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當我們認為自己可以負責一切,卻什麼也不能做;當我們以為已經瞭解,事情卻開始變得模糊。這就是令人睏惑的十七歲。
十七歲的不安、疑惑和迷惘,在成年與未成年中掙紮。說是艱難,也未嘗沒有喜悅,重要的是,我們用什麼態度來麵對。
本書中的十三篇故事,正要為你說明成長的艱辛與快樂。每一篇故事都有它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生命課題。不論是對性、愛情、親情、友情,或是對未來、對金錢與物質的迷惘,都有非常精采的描述。
而且,在每一篇故事的最後,還特彆精心設計瞭兩個單元:
●星情寫真:由對星座有深入研究的吳安蘭老師,為你探討書中每個人物的個性,以及與社會、環境所産生的互動。
●青春的顔色:由謝芬蘭老師執筆。她以多年的輔導經驗,為你解析青少年普遍的心理障礙,以及即將麵臨的轉變與睏惑。
《我‧十七歲》曾在電視螢幕上播齣,這些屬於你我的故事,仍不斷在我們真實的生活中上演。它真正的目的,無非是希望我們學會如何為自己的生活做決定,為自己的生命負責。
讓青春不遺憾 陳藹玲
永遠的十七歲
角色
接受自己,是唯一在長相上反敗為勝的機會。想辦法將自己的
角色演得淋灕盡緻,燈光、人們的注意力自然會落到你的身上。
天颱的手印
父母必須學會把注意力放迴自己身上,彆指望養兒防老;子女
必須學會為自己的選擇負責,活齣自己的樣子,彆指望依賴父
母一輩子。
幻想麯
其實性是美好而正常的,對性的好奇探索,也是與生俱來的本
能,不必因此而感到羞愧,甚至造成壓力。
囚鳥
愛情美好時,常常令我們忘瞭感情有開始就有結束的真理。若
是能夠坦然些,把它當成一種過程,也許就不會成為情網中的
囚鳥,而無自拔瞭。
搖滾麵攤
人生的際遇常是夢幻不真實的,所以要提高警覺,彆讓自己傻
傻往陷阱中跳。
小真的睏惑
駕馭身體和駕馭心理,對年輕人同樣有一定的難度,給自己足
夠的時間去經曆去分辨,就是愛自己。
好個做夢天
兩性之間的不同,造成永無休止的喜劇和鬧劇。如果能把它當
成一門功課,學習分享彼此的感受與想法,一切都會有轉機。
等待那個人
初期的戀愛,真正的對象大都是自,對方隻是道具,用來投射
的。結果不但等不到「那個人」,又讓自己永遠看不到站在麵
前的白馬王子
。
錯愛
愛情的美麗,除瞭泛著微酸的甜意之外,更可貴的應該是在愛
情裏,我們終於有機會檢視自我,學著忠於自己真實的感受。
少女的公主夢
潘朵拉的盒子中保有人類最大的資産,那就是希望。永遠給自
己機會重新來過,一失足造成的韆古恨,仍然可以用愛來彌補
。
野麻雀
從鏡子中看自己有時可以看得更清楚,有時卻也可能被鏡子所
呈現的事務濛蔽。死和活都是一樣重要,活著就有機會,死瞭
的世界誰曉得是如何呢?
柯本與浩司
你可以選擇鬍作非為,當然也可以選擇平凡踏實,但至少不要
讓身旁的無辜因你而倒楣。
聯考狀況外
當自己為自己作瞭決定,纔能真正去負責。當人放到一個對的
位置,就會開始成長茁壯,活齣自己。
推薦序──讓青春不遺憾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陳譪玲
十七歲,應是人生中最有希望、最浪漫、最奔放、最自我的年紀,可是從現在的孩子們身上,為什麼隻看到瞭恐懼?人生不知有幾個十七年,可嘆的是,有些人連十七歲也走不到。
隻有考試、學校、讀書的青春,像泡麵、罐頭一般無味,也像麻辣火鍋般狂亂刺激、百味雜陳。十七歲,除瞭這兩個極端,應該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方式吧!?
努力,不該隻是為瞭滿足父母、他人對自己的期許。頹廢放棄,也不該是用來做為報復傷害自己的手段。走在這段最珍貴的時光中,請多想想自己的真心,真心的自己。即使沒人愛,讓自己多愛自己一點可好?如果已有太多愛,何不分享一些給乾渴的人?
「我,十七歲」,曾經在電視上播放過,如今再用文字的方式,希望給大傢更大的想像空間、運用的彈性。說故事和看、聽故事之間,靈光乍現,也許會有驚人的化學作用。
多希望在十七歲之後,沒有人會遺憾和後悔!
推薦序──永遠的十七歲
作傢 李中
高三的開始是我十七歲的開始,有點意猶未盡地看著十六歲越行越遠,那上頭還載著我十六歲快結束時,一場莫名其妙的初戀和社團的迴憶。
「導的」說:「無論如何,你我都已經進入高三考大學的備戰狀態,不管同學們是否還覺得自己沒有玩夠,上高三我希望你們要忘掉這種心態。」
沒錯!我真的覺得沒有玩夠,應該說我還沒有將年少的感覺體會夠,就被硬生生地拉走。
我和那票死黨們看著十六歲說:「什麼!纔這麼點兒!」然後就看見一大堆科係放在麵前,要你決定人生的路,我和死黨又驚叫一聲:「天啊!這又是什麼?」
就這樣,我們在未成年十六歲和成年十八歲的夾縫中掙紮活著我們的十七歲。漸漸發現原本以為會很無聊的日子其實是一種安靜,安靜到我們去注意一些真的很無聊的東西。像是隔壁班的「硬分男」。今天又把發型換瞭,從原來中分換成三七分再變成四六分,不過怎麼分,看起來都很不自然的整齊,像是用斧頭從頭上劈下去的一條綫。
三餐變得格外重要,所有人都是早餐早吃(因為趕著來學校)、午餐晚吃(因為中午要去佔個場打籃球)、晚餐早吃(因為念書念不到晚上,可是下午到晚上的空檔不念書又會良心不安,隻好吃,肚子是最好的理由)。
填飽瞭肚子,一群人慢慢沿著學校圍外的一排榕樹走著,對著放學的高一、二學妹品頭論足,對著停放在榕樹下的少數FZR或是NSR投以欣羨的眼光。
我們幻想著有颱蹺屁股的跑車,後麵載著辣妹妹到處跑。可惜,跑車是夢,辣妹妹也是夢,隻有聯考是我們不想在意卻不得不麵對的現實。隻好用眼睛過過癮,剩下的還是靠窗的課桌椅和上頭如山的課本。十七歲就是不停地迴味十六歲和期待十八歲,那是當時十七歲的感覺。
在我十七歲的那一年,有一個蠻特彆的際遇。
因為社團的關係,我認識一票朋友,他們一樣都是十七歲,卻是來自各個高職、五專,和我身旁那些普通高中的學生非常不一樣。從這票朋友身上,我開始發現,並不是每個人的十七歲都隻要好好念書就好,相形之下,我的十七歲實在是單純多瞭。我不用擔心就業,不必擔心沒錢上學,雖然他們也有聯考,可是等在考之後不是玩四年的大學,而是要麵對社會那殘酷的現實。
後來我纔知道,在這塊土地上的十七歲其實都不太一樣,就像這本書,每一頁都是一個十七歲,也許是壓力下不堪迴首的迴憶:也許是徬徨、不知未來方嚮的年代,但總是在事後纔發現,原來十七歲是永遠也不能迴頭的十七歲。
要說《我,十七歲》帶給我的最大感受,那就是一種“長大”的必然性和復雜性。這本書沒有迴避青春期會遇到的種種難題,比如學業的壓力,人際關係的摩擦,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是對自我價值的懷疑。但作者處理這些問題的方式,卻顯得非常成熟和冷靜。她並沒有給齣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讓讀者自己去體會,去感悟。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遺憾”的描繪,那種青春期特有的,錯過的一些人和事,那種淡淡的惆悵,被刻畫得入木三分。它讓你意識到,成長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一些傷痛,一些失去,但正是這些,纔讓我們變得更加堅韌,更加懂得珍惜。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青春”這兩個字,它不僅僅意味著年輕和活力,更意味著一種深刻的蛻變,一種對世界的重新認知。它不是那種看完就讓你熱血沸騰的書,而是那種能讓你安靜下來,去思考生命意義的書。
评分《我,十七歲》這本書,看完之後,我腦子裏迴蕩的不是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而是一種淡淡的憂傷,以及一種對生命本身的思考。作者在處理人物心理的時候,非常細膩,甚至可以說是小心翼翼。你會感受到主角那種試圖在成人世界和自我世界之間找到平衡的掙紮,那種對未來的憧憬和迷茫交織在一起的復雜情感。書中有很多關於“選擇”的段落,每一個選擇背後似乎都隱藏著另一條未曾走過的路,而這些選擇又共同塑造瞭人物的性格和命運。我喜歡作者那種不動聲色的敘事方式,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卻能在平淡中蘊含著深刻的力量。那些日常的瑣事,那些微小的瞬間,都被賦予瞭彆樣的意義。我甚至會懷疑,作者是不是曾經真的經曆過這樣的十七歲,所以纔能寫齣如此真實而動人的文字。這本書更像是主人公的一本日記,或者說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剖析,它讓你看到瞭一個靈魂是如何在時間的洪流中,慢慢地成熟,慢慢地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嚮。
评分這本《我,十七歲》剛讀完,心裏真是五味雜陳。剛開始翻開的時候,我以為這會是一本關於青春期迷茫、叛逆,又或是初戀的青澀故事。畢竟“十七歲”這個名字,自帶瞭一種朦朧又躁動的氣息。但讀著讀著,我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深刻得多。作者沒有落入俗套,沒有刻意去渲染那些轟轟烈烈的青春事件,反而更多地聚焦在人物內心的細膩情感和成長軌跡上。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主角心理變化的描繪,那些細微之處,像是午後陽光透過窗戶灑下的斑駁,若有似無,卻又真實得讓人心疼。有時候,你會覺得書中那個十七歲的靈魂,跟你曾經的自己有著驚人的相似,那種麵對未知世界的忐忑,那種對自我身份的探索,那種渴望被理解又害怕暴露的矛盾,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它不是那種看完就忘的故事,它更像是一杯陳年的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迴味越能品齣其中的甘醇和苦澀。每次讀到某些段落,都會忍不住停下來,去想一些自己過去的經曆,去反思一些選擇。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十七歲”這個年紀,它不僅僅是身體上的成長,更是靈魂深處的一場蛻變。
评分說實話,拿到《我,十七歲》的時候,我對它的期待值並沒有特彆高,以為又是市麵上常見的青春疼痛文學。但這本書,真的給瞭我一個大大的驚喜。它沒有那些狗血的三角戀,沒有無病呻吟的矯情,而是以一種非常寫實、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冷峻的筆觸,描繪瞭主角在成長過程中所麵臨的種種挑戰。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於傢庭關係的探討,那種復雜又微妙的親情,有時候是避風港,有時候又是無形的枷鎖,作者把這些都寫得非常到位。還有對友誼的描繪,那種在跌跌撞撞中建立起來的羈絆,那種互相支持又會因為誤會而産生隔閡的真實,都讓我感同身受。書中有很多的對話,看起來很日常,但仔細品味,卻充滿瞭深意。那些看似不經意的隻言片語,往往是推動人物內心變化的關鍵。我甚至在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去想象書中的場景,去感受那種氛圍。這本書的文字並不華麗,但卻有一種直擊人心的力量,它讓你在閱讀的過程中,不斷地去思考,去體味,去連接自己的生活。它就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渴望和恐懼。
评分《我,十七歲》這本書,真的有一種魔力,它能輕易地將你帶入書中那個充滿故事的世界。我喜歡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不經意間流露齣的情感,那些細微的動作,都讓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你會看到,十七歲的少年,他們可能在經曆著看似平凡的生活,但內心卻有著巨大的波瀾。這本書並沒有誇張地去描寫那些轟轟烈烈的事件,而是更側重於內心的獨白和情感的流露。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我認同”的探討,那種在迷茫中尋找自己,在外界的評價中保持清醒的努力,都讓我覺得非常觸動。它不是一本告訴你“應該怎麼做”的書,而是一本讓你“去感受,去思考”的書。它讓你明白,青春的價值,不在於那些耀眼的光環,而在於那些在平凡日子裏,一點一滴的積纍,一次一次的嘗試,以及一次次不屈不撓的堅持。這本書,值得你靜下心來,慢慢品味。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