剖析,在追求经济增长和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有哪些社会结构和文化导向,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健康?我特别好奇,作者会如何论证,这种“剥夺”是如何发生的,以及它对我们的个体和集体心理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一些令人警醒的洞见,理解那些导致我们情绪低落、焦虑不安的社会根源,并从中获得一些启发,去探索如何在这样的环境中,为自己守护住那份珍贵的快乐。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力量和挑衅。《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这几个字,仿佛为我多年来在社会中感受到的种种疏离、焦虑和难以言喻的失落,提供了一个精准的指向。我一直觉得,生活中的许多负面情绪,并非完全源于个人的性格缺陷,而是受到大环境的影响。这本书是否会深入剖析,资本社会的某些核心机制,例如市场经济的扩张性、对“成功”的单一定义、以及不断刺激消费欲望的宣传模式,是如何巧妙地制造出我们内心深处的“不满足感”和“焦虑感”的?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些令人信服的案例和理论分析,让我们看到,那些看似偶然的精神困扰,实则可能是系统性的产物。我希望能通过阅读这本书,更清晰地认识到,在这个日益商业化的世界里,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地被剥夺了感受简单快乐的能力,并从中找到抵抗这种“制造”的力量。

评分

我一直觉得,我生活中很多不开心的事情,都有点说不清道不明的源头。不是因为我故意去寻烦,也不是因为我天生就是个悲观的人,而是生活本身似乎就设下了一些隐形的陷阱,让人在不经意间就跌了进去。这本书的名字《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一下子就抓住了我,让我感觉像是找到了一个能为我多年困惑提供解释的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那些看似正常的生活表象之下,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机制,是如何一点一点地消磨掉我们的快乐,甚至让我们感到痛苦的。是不是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规则、消费模式、工作压力,都扮演着“制造商”的角色?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并且用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当下社会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识别出那些剥夺我快乐的“罪魁祸首”,并且找到一些能够抵抗和超越它们的方法。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精神疾病”的讨论,更像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次深刻反思,它可能会改变我看待自己和周围世界的方式。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社会的人们,尽管拥有前所未有的物质条件和科技便利,却常常感到精神上的空虚和不快乐?《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这个书名,直击了我的疑虑。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读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它是否会分析,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例如对效率的极致追求、对竞争的不断强调、以及对消费的无限刺激,是如何悄无声息地侵蚀着人们的幸福感的?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浅出地解释,那些看似“正常”的社会现象,例如“内卷”、“社恐”、“信息茧房”等,背后是否存在着资本社会的“设计”?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对这些困惑的解答,理解“快乐”的真正来源,以及如何在这个被“制造”出的精神疾病的时代,重新找回内心的力量和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

最近几年,我明显感觉到自己越来越难获得真正的快乐了。以前很多小事都能让我开心半天,但现在,即便是周末难得的休息,也常常被各种莫名的焦虑感充斥着,总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或者担心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我们变得如此“失衡”?《精神疾病制造商:资本社会如何剥夺你的快乐?》这个书名,立刻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迫切想知道,是不是我们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增长的过程中,无形中剥夺了我们最宝贵的东西——内心的宁静和幸福感。这本书会不会揭示,比如过度消费主义如何制造不安全感,竞争压力如何加剧焦虑,信息爆炸如何让我们变得浮躁?我希望作者能提供一些扎实的论据和深刻的分析,让我明白,为什么我们在物质越来越丰富的今天,反而越来越感觉不到快乐。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睿智的长者,点醒我,让我看清那些隐藏在日常琐碎背后的真相,从而能够重新找回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喜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