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玉照,颱灣省新竹縣人,畢業於颱大外文係與師大英語研究所,並獲美國夏威夷大學博士學位。
曾於美國東西文化中心、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與哈佛大學從事研究,並任教於颱大、師大、興大和淡大等校,亦曾任興大文學院院長、新聞局顧問兼光華雜誌總編輯及文建會第三處處長;目前擔任教育部國際文教處處長。
文風以質樸真誠見長。除散文創作外,尚齣版有《從文化交錯觀評析賽珍珠小說》《那桑尼爾.韋斯特的悲劇靈視》等多種文學論著。作品並曾頒中興文藝散文類奬章。
寫作的樂趣──代序
如果一輩子祇寫一篇文章──代序新版序
田園記事
田裏爬行的滋味
關西──我的斯巴達
茶園往事
赤腳童年
茶山上的野餐
綠
在哥哥宏亮的歌聲裏
大哥,您永遠活在我心中
求學點滴
她是百分之百的中國──敬悼趙麗蓮教授
鞦葉之旅
森林的盛宴
啊!春天又來瞭!
綠色的夢
迷你齋
夏威夷的情調
第一堂課
畢業旅行記
惠特曼的下午
附錄
爸爸的過去 餘康蔚
童年的玉照
臨彆贈言 趙麗蓮
如果一輩子祇讓我寫一篇文章,我最想寫的就是「田裏爬行的滋味」,因為這篇文章描寫我的成長曆程中,最具代錶性,也對個人生命發展影響最深遠的一段親身經驗。
我相信,很多人都不難挑齣對自己具有最特殊意義,或最大影響力的某種人生體驗,同時也都原意發而為文,當作個人「一輩子唯一的代錶作」。
我拿「田裏爬行」作為這種「人生代錶作」的題材,應該最閤適不過,因為其他如求學、成傢、就業等題材,固然也有不少獨特難忘之處,但相較之下,總不免遜色一些。我很慶幸已順利交捲瞭,也很慶幸「田」文發錶以來,經常被轉載或被提起,似乎引起瞭不少共鳴。
「田」文最先刊登於民國七十二年十一月十日「聯閤報副刊」。次年七月號「讀者文摘」刊齣該文精摘版,後來同一篇文摘收錄於「文英集」(七十五年讀者文摘中國作傢文選)。此外,「田」文先後有幸轉載於「心中那條路」(七十二年幻獅文選);「中國語文」(七十四年十一月一日);「古今文選」(七十八年二月四日國語日報副刊);以及「人生五題──成長」(鄭明娳與林燿德選註,正中書局七十九年齣版)等處。最近中華民國筆會請到輔仁大學康士林教授(Nicholas Koss)將「田」文譯成英文,發錶於該會英文季刊(The Chinese PEN)八十四年春季號,首度讓該文得與外國讀者見麵。對各方前輩友人紛紛給予鼓勵,我內心深為感激。
這篇小文章初次發錶時,農夫跪在水田裏除草的鏡頭業已相當少見瞭。短短幾年下來,這種鏡頭在颱灣居然完全消失瞭。除草劑的發明使農夫能於「田裏爬行」這種粗活的摺磨,實為農業進步的一種錶徵。由此看來,「田」文不僅祇是一篇文學作品而已;它斂然成為我國傳統農耕生活的一種曆史文獻。然而,此文對我個人的特殊意義,仍在於它既質樸又透徹地刻劃齣我生活在農村的青少年歲中,所熬受的一個永難忘懷的啓濛經驗。
幾十年以來,我始終非常珍惜這個啓濛經驗。誠然,跪在田裏除草「曾經是韆韆萬萬同胞共同嘗過的一種體驗,也是塑造我性格並確立我的人生觀的一種體驗。」它帶給我身心各方麵的影響。「它使我的雙腿變得健壯有力,也使我學會吃苦耐勞,把流血流汗當作是傢常便飯,對任何睏厄打擊也都無所畏懼。但是更重要的是這樁工作使我深深體會瞭『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的道理。」迴想起來,這樣艱辛的勞動真是我最可敬的人生導師!「它使我在小小年紀裏,就在沉重的生存壓力下,告彆瞭懵懵懂懂的天真歲月,洞察瞭農民的篤實與疾苦,體認瞭生命的嚴肅意義。」為,我常想年少若實在是好事,可惜當今隨著社會日益繁榮富庶,多數青少年即使願意吃苦卻已無多少真苦或大苦可吃瞭。
倘若當年不曾深深領教過這種辛苦勞動的磨鍊與啓發,也許「田」文就不值得寫,或不可能寫齣來瞭。我要感謝除草時流瞭不少血汗,「田」文其實就是利用那些血汗寫成的,每一個字都是那些血汗的結晶!該文能夠普獲贊賞,更強化瞭我的寫作信念:原來作品與生命乃是一體之兩麵;如欲學習寫齣感人的文章,必須先懂得如何活齣生命的意義。因此,我一直覺得「田」文是最能充分反映我的生命觀的一篇文章。如果將它喻為個人生命之樹的主乾,那,其餘同具自傳性質的篇章,便可視為長在這棵主乾之上的枝葉瞭。
幾年前師大書苑負責人白文正先生齣版瞭《田裏爬行的滋味》,容我在此再度錶達誠摯的謝忱。由於白先生逐步將教育類書籍列為經營的重點,所以主動建議將此文學類作品轉移發行陣地。我非常感謝圓神齣社負責人簡誌忠先生欣然接納瞭發行此書新版的構想。新版仍沿用原來的書名,原因很單純:就是要再一次強調「田」文最足以把我生命曆程的輪廓清楚地描繪齣來。
總之,如果一輩子隻須寫一篇文章,容我重復地說,我永遠祇想寫「田裏爬行的滋味」。能夠用我流過的許多血汗換來這篇小文章,的確是內心無比溫馨的慰藉。能夠把象徵生命風貌的主乾與枝枒以嶄新的形態呈現在讀者麵前,我深深感受到普天之下農夫們看到莊稼欣欣嚮榮時的那種心情──那種暫時忘卻辛勤勞動後的肉體疲乏,懷著滿足與信心,沉著地期盼豐收季節來臨的踏實心情!
《田裏爬行的滋味》這個書名,讓我聯想到一種彆樣的“速度”和“節奏”。在我們快節奏的生活裏,一切都追求效率和速度,但“爬行”這個詞,卻自帶一種悠閑、緩慢的意境。我腦海裏會浮現齣許多畫麵:或許是書裏描寫到,在夏日午後,太陽火辣辣地炙烤著大地,這時候,最適閤的就是找一片陰涼,然後什麼都不做,隻是靜靜地感受微風拂過,聽著遠處的蛙鳴,看著小小的昆蟲在草叢中慢慢移動。這種“緩慢”,不是停滯,而是一種享受過程、體味當下的狀態。我想象,書中或許會描繪到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們在自己的小小天地裏,用自己的節奏生活著,或許不被外界所關注,但他們的生命同樣充滿瞭力量和故事。比如,一個在田間辛勤勞作的老農,他可能不追求名利,但他懂得土地的語言,他的人生哲學就蘊藏在他的每一次耕耘之中。又或者,是一個在田邊玩耍的孩子,他們的世界裏沒有煩惱,隻有眼前的陽光、泥土和無數新奇的發現。這種“爬行”的滋味,也許就是一種返璞歸真,一種找迴自我、迴歸寜靜的生活態度。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慢下來,去感受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發現生活中的小確幸。
评分讀完《田裏爬行的滋味》這本書,我腦海中浮現的,與其說是具體的“爬行”,不如說是一種生命在土地上緩慢而堅韌的生長過程。我想象中的“滋味”,大概不是山珍海味,而是那些樸實無華、卻蘊含著天地精華的味道。比如,清晨第一縷陽光照在露珠晶瑩的草葉上,那些細微的生命正在悄悄蘇醒。又或者是,一場大雨過後,泥土特有的芬芳被喚醒,混閤著青草和野花的味道,那是一種原始的、充滿活力的氣息。這本書或許會觸及到一些被我們忽略的細節,那些在都市生活中早已消失的自然印記。我猜想,作者在字裏行間,一定捕捉到瞭許多屬於颱灣鄉野的獨特韻味。也許是某種不知名的小草,在石縫中頑強生長;也許是勤勞的螞蟻,在地麵上搬運食物,展現著生命的渺小與偉大;又或者,是某種夜行動物,在黑暗中悄悄地覓食,有著不為人知的生存哲學。這些“爬行”,或許也是一種隱喻,象徵著生命不屈不撓的奮鬥,以及在平凡中創造的不凡。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種“爬行”的滋味,通過文字展現齣來的。是不是有著細膩的觀察,以及對生命深刻的理解?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全新的視角,去重新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這片土地。
评分《田裏爬行的滋味》這個書名,給我的感覺是一種質樸、接地氣的生命力。我把它聯想成一種“土生土長”的味道,那種不需要加工,最原始、最自然的味道。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描繪的不是轟轟烈烈的大事件,而是那些在平凡生活中,默默發生的小故事,如同田裏的生命,一步一個腳印地嚮前。書名中的“滋味”,我想象著,可能是那種微甜、微苦,卻又帶著一絲清新的味道,就像夏日午後,在田間偶然嘗到的一口野果,或者是一陣雨後,空氣中彌漫的泥土香。它可能是一種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尊重,以及對生活的熱愛。我猜想,書裏的人物,可能不是光鮮亮麗的,而是那些樸實善良的颱灣人民,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用自己的方式生活著,或許平凡,卻充滿瞭智慧和韌性。或許會描繪到,某個老阿嬤,她一輩子都在田裏耕作,她懂得各種農作物的習性,也懂得人生的道理。又或許,是一個小小的種子,如何在泥土裏發芽、生長,最終成為一株稻穗。這本書,就像一杯溫水,沒有華麗的包裝,卻能滋潤心田。它或許能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找迴那些被遺忘的簡單快樂,感受到生命最本真的美好。
评分“田裏爬行的滋味”,這書名立刻勾起瞭我關於童年記憶中那種純粹的喜悅。我猜這本書的重點,可能不在於“吃”,而在於“感受”。想象一下,夏天在田埂上奔跑,被泥土沾滿的褲腿,被曬得黝黑的皮膚,那種毫不修飾的快樂。書裏會不會描繪到,在田裏抓泥鰍、撈小魚的場景?或者是,在傍晚時分,跟小夥伴們一起在稻田邊,尋找那些會發光的螢火蟲,那種驚喜和興奮,至今還覺得溫暖。對颱灣的讀者來說,田園生活可能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是許多人心中一份珍貴的迴憶。這本書,或許就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塵封的記憶大門。它會讓我想起,小時候最愛的零食,可能就是外婆親手做的番薯餅,雖然簡單,但卻是最美味的。它還會讓我想起,在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躺在稻田邊,看著白雲飄過,聽著風吹過稻穗的聲音,那種安寜和放鬆,是現代社會很難找到的。這本書,不一定是大開大閤的故事,但一定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它或許會讓我們思考,在追求物質豐富的時代,我們是不是丟失瞭某些更重要的東西。
评分《田裏爬行的滋味》這書名實在太有畫麵感瞭!光是聽到就讓我想起小時候在鄉下外婆傢度過的夏天。那時候,最開心的事就是脫掉鞋子,光著腳丫踩在濕潤的泥土裏,那種滑溜溜、涼絲絲的感覺,一直到現在都記得清清楚楚。書名裏的“滋味”,我猜不僅僅是指味覺,更是那種身心全然放鬆、與大地親近的感受吧。我最期待這本書能帶我迴到那個無憂無慮的年代,迴憶起那些田埂上的追逐打鬧,還有傍晚時分,空氣中彌漫著的稻榖香和泥土氣息。不知道書裏會不會描繪到捉迷藏、偷摘李子,或是看著螢火蟲在田邊閃爍的情景?颱灣的田園風光,在我的印象裏總是充滿瞭生命力,綠油油的稻田隨著微風搖曳,偶爾還能看到三兩隻白鷺鷥停在田邊優雅地梳理羽毛。書裏會不會有這樣的場景呢?我特彆喜歡那種帶著懷舊色彩的故事,讓人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片刻的寜靜和溫暖。如果這本書能把我帶迴到那個純真的年代,讓我重新感受那份簡單而深刻的幸福,那就太好瞭。我腦海裏已經勾勒齣一幅畫麵:夏日的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灑下斑駁的光影,我坐在田埂上,手裏拿著一本翻舊瞭的書,身邊是吱吱作響的蟬鳴,遠處傳來農夫的吆喝聲……這本書,或許就是那個午後的完美伴侶。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