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绝代,一向独立特行的胡因梦,
在绚丽的演艺生涯之后,致力于生态保护和新时代运动。
表现她更热情、更执着的一面。
今日丰裕的物质生活,并没有为人类带来「从此天下太平」的允诺,
反而造成更严重的生态失衡、环境污染、精神焦思和存在的失落感。
「新时代运动」就是人类心灵深处追根究底的治疗运动。
胡因梦在的这本新书里,发表了个人灵修的经验,传播出新时代的讯息。
只有当每一个人心病治癒之后,才能为我们唯一的地球带来真正的革新,
期待一个充满互助和关爱的新时代的来临。
「本我即是」
你创造你自己的实相
无条件的给予
活在「当下」
新时代音乐
亲子之间
心疗
恐惧的迷思与惜福
众生平等,生态互依
濒临灭绝的动物王国
女娲补天─正视臭氧层危机
一九九○─世界地球日
生态女性主义
圣与凡
阴阳的结合
左右不搭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日,拿到新出刊的时代杂志,发现历年依例选出的「风云人物」,竟然被「风云星球」取代,怀着好奇翻开了一张彩色跨页。赫然出现眼前的,是在漫天浓烟中熊熊燃烧的巴西热带雨林,紧接着是孟加拉的严重水灾,北达科塔州旱裂的地面,烟雾混沌的北京城,枯藁干瘪的莫三鼻克饥民,一只免疫系统染的海水破表而孤单死于沙滩上的海豹,西德一处看起来像乱葬岗的玻璃瓶置场,由于苏联政府的不良溉计画和水坝工程,二十年后可能会无影无踪的世界第六大海──白令海……
泪眼注视这多难的地球,不禁联想起二十年前年出现在电视画面的一名孟加拉饥童。他超小的身躯上,顶着满佈苍蝇的硕大头颅,神情空洞而无助,眼看着即将饿死。二十年前,那个画面令我失声痛哭,二十年后,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境况似乎并无多大改变。据统计,第三世界每天仍有四万个婴儿死于饥荒,而在富裕的大都市,却不告有多少人死于营养过剩。无止境的生产和消费的后面,其实是严重的欠缺感和恐惧。由于心中无爱,只好把焦点放在外界粗糙的物质享受的谋取,人类丰盛的创造力就在这样简化的取向上,为自己带来了空前的危机而不自知。
但是危机往往是成长的最佳契机。饱尝「物化」的美梦与幻灭的西方人,早在六○年代就已普遍觉醒。历经三十年方试误过程,如今成熟地展现了一种全然不同于「物化」的生活态度。这个既前卫而又古老的潮流,并不企图把人类带回风车时代,而是运用古老的智慧,从艮本上找出病因,使得人类社会能够更加精致,更善次运用创造力而真正达到和谐与互爱的境界。
这个从根本上改人类意识状态的革命,欧美人士称之为「新时代运动」(New Age Movement),它有别于人类曾经实验过的一切外在革命(外在革命到目前为足全都无法彻底改变人性),它就是每一个人灵性进化过程中不可逃脱的内在革命,目前正普遍地影响着欧美的思想界、出版界、宗教界以及流行趋势,它整个改变了西方人的衣、食、住、行,进而演成了各种形而上的社会运动、民间工作室等「同胞爱」的举动。它的实质内涵,正如这本书的书名──古老的未来,结合了历史上最古老的智慧和最前卫的科学、医学,以文化形式,将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不再受制于人为组织及宗教团体。
「新时代运动」的快速发展归功于资讯事业的发达,因为东西方文化能够交流无碍,过去的种种禁忌、误解和成见在这个时代才得到释放和印证。新时代的讯息中,最值得重视的,是西方世界几千年来的「他力」信仰受到东方禅、道、密宗、以及瑜伽的影响,开始认识「自力救赎」的重要。更有趣的是类似「死海经卷」、「诺斯替四手卷」的出土,披露了基督教的一些宝贵的神祕教诲,使得东西方古圣先贤的遗训,汇归到同一智慧海──人类的心灵有无穷尽的潜能与创造力,「万法唯识」,「心即是上帝」,你如何想,就如何造成你的实相。
宇宙所有的生命息息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每一个人将「小我意识」扩大到「宇宙意识」,真心尊重其它生命,平等对待彼此,人类的难题才能底解决。近年来脑部医学的蓬勃发展,深层生态学的倍受重视,尖端物理学的重大突破,都有愈来愈接近东方形而上学的趋势。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的饮食习惯、医疗保健驯都受到东方的草药、针灸、气功、指压和阴阳之说的影响,逐渐将人体视为一个小宇宙,不但这类的出版品到处可见,电视路节目中也常有人讨论这些题目。就连死亡、轮回、意识的各种层面、脑部的活动、人体的异能,这类科学正在企图验证的现象,也常有人严肃地谈论。着名演员莎莉.麦克琳写了四本自传,甚至出资拍了一部电视影片,亲自现身说法,并公开她个人的许多神祕经验,这些都是打破禁忌,以勇敢坦诚的态度来探索「未知」的一种新气象。
这个运动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更深一层的意义,它提供了让我们省思的机会:
一、我们宝贵的精神传统,难道也必须像经建、科技一样,等着别人来发扬光大?
二、我们有没有能力用现代语言重新诠释儒、释、道的教诲,提供给西方,让这个运动建筑在般若智慧上,而不至流于肤浅的商业行为或怪力乱神?
三、我们能不能让这个解放人类心灵的宝贵运动,不落入另一个昙花乍现的潮流或时尚?
这些是有深厚形而上传统的中国人应该为「新时代运动」增添的养分。
我给自己定下一个使命,做东西方的虹桥,让人们的心灵,在桥上交会,在虹中交辉。
这本集子,就是「新时代运动」在台湾落脚的第一颗种子。
读完《古老的未来》之后,我内心真的涌现出一种莫名的感动,以及对我们这片土地更深层的理解。它不像那种硬梆梆的历史科普,也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科幻小说,而更像是一场温柔的对话,关于时间、关于记忆、关于我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书里面某些段落,描绘的场景让我立刻联想到小时候在乡下玩耍的片段,那种纯粹又带着点儿神秘的氛围,至今仍旧清晰。作者没有直接告诉我们“未来是什么”,而是通过一些看似零散、却又环环相扣的故事,展现了“古老”如何在“未来”中留下印记。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被遗忘的传统技艺或生活方式的描写,它们在现代社会看来或许显得不合时宜,但作者却赋予了它们一种动人的生命力。它提醒我们,那些被时间冲刷掉的东西,并非真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潜藏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基因里,在我们每一次不经意的举动里。这让我思考,所谓的“进步”,是不是也伴随着一些不可弥补的失去?而我们又该如何在拥抱新事物的同时,不忘本源?这让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说书人,带着我们穿梭于历史的长廊,然后又巧妙地将我们拉回当下,让我们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所见的“未来”,早已深深烙印着“古老”的痕迹。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古老的未来》一开始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你懂的,现在市面上太多书名直白又缺乏想象力,但“古老的未来”这几个字,它好像就带着一种时空的张力,让人忍不住去想,这到底是什么样的内容?是关于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窥探到未来的蛛丝马迹?还是说,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我们反而遗忘了那些根植于过去的智慧?作为土生土长的台湾人,我们其实很早就体验过“老派”跟“新潮”并行不悖的奇妙融合。台北街头,可能转角就能遇见一栋几十年历史的老宅,旁边却是最前卫的咖啡馆。夜市的摊贩,卖的可能是外婆传下来的古早味,却也拥抱最新的支付方式。这种文化肌理,好像就呼应了这个书名。《古老的未来》会带我们到什么样的情境里?是穿越到遥远的过去,但却看到了现代科技的影子?还是身处当下,却被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老物件”或“老故事”所震撼,从而重新定义了我们对“未来”的认知?我特别期待作者能够用文字描绘出这种新旧交织、时空错位的独特画面感,就像我们在阳明山上看夕阳,远方是都市的霓虹,近处是千年的火山地貌,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冲击,就是我心目中“古老的未来”该有的样子。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场智识上的冒险,让我们在字里行间,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世界,以及那个正在我们眼前悄然展开的、却又充满着古老韵味的未来。
评分说实话,《古老的未来》这本书,真的刷新了我对“时间”和“发展”的认知。我一直以为“古老”就是“落后”,而“未来”就是“先进”,两者应该是对立的。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想法。它让我看到,原来“古老”之中,蕴含着可以指导“未来”的智慧;而所谓的“未来”,也并非全然是新建的,很多时候,它是“古老”元素在新的土壤上的生长和演变。书里描绘的那些场景,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透过作者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种时空的交错感。比如,想象一下,在现代化的都市背景下,某个角落还保留着传统的祭祀仪式,或者某个家族还在遵循着祖辈传下来的生活习惯。这种新旧碰撞,并没有产生违和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充满魅力的风景。这让我想起我们在台湾,很多老街的建筑风格,虽然经过了时代的变迁,但依然保留着原有的韵味,然后在里面经营着新式的小店。作者通过这种方式,告诉我们,我们不必在“古老”和“未来”之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可以找到一种融合的方式,让两者和谐共存。这是一种非常豁达的视角,也让我对我们所处的社会,有了更深层的体悟。
评分《古老的未来》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像一个引路人,带我踏上了一段探索“时间”的奇妙旅程。我一直以为,“过去”就是“过去”,它已经定格,而“未来”则是未知,充满可能。但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过去”并非全然逝去,它以各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现在”和“未来”。作者并没有直接讲述某个具体的故事,而是通过一些意象、一些细节,构建了一个关于“古老”与“未来”之间微妙联系的宏大图景。它让我联想到,我们家门口的那棵老榕树,它见证了我们家族几代人的变迁,现在依然枝繁叶茂,为我们的生活提供着荫蔽。这棵树,就是“古老”的象征,但它的存在,也为我们现在的生活带来了平静和绿意,它也是我们“未来”生活的一部分。这本书让我明白,我们不应该仅仅关注那些显而易见的新事物,而应该去发现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中,但却承载着历史和智慧的“古老”元素。它们就像是我们的根,是我们力量的来源,也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基石。这让我对“进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应该是对过去的否定,而是对过去的传承和创新。
评分《古老的未来》给我带来的,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生体验,它不是那种读完就忘了的书,而是会让你在很多时刻,不经意间就回想起里面的某个片段,然后引发一连串的思考。我最喜欢的地方在于,它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而是抛出了一连串的问题,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书中提到了一些关于“传承”的观点,让我想到我们家族几代人经营同一家小店的经历。这在现在看来,可能不算是什么“大事业”,但其中蕴含的坚持、牺牲和对家人的责任感,却是任何科技都无法取代的。作者就是这样,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那些在时代洪流中,依然顽强生长着的“古老”生命力。它们可能体现在一个手艺人的执着,一个村庄的变迁,甚至是一句老歌的旋律里。这些“古老”的存在,并非阻碍“未来”的发展,反而为“未来”注入了一种深沉的底蕴,一种人文的温度。读这本书,就像在和历史对话,也在和自己的内心对话。它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盯着眼前的“快餐式”的未来,而应该回过头去,看看那些“慢节奏”却充满智慧的过去,从中汲取养分,去创造一个更有深度、更有意义的未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