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華絕代,一嚮獨立特行的鬍因夢,
在絢麗的演藝生涯之後,緻力於生態保護和新時代運動。
錶現她更熱情、更執著的一麵。
今日豐裕的物質生活,並沒有為人類帶來「從此天下太平」的允諾,
反而造成更嚴重的生態失衡、環境汙染、精神焦思和存在的失落感。
「新時代運動」就是人類心靈深處追根究底的治療運動。
鬍因夢在的這本新書裏,發錶瞭個人靈修的經驗,傳播齣新時代的訊息。
隻有當每一個人心病治癒之後,纔能為我們唯一的地球帶來真正的革新,
期待一個充滿互助和關愛的新時代的來臨。
「本我即是」
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
無條件的給予
活在「當下」
新時代音樂
親子之間
心療
恐懼的迷思與惜福
眾生平等,生態互依
瀕臨滅絕的動物王國
女媧補天─正視臭氧層危機
一九九○─世界地球日
生態女性主義
聖與凡
陰陽的結閤
左右不搭
一九八九年一月二日,拿到新齣刊的時代雜誌,發現曆年依例選齣的「風雲人物」,竟然被「風雲星球」取代,懷著好奇翻開瞭一張彩色跨頁。赫然齣現眼前的,是在漫天濃煙中熊熊燃燒的巴西熱帶雨林,緊接著是孟加拉的嚴重水災,北達科塔州旱裂的地麵,煙霧混沌的北京城,枯槁乾癟的莫三鼻剋飢民,一隻免疫係統染的海水破錶而孤單死於沙灘上的海豹,西德一處看起來像亂葬崗的玻璃瓶置場,由於蘇聯政府的不良溉計畫和水壩工程,二十年後可能會無影無蹤的世界第六大海──白令海……
淚眼注視這多難的地球,不禁聯想起二十年前年齣現在電視畫麵的一名孟加拉飢童。他超小的身軀上,頂著滿佈蒼蠅的碩大頭顱,神情空洞而無助,眼看著即將餓死。二十年前,那個畫麵令我失聲痛哭,二十年後,這個地球上的人類,境況似乎並無多大改變。據統計,第三世界每天仍有四萬個嬰兒死於飢荒,而在富裕的大都市,卻不告有多少人死於營養過剩。無止境的生産和消費的後麵,其實是嚴重的欠缺感和恐懼。由於心中無愛,隻好把焦點放在外界粗糙的物質享受的謀取,人類豐盛的創造力就在這樣簡化的取嚮上,為自己帶來瞭空前的危機而不自知。
但是危機往往是成長的最佳契機。飽嘗「物化」的美夢與幻滅的西方人,早在六○年代就已普遍覺醒。曆經三十年方試誤過程,如今成熟地展現瞭一種全然不同於「物化」的生活態度。這個既前衛而又古老的潮流,並不企圖把人類帶迴風車時代,而是運用古老的智慧,從艮本上找齣病因,使得人類社會能夠更加精緻,更善次運用創造力而真正達到和諧與互愛的境界。
這個從根本上改人類意識狀態的革命,歐美人士稱之為「新時代運動」(New Age Movement),它有彆於人類曾經實驗過的一切外在革命(外在革命到目前為足全都無法徹底改變人性),它就是每一個人靈性進化過程中不可逃脫的內在革命,目前正普遍地影響著歐美的思想界、齣版界、宗教界以及流行趨勢,它整個改變瞭西方人的衣、食、住、行,進而演成瞭各種形而上的社會運動、民間工作室等「同胞愛」的舉動。它的實質內涵,正如這本書的書名──古老的未來,結閤瞭曆史上最古老的智慧和最前衛的科學、醫學,以文化形式,將修行落實於日常生活,不再受製於人為組織及宗教團體。
「新時代運動」的快速發展歸功於資訊事業的發達,因為東西方文化能夠交流無礙,過去的種種禁忌、誤解和成見在這個時代纔得到釋放和印證。新時代的訊息中,最值得重視的,是西方世界幾韆年來的「他力」信仰受到東方禪、道、密宗、以及瑜伽的影響,開始認識「自力救贖」的重要。更有趣的是類似「死海經捲」、「諾斯替四手捲」的齣土,披露瞭基督教的一些寶貴的神祕教誨,使得東西方古聖先賢的遺訓,匯歸到同一智慧海──人類的心靈有無窮盡的潛能與創造力,「萬法唯識」,「心即是上帝」,你如何想,就如何造成你的實相。
宇宙所有的生命息息相關,牽一發而動全身,隻有每一個人將「小我意識」擴大到「宇宙意識」,真心尊重其它生命,平等對待彼此,人類的難題纔能底解決。近年來腦部醫學的蓬勃發展,深層生態學的倍受重視,尖端物理學的重大突破,都有愈來愈接近東方形而上學的趨勢。
在日常生活中,西方的飲食習慣、醫療保健馴都受到東方的草藥、針灸、氣功、指壓和陰陽之說的影響,逐漸將人體視為一個小宇宙,不但這類的齣版品到處可見,電視路節目中也常有人討論這些題目。就連死亡、輪迴、意識的各種層麵、腦部的活動、人體的異能,這類科學正在企圖驗證的現象,也常有人嚴肅地談論。著名演員莎莉.麥剋琳寫瞭四本自傳,甚至齣資拍瞭一部電視影片,親自現身說法,並公開她個人的許多神祕經驗,這些都是打破禁忌,以勇敢坦誠的態度來探索「未知」的一種新氣象。
這個運動對於中國人來說,具有更深一層的意義,它提供瞭讓我們省思的機會:
一、我們寶貴的精神傳統,難道也必須像經建、科技一樣,等著彆人來發揚光大?
二、我們有沒有能力用現代語言重新詮釋儒、釋、道的教誨,提供給西方,讓這個運動建築在般若智慧上,而不至流於膚淺的商業行為或怪力亂神?
三、我們能不能讓這個解放人類心靈的寶貴運動,不落入另一個曇花乍現的潮流或時尚?
這些是有深厚形而上傳統的中國人應該為「新時代運動」增添的養分。
我給自己定下一個使命,做東西方的虹橋,讓人們的心靈,在橋上交會,在虹中交輝。
這本集子,就是「新時代運動」在颱灣落腳的第一顆種子。
說實話,《古老的未來》這本書,真的刷新瞭我對“時間”和“發展”的認知。我一直以為“古老”就是“落後”,而“未來”就是“先進”,兩者應該是對立的。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想法。它讓我看到,原來“古老”之中,蘊含著可以指導“未來”的智慧;而所謂的“未來”,也並非全然是新建的,很多時候,它是“古老”元素在新的土壤上的生長和演變。書裏描繪的那些場景,雖然我沒有親身經曆過,但透過作者的文字,我仿佛能感受到那種時空的交錯感。比如,想象一下,在現代化的都市背景下,某個角落還保留著傳統的祭祀儀式,或者某個傢族還在遵循著祖輩傳下來的生活習慣。這種新舊碰撞,並沒有産生違和感,反而形成瞭一種獨特的、充滿魅力的風景。這讓我想起我們在颱灣,很多老街的建築風格,雖然經過瞭時代的變遷,但依然保留著原有的韻味,然後在裏麵經營著新式的小店。作者通過這種方式,告訴我們,我們不必在“古老”和“未來”之間做齣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可以找到一種融閤的方式,讓兩者和諧共存。這是一種非常豁達的視角,也讓我對我們所處的社會,有瞭更深層的體悟。
评分《古老的未來》這本書,給我的感覺是,它像一個引路人,帶我踏上瞭一段探索“時間”的奇妙旅程。我一直以為,“過去”就是“過去”,它已經定格,而“未來”則是未知,充滿可能。但是,這本書讓我意識到,“過去”並非全然逝去,它以各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現在”和“未來”。作者並沒有直接講述某個具體的故事,而是通過一些意象、一些細節,構建瞭一個關於“古老”與“未來”之間微妙聯係的宏大圖景。它讓我聯想到,我們傢門口的那棵老榕樹,它見證瞭我們傢族幾代人的變遷,現在依然枝繁葉茂,為我們的生活提供著蔭蔽。這棵樹,就是“古老”的象徵,但它的存在,也為我們現在的生活帶來瞭平靜和綠意,它也是我們“未來”生活的一部分。這本書讓我明白,我們不應該僅僅關注那些顯而易見的新事物,而應該去發現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但卻承載著曆史和智慧的“古老”元素。它們就像是我們的根,是我們力量的來源,也是我們走嚮“未來”的基石。這讓我對“進步”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不應該是對過去的否定,而是對過去的傳承和創新。
评分《古老的未來》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非常獨特的人生體驗,它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瞭的書,而是會讓你在很多時刻,不經意間就迴想起裏麵的某個片段,然後引發一連串的思考。我最喜歡的地方在於,它沒有給齣一個明確的“答案”,而是拋齣瞭一連串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答案。比如,書中提到瞭一些關於“傳承”的觀點,讓我想到我們傢族幾代人經營同一傢小店的經曆。這在現在看來,可能不算是什麼“大事業”,但其中蘊含的堅持、犧牲和對傢人的責任感,卻是任何科技都無法取代的。作者就是這樣,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那些在時代洪流中,依然頑強生長著的“古老”生命力。它們可能體現在一個手藝人的執著,一個村莊的變遷,甚至是一句老歌的鏇律裏。這些“古老”的存在,並非阻礙“未來”的發展,反而為“未來”注入瞭一種深沉的底蘊,一種人文的溫度。讀這本書,就像在和曆史對話,也在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它讓我意識到,我們不能隻盯著眼前的“快餐式”的未來,而應該迴過頭去,看看那些“慢節奏”卻充滿智慧的過去,從中汲取養分,去創造一個更有深度、更有意義的未來。
评分讀完《古老的未來》之後,我內心真的湧現齣一種莫名的感動,以及對我們這片土地更深層的理解。它不像那種硬梆梆的曆史科普,也不是那種天馬行空的科幻小說,而更像是一場溫柔的對話,關於時間、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的。書裏麵某些段落,描繪的場景讓我立刻聯想到小時候在鄉下玩耍的片段,那種純粹又帶著點兒神秘的氛圍,至今仍舊清晰。作者沒有直接告訴我們“未來是什麼”,而是通過一些看似零散、卻又環環相扣的故事,展現瞭“古老”如何在“未來”中留下印記。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被遺忘的傳統技藝或生活方式的描寫,它們在現代社會看來或許顯得不閤時宜,但作者卻賦予瞭它們一種動人的生命力。它提醒我們,那些被時間衝刷掉的東西,並非真的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潛藏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基因裏,在我們每一次不經意的舉動裏。這讓我思考,所謂的“進步”,是不是也伴隨著一些不可彌補的失去?而我們又該如何在擁抱新事物的同時,不忘本源?這讓我感覺,作者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說書人,帶著我們穿梭於曆史的長廊,然後又巧妙地將我們拉迴當下,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我們所見的“未來”,早已深深烙印著“古老”的痕跡。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古老的未來》一開始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你懂的,現在市麵上太多書名直白又缺乏想象力,但“古老的未來”這幾個字,它好像就帶著一種時空的張力,讓人忍不住去想,這到底是什麼樣的內容?是關於我們從曆史中可以窺探到未來的蛛絲馬跡?還是說,在飛速發展的現代社會裏,我們反而遺忘瞭那些根植於過去的智慧?作為土生土長的颱灣人,我們其實很早就體驗過“老派”跟“新潮”並行不悖的奇妙融閤。颱北街頭,可能轉角就能遇見一棟幾十年曆史的老宅,旁邊卻是最前衛的咖啡館。夜市的攤販,賣的可能是外婆傳下來的古早味,卻也擁抱最新的支付方式。這種文化肌理,好像就呼應瞭這個書名。《古老的未來》會帶我們到什麼樣的情境裏?是穿越到遙遠的過去,但卻看到瞭現代科技的影子?還是身處當下,卻被那些埋藏在曆史深處的“老物件”或“老故事”所震撼,從而重新定義瞭我們對“未來”的認知?我特彆期待作者能夠用文字描繪齣這種新舊交織、時空錯位的獨特畫麵感,就像我們在陽明山上看夕陽,遠方是都市的霓虹,近處是韆年的火山地貌,那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衝擊,就是我心目中“古老的未來”該有的樣子。希望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場智識上的冒險,讓我們在字裏行間,重新審視我們所處的世界,以及那個正在我們眼前悄然展開的、卻又充滿著古老韻味的未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