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绘画都有形象,忽然不画形象,观众找不到东西,要看什么?抽象派绘画反对用写实的造形语言,描绘客观的物质世界,表现人们的精神面貌,主用抽象的语言表现「纯精神世界」。
西方美术理论家推崇俄国的康丁斯基为抽象派绘画的鼻祖,说他赋予了艺术以「新的生命」,是「现代的乔托」。对抽象派理论与观念,有重大影响荷兰画家卜蒙德利安,他以线条和色块组合成抽象画面,他从唯心主义哲学中寻求理论模拟,追求人与神统一境界。
这本书让我对“观看”这件事有了新的认知。过去看画,总会下意识地去寻找“这是什么”。但这本书提醒我,在面对抽象画时,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了什么”,“我感受到了什么”。它提供了一种非常个人的解读方式,鼓励读者去信任自己的直觉和感受。书中有段关于“留白”的论述,我至今记忆犹新。它没有将其视为“空白”,而是看作一种“可能”,一种“呼吸的空间”,一种邀请观众参与创作的“缺席”。这种思考方式,让我觉得艺术品并非是封闭的完成品,而是与观众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
评分我花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才慢慢消化这本书的一些内容。一开始,我试图寻找一些具体的“例子”,比如“这是毕加索风格的抽象画”,“这是康定斯基式的”。但很快我就发现,这本书的写法完全不是这样。它更像是在描绘一种“精神状态”,一种“观察角度”。比如,它会描述一个画面,不是说“这里用了红色和蓝色”,而是说“那抹猩红如同心脏的搏动,在深邃的蓝中晕染开来,像是某种压抑不住的冲动,却又在边缘处逐渐消散,留下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这种写法,让我不再去纠结画面的具体形状,而是专注于它所传达的能量和情绪。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一个重要启发,就是去“听”画布的“声音”。它让我明白,一幅画,特别是抽象画,不仅仅是视觉的呈现,更是一种能量的释放。它可能是在呐喊,可能是在低语,可能是在咆哮,也可能是在沉思。这本书的文字,就是一种将这种“声音”转化为我们可以理解的语言的尝试。它没有说“这幅画是什么”,而是问“这幅画让你听到了什么?”这种提问方式,非常有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写作方式,给我一种很强的“对话感”。虽然是书面文字,但它不像教科书那样讲授知识,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览者,在你耳边低语,分享她的理解和体悟。它不提供标准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你去思考。例如,它会讨论“形式”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说“形式决定意义”,而是探讨它们之间微妙的、动态的联系。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让你觉得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地参与到这场关于抽象艺术的探索中。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将抽象画的“起源”或“发展史”当作重点,而是径直切入到了抽象画的核心——情感的表达和内在世界的投射。它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去定义什么“第一幅抽象画”,而是通过一些案例,比如某位艺术家如何用线条的断裂来表现内心的挣扎,或者如何用色彩的饱和度来传达一种极度的喜悦或悲伤。这些描述非常生动,让我觉得抽象画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感受的另一种语言。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无法完全表达我们复杂的情绪。而这本书恰恰展现了,抽象画就是这样一种超越语言的表达方式。它不是为了描绘什么,而是为了唤起什么。
评分总的来说,《抽象派绘画》是一本非常“不一般”的书。它不是一本让你快速掌握抽象画知识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旅行,一次与自我对话的体验。它挑战了我固有的观看模式,让我学会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心态去欣赏艺术。书中的文字,如同抽象画本身一样,充满了想象力和暗示性,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体悟。它让我觉得,原来艺术,尤其是抽象艺术,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它就藏在我们的感受里,藏在我们的想象中。
评分阅读《抽象派绘画》,我感觉自己像是走进了艺术家内心深处的一条蜿蜒小径。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清晰的脉络,它更多的是呈现出一种“状态”,一种“意念”的流动。它让我体会到,抽象画并非是艺术家随意的涂鸦,而是经过深思熟虑、情感酝酿的结晶。它可能源于一个微小的瞬间,一段突如其来的灵感,或者一种难以言喻的情绪。这本书,就是试图去捕捉那些瞬间,那些灵感,那些情绪,并将其转化为文字。
评分我最近在逛独立书店时,偶然翻到一本封面就让我眼睛为之一亮的书,书名是《抽象派绘画》。老实说,我对抽象画其实算是个门外汉,平时看的也多是写实或比较具象的作品,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那种大胆的色彩碰撞和看似随意的线条组合,瞬间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拿到手里翻了几页,文字叙述的不是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师的生平事迹,也不是直白的风格介绍,而是一种更像是艺术家心绪的碎片化记录,又像是评论家对某种状态的深入剖析。它没有试图将抽象画“解释”给你听,而是邀请你去“感受”。书里的一些篇幅,像是把我看作一个置身于画布前的观众,引导我观察笔触的力度、颜色的堆叠,甚至画布的肌理。我仿佛能闻到颜料的气味,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呼吸。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对“不确定性”的拥抱。抽象画的魅力,很多时候就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给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而这本书,也正是以一种拥抱不确定性的姿态,去探讨抽象艺术。它不试图将一切都“说清楚”,而是鼓励你去接纳那种模糊、那种多义。它认为,恰恰是在这种模糊和多义中,才蕴藏着最深刻的艺术力量。这种态度,也影响了我之后观看艺术作品的方式。
评分我不得不说,《抽象派绘画》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也下足了功夫。虽然我不是在评鉴它的插图,但文字描述本身就极富画面感。它用精准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勾勒出抽象画给人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我甚至觉得,有些章节的文字,本身就可以被视为一篇篇独立的抽象诗篇。它没有使用那些陈词滥调的艺术评论术语,而是用一种更接近体验的方式,去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艺术瞬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